六十二、自悔儒冠晁補之

六十二、自悔儒冠晁補之

自悔儒冠晁補之

--兼析詞牌名《鹽角兒》

晁補之(1053年—1110年)字無咎,晚年茸歸來園,自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他是北宋文壇上一位非常活躍的作家,在詩、詞和散文的創作上都取得了比較高的成就。與黃庭堅、秦觀、張耒並稱為「蘇門四學士」。

晁補之是蘇東坡最早的入門弟子,兩人交往二十多年。晁補之得到蘇東坡的賞識就如同蘇東坡之於歐陽修。只不過蘇東坡受識於歐陽修實屬無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蘇東坡考進士時歐陽修是他的主考官。歐陽修看到蘇東坡的文章后非常感慨地說:「讀蘇東坡書,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後來蘇東坡果然出人頭地,且風頭比他的恩師更健。

而晁補之卻是有意主動投懷送抱,所以說,新一代總比舊一代多點鬼主意。不過晁補之對這位恩師的仰慕之情就象韋小寶的口頭禪「我對你的仰慕之情,猶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且終身不渝。據《宋史》記載:1071年(宋神宗熙寧四年),晁補之17歲時,從父遊宦杭州,觀覽錢塘風物之盛麗,山川之秀異,於是寫了《七述》一文。此時,大文學家蘇東坡正做杭州通判,喜歡杭州美景,欲作杭州賦。晁補之以《七述》謁見蘇東坡。蘇東坡見文章寫得清新華美,舒展豪放,拍案叫絕,也非常感慨地說:「吾可以擱筆矣!」又稱其文博辯雋偉,絕人遠甚,必顯於世。就是這麼一句評語,晁補之立時名揚天下。

1092年(元佑七年),蘇東坡為避京師里的激烈黨爭,堅乞外任,到揚州當知州,其時晁補之在揚州任通判。晁補之得知蘇東坡將至,興奮得立刻賦詩歡迎蘇東坡:

封章去國人恨公,醉笑從公神許我。

瓊花芍藥豈易逢,如淮之酒良不空。

一釂孤鴻煙雨曲,平山堂上快哉風。

1079年(宋神宗元豐二年)27歲的晁補之「舉進士,試開封及禮部別院,皆第一。宋神宗看了他的文章后說:「是深於經術者,可革浮薄。」后調澶州司戶參軍,改充北京國子監教授,才步入坎坷的仕官生涯。1086年(元祐元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執政,舊黨得主國事。晁補之被召試京師,除太學正。不久,又以執政李清臣薦堪館閣,經考試后,除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

時蘇東坡任翰林學士,黃庭堅、張耒等俱供職館閣,他們詩酒酬唱,度過一生中最愜意的時期。不過,晁補之雖居官京師,卻因生性清孤耿介,不事干謁,一直未能擺脫窮苦的困擾。1090年,他終因校書郎官奉微薄,不足贍養,乃乞補外官,得以秘閣校理通判揚州。兩年後又被召還朝,除秘書省著作佐郎。時期朝政動蕩,哲宗親政,元祐末,紹聖初宋王朝政局大變,用章敦為相、倡紹述之說,###復起,乃盡逐元祐相臣。晁補之亦受累離開京師,於1094年(紹聖元年)出知濟州(今山東濟南)。

晁補之任之始,正逢當地社會混亂,盜賊猖獗。補之明察暗訪,最終將這些盜賊一網打盡,社會得以安寧。又逢河北受災,災民擁入濟南,晁補之為災民搭建席棚,贈送藥品,全力救濟。在任河中(今山西永濟)知府期間,修河架橋,造福百姓。百姓感激他的恩情,把他的畫像掛在祠堂里供拜。

歷史上的晁補之耿介自持,拙於仕進,又加上身為蘇東坡門生,在新舊黨爭中備受壓抑,所以有志難伸,仕途多舛。晁補之坐修《神宗實錄》失實,遂於1095年(紹聖二年)敕降通判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到貶所不久,又以岳父杜純弟杜紘知應天府兼南京留守司公事,為避親嫌,改差通判亳州(今安徽亳州)。朝廷紛爭傾軋繼續繳烈。1097年,黨禍再起,被貶監處、信二州(今浙江麗水)鹽酒稅,乃匆匆趕赴貶所。不料行到丹陽途中,母楊氏夫人病歿,即奉靈柩還鄉,服喪家居。到1098年(元符元年),因嫌巨里地方低卑貧薄,便遷居金鄉(今山東金鄉縣)城東。次年夏服除,改監信州(今江西上饒)鹽酒稅。

由於他一生仁途坎坷,屢遭貶謫,多處漂泊,對宦海生活感受尤深,憤怨抑鬱的心情凝聚於筆端,抒之於詞章之中。他這種情感,從其創作的許多詩詞作品中都程度不同的流露出來。1099年,在前往四川任職的路上,他寫下較有代表性《迷神引·貶玉溪,對江山作》一詞:

黯黯青山紅日暮,浩浩大江東注。餘霞散綺,向煙波路。使人愁,長安遠,在何處。幾點漁燈小,迷近塢。一片客船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誤。覺阮途窮,歸心阻。斷魂素月,一千里,傷平楚。怪竹枝歌,聲聲怨,為誰苦。猿鳥一時啼,驚島嶼。燭暗不成眠,聽津鼓。

詞中通過從日暮到夜晚江邊景物的描述,表現了羈旅生活的哀愁和寂寞,抒發自己誤入宦途的複雜心情。

一年後,政局又起變化。哲宗病逝,徽宗即位,皇太后聽政,復用元佑黨人。晁補之得遇赦,被召為著作佐郎還京師。1101年(建中靖國元年),授尚書禮部員外郎、哲宗實錄院檢討官、神宗國史編修官。他都再三上表辭謝而求外任,不許,只得改除吏部郎中。七月間,蘇東坡的病逝,使他悲痛深鉅,一腔真摯情意盡數傾注到《祭端明蘇公文》中。

然而,政局變幻難測。向太後去世,徽宗改元崇寧,黨論復起。元祐諸賢與司馬光、蘇東坡等,被控為「奸黨」,晁補之亦在其中,為諫官管師仁所論,出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濟),修河橋以便民,民畫祠其像。但任職才數月,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朝廷局勢卻急劇變化,再窮治元佑及元符末舊臣。補之遂於秋日離任,由吏部改授密州,又改果州,然皆不許。

1106年9月(崇寧五年),宰相蔡京籍司馬光、蘇東坡等120人罪狀,謂之奸黨,黃庭堅、秦觀、晁補之皆在其中。補之乃管勾江州太平觀,退返金鄉家園閑處,是年已過50,從此開始了長達8年的廢黜生涯。

於是,他決定退閑故里,嘯傲田園,忘情仕進。歸隱鄉里后,「葺歸來園,自號歸來子,忘情仕進,慕陶潛為人。」這一階段也是他創作的豐收期,詩、詞、文各體俱備,多方面表現出他的生活和複雜矛盾的心緒,取得較大成績。到1180年(大觀二年),政局漸有緩和,補之先是改提西京崇福宮,又改提舉南京鴻慶宮。1110年「黨籍」事消,補之詣吏部侯調,得起知達州,未赴,尋改知泗州。至官無幾,便於是年中秋日病卒於泗州官舍,終年58歲。

其實晁補之才氣飄逸,文章溫潤典雅而富有文才,凌麗卓奇出於天成。摯友李格非常欣賞晁補之之才學,便讓酷愛文學寫做的愛女李清照拜他為師。名師出高徒,李清照成為歷史上有名的詞作家。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其弟晁沖之也成為一代文學家;其孫女唐婉的的一首《釵頭鳳》,更是名垂千古。

晁補之在詩、文、詞諸方面都學蘇東坡,且均有所建樹,張爾田《忍寒詞序》:「學東坡者,必自無咎始,再降則為葉石林,此北宋正軌也。」如他從齊州知州貶為毫州通判事寫的《鹽角兒·毫社觀梅》就酷似他的老師:

開時似雪。謝時似雪。花中奇絕。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徹。

占溪風,留溪月。堪羞損、山桃如血。直饒更、疏疏淡淡,終有一般情別。

該詞上片寫梅花色香,用重句而略更數字,兩聯似對非對,遣詞靈動。下片以山桃作比,更托出梅花高潔標格。詞人亦寄託了自己的志趣和情操。據《碧雞漫志》記載:有一個教坊的樂工的老婆到市場上去買鹽,在包鹽的紙角邊發現了一個曲譜,於是這個樂工就把這個曲譜記錄下來,並進行了一些加工和整理。《鹽角兒》的詞牌名來源於此,又名《鹽角兒令》。

他另外一首著名的長篇歌行《芳儀怨》,是寫南唐後主李煜的妹妹入宋后嫁孫某,又在宋遼戰爭中被遼聖宋所擄,封為芳儀的悲劇:「秦淮潮水鐘山樹,塞北江南易懷土」,「國亡家破一身存,薄命如雲信流傳」,辭句凄宛動人,當時曾傳誦一時。

他還很重感情。據《墨庄漫錄》記載:晁補之被貶謫到玉山,特意繞道徐州,去拜訪已被開除了公職,廢居鄉里的陳無已。陳無己很高興,大擺酒宴,並要自己寵愛的小姬娉娉出來,跳《梁州》舞,併當場作了一首《減字木蘭花》:

娉娉裊裊。芍藥梢頭紅樣小。舞袖低垂。心到郎邊客已知。

金尊玉酒。勸我花前千萬壽。莫莫休休。白髮簪花我自羞。

晁補之感慨地說:大家都以為宋開府的《梅花賦》非常清艷可人,而陳無已這首詞,比《梅花賦》要優美得多。

自悔儒冠晁補之

--兼析詞牌名《鹽角兒》

晁補之(1053年—1110年)字無咎,晚年茸歸來園,自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他是北宋文壇上一位非常活躍的作家,在詩、詞和散文的創作上都取得了比較高的成就。與黃庭堅、秦觀、張耒並稱為「蘇門四學士」。

晁補之是蘇東坡最早的入門弟子,兩人交往二十多年。晁補之得到蘇東坡的賞識就如同蘇東坡之於歐陽修。只不過蘇東坡受識於歐陽修實屬無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蘇東坡考進士時歐陽修是他的主考官。歐陽修看到蘇東坡的文章后非常感慨地說:「讀蘇東坡書,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後來蘇東坡果然出人頭地,且風頭比他的恩師更健。

而晁補之卻是有意主動投懷送抱,所以說,新一代總比舊一代多點鬼主意。不過晁補之對這位恩師的仰慕之情就象韋小寶的口頭禪「我對你的仰慕之情,猶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且終身不渝。據《宋史》記載:1071年(宋神宗熙寧四年),晁補之17歲時,從父遊宦杭州,觀覽錢塘風物之盛麗,山川之秀異,於是寫了《七述》一文。此時,大文學家蘇東坡正做杭州通判,喜歡杭州美景,欲作杭州賦。晁補之以《七述》謁見蘇東坡。蘇東坡見文章寫得清新華美,舒展豪放,拍案叫絕,也非常感慨地說:「吾可以擱筆矣!」又稱其文博辯雋偉,絕人遠甚,必顯於世。就是這麼一句評語,晁補之立時名揚天下。

1092年(元佑七年),蘇東坡為避京師里的激烈黨爭,堅乞外任,到揚州當知州,其時晁補之在揚州任通判。晁補之得知蘇東坡將至,興奮得立刻賦詩歡迎蘇東坡:

封章去國人恨公,醉笑從公神許我。

瓊花芍藥豈易逢,如淮之酒良不空。

一釂孤鴻煙雨曲,平山堂上快哉風。

1079年(宋神宗元豐二年)27歲的晁補之「舉進士,試開封及禮部別院,皆第一。宋神宗看了他的文章后說:「是深於經術者,可革浮薄。」后調澶州司戶參軍,改充北京國子監教授,才步入坎坷的仕官生涯。1086年(元祐元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執政,舊黨得主國事。晁補之被召試京師,除太學正。不久,又以執政李清臣薦堪館閣,經考試后,除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

時蘇東坡任翰林學士,黃庭堅、張耒等俱供職館閣,他們詩酒酬唱,度過一生中最愜意的時期。不過,晁補之雖居官京師,卻因生性清孤耿介,不事干謁,一直未能擺脫窮苦的困擾。1090年,他終因校書郎官奉微薄,不足贍養,乃乞補外官,得以秘閣校理通判揚州。兩年後又被召還朝,除秘書省著作佐郎。時期朝政動蕩,哲宗親政,元祐末,紹聖初宋王朝政局大變,用章敦為相、倡紹述之說,###復起,乃盡逐元祐相臣。晁補之亦受累離開京師,於1094年(紹聖元年)出知濟州(今山東濟南)。

晁補之任之始,正逢當地社會混亂,盜賊猖獗。補之明察暗訪,最終將這些盜賊一網打盡,社會得以安寧。又逢河北受災,災民擁入濟南,晁補之為災民搭建席棚,贈送藥品,全力救濟。在任河中(今山西永濟)知府期間,修河架橋,造福百姓。百姓感激他的恩情,把他的畫像掛在祠堂里供拜。

歷史上的晁補之耿介自持,拙於仕進,又加上身為蘇東坡門生,在新舊黨爭中備受壓抑,所以有志難伸,仕途多舛。晁補之坐修《神宗實錄》失實,遂於1095年(紹聖二年)敕降通判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到貶所不久,又以岳父杜純弟杜紘知應天府兼南京留守司公事,為避親嫌,改差通判亳州(今安徽亳州)。朝廷紛爭傾軋繼續繳烈。1097年,黨禍再起,被貶監處、信二州(今浙江麗水)鹽酒稅,乃匆匆趕赴貶所。不料行到丹陽途中,母楊氏夫人病歿,即奉靈柩還鄉,服喪家居。到1098年(元符元年),因嫌巨里地方低卑貧薄,便遷居金鄉(今山東金鄉縣)城東。次年夏服除,改監信州(今江西上饒)鹽酒稅。

由於他一生仁途坎坷,屢遭貶謫,多處漂泊,對宦海生活感受尤深,憤怨抑鬱的心情凝聚於筆端,抒之於詞章之中。他這種情感,從其創作的許多詩詞作品中都程度不同的流露出來。1099年,在前往四川任職的路上,他寫下較有代表性《迷神引·貶玉溪,對江山作》一詞:

黯黯青山紅日暮,浩浩大江東注。餘霞散綺,向煙波路。使人愁,長安遠,在何處。幾點漁燈小,迷近塢。一片客船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誤。覺阮途窮,歸心阻。斷魂素月,一千里,傷平楚。怪竹枝歌,聲聲怨,為誰苦。猿鳥一時啼,驚島嶼。燭暗不成眠,聽津鼓。

詞中通過從日暮到夜晚江邊景物的描述,表現了羈旅生活的哀愁和寂寞,抒發自己誤入宦途的複雜心情。

一年後,政局又起變化。哲宗病逝,徽宗即位,皇太后聽政,復用元佑黨人。晁補之得遇赦,被召為著作佐郎還京師。1101年(建中靖國元年),授尚書禮部員外郎、哲宗實錄院檢討官、神宗國史編修官。他都再三上表辭謝而求外任,不許,只得改除吏部郎中。七月間,蘇東坡的病逝,使他悲痛深鉅,一腔真摯情意盡數傾注到《祭端明蘇公文》中。

然而,政局變幻難測。向太後去世,徽宗改元崇寧,黨論復起。元祐諸賢與司馬光、蘇東坡等,被控為「奸黨」,晁補之亦在其中,為諫官管師仁所論,出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濟),修河橋以便民,民畫祠其像。但任職才數月,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朝廷局勢卻急劇變化,再窮治元佑及元符末舊臣。補之遂於秋日離任,由吏部改授密州,又改果州,然皆不許。

1106年9月(崇寧五年),宰相蔡京籍司馬光、蘇東坡等120人罪狀,謂之奸黨,黃庭堅、秦觀、晁補之皆在其中。補之乃管勾江州太平觀,退返金鄉家園閑處,是年已過50,從此開始了長達8年的廢黜生涯。

於是,他決定退閑故里,嘯傲田園,忘情仕進。歸隱鄉里后,「葺歸來園,自號歸來子,忘情仕進,慕陶潛為人。」這一階段也是他創作的豐收期,詩、詞、文各體俱備,多方面表現出他的生活和複雜矛盾的心緒,取得較大成績。到1180年(大觀二年),政局漸有緩和,補之先是改提西京崇福宮,又改提舉南京鴻慶宮。1110年「黨籍」事消,補之詣吏部侯調,得起知達州,未赴,尋改知泗州。至官無幾,便於是年中秋日病卒於泗州官舍,終年58歲。

其實晁補之才氣飄逸,文章溫潤典雅而富有文才,凌麗卓奇出於天成。摯友李格非常欣賞晁補之之才學,便讓酷愛文學寫做的愛女李清照拜他為師。名師出高徒,李清照成為歷史上有名的詞作家。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其弟晁沖之也成為一代文學家;其孫女唐婉的的一首《釵頭鳳》,更是名垂千古。

晁補之在詩、文、詞諸方面都學蘇東坡,且均有所建樹,張爾田《忍寒詞序》:「學東坡者,必自無咎始,再降則為葉石林,此北宋正軌也。」如他從齊州知州貶為毫州通判事寫的《鹽角兒·毫社觀梅》就酷似他的老師:

開時似雪。謝時似雪。花中奇絕。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徹。

占溪風,留溪月。堪羞損、山桃如血。直饒更、疏疏淡淡,終有一般情別。

該詞上片寫梅花色香,用重句而略更數字,兩聯似對非對,遣詞靈動。下片以山桃作比,更托出梅花高潔標格。詞人亦寄託了自己的志趣和情操。據《碧雞漫志》記載:有一個教坊的樂工的老婆到市場上去買鹽,在包鹽的紙角邊發現了一個曲譜,於是這個樂工就把這個曲譜記錄下來,並進行了一些加工和整理。《鹽角兒》的詞牌名來源於此,又名《鹽角兒令》。

他另外一首著名的長篇歌行《芳儀怨》,是寫南唐後主李煜的妹妹入宋后嫁孫某,又在宋遼戰爭中被遼聖宋所擄,封為芳儀的悲劇:「秦淮潮水鐘山樹,塞北江南易懷土」,「國亡家破一身存,薄命如雲信流傳」,辭句凄宛動人,當時曾傳誦一時。

他還很重感情。據《墨庄漫錄》記載:晁補之被貶謫到玉山,特意繞道徐州,去拜訪已被開除了公職,廢居鄉里的陳無已。陳無己很高興,大擺酒宴,並要自己寵愛的小姬娉娉出來,跳《梁州》舞,併當場作了一首《減字木蘭花》:

娉娉裊裊。芍藥梢頭紅樣小。舞袖低垂。心到郎邊客已知。

金尊玉酒。勸我花前千萬壽。莫莫休休。白髮簪花我自羞。

晁補之感慨地說:大家都以為宋開府的《梅花賦》非常清艷可人,而陳無已這首詞,比《梅花賦》要優美得多。

自悔儒冠晁補之

--兼析詞牌名《鹽角兒》

晁補之(1053年—1110年)字無咎,晚年茸歸來園,自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他是北宋文壇上一位非常活躍的作家,在詩、詞和散文的創作上都取得了比較高的成就。與黃庭堅、秦觀、張耒並稱為「蘇門四學士」。

晁補之是蘇東坡最早的入門弟子,兩人交往二十多年。晁補之得到蘇東坡的賞識就如同蘇東坡之於歐陽修。只不過蘇東坡受識於歐陽修實屬無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蘇東坡考進士時歐陽修是他的主考官。歐陽修看到蘇東坡的文章后非常感慨地說:「讀蘇東坡書,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後來蘇東坡果然出人頭地,且風頭比他的恩師更健。

而晁補之卻是有意主動投懷送抱,所以說,新一代總比舊一代多點鬼主意。不過晁補之對這位恩師的仰慕之情就象韋小寶的口頭禪「我對你的仰慕之情,猶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且終身不渝。據《宋史》記載:1071年(宋神宗熙寧四年),晁補之17歲時,從父遊宦杭州,觀覽錢塘風物之盛麗,山川之秀異,於是寫了《七述》一文。此時,大文學家蘇東坡正做杭州通判,喜歡杭州美景,欲作杭州賦。晁補之以《七述》謁見蘇東坡。蘇東坡見文章寫得清新華美,舒展豪放,拍案叫絕,也非常感慨地說:「吾可以擱筆矣!」又稱其文博辯雋偉,絕人遠甚,必顯於世。就是這麼一句評語,晁補之立時名揚天下。

1092年(元佑七年),蘇東坡為避京師里的激烈黨爭,堅乞外任,到揚州當知州,其時晁補之在揚州任通判。晁補之得知蘇東坡將至,興奮得立刻賦詩歡迎蘇東坡:

封章去國人恨公,醉笑從公神許我。

瓊花芍藥豈易逢,如淮之酒良不空。

一釂孤鴻煙雨曲,平山堂上快哉風。

1079年(宋神宗元豐二年)27歲的晁補之「舉進士,試開封及禮部別院,皆第一。宋神宗看了他的文章后說:「是深於經術者,可革浮薄。」后調澶州司戶參軍,改充北京國子監教授,才步入坎坷的仕官生涯。1086年(元祐元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執政,舊黨得主國事。晁補之被召試京師,除太學正。不久,又以執政李清臣薦堪館閣,經考試后,除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

時蘇東坡任翰林學士,黃庭堅、張耒等俱供職館閣,他們詩酒酬唱,度過一生中最愜意的時期。不過,晁補之雖居官京師,卻因生性清孤耿介,不事干謁,一直未能擺脫窮苦的困擾。1090年,他終因校書郎官奉微薄,不足贍養,乃乞補外官,得以秘閣校理通判揚州。兩年後又被召還朝,除秘書省著作佐郎。時期朝政動蕩,哲宗親政,元祐末,紹聖初宋王朝政局大變,用章敦為相、倡紹述之說,###復起,乃盡逐元祐相臣。晁補之亦受累離開京師,於1094年(紹聖元年)出知濟州(今山東濟南)。

晁補之任之始,正逢當地社會混亂,盜賊猖獗。補之明察暗訪,最終將這些盜賊一網打盡,社會得以安寧。又逢河北受災,災民擁入濟南,晁補之為災民搭建席棚,贈送藥品,全力救濟。在任河中(今山西永濟)知府期間,修河架橋,造福百姓。百姓感激他的恩情,把他的畫像掛在祠堂里供拜。

歷史上的晁補之耿介自持,拙於仕進,又加上身為蘇東坡門生,在新舊黨爭中備受壓抑,所以有志難伸,仕途多舛。晁補之坐修《神宗實錄》失實,遂於1095年(紹聖二年)敕降通判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到貶所不久,又以岳父杜純弟杜紘知應天府兼南京留守司公事,為避親嫌,改差通判亳州(今安徽亳州)。朝廷紛爭傾軋繼續繳烈。1097年,黨禍再起,被貶監處、信二州(今浙江麗水)鹽酒稅,乃匆匆趕赴貶所。不料行到丹陽途中,母楊氏夫人病歿,即奉靈柩還鄉,服喪家居。到1098年(元符元年),因嫌巨里地方低卑貧薄,便遷居金鄉(今山東金鄉縣)城東。次年夏服除,改監信州(今江西上饒)鹽酒稅。

由於他一生仁途坎坷,屢遭貶謫,多處漂泊,對宦海生活感受尤深,憤怨抑鬱的心情凝聚於筆端,抒之於詞章之中。他這種情感,從其創作的許多詩詞作品中都程度不同的流露出來。1099年,在前往四川任職的路上,他寫下較有代表性《迷神引·貶玉溪,對江山作》一詞:

黯黯青山紅日暮,浩浩大江東注。餘霞散綺,向煙波路。使人愁,長安遠,在何處。幾點漁燈小,迷近塢。一片客船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誤。覺阮途窮,歸心阻。斷魂素月,一千里,傷平楚。怪竹枝歌,聲聲怨,為誰苦。猿鳥一時啼,驚島嶼。燭暗不成眠,聽津鼓。

詞中通過從日暮到夜晚江邊景物的描述,表現了羈旅生活的哀愁和寂寞,抒發自己誤入宦途的複雜心情。

一年後,政局又起變化。哲宗病逝,徽宗即位,皇太后聽政,復用元佑黨人。晁補之得遇赦,被召為著作佐郎還京師。1101年(建中靖國元年),授尚書禮部員外郎、哲宗實錄院檢討官、神宗國史編修官。他都再三上表辭謝而求外任,不許,只得改除吏部郎中。七月間,蘇東坡的病逝,使他悲痛深鉅,一腔真摯情意盡數傾注到《祭端明蘇公文》中。

然而,政局變幻難測。向太後去世,徽宗改元崇寧,黨論復起。元祐諸賢與司馬光、蘇東坡等,被控為「奸黨」,晁補之亦在其中,為諫官管師仁所論,出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濟),修河橋以便民,民畫祠其像。但任職才數月,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朝廷局勢卻急劇變化,再窮治元佑及元符末舊臣。補之遂於秋日離任,由吏部改授密州,又改果州,然皆不許。

1106年9月(崇寧五年),宰相蔡京籍司馬光、蘇東坡等120人罪狀,謂之奸黨,黃庭堅、秦觀、晁補之皆在其中。補之乃管勾江州太平觀,退返金鄉家園閑處,是年已過50,從此開始了長達8年的廢黜生涯。

於是,他決定退閑故里,嘯傲田園,忘情仕進。歸隱鄉里后,「葺歸來園,自號歸來子,忘情仕進,慕陶潛為人。」這一階段也是他創作的豐收期,詩、詞、文各體俱備,多方面表現出他的生活和複雜矛盾的心緒,取得較大成績。到1180年(大觀二年),政局漸有緩和,補之先是改提西京崇福宮,又改提舉南京鴻慶宮。1110年「黨籍」事消,補之詣吏部侯調,得起知達州,未赴,尋改知泗州。至官無幾,便於是年中秋日病卒於泗州官舍,終年58歲。

其實晁補之才氣飄逸,文章溫潤典雅而富有文才,凌麗卓奇出於天成。摯友李格非常欣賞晁補之之才學,便讓酷愛文學寫做的愛女李清照拜他為師。名師出高徒,李清照成為歷史上有名的詞作家。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其弟晁沖之也成為一代文學家;其孫女唐婉的的一首《釵頭鳳》,更是名垂千古。

晁補之在詩、文、詞諸方面都學蘇東坡,且均有所建樹,張爾田《忍寒詞序》:「學東坡者,必自無咎始,再降則為葉石林,此北宋正軌也。」如他從齊州知州貶為毫州通判事寫的《鹽角兒·毫社觀梅》就酷似他的老師:

開時似雪。謝時似雪。花中奇絕。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徹。

占溪風,留溪月。堪羞損、山桃如血。直饒更、疏疏淡淡,終有一般情別。

該詞上片寫梅花色香,用重句而略更數字,兩聯似對非對,遣詞靈動。下片以山桃作比,更托出梅花高潔標格。詞人亦寄託了自己的志趣和情操。據《碧雞漫志》記載:有一個教坊的樂工的老婆到市場上去買鹽,在包鹽的紙角邊發現了一個曲譜,於是這個樂工就把這個曲譜記錄下來,並進行了一些加工和整理。《鹽角兒》的詞牌名來源於此,又名《鹽角兒令》。

他另外一首著名的長篇歌行《芳儀怨》,是寫南唐後主李煜的妹妹入宋后嫁孫某,又在宋遼戰爭中被遼聖宋所擄,封為芳儀的悲劇:「秦淮潮水鐘山樹,塞北江南易懷土」,「國亡家破一身存,薄命如雲信流傳」,辭句凄宛動人,當時曾傳誦一時。

他還很重感情。據《墨庄漫錄》記載:晁補之被貶謫到玉山,特意繞道徐州,去拜訪已被開除了公職,廢居鄉里的陳無已。陳無己很高興,大擺酒宴,並要自己寵愛的小姬娉娉出來,跳《梁州》舞,併當場作了一首《減字木蘭花》:

娉娉裊裊。芍藥梢頭紅樣小。舞袖低垂。心到郎邊客已知。

金尊玉酒。勸我花前千萬壽。莫莫休休。白髮簪花我自羞。

晁補之感慨地說:大家都以為宋開府的《梅花賦》非常清艷可人,而陳無已這首詞,比《梅花賦》要優美得多。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詞風月故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宋詞風月故事
上一章下一章

六十二、自悔儒冠晁補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