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章 漁翁得利

一百五十章 漁翁得利

然是歐洲打的越熱鬧,中華越佔便宜。不提每年源槍炮,但是民用物質就要比十年前多出一倍來,甚至東西方從未有過的銅鐵貿易也上了榜單。如今中華帝國每年的賦稅中,海關歲入比例日重,在去年進一步調低農稅之後,兩者之間已經是相差無幾了。

從心底來說,梁明不想在這個時候同俄羅斯血拚一場,除了戴均元所述的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在開戰之前國防軍就沒有做好國戰的預備。梁明十分的信任自己的軍隊,在武器相當的情況下中隊是最善戰的,這一點他從不懷。況且現在俄軍手中所持的武器還要落後於國防軍。但沒有準備就是沒有準備,這個時候硬上馬,己方傷亡無疑會增多很多。

后裝直線膛撞擊擊發槍,也就是原先一直被禁軍所用「滄海一式」步槍,現在已經正是裝備國防軍了。這次的大規模換裝始於元武四年秋,一直持續到元武九年末才結束,百萬國防軍的大換裝幾乎是掏空了軍器監所有的家底。而淘汰下的大批量「滄海二式」后裝直線膛燧發槍就下放給了人數眾多的地方守備部隊,成為了他們的制式裝備。

如此大規模的換裝,期間自然是少不了有些疏忽,一些部隊核銷軍備的時候經常發現會少上幾隻。只要人還有私心雜念,這事就不可能杜絕。而中華海關查的再嚴實,也不可能把每一艘過往的商船都給拆了重組批批小數目的滄海式步槍流往歐美是擋不住的。

不過話也說回來了,到了這個時候梁明那裡還用的著去怕歐美各國,他們就算不從自己這裡得到滄海步槍,人家自己差不多也研製出來了。

只要不是滄海式步槍外泄,梁明就不怕。

這話有再說回來了,就演算法、普魯士等國得到了滄海一式、二式步槍又如何?全軍換裝可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小事,以如今中華帝國的財力也拖了五年才解決,這其中添上了梁明在南洋十年攢下的家底。雖說元武四年到十年間中華帝國一直在打仗,但自從收復大西南之後,幾乎所有的戰事都是在經濟不發達的西北、關外進行的中華的精華地段已經久不聞槍聲了。

別的不說南洋一地每年入交國庫的稅賦(包括海關)就不是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這些大陸國家所能媲美的,更何況南洋僅是中華的一部分,江南、中原富華更勝它數倍。

如今的普魯士、奧地利國上下陸軍都不會少於20萬人,俄羅斯的更不會低於30萬,想要全部換成滄海二式步槍花費可不是一年半載的國稅至於更先進一步的滄海一式,估計也就是一些精銳部隊才會裝備吧!

所元武十年之後,中華帝國出口的武器就不再是以洋槍為主了,滄海一式步槍也進入了軍火交易表單,甚至還會不時的出口一批滄海二式步槍。因此,東西方的軍火交易更見密切,而作為中華帝國歐洲代理商的荷蘭、瑞典兩國也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立國它們是很有好處的。

一個國家地武器製造業地發展取於他們自身地「工作」。你只有不斷地工作斷地生產武器。如此才能取得更進一步地經驗。單靠從外國進口武器來支撐樣只會使得自身地武器發展愈加落後。中華帝國大批地武器出口。一方面替歐美各國節省了軍費開支一方面也無形中遏制了歐美地發展。想要大規製造武器和實驗室里地單一製造。完全是兩碼事。機器、工人、材料等等地一切。都不相同。

瑞典同俄國讎大苦深。荷蘭同俄國隔了那麼遠。再說了他們兩國各有各地代理地域。是以俄羅斯很少有機會從外面直接購進軍火。除非他們願意從丹麥、英國等國手中買取。這些年來他們自己生產地步槍(技術等同滄海二式)只夠裝備了少數幾隻守衛聖彼得堡和莫斯科地精銳部隊。根本沒做大全軍大規模換裝。他們一般地野戰部隊所用地武器同國防軍相比整整差了兩個檔次。無論是在野戰還是在攻防戰中。等同數量地俄軍遠不是中華軍地對手。對於這一點梁明十分有信心。

每年地軍火貿易都讓中華帝國賺取了豐厚地利潤。連帶著茶葉、瓷器、生絲以及南洋地香料。還有快速崛起地紡織品(棉毛)。等等地一切都在表明中國對歐洲強大地影響力。

在大海上。這種影響力表現在中國商船地橫行無忌。它們可以行駛到世界地每一個角落。從任何一個國家地殖民港補給。無論是戰爭中地英國還是法國。除了海盜這個天地之外。他們

手。

在外交上。這種影響力更為可怕。大革命初始。為了挽救同中華地友好關係(中華也是帝制國家。並且同法國王室有著良好地關係)。一波波地法國特使前來北京。為地僅僅是保持雙方地良好貿易關係。為地是保住優良軍火地來源。不管是制憲議會。還是吉倫特派。亦或是強硬地雅各賓派。中華帝國地無息貸款和優良地軍火都是他們所需要地。即使在1792年瓦爾密大捷之後。也不曾改變。甚至為了加強同中華地關係。他們對陸軍實力弱小地荷蘭共和國秋毫無犯。

梁明那少的可憐的外國史讓他不知道,自己無意間幫了荷蘭一個大忙。他在後世熟知的荷蘭女王也因此不見了蹤影。

在原本的歷史當中,荷蘭於1795年被法軍入侵。1806年拿破崙封他的弟弟路易波拿巴到荷蘭任國王,荷蘭由此從共和國變為為王國。在1810年併入法國,直到拿破崙王朝敗亡。而就在荷蘭共和國被法軍入侵的第二年,也就是西元1796年,荷蘭為數不多的殖民地之一——錫蘭,也就是後世的斯里蘭卡被英國一口吞下,成為了英格蘭人的腹中餐。歷史上的荷蘭丟掉了錫蘭還有印尼,可現在他們若是再丟掉了錫蘭,那就是一無所有了。

對於荷蘭這個代理人,梁明也沒太看重,若不是最初想要謀取他們的在印度洋的殖民地——錫蘭,梁明才沒那麼好的心去觀照這個彈丸小國呢?它又不是瑞典,至少瑞典還有實力去威脅一下俄羅斯。

荷蘭,彈丸之地又是大陸國家,連做中立國的資格都沒有。可惜當年的實力不強,不然的話……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也正有了荷蘭的幫助,在英法緊張的情況下,南洋艦隊才趁機一點點的控制住了整個十字海峽。而且這二十多年來,荷蘭的表現一直都很不錯,替中華在情報和技術人才上的積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今,中華朝上上下下已經習慣了這個彈丸小國。

對於戴均元明沒有作出正面回應,看了一眼緊急火燎的戴均元和一旁安神在在的太子,淡笑一聲,向太子問道:「潤哲,你意下如何啊?」

梁晉想不到第一個挨的會是自己,但這點意外算不了什麼,他神色沉穩回道:「回稟父皇,首輔大人所言深有道理,兒臣心有靈慧。

然於此事上下一心,也不可忽略。還請父皇裁斷。」

輔是中華朝對內閣總理大臣的稱。內閣在明朝時期就有了,可內閣總理大臣這個頭銜卻是聞所未聞。位高權重,人臣之極,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於民政方面權勢之重漢時的丞相也不如,卻又絲毫沒有軍權。如何尊稱是個麻煩。

在南洋時,地盤小,心裡有暗,所有的內閣部長都以閣部稱呼,那時候軍部也在其中。等到問鼎中原了,軍政分家,軍部就退出了內閣自成一體,而為了讓人區別開來,這個內閣總理大臣的尊稱何為就是個問題了。最先有人提議叫做「總理」,梁明聽著不順耳;他自己提出一個「首相」,朝中的大臣一聽倒也合適,可溫陽一發話了,說這是西夷野妄,不可冠之於中華。那些個朝臣一聽,哦原來是英格蘭的,當場就否定了。最後翻出了老皇曆,按明朝時的稱呼——首輔,既合體又合時宜。

明代對首席大學士的習稱。明中期后,大學士右成實際宰相。稱之為「輔臣」,稱首席大學士為「首輔」,或稱「首~」、「元輔」。嘉靖、隆慶和萬曆初期,首輔、次輔界限嚴格,首輔職權最重,主持內閣大政,權力最大,內閣中亦爭奪劇烈,次輔不敢與較。清代領班軍機大臣之權極重,亦稱為首輔。)

「聰明」,梁明心中暗自誇獎了一句,身為太子考慮的不僅僅是一派得失,還要顧全國家大利。他能下這趟渾水主要是為了賣陸軍各巨頭一個人情,如今是已經賣出去了,在自己老子面前自然也就不用再顧及什麼。戴均元說的有道理,那就認了也無妨。轉向略帶喜色的戴均元,梁明輕語道:「戴愛卿,太子所言不虛啊,軍部也要安撫一二,他們的忍耐亦到了極限。」

「呃」,戴均元張了張嘴,神情略帶恍然,若有所思,半響這才躬身回道:「陛下聖明,臣遵旨。」

「呵呵,此事愛卿先與太子商量一二,擬個摺子出來。」

「臣(兒臣)遵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18世紀之新中華帝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18世紀之新中華帝國
上一章下一章

一百五十章 漁翁得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