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晉新星誅斬叛臣
有功重臣受封之後侯超覺得也是時候讓新成長出來的一代年輕人擔當點重任的時候了,於是破格大力提拔,自此中華帝國新一代將星開始在歷史的舞台上嶄露頭角。
中華帝國皇帝令:
封于禁為上軍大將軍,晉四大將軍銜、賜曾國公爵,襲三代;封李典為南中大將軍,賜蔡國公爵,襲三代;封齊國公太史亨為中衛大將軍,晉三星上將軍銜;封晉國公張虎為征東大將軍,晉三星上將軍銜;封姜維為征南大將軍,晉三星上將軍銜、賜靖遠侯襲三代;封鄧艾為征北大將軍,晉三星上將軍銜、賜靖邦侯襲三代;封世襲長勝侯趙廣為征西大將軍,晉三星上將軍銜;封召國公顏虎為鎮東大將軍,晉三星上將軍銜;封典滿為鎮南大將軍,晉三星上將軍銜、賜靖威侯襲三代;封許議為鎮北大將軍,晉三星上將軍銜、賜靖軍侯襲三代;封(大)文虎為鎮西大將軍,晉三星上將軍銜、賜靖安侯襲三代;封曹彰為安東將軍,晉兩星中將軍銜、賜靖隋侯襲三代;封諸葛恪為安南將軍,晉兩星中將軍銜、賜靖逸侯襲三代;封(小)文虎為安北將軍,晉兩星中將軍銜、賜靖鋒侯襲三代;封文鴦為安西將軍,晉兩星中將軍銜,賜靖軒侯襲三代;封諸葛瞻為平東將軍,晉一星少將軍銜、賜靖忠侯襲三代;封毋丘儉為平南將軍,晉一星少將軍銜、賜靖賢侯襲三代;封羊祜為平北將軍,晉一星少將軍銜、賜靖央侯襲三代;封鍾會為平西將軍,晉一星少將軍銜、賜靖希侯襲三代。當然其他各位文臣武將也有獎賞和升遷在此就不再多表了。
除此之外侯超還特意獎賞了一批特殊將臣,並專門將其單列一旨以示特殊。首先侯超加封了周瑜為吳國公,封諸葛亮為蜀國公,郭嘉的楚國公改為世襲;已故秦國公趙統追封神勇衛國大將軍榮譽稱號、其子趙興繼承爵位延襲三代;封麴戰為先登大將軍,晉三星上將軍銜、賜靖勝侯襲三代,領中華帝國一萬最強特種部隊先登軍主將(先登軍前身為先登死士營,現直接受帝國皇帝及太尉統轄);封夏侯霸為虎豹大將軍,晉三星上將軍銜、賜靖戰侯襲三代,領中華帝國三萬最強騎兵部隊虎豹軍主將(虎豹軍前身為虎豹騎,現直接受中華帝國皇帝及大司馬統轄);封扈翊為中華帝國錦衣衛指揮使、晉三星上將軍銜、賜靖影侯襲三代,封血娘子虞氏(晉中將軍銜、靖媚侯襲三代)、奪命書生寧暉(晉中將軍銜、靖文侯襲三代)、農夫李世民(晉少將軍銜、靖厚侯襲三代)為錦衣衛副指揮使,統轄中華帝國最隱秘也是最精銳的五千特種近身侍衛群――錦衣衛。另外衛魁之孫衛卓晉大校軍銜、賜靖名侯襲三代,為錦衣衛指揮使參謀。(錦衣衛前身為影衛營,后擴編成軍更名錦衣衛,受帝國皇帝直接統轄指揮,專責負責皇室近身護衛以及特殊暗殺、機密行動事物,除皇帝外任何人無權調遣。)
所有重要官職人員任命宣布之後,侯超親自宣布賜封侯鋒為中華帝國大將軍王稱號及領帝國大將軍職位、授王爵身份、晉五星元帥軍銜,統轄中華帝國除十五萬皇家禁軍(中禁、虎賁、龍驤)外所有兵馬,其軍權之大、地位之尊無人能出其右,侯鋒成為名符其實的除太上皇、皇上外帝國內最有權利的男人。其實在受封之前侯譽帶著侯鋒曾找過侯超,侯譽跪地請侯超改立侯鋒為皇帝自己願只做一安樂王爺,侯超問侯鋒意向,侯鋒言寧死不受並向天起誓並無覬覦皇位之心。侯超被兩個兒子的誠心情誼所感動,最後才作出此項決定,正式賜封侯鋒大將軍王爵。
亂事得平、眾官升賞后中華帝國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壯觀景象發生,太上皇與皇上、大將軍王父子三人同時上朝主持國政。宏偉、威嚴的宮殿之中內閣五臣立於龍階下最前方,其他文武百官分列站定。太上皇侯超身著紫金百龍祥雲袍端坐龍椅之上,侯譽著九龍追日龍袍立於龍椅左端、侯鋒身著紫金龍威甲胄立於龍椅右端。各自站定之後皇上、大將軍王攜文武百官一同行禮朝拜太上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侯超威嚴不苟言笑的微微揮手淡聲回道:「眾愛卿平身!」眾人拱手齊聲回道:「謝太上皇。」文武百官朝拜之後各自分列站定,此時廷尉郭奕緩步出列手捧一厚厚竹簡對著龍階之上躬身說道:「啟稟太上皇、皇上,臣已經將洪氏叛匪黨羽盡皆查辦核實,朝**有四百四十八位官員、將軍參與叛亂,其中……」郭奕話還未說完便被侯超微抬右手打斷說道:「好了,不用多說其他,朕只最後問你一遍,這些人是否參與叛亂都經過核實了嗎?」
郭奕將手中竹簡將於服侍傳遞物件的太監后躬身拱手正聲答道:「回稟太上皇,臣已經親自逐一核實過,絕無冤枉一人。」侯超聞言緩緩點頭不語,這時負責傳遞物件予皇上御覽的太監已經恭敬的站在侯超面前了。侯譽見狀緩聲說道:「打開予父皇御覽。」這時又一太監快步上前協助那執竹簡的太監將那厚實的竹簡緩緩展開。竹簡全部展開之後竟然有兩米多長,此時又有兩名太監緩步走近侯超,其中一人雙手捧著赤墨硯台、一人雙手捧著雕龍狼毫毛筆。
侯超伸出右手舀過毛筆之後緩緩在赤墨硯台內沾了沾墨水,然後大手一揮利索的在兩米多長的竹簡上重重交叉畫了一個叉爾後將毛筆沖旁邊太監一丟便大聲喝道:「全部斬之,誅其三族!」眾人雖然知道結果為何,可是當從太上皇口中聽到這冷冷聲音之後各自心中也是不禁倒抽了一口涼氣,從而對皇室的敬畏之心也加重了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