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元
隨即,
在眾人的目光中,墓室的地面上緩緩的升起幾座黃金鑄成的高台,而在高台上,放著一件件價值連城的寶物,
這一刻,
陳牧眾人都有些意外,並沒有想象中的兇險,反而是有諸多的寶物,
此時,
葉文的神色已然是極度的歡喜了起來,「這……這是青花雲龍紋硯盒!?
盒身淺直壁,蓋弧頂無紐,與器身以子母口扣合。盒內部無釉,底有凸起矮圓柱形硯台,高度約與盒沿持平,硯面及硯壁之間形成環形硯池。盒蓋外壁繪海水江崖紋,蓋面上繪五爪龍紋。
這種中心凸起、四周環以硯池的圓形硯台名為「辟雍硯」,魏晉南北朝至唐代風靡一時。漢代班固於《白虎通·辟雍》中載:「辟者像璧,圓法天,雍之以水,像教化流行。」
東漢蔡邕作《明堂丹會論》:「取其四面環水,圓如壁,後世遂名雍。」早期辟雍硯瓷質較多,有環形足、圈足、獸形足等。盒型辟雍硯形制較少,主要出現在元、明清時期。此硯盒頂面繪有五爪龍,應是元朝皇家訂燒之物。」
「天藍釉花口紫斑貼塑獸面雙螭耳連座瓶,瓶為波浪形花口,長束頸,豐肩、斂腹,兩側肩頸部各有一枚獸耳曲柄,器身貼塑兩枚獸耳銜環鋪首裝飾。瓶下部為花幾式鏤空底座,底座上有出棱式曲足。器物胎質粗厚,通體施天藍色乳濁鈞釉,口沿、肩部及底座處有紫紅色釉斑,釉色艷麗,造型別緻。」
葉瑾這時也是道,「還有青花蕉葉花果竹石印花纏枝牡丹紋菱口盤,
盤板沿菱口,弧腹,平底圈足,足底露胎。盤內和盤外壁青花紋飾。盤內青花三層紋飾,盤內底白地青花滿繪蕉葉瓜果葡萄紋,內壁纏枝牡丹紋與內口沿纏枝菊花紋均模印而成,高超的印花工藝將牡丹花的俯、仰、正、側描繪得非常生動,紋飾外用青花暈染或繪細密的海水紋,形成青地白花裝飾,盤外壁青花繪纏枝蓮花紋。此盤裝飾手法新穎別緻,白地青花和青地白花交相輝映,紋飾生動。
藍地白花又稱反青花,是將青料塗地,紋飾留白,這種裝飾方法以暗襯明,深沉中見亮麗,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還有,青花滿池嬌圖菱花口盤。盤菱花口,折沿,淺弧腹,圈足,砂底呈火石紅色,外底露胎不施釉,採用墊砂支燒方法,器底出現粘砂或斑點,由於胎體含有鐵質經燒結成氧化鐵,色呈紅色,俗稱火石紅,盤外底帶有修胎輪旋的旋紋痕迹。盤內青花紋飾,盤內底繪蓮池鴛鴦圖,也稱為滿池嬌圖,青花繪四束盛開的出水蓮花,旁繪茨菰和浮萍,兩隻鴛鴦在蓮花叢中游弋,顧盼生情。這種蓮池鴛鴦小景圖,是元青花瓷器中常見的裝飾題材。
盤內口沿青花線描海水浪花紋,內壁以青花為地,留白模印凸起的桃、石榴、菊花等花實紋。盤外壁青花繪仰俯蓮瓣紋,蓮瓣之間留有空白,是鑒定元青花的特點之一。
盤心主題紋飾為蓮池鴛鴦圖,也稱為「滿池嬌」圖。「滿池嬌圖」原是宮廷服飾的一種裝飾圖案,描繪的是池塘中的花、鳥景色,多為池塘中,蓮荷盛開,配以鴛鴦等水禽,形成荷塘小景。宋代始見,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三《夜市》中記載當時臨安夜市售賣的物品就有「挑紗荷花滿池嬌背心」。「滿池嬌圖」是元代刺繡中常見的裝飾題材之一,常見於織品服飾和金銀漆器及瓷器上,「滿池嬌」是元代貴族階層專用紋飾,元朝典章制度曾明文規定平民百姓禁用。此盤胎體敦實厚重,釉色清亮滋潤,進口青料繪製,以平塗為主,結合勾、皴、點、染等技法,瀟洒自如,線條蒼勁有力。繪畫充分發揮藍白的藝術效果,將白地藍花、藍地白花和青花線描技法相結合,繪製精絕。」
隨著聲音落下,葉文繼續道,「青花雲龍紋罐,元青花大罐的標準器,器形渾厚凝重,直口短頸,溜肩圓腹,腹部下漸收,底微撇。此器形在國內外傳世及出土元青花器物上均有跡可循。紋飾分四層,層次清晰,青花發色青翠濃艷,符合進口青料發色特徵,青料含鐵較多下沉深入胎骨。口沿與近足處飾海濤紋,頸部飾變形蓮瓣填雜寶和花卉紋,腹部主體紋飾繪二龍紋,龍身修長,頭小頸細,與明代瓷器龍紋有所區別。
元青花大罐的器形風格和繪畫風格與當時北方游牧民族粗獷、雄壯的審美觀念息息相關,元代是歷史上對外交流最活躍的一段時期,這與當時鼓勵交流的開放政策有密切關係,使得元青花在宗教文化活動、對外經營活動等多種文化交流融合的情況下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風采。」
「還有,白地褐彩龍鳳紋大罐,罐短直口,豐肩斂腹,胎體厚重。肩部繪有一圈纏枝菊紋,罐身繪雲龍紋。龍瞠目昂首,鬚髮張揚,腹部鱗片整齊密布,身體蜷曲盤繞,作升騰狀,雲紋呈漩渦狀,朵朵疊壓。菊花紋線條均勻挺立,龍紋線條流暢蒼勁,畫面主次分明,風格質樸豪放。器物胎體灰黃粗厚,下腹部有一道凸起明顯的接胎痕,通體施化妝土,釉色白中微泛黃。該瓷罐出水於LN省綏中三道崗元代沉船中,應是元代磁州窯產品。
宋元以後,磁州窯的生產中心轉移至彭城地區,產品以民用白地黑花瓷為主,兼燒一些元、明宮廷用「內府」瓶、大罐、缸等。該地處於滏陽河上游,可通過漳河,經大運河輸出,銷往全國各地,交通十分便捷,綏中三道崗沉船應是通過這條水路往北方運輸時沉沒。」
隨即,
葉瑾繼續道,「這是青花海水龍紋香爐,爐盤口、寬沿、直頸、鼓腹、綬帶雙耳、獸足帶鋪首。口外沿為鳳穿牡丹紋,頸部繪獅子戲球圖,上腹部為一圈變體蓮瓣內填雜寶紋,腹部主體紋飾為青花海水白釉龍紋。下腹為一圈變體蓮瓣紋,近底部留白。青花發色淡雅,在製作工藝與繪製風格方面凸顯了元青花典型的特徵。元代大型器物雖多,但此等體量的青花香爐非常難得,燒造難度可想而知,採用分體燒製法,解決了一次燒制難以成型的問題,紋樣使用元青花典型的多層繪製的裝飾手法。在器物功用的方面此爐應為供奉所用的禮器。」
「青花龍紋梅瓶,瓶唇口,短頸,豐肩,肩下漸收,近底處微微外撇,作寬圈足,瓶底露胎無釉。通體以青花畫雲龍圖案,龍頸細長,首小碩身,脊背呈倒勾式,腹背間有飄蕩的細長火雲紋,這些線狀火雲是元代瓷器基本特徵之一。青花濃艷,緣及胎骨。江西JDZ窯產品。
元代瓷器製造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是釉下彩技術的廣泛應用。所謂釉下彩技術,是在瓷胎上先畫出紋飾圖案,再施上一層無色透明釉,然後經高溫燒制。其優點一是由於可以直接在瓷器上進行繪畫,利於創作者的藝術發揮,二是繪上去的圖案永不褪色。」
隨著聲音的落下,
葉瑾頓了頓,繼續說道,「這全然將元代瓷器的四個時期全部囊括在內。
元代瓷器作為蒙元時期重要的物質載體,體現了極高的歷史價值。浮梁磁局的設立,開創了官辦窯場引領瓷器製作風尚的先例。以JDZ為中心,龍泉窯、磁州窯等全國性和地方窯口的生產十分繁榮,極大地促進了瓷器海外貿易的擴展。而瓷器作為茶具、酒具、祭禮用器的具體功能,則反映了當時人的生活習慣。
元代瓷器以獨特的文化視角向我們講述了文明互通和交流互鑒的歷史進程。其精美的紋飾,豐富的主題,多樣的形制,內中蘊含著中原傳統文化、***文化、蒙古草原文化和藏傳佛教文化等多種文化因素的影響,是元朝時期中華文化開放性、多樣性和包容性的最好物證。
元代是我國古代瓷器生產技術飛躍的時期。模製成型工藝的進一步成熟,使大件不規則陳設器的成型變得更易操作。瓷器生產首次在瓷胎中採用高嶺土加瓷土的二元配方法,在中國瓷器技術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以元青花為代表的瓷器釉下彩繪藝術,開闢了陶瓷裝飾的新篇章。
元代瓷器的器型和釉色,一定程度延續了兩宋文人崇尚高雅素凈之審美,但總體完成了由前朝士人審美主導向世俗化風格的轉變,出現了更多大型器物,裝飾繁密,紋樣突出。而元青花的出現,正式宣告了華麗奔放的審美意趣成為主流。」
隨著聲音落下,
聽禪這時道,「這還是第一次聽到機括運轉的聲音,而不見任何兇險,反而見了諸多寶貝,這還真是奇了!」
這時,陳牧淡淡說道,「沒有什麼機關,也沒有什麼兇險。」
聲音剛落,
墓室中一陣晃動,墓室的牆壁上,精美的壁畫浮現,
見狀,
眾人的目光集中在陳牧的身上,
此時,
陳牧淡淡說道,「看壁畫上,棺槨里所葬的,是鐵木真,成吉思汗!」
誰?!
卧槽!
眾人都是一愣,成吉思汗?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卧槽!卧槽!卧槽!
這西王母就這麼大手筆的嗎?連皇帝都葬上了?!
那可是成吉思汗!
鐵木真早年喪父,被敵對部族驅逐,投奔克烈部。後集合部眾,於1189年被推舉為蒙古乞顏部可汗,經過一系列戰爭,在1204年基本統一蒙古高原諸部。1206年在斡難河源即皇帝位,建立大蒙古國。建國后,實行千戶制,建立護衛軍,頒布《大扎撒》。經過多次的對外戰爭,他佔領了東亞金朝的大片領土,並滅亡西夏、西遼及中亞的花剌子模,其征服足跡遠抵黑海海濱。1227年,鐵木真在西夏投降前夕病逝,終年六十六歲。臨終前定下「聯宋滅金」的戰略,死後被秘密安葬於起輦谷。元朝建立后,累贈謚號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廟號太祖。
鐵木真是一位極具爭議性的人物。自其崛起以來,便被視為野蠻殘忍的侵略者[73]。近代以來,也有觀點認為鐵木真及其繼承人領導下的蒙古帝國發動的對外征服戰爭,促進了歐亞大陸間的相互影響,對之後的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外,他對蒙古諸部的統一戰爭,對蒙古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鐵木真至今仍被蒙古人視為民族英雄,成為蒙古國的國家象徵。
明太祖朱元璋曾言:「曩者,天棄金、宋,曆數在殿下祖宗,故以韃靼部落起事沙漠,入中國與民為主,傳及百年,至於殿下。古者帝王混一,止乎中原,四夷不治,惟殿下之祖宗,四海內外,殊方異類,盡為土強,亘古所無。」
明初文學家宋濂主編《元史》:「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滅國四十,遂平西夏。其奇勛偉跡甚眾,惜乎當時史官不備,或多失於紀載雲。」
《新元史》:「太祖龍興朔漠,踐夏戡金,蕩平西域,師行萬里,猶出入戶闥之內,三代而後未嘗有也。天將大九州而一中外,使太祖抉其藩、躪其途,以窮其兵力之所及,雖謂華、夷之大同,肇於博爾濟錦氏可也。」
《元史演義》:「成吉思汗之南征,志不徒在滅夏,蓋已視金為囊中物矣。觀其臨歿之時,猶囑及攻金遺策,是可知其成算在胸,預圖吞併。脫令稍假以年,則滅金固易易也。……彼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在《草原帝國》中,格魯塞評價道:成吉思汗平息了無休止的內戰,為商旅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安全。……他的札撒在整個蒙古和突厥斯坦建立了一塊「成吉思汗和平碑」……並且為14世紀的大旅行家們的成就提供了可能性。在這方面,成吉思汗是野蠻人中的亞歷山大,是打開通往文明之新路的開拓者。
……
而後,考古隊等人從驚訝中回神之後,將文物收起來后,陳牧等眾人繼續向下一層墓室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