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猶太王國
《聖經》上說,戶蘭為所羅門聖殿做的其他銅作還有盆、鏟子和洒水碗」《列王紀上》。中文版的《聖經》里「洒水碗」原譯為「盤子」,以及兩根鋼柱,每根高十八肘,圍十二肘,他將兩根柱子立在殿廊前頭。
右邊立一根,起名叫雅斤;左邊立一根,起名叫波阿斯。這樣,造柱子的工就完。
共濟會傳說里也有雅斤和波阿斯,按照「舊式祭禮」,這兩根巨大的柱子是中空的,裡面要裝進記載猶太歷史的「古老記錄」和「有價值的著作」。共濟會宣稱,這些記錄中有沙密魔石及其所有者的歷史。
學者們很快就有了新的疑問:這塊「沙密魔石」它到底是什麼?它只是共濟會的一個秘密嗎?《聖經》里是否提到過它?
實際上,「沙密」這個字在《舊約》和《新約》里一共只出現過四次,其中三處是作為地名,一處是一個男人的名字。
因此,這四處說的顯然都不是「沙密魔石」,而後者是共濟會自稱被封存在戶蘭銅柱里的秘密。最後的發現在《猶太法典》和《猶太解經》里。
摩西曾吩咐以色列人建造聖所時「不可動鐵器」,因此,所羅門也吩咐工匠,開鑿和雕刻聖殿外牆和庭院的巨石的時候,不得使用鎚子、斧頭和鑿子。
他為工匠們提供了一種古代裝置,其年代可以上溯到摩西本人那個時代。
這種裝置就叫「沙密」,能切割最堅硬的材料,既沒有摩擦,也不發熱。「沙密」也被稱為「能劈開岩石的石頭」,保存沙密,不可將它放進鐵質容器,也不可放進任何金屬容器,因為它會將這類客器燒成碎片。
要用羊毛巾將它包裹起來,放進填滿麥糠的鉛匣里。可惜的是。聖殿被毀后,沙密也失蹤了。
沙密魔石使一個奧秘更加深奧了,那個奧秘的核心就是摩利亞山頂(此指所羅門聖殿)那個堅固堡壘。
內殿真正性質究竟是什麼,而建造它的目的十分清楚,那就是為了「安放耶和華的約櫃」。所羅門聖殿有銅柱、銅海、巨大的帶翼天使雕像以及金質的內殿。
這顯然是個精心建造出來的特殊地方,是迷信和宗教畏惑的焦點,是猶太人的信仰及文化生活中心。那麼。約櫃又怎麼會從它裡面失蹤呢?
所羅門去世后,以色列曾幾次蒙受刀兵之災。而在其中的一次災難中,約櫃被從聖殿里擄走了。第一次災難發生在公元前926年,那時,所羅門的無能兒子羅波安在位。
根據《舊約?列王紀上》的記載,一個名叫「示撒」的埃及法老對以色列發動了一場大規模入侵:羅波安王第五年,埃及王示撒上來攻取耶路撒冷,奪了耶和華殿和王宮裡的寶物,盡都帶走。
這段記述簡略得令人無計可施,其中沒有任何地方能表明示撒的戰利品當中不包括約櫃。可是。如果所羅門把約櫃放進聖殿僅30年以後它就被擄走了,那麼,就有理由認為《聖經》的作者們必定會提到這個事件,並且還會悲嘆這件珍貴聖物的喪失。
然而,他們對此卻隻字未提。
這意味著兩種情況之一:或者是埃及軍隊到來以前約櫃已經被秘密轉移,也許像衣索比亞人的傳說所說,所羅門在位時約櫃就被轉移了;亦或者在埃及人入侵期間。約櫃始終在內殿里。
示撒本人在埃及凱爾奈克神廟留下了一塊描繪盛大凱旋的浮雕,而浮雕的內容就暗示了他並沒有奪走約櫃。學者們在對埃及的幾次訪問中,已經十分熟悉那塊浮雕了,因此可以肯定,它根本沒有提到約櫃,也沒有提到為此而包圍和洗劫耶路撒冷。
一篇權威性的論文毫不含糊地宣布。示撒洗劫過的城鎮,絕大多數都位於以色列北部。《聖經》上說,示撒進攻的目標是耶路撒冷,但該浮雕上的銘文里並沒有耶路撒冷。
雖然這塊浮雕上的銘文已經被嚴重損壞,但可以肯定,耶路撒冷並沒有被列為進攻目標,因為銘文列出的攻擊地點是按地理位置排序的。而其中沒有耶路撒冷。
那麼,聖城當時是個什麼情況,才能解釋《聖經》強調的示撒掠奪了耶和華殿和王宮裡的寶物呢?
學者們的一致見解是:示撒的確包圍過耶路撒冷,但從未真正進入聖城;他的確也「奪了耶和華殿和王宮裡的寶物」。
一些權威學者認為,當時只有一部分埃及軍隊經過耶路撒冷,而那些寶物很可能是國王羅波安交出去的。更何況,即使公元前926年時約櫃還在耶路撒冷,這些寶物中也不可能包括約櫃。
相反,這些戰利品遠不那麼神聖,大多是民間和王室獻給耶和華的供品,大多為相當貴重的金銀製品。這些供品不是放在聖殿的內殿里,而是放在聖殿外圍部分的特殊寶庫中,《舊約》里一向把它們稱為「王宮府庫」。
一位著名的《聖經》研究學者指出:這些寶物有時會被外國入侵者搶劫一空,有時會被國庫匱乏的國王們用光。所以說,王宮府庫往往時而充盈,時而空虛……
因此,示撒的入侵根本沒能涉及所羅門聖殿的內殿,把那場入侵和約櫃的失蹤連在一起,這完全是錯誤的。
這個同樣適用於分析所羅門聖殿似乎遭到的下一次劫掠。當時,大衛和所羅門聯合起來的以色列已經被分裂成了兩個敵對的王國。
一個是南部的「猶太王國」,它包括耶路撒冷;另一個是北部的「以色列王國」。
公元前796年,北部王國的君主約阿施與南部猶太國國王亞瑪謝在伯示麥交戰:猶太人敗在以色列人面前,各自逃回家裡去了。
以色列王的阿施在伯示麥擒住,亞瑪謝就來到耶路撒冷,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又將耶和華殿里與王宮府庫里所有的金銀和武器都拿了去。
同樣,這次洗劫聖殿也沒有包括內殿和約櫃。一位研究這段歷史的權威指出:約阿施甚至都沒有進入聖殿的外圍聖所,當然更沒有進入內殿,說約阿施拿走了「耶和華殿」的財寶,這隻不過是「耶和華殿的寶庫」的省略說法。
從事實中不難看出這一點:《聖經》總是把「王宮府庫」與「耶和華殿的寶庫」並列使用。
示撒和約阿施搶劫耶路撒冷的真相。就是如此。這兩人都不曾宣布自己擄走了約櫃,而《聖經》也沒有記載他們幹了這件事,其原因現在已經很清楚了:這兩人都根本沒進入過藏著約櫃的內殿,而僅僅搶走了不太珍貴的金銀財寶。
然而,至於下一次洗劫耶路撒冷的最強大的入侵者,情況就不同了。他就是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他曾兩次攻佔聖城耶路撒冷。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98年,他顯然進入了所羅門聖殿。
《聖經》是這樣描述這場災難的:那時。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軍兵上到耶路撒冷,圍困殘……尼布甲尼撒就親自來了。
猶太王約雅斤和他母親、臣僕、首領、太監一同出城。投降巴比倫王,巴比倫王便拿住他。那時,是尼布甲尼撒王第八年。
巴比倫王將耶和華殿和王宮裡的寶物都拿去了,將以色列王所羅門所造耶和華聖所里的金器都毀壞了。
尼布甲尼撒的戰利品都包括什麼呢?現在已經知道,「耶和華殿和王宮裡的寶物」不可能包括任何像約櫃這樣的聖物。
這些用語在希伯來原文中有非常具體而明確的意義,僅指王國和神廟寶庫中那些不太重要的財寶。
到目前為止,一個更重要的情況是:這位巴比倫王「將以色列王所羅門所造耶和華聖所里的金器都毀壞了」。被《耶路撒冷聖經》的翻譯者們譯為「聖所」的這個字,其希伯來原文的確切意思是「外圍聖所」。
為了確定「外圍聖所」的確切位置,看一下衣索比亞東正教堂的建築布局。這會大有幫助。它嚴格模仿了所羅門聖殿的三重劃分的布局:衣索比亞教堂里的外圍聖所就是嚴格仿照「聖所」建造的。
這就是說,尼布甲尼撒洗劫的「耶和華聖所」,並不是安放著約櫃的內殿,而是內殿的前廳。在古希伯來語里,內殿前廳叫作「debir」,和衣索比亞教堂里的內殿對應,那裡放著塔波特。
所以說。如果尼布甲尼撒第一次進攻耶路撒冷時,約櫃還在所羅門聖殿里,那就可以斷定:這位巴比倫王並沒有拿走約櫃,而只是「毀壞」和「拿走」了所羅門放在外圍聖所里的「金器」。
尼布甲尼撒搶走的其他財寶,其名目相當具體,它們是:內殿前的精金燈台。右邊五個,左邊五個,並其上的金花、燈盞、蠟剪,與精金的杯、盤、鑷子、調羹、火鼎以及至聖所、內殿的門樞,和外殿的門樞。
按照考證,其中的「debir」應譯為「內殿前廳」而非「內殿」,「hekal」應譯為「外圍聖所」而非「外殿」;中文《聖經》的譯文沒有反映出這些細微差別。
當然。在這段譯文里,「innershrine」、「debir和HolyofHolies」這三個術語可以互換,都指同一個聖所,那就是所羅門在許多世紀之前放置約櫃的那個地方。
當學者們證實了這個看法以後,便立即看清了一個事實:尼布甲尼撒雖然沒有搶劫內殿,卻還是拿走了內殿的門樞。
因此完全可以由此得出結論:內殿的大門被卸了下來,這位巴比倫王或是執行他的命令的那些士兵,因此可以看到內殿前廳里的情況,這是個非常重要的發現。
實際上,這是個關鍵的發現。
當年,那些巴比倫人朝內殿里張望,想必立即就會看到那兩個帶翼天使的包金雕像。所羅門把它們放在約柜上作為護衛,他們也必定會看到約櫃本身,他們取下外圍聖所里器物上的金子時毫不內疚。
因此,就不得不提出一個問題:他們為什麼沒有馬上衝進內殿前廳,從牆壁和雕像上剝走數量大得多的金子呢?他們為什麼沒有把約櫃擄為戰利品呢?
巴比倫人一向蔑視猶太人及其宗教,因此。如果以為他們會出於某種博愛的願望而沒有洗劫內殿,以免傷害被征服者的感情,這就大錯特錯了。
恰恰相反,所有的證據都表明,如果見到約櫃以及內殿四壁和天使雕像上的精金這樣豐厚的獵物,尼布甲尼撒和他的士兵必定會毫不猶豫地把它們洗劫一空。
當時,巴比倫人每佔領一地。都必定要搶走當地人崇拜的重要偶像和聖物,把它們運回巴比倫。供奉在自己神廟中的神明瑪杜克前面。
約櫃就是這類理想的供品。然而,巴比倫人卻連約櫃的金子都沒有動,更不用說把它原封不動地帶回國了。
實際上,約櫃也好,金蓋上的帶翼天使雕像也好,全都平安無虞。
合理的結論就是:公元前598年,巴比倫人第一次入侵時,約櫃以及包金的帶翼天使雕像已經不在內殿前廳里了。
實際上,內殿前廳的四壁、地板和天頂上的金子在此之前已經全被剝走了。這個看法似乎至少可以為衣索比亞人自稱擁有約櫃的說法提供一個初步證據。因為已經證實:示撒和的阿施既沒有搶走約櫃,也沒有搶走內殿前廳的其他財寶,而惟有他們才在尼布甲尼撒之前從聖殿中獲得過某些財寶。
巴比倫人在公元前598年對耶路撒冷的劫掠,當然並不是尼布甲尼撒發動的最後一次。如果有任何證據表明,尼布甲尼撒第二次洗劫聖城時搶走了約櫃,那麼,結論就將被證明是完全錯誤的。
尼布甲尼撒在公元前598年的入侵成功之後。在耶路撒冷的王位上扶植了一個傀儡國王,名叫西底家。然而事實證明,這個「傀儡」卻自有打算。公元前589年,他開始起兵反叛他的巴比倫主子。
尼布甲尼撒立即進行反擊,他再次進軍耶路撒冷,終於攻破了城牆。於公元前587年7月初進入了聖城。不到一個月之後,巴比倫王的臣僕、護衛長尼布撒拉旦來到耶路撒冷,用火焚燒耶和華的殿和王宮,又焚燒耶路撒冷的房屋。
跟從護衛長的全軍,就拆毀耶路撒冷四圍的城牆,又拆毀了耶和華殿的錫柱,並和耶和華殿的盆座和銅海。將那銅運到巴比倫去了。
又帶去了鍋、鏟子、蠟剪、調羹,並祭北所用的一切銅器。香爐和洒水碗,無論金的銀的,護衛長也都帶去了。
所羅門為耶和華殿所造的兩根鋼柱、一個銅海,和幾個盆座,這一切的銅,多得無法可稱。
以上內容全都是《聖經》提供的一份詳細目錄,即尼布甲尼撒第二次攻陷耶路撒冷后搶回巴比倫的全部物品和寶物。
這裡面還是沒有約櫃、沒有所羅門用於內殿內壁以及帶翼天使巨像,外面的金子,這個情況非常重要。
實際上,除了清單上的物品之外,絕對沒有提到其他任何東西,因此很顯然,公元前587年的戰利品只是從銅柱、銅海以及盆座上撈到的銅,那些東西都是四個世紀以前的戶蘭製作出來的。
這個戰利品清單上的東西,和《聖經》說的公元前598年從聖殿偷走的東西,兩者可以相互印證。這極為有力地說明了這份清單的真實性。
那一次,尼布甲尼撒雖說沒有拿走那些銅器,卻拿走了「耶和華殿和王宮裡的寶物」,剝走了外圍聖所里所有器物上的金子。
因此,11年以後,尼布撒拉旦掠奪的金銀才會只有一些香爐和洒水碗。他沒有找到任何更有價值的東西,其原因很簡單:公元前598年,所有最好的東西都已經被搶回巴比倫了。
兩次的戰利品里都不包括約櫃,因此結論就是:巴比倫人入侵耶路撒冷以前的某個時間,約櫃必定已經不在所羅門聖殿里了。
按照這個思路,對約櫃失蹤的另一種經常被引用的解釋,也就越來越站不住腳,那個解釋就是:尼布撒拉旦放火焚燒聖殿時,約櫃必定毀於大火。
如果約櫃真的是在公元前598年以前就被送走了,那麼,所羅門聖殿被毀時,它當然就逃過了那場浩劫。
但是,僅僅根據這個推理鏈條,是否就能肯定約櫃已經被轉移到衣索比亞去了呢?
當然不能,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猶太王國的一些傳說為約櫃的下落提供了好幾種不同的說法,其中任何一種說法只要足夠有力,都能否定「約櫃在衣索比亞」的傳說。
因此,這些說法全都值得仔細權衡。
「隱蔽曲折的地窖……」弄清的第一個問題是:只是到了建造第二座聖殿時,猶太民族才發覺約櫃失蹤,並且意識到約櫃的失蹤是個巨大的謎團,他們蒙了,突然發現神器沒了。(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