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二:東漢時的武器和俸祿種類

資料二:東漢時的武器和俸祿種類

武器的種類:

隨著冶鍊技術和鍛造工藝水平的提高。西漢時期的武器種類已有多種多樣。如當時的長柄兵器有槍、矛、戟等;短柄兵器有刀、劍等;遠射兵器有弓、駑等;防護裝具有鎧甲、盾牌;錘砸、劈砍兵器有錘、杖、斧、鉞等。這些兵器多為鐵製品,質量較高,大大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

東漢武器的種類和質量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主要表現在矛、戟、槍、刀、駑、箭、鎧甲等項。

矛:矛是東漢軍隊裝備的一種刺殺兵器。東漢時有的矛比西漢更長。

戟:戈與矛的合體,兼有勾、啄、沖、刺四種殺傷作用。東漢時,以戟為兵器的名將甚多,有長柄戟、手戟(短戟)和雙戟。這些戟非常鋒利,殺傷力較西漢時更大。(本網站有關於戟的專門介紹可以查看)

槍;槍也是一種刺殺兵器,形制與矛相類似。《通俗文》曰:「削木傷盜曰槍。」春秋戰國之際的墨子提到了「槍」。槍有木柄、竹柄兩種。東漢時期,槍仍為軍隊的主要武器。

刀:西漢時出現了一種專用於劈砍的鐵質短柄刀,又名環柄刀或環首刀。東漢時期,軍隊已普遍使用鋼刀。如:1974年山東蒼山縣出土永初六年(112年)「(即煉)大刀」。此外,還曾經出土過「百鍊」鋼刀,比「講沛」的質量更好。②表明製造鋼刀的技術,在東漢已進入到了成熟階段。

駑:是一種遠射兵器,即安有臂的弓,弓臂上設有駑機。這種「駑」,於春秋末年的吳、越等國已見使用。西漢時期有用臂拉開的擘張駑和利用腳踏開的蹶張駑兩種。到東漢時期,駑的種類增多,主要分「強駕」和「小駕」兩種。強駑的射程和殺傷力比小駕更大。

據載:安帝元初二年(115年),「羌眾萬餘,攻圍赤亭(今甘肅成縣西南),(虞)令軍中強駑勿發,而潛發小駑,羌以為矢力弱不能至,並兵急攻,虞於是使二十強駑共射一人,發無不中,羌大震,退。」《陳球傳》說:「以弦木為弓,以羽牙為矢,引機(駑機)發射,遠射千餘步」。強駑的射程可達千步之外。

在居延漢簡中,有關「駑」的記錄很多。當時管的射程和強度,通常以「石」計算,有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等八級,一般六石駑最為常用,大約可射260米。至於十石強駑的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大。

大量史實表明,「駑」是漢軍的「長技」之一,東漢時期仍為軍隊的重要武器,且有所發展。由於駑的普遍使用,射駑的方法和經驗日益豐富。值得注意的是,駑的普遍使用,大大提高了作戰中的進攻性和殺傷力。它比弓箭具有更多的優越性,駑的性能,便於較長時間的瞄準,提高了命中精度;同時,張駑射箭既可用臂力,也可用腳踏等方法,這就有助於拉弦力量的加強,使射程增遠,穿透效能提高,從而增強了殺傷力。

箭:弓、駑所使用的箭,又稱「矢」或「簇」。西漢的箭矢,形制和戰國之時大體相同,但箭矢加長,分長尾和短尾兩種。到東漢時期,已使用「毒箭」。即在箭矢上敷用毒藥,以增強箭的效能。

如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北匈奴攻金浦城(今新疆字遠縣),校尉耿恭「以毒藥傅矢」,中矢者「視創皆沸」,大驚,遂遁去。可見,在當時的戰鬥中,毒箭發揮了一定的威力,增大了箭的殺傷效能。

鎧甲:是一種護體裝備。鐵兵器出現和弓彎的發展,促進了護體裝備的改進。西漢之時,鐵制銷甲日益增多。到東漢時期,鐵制「魚鱗甲」已在軍中普遍使用。據考古發掘,在沂南畫像石上有刻制了一領鐵制的魚鱗甲。在河南陝縣劉家渠東漢墓中,出土的陶制樓閣上也有披戴魚鱗甲的武士守衛。

在當時,隨著鍊鋼技術的提高,鐵鎧的質量和數量都有提高,表現在鎧甲的堅度增強,類型增多和防衛性能增大。在曹植《先帝賜臣鎧表》中,出現有黑光鎧、明光鎧、兩當鎧等。諸多事例表明,東漢時期鐵銷製作已逐漸完善。

俸祿的種類:

東漢官員俸祿大體上有如下標準:上公、公、中二千石(九卿一級,月俸一百八十斛谷)、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比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千石(月俸八十斛谷)、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等。

「石」是一個重量單位,班固的解釋是,「千二百黍重十二銖,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根據這個演算法,加上考古實物證實,漢代的一石合現在的60斤。

二千石即12萬斤,指的是糧食。寫到這裡,我暫時離開了電腦,專門跑到離我所住公寓不遠的一家超市裡偵察了一番,見超市裡每500克早秈米、晚秈米、粳米、標準粉、富強粉的零售價格分別為1.40元、1.53元、1.72元、1.35元、1.57元。

如果按這個水平,以每一斤糧食1.5元計算,12萬斤糧食約合18萬元,這裡指的是年薪,即月薪1.5萬元,是實付工資,因為不用交個人所得稅,也不扣各種保險、公積金。不算太高,也不算很低。

「中」的意思是加強版,比標準版稍高;「比」的意思是簡化版,比標準版稍低。二千石是一個重要的杠杠,大體上相當於部長級,在軍隊里相當于軍長這一級。再往下,到六百石這一級,相當於縣長。

但東漢公務員的工資不是拿糧食折成錢發,而是實行半米半錢制,即一半發貨幣,一半發實物,避免物價嚴重波動的時公務員領到工資卻吃不飽飯,考慮得挺以人為本。

據後漢《食貨志》記載,桓帝時一石米價格是50錢,30億錢可以買6000萬石大米。漢代的一石是現在的60斤,摺合36億斤大米。嘉慶時江南一石米的價格約為一兩五錢白銀,一億兩白銀可以買大米6600石,清代的一石約合100斤。

東漢對地方官實行嚴格的屬地迴避制度,本地人不能在家門口做官。桓帝又把這個制度更加嚴格化,推出了所謂的「三互法」,把迴避的範圍擴大到「婚姻之家」和「兩州人士」,即有通婚關係的兩家人也要相互迴避,另外,毫無關係的甲、乙兩個人,如果甲郡人任乙郡守,那麼乙郡人就不能再任甲郡守。

漢代的教育體系很發達,不僅在京師洛陽設有當時全世界規模最高、水平最高的大學--太學,而且在各地方都設有官學,像譙縣這樣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又是州刺史署所在地的大縣,官學更是具備了相當規模。

漢代的官學走的是全民教育路線,不僅收官宦子弟,也收平民布衣家的孩子,有錢的能上,家庭條件困難的也能上。即使在京師的太學,只要學習成績出眾,交不起學費、甚至負擔不起生活費,一樣有辦法完成學業。

具體的辦法很多,有的可以在外面打點短工,搞點社會實踐,半工半讀,有的乾脆在學校里打工,窮人家的孩子給同學中那些富人子弟們當僕人。有的學生自己動手在宿舍里生火做飯,以節省開支。這些都是學校允許的。

寬鬆的教育政策擴大了教育規模,培養出了大批人才。三國時期為什麼能出現「人才之盛」?與劉漢一朝發達的教育體系直接相關。

Hao123中文網[Hao123.se]更新最快為了方便訪問,請牢記bxwx小說網,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兵動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兵動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資料二:東漢時的武器和俸祿種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