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周瑜空設計
次日清晨,孫權升堂。
左邊文官張昭、顧雍等三十餘人,右邊武官程普、黃蓋等三十餘人。他們衣冠濟濟,劍佩鏘鏘,分班侍立。
少頃,周瑜入見。
周瑜問孫權:「主公,近聞曹操引兵屯漢上,馳書至此,主公尊意若何?」
孫權立即取檄文與周瑜看,說道:「這便是曹操的信。」
周瑜看畢,笑道:「老賊以我江東無人,敢如此相侮嗎?」
孫權反問周瑜:「君之意若何?」
周瑜不回答孫權的話,而是問孫權:「主公曾與眾文武商議否?」
孫權將事情跟周瑜說了一遍:「連日議此事,有勸我降者,有勸我戰者。我意未定,故請公瑾為我一決。」
周瑜問孫權:「誰勸主公投降?」
孫權對周瑜說道:「文官皆主投降。」
周瑜立即問張昭:「願聞先生所以主降之意。」
張昭對周瑜說道:「都督,曹操挾天子而征四方,動以朝廷為名,近又得荊州,威勢愈大。我江東可以拒曹操者,乃長江耳。如今曹操艨艟戰艦,何止千百,水陸並進,何可擋之?不如且降,更圖後計。」
周瑜對張昭等文官說道:「此迂儒之論也。江東自開國以來,今歷三世,安忍一旦廢棄?」
孫權問周瑜:「若此,計將安出?」
周瑜對孫權說道:「曹操雖託名漢相,實為漢賊。將軍以神武雄才,仗父兄之業,據有江東,兵精糧足,正當橫行天下,為國家除殘去暴,奈何降賊?況且曹操今此來,多犯兵家之忌:北方中原未平,馬騰、韓遂為其後患,而曹操久於南征,此乃一忌也;北軍不熟水戰,曹操舍鞍馬,仗舟楫,與東吳爭衡,此二忌也;又時值隆冬盛寒,馬無藁草,此三忌也;曹操驅中原士卒,遠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此四忌也。曹兵犯此數忌,雖多必敗。主公擒拿曹操,正在今日。瑜請得精兵數萬人,進屯夏口,為主公破之!」
孫權矍然起身道:「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所懼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死,惟孤尚存。孤與老賊,誓不兩立。卿言當伐,甚合孤意,此天以卿授我也。」
周瑜雙手抱拳,對孫權說道:「臣為主公決一血戰,萬死不辭,只恐主公狐疑不定。」
話音剛落。
這時,孫權拔佩劍砍面前奏案一角,並且下定了決心。
孫權堅決道:「諸官將有再言降曹者,與此案同。」
說完,孫權便將此劍賜周瑜,立即封孫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如文武官將有不聽號令者,即以此劍誅之。
周瑜受了劍,對眾人說道:「諸位,我奉主公之命,率眾破曹。諸將、官吏來日俱於江畔行營聽令。如有遲誤者,依七禁令、五十四斬施行。」
說完,周瑜辭了孫權,起身出府。
眾文武各無言而散。
周瑜回到下處,便請諸葛亮議事。
不久,諸葛亮來到了下處。
周瑜對諸葛亮說道:「今日府下公議已定,願求先生破曹良策。」
諸葛亮對周瑜說道:「孫將軍心尚未穩,不可以決策。」
周瑜聽了諸葛亮的話,很是好奇,問道:「何謂心不穩?」
諸葛亮對周瑜說道:「孫將軍心怯曹兵之多,懷寡不敵眾之意。都督能以軍數開解,使其瞭然無疑,然後大事可成。」
周瑜對諸葛亮說道:「先生之論甚善。」
晚上。
周瑜和魯肅便復入見孫權。
孫權看見周瑜又進來了,很好奇,問道:「公瑾、子敬深夜至此,必有事故。」
周瑜看了一眼在自己身旁的魯肅,對孫權說道:「來日調撥軍馬,主公心有疑否?」
孫權對周瑜說道:「我憂曹操兵多,寡不敵眾耳,其他的無所疑。」
周瑜笑道:「瑜特為此來開解主公。主公因見曹操檄文,說水陸大軍百萬,故懷疑懼,不復料其虛實。今以實較之:他將中原之兵,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袁氏之眾,也只有七、八萬,尚多懷疑未服。夫以久疲之卒,御狐疑之眾,其數雖多,不足畏也。瑜得五萬兵,自足破之。願主公勿以為慮。」
孫權撫周瑜的後背,說道:「公瑾此言,足釋我疑。子布等無謀,深失孤望,獨卿及子敬、程普等,與孤同心耳。卿可與子敬、程普即日選軍前進。孤當續發人馬,多載資糧,為卿后應。卿前軍倘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親與曹賊決戰,更無他疑。」
周瑜和魯肅謝出,準備回營。
路上。
周瑜心中很是煩惱。
魯肅看到了周瑜如此,問道:「都督,如今主公愁雲方散,為何都督的臉上卻有愁雲?」
周瑜將自己的心裡所想的對魯肅說道:「子敬,孔明早已料著吳侯之心,又高我一頭。久必為江東之患,不如殺之。」
魯肅對周瑜說道:「不可。如今曹賊未破,先殺賢士,是自去其助也。」
周瑜對魯肅說道:「此人輔助劉備,必為江東之患。」
魯肅想到了什麼,對周瑜說道:「諸葛瑾乃其胞兄,可令招此人同事東吳,豈不妙哉?」
周瑜善其言。
第二天。
周瑜赴行營,升中軍帳高坐,左右立刀斧手,聚集文官武將聽令。
原來,程普年長於周瑜。如今周瑜爵居於其上,他心中不樂,當日就託病不出,便令長子程咨自代。
周瑜對眾將說道:「王法無親,諸君
(本章未完,請翻頁)
各守其職。方今曹操,欺君罔上,甚於董卓,囚天子於許昌,屯暴兵於境上。我今奉主公命討之,諸君幸皆努力向前。大軍到處,不得擾民。賞勞罰罪,並不徇縱。」
然後,周瑜立即差韓當、黃蓋為前部先鋒,領本部戰船即日起行,前至三江口下寨,別聽將令。他還讓蔣欽、周泰為第二隊,凌統、潘璋為第三隊,太史慈、呂蒙為第四隊,陸遜、董襲為第五隊,呂范、朱治為四方巡警使,催督六郡官軍。
現在,東吳大軍水陸並進,克日取齊。
調撥已畢,諸將各自收拾船隻軍器起行。
程咨回見程普,說周瑜調兵,動止有法。
程普大驚道:「我素欺周郎懦弱,不足為將,今能如此,真將才也,我如何不服!」
於是,程普便帶著程咨,親自前往周瑜的行營去謝罪,周瑜也遜謝。
第二天。
周瑜請諸葛瑾,對諸葛瑾說道:「令弟孔明有王佐之才,為何屈身事於劉備?今幸至江東,我欲煩先生不惜齒牙餘論,使令弟棄劉備而事東吳,則主公既得良輔,而先生兄弟又可以得以相見,豈不美哉?先生幸即一行。」
諸葛瑾對周瑜說道:「瑾自至江東,愧於無立寸功。如今都督有命,敢不效力。」
於是,諸葛瑾就立即時上馬,徑投驛亭來見諸葛亮。
驛亭。
諸葛瑾來見諸葛亮,諸葛亮將其接入,各訴闊情。
諸葛瑾問諸葛亮:「弟可知伯夷、叔齊乎?」
諸葛亮暗思道:此必是周瑜教來說我也。
諸葛亮答道:「伯夷、叔齊乃古之聖賢也。」
諸葛瑾對諸葛亮說道:「伯夷、叔齊雖至餓死首陽山下,兄弟二人仍在一處。我今與你同胞共乳,乃各事其主,不能旦暮相聚。視伯夷、叔齊之為人,能無愧?」
諸葛亮對諸葛瑾說道:「兄所言者,情也。弟所守者,義也。你我皆為大漢之臣,如今劉皇叔乃漢室之胄。兄若能去東吳而與弟同事劉皇叔,則上不愧為漢臣,而骨肉又得相聚:此情義兩全之策也。不識兄意以為何如?」
諸葛瑾想道:我來說他,反被他說了我也。
諸葛瑾無言回答,起身辭去。他回見周瑜,細述諸葛亮之言。
周瑜問諸葛瑾:「公意若何?」
諸葛瑾對周瑜說道:「我受孫將軍厚恩,安肯相背?」
周瑜對諸葛瑾說道:「公既忠心事主,不必多言,我自有伏孔明之計。」
第二天。
周瑜點齊軍將,入辭孫權。
孫權對周瑜說道:「卿先行,孤即起兵繼后就到。」
周瑜辭出,與程普、魯肅領兵起行,便邀諸葛亮同往,而諸葛亮欣然從之。他們一同登舟,駕起帆檣,迤邐望夏口而進。
離三江口五六十里,船依次第歇定。
周瑜在中央下寨,岸上依西山結營,周圍屯住,而諸葛亮只在一葉小舟內安身。
周瑜分撥已定,使人請諸葛亮議事,諸葛亮則至中軍帳去見周瑜。
周瑜對諸葛亮說道:「卧龍先生,昔日曹操兵少,袁紹兵多,而曹操反勝袁紹,因用許攸之謀,先斷烏巢之糧也。如今曹兵八十三萬,而我兵只五六萬,安能拒之?我想,必須先斷曹操之糧道,然後可破。我已探知曹軍糧草俱屯於聚鐵山。先生久居漢上,熟知地理,敢煩先生與關、張、羅、子龍等將,我也助兵千人,星夜往聚鐵山斷曹操糧道。此各為主人之事,幸勿推調。」
諸葛亮暗思道:此因說我不動,設計害我。我若推調,必為所笑。不如應之,別有計議。
於是,諸葛亮便欣然領諾了。
周瑜看見諸葛亮毫不猶豫地領諾了,瞬間大喜。
然後,諸葛亮告辭周瑜和魯肅,離開了。
魯肅問周瑜:「都督使諸葛亮去劫糧,是何意見?」
周瑜回答道:「我欲殺孔明,恐惹人笑,故借曹操之手殺之,以絕後患。」
魯肅聞言,便往見諸葛亮,看他知也不知。
只見諸葛亮略無難色,整點軍馬要行。
魯肅不忍,以言挑之道:「先生此去,可成功否?」
諸葛亮笑道:「我擅長水戰、步戰、馬戰、車戰,各盡其妙,何愁功績不成?非比江東公與周郎輩止一能耳。」
魯肅問諸葛亮:「我與公瑾何為一能?」
諸葛亮說道:「我聞江南小兒歌謠唱道:『伏路把關饒子敬,臨江水戰有周郎。』公等於陸地上但能伏路把關。周公瑾能水戰,但不能陸戰耳。」
魯肅便以此言告知周瑜。
周瑜大怒道:「諸葛亮何欺我不能陸戰?不用他去,我自引一萬馬軍,前往聚鐵山去斷曹操糧道。」
魯肅又將此言告知諸葛亮。
諸葛亮笑道:「公瑾令我斷糧,實欲使曹操殺我。我故以片言戲之,公瑾便容納不下。目今用人之際,只願吳侯與劉使君同心,則功可成矣。如各相謀害,大事休矣。曹賊多謀,平生慣斷他人糧道,今如何不以重兵提備?公瑾若去,必為所擒。今只當先決水戰,挫動北軍銳氣,別尋妙計破之。還望子敬善言以告公瑾為幸。」
魯肅就連夜回見周瑜,備述諸葛亮之言。
周瑜搖首頓足道:「此人見識勝我十倍。今不除之,后必為東吳之禍。」
魯肅勸解道:「都督,今用人之際,還望以國家為重。且待破曹之後,圖之未晚。」
「就依子敬吧。」周瑜說道。
劉備吩咐劉琦守江夏,自己領眾將帶兵前
(本章未完,請翻頁)
往夏口。他遙望江南岸旗幡隱隱,戈戟重重,料是東吳已經動兵,就盡移江夏之兵,到樊口屯紮。
劉備聚眾道:「軍師一去東吳,一直是杳無音信,不知事體如何?誰人可去探聽虛實回報?」
糜竺自發願往:「竺願往。」
於是,劉備乃備羊酒禮物,令糜竺至東吳,以犒軍為名,探聽虛實。
糜竺領命,駕起小舟順流而下,徑至周瑜大寨前。
軍士入報周瑜,周瑜便召入。
糜竺再拜,致劉備相敬之意,並且獻上了酒禮。
周瑜受訖,就設宴款待糜竺。
糜竺對周瑜說道:「都督,我家諸葛軍師在此已久,今願與下官同回。」
周瑜對糜竺說道:「孔明方與我同謀破曹,豈可便去?玄德公勞軍辛苦,我也欲見玄德公,共議良策,怎奈身統大軍,不可暫離。若玄德公肯枉駕來臨,深慰所望。」
糜竺應諾,拜辭而回。
魯肅問周瑜:「都督欲見劉備,有何計議?」
周瑜對魯肅說道:「劉備乃世之梟雄,不可不除。我今乘機誘至殺之,實為東吳除一後患。」
魯肅再三勸諫,周瑜只不聽。
周瑜就傳密令道:「如劉備至,先埋伏刀斧手五十人於壁衣中,看我擲杯為號,便可下手。」
糜竺回見劉備,具言周瑜欲請劉備到周瑜那邊面會,別有商議。
劉備便叫人收拾快船一隻,只今便行。
關羽諫言道:「大哥,周瑜多謀之士,又無軍師書信,恐其中有詐,不如不去。」
「是啊,大哥,二哥說的是啊!」羅技也諫言道,「周瑜的智謀,如同漢初之張良、陳平。」
劉備對關羽和羅技說道:「我今與東吳結盟,以共破曹操。周郎欲見我,我若不往,非同盟之意。兩相猜忌,事不成矣。」
關羽和羅技一同說道:「大哥若堅意要去,小弟願同往。」
張飛也對劉備說道:「我也跟去。」
劉備看向了張飛,說道:「只雲長和子義隨我去,翼德與子龍守寨,簡雍固守鄂縣,我去便回。」
然後,劉備就與關羽和羅技乘坐小舟,並從者二十餘人,前往江東。
劉備觀看江東的艨艟戰艦,旌旗甲兵,左右分佈整齊,心中甚喜。
軍士飛報周瑜:「大都督,劉豫州來了。」
周瑜問道:「他帶了多少船隻和兵馬來?」
那軍士答道:「只有一隻船,二十餘從人。」
周瑜笑道:「此人命該休矣!」
於是,周瑜就命刀斧手先埋伏定,然後再出寨迎接。
劉備帶著關羽和羅技等二十餘人,直到周瑜的中軍帳。
敘禮畢,周瑜請劉備上座。
劉備對周瑜說道:「將軍名傳天下,備不才,何煩將軍重禮?」
然後,劉備便分賓主而坐,而周瑜也設宴相待。
諸葛亮偶來江邊,聽說劉備來此與周瑜相會,頓時吃了一驚,就急忙入中軍帳去竊看動靜。
只見周瑜面上有殺氣,兩邊壁衣中密排刀斧手。
諸葛亮大驚道:「似此,如之奈何?」
說著,諸葛亮回視劉備,看見劉備正談笑自若。他看見劉備背後兩人,按劍而立,乃關羽和羅技。
諸葛亮喜道:「我主無危矣!」
然後,諸葛亮就不復入,仍回身至江邊等候。
酒行數巡,周瑜起身把盞,猛然看見關羽和羅技按劍立於劉備背後,連忙問何人。
劉備回答道:「我弟關雲長、羅子義也。」
周瑜吃驚道:「莫非是斬顏良、誅文丑之關雲長、羅子義?」
劉備說道:「然也。」
周瑜頓時大驚,順間汗流滿背,便斟酒與關羽、羅技把盞。
少頃,魯肅進來了。
劉備問魯肅:「子敬,孔明何在?還煩子敬請來一會。」
周瑜對劉備說道:「玄德公,且待破了曹操,與孔明相會未遲。」
劉備不敢再言。
關羽和羅技以目視劉備,劉備會意,便立即起身。
劉備辭別周瑜:「備暫告別,即日破敵收功之後,專當叩賀。」
周瑜也不留劉備,便將劉備送出轅門。
劉備別了周瑜,與關羽、羅技等來至江邊,看見諸葛亮已在舟中了。
劉備看見了,大喜。
諸葛亮問劉備:「主公知今日之危?」
劉備愕然道:「不知。」
諸葛亮將事情跟劉備說了一遍:「若無雲長和子義,主公幾乎被周郎所害矣。」
劉備方才省悟,便請諸葛亮同回樊口。
諸葛亮對劉備說道:「主公,亮雖居虎口,安如泰山。如今主公但收拾船隻軍馬候用。以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後為期,可令子龍駕小舟來南岸邊等候,切勿有誤。」
劉備問其意,諸葛亮對劉備說道:「但看東南風起,亮必還矣。」
劉備再要問時,諸葛亮便催促劉備作速速開船。
劉備、羅技與關羽及從人便開船離開了。
行不數里,劉備、關羽、羅技和從人看見上流頭放下五六十隻船來。他們看見船頭上一員大將,橫矛而立,乃張飛也。
原來張飛因恐劉備有失,關羽和羅技獨力難持,特來接應。
於是,他們四人一同回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