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抄家
「北鎮撫司!開門!」
敲門片刻,見房中沒有人回話,錦衣衛百戶便是退後兩步,同時靜靜舉起手,隨後緊握成拳。
兩員身著魚鱗服的校尉上前,對視一眼,同時用力,將房門勐地踹開,隨後「曾」地抽出腰刀,大吼著沖將進去。
「錦衣衛辦桉!抵抗者死!」
十餘名錦衣衛,追隨著他們的腳步魚貫而入。
像是這樣的場面,最近這些日子,常在京城內外上演。
街道上以前是不怎麼出現錦衣衛的,最近卻每天都能見到成群結隊的錦衣衛在街道上來回跑動。
他們往往押縛著各式各樣的人犯,抬著一箱箱的贓款和臟物往刑部和內承運庫送。
被錦衣衛押縛著的人犯們,大部分還都是百姓認識的地頭蛇,有些是就地解決,有些則是押往東西南北四個市集斬首。
一時間,街道上滿是血腥之氣。
一些地頭蛇不肯放棄多年積攢來的財富,鋌而走險選擇和錦衣衛硬拼,在一小隊三名校尉死於賊手以後,朱棣震怒不已,嚴厲斥責了負責城防軍的石亨。
朱棣因此勒令石亨,若不能儘快讓京城恢復秩序,唯其是問。
石亨被罵了個狗血淋頭,也因此開始憤恨於此,回去便立即加重了北京城內外的巡防。
此後每有錦衣衛辦桉,必有兵丁巡街,隨時鎮壓暴亂。
不得不說,石亨一旦要是認真去辦一件並不影響到他利益的事情,效率還是很高的。
至少朱棣看得出來,石亨在維持北京內外的秩序這件事上,是相當賣力的。
由於其在軍中的極高地位,城防軍位於京城的三個軍營全力開動,很快就劃分出了一部分兵力用於日夜巡衛京城。
接下來一段時間的北京城,就算是再深暗的小巷內,也常有三兩成群的正規官兵巡街放哨。
【推薦下,換源app追書真的好用,這裡下載.huanyuanapp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當一隊隊頂盔貫甲的官兵出現在街道上時,躲到家中的百姓因此安心,北京城也開始漸漸恢復以往的車水馬龍與繁華。
石亨之所以如此賣力,一是因為此事影響到了他的聲威。
畢竟不能遷怒於皇帝,為避免再受斥責,便只能全力應付這些趁此作亂的宵小之輩了。
二則是對於石亨而言,這次京察其實是不動筋骨的。
因為于謙清退的大部分都是底層的小嘍啰,包括石亨在內,都知道于謙背後不僅有皇帝,也有一幫正義之臣捨命支持。
因為這些人去和于謙翻臉,實在不值得。
壁虎斷尾,實屬無奈之舉。
「官兵巡街,報罪者有賞!」
「忠國公有令,敢趁京察大計作亂者,當街格殺!」
一騎明軍騎兵,手上舞動著兵部公文,在剛剛入夜的街道上奮力賓士,將朝廷極力維護秩序的消息告知給每一戶京城百姓。
隨著查抄行動的開始,最近這段時間,京城開始出現了一大批特殊人群。
這是一個老百姓津津樂道的場面,因為那些捲鋪蓋滾蛋的,都是以往他們痛恨的官員。
這些官員幾乎涵蓋了京城的各個衙門,上到順天府,下到一些普通的分區石坊小吏,都有因為京察而清退的。
最為主要的是,清退這些人的文書和告示中,已經將這些人所犯下的罪行全部公之於眾。
其中,最多的便是貪腐。
人的貪慾無邊無際,但凡是稍微有那麼一丁點兒權利的小吏,就算只是一個管著片區,連正式吏員都算不上的那麼一個人,就有可能是一個貪腐之人。
這次京察大計,于謙主要便是著手於這最底層的官吏,相比於高高在上的堂官們,小民需要直面的往往是這群人。
接近九百人的清退名單中,洋洋洒洒表列著京城內外各石坊區的人名,很大一部分甚至連正式的官職名稱都沒有,但他們貪污的數額卻一樣觸目驚心。
西城兵馬司負責鼓樓區域洪武街、玄武街、左輔街三條中心區域的差頭,連正式品級都沒有,卻在當差二十五年的過程中,貪污納賄了近百萬兩。
錦衣衛查抄其家,翻箱倒櫃,查到了足足二十五箱的銀條!
一個小小的五城兵馬司差頭,就能有如此多的不義之財,京城內外,似這樣的差頭,五城兵馬司總有幾百個。
不敢說每一個都是貪腐之人,但要殺抓殺一百人,有九十九個都不無辜。
這還只是五城兵馬司,這時候的北京城分為各石坊,每個石坊就有如後代的一處社區,上有負責的官員,下有辦公小吏。
這些人,一樣是于謙清退的主要目標。
當他們已經被視作靠山的大官們拋棄后,再多的人,不過也是待宰羔羊,等著被騰出手的錦衣衛登門拜訪。
一時間,京師四下澄清蔚然,官吏清風為之一振。
京師的辦貪力度,不止使得京官們擔驚受怕,也讓地方官吏為之心驚膽顫。
很多人都知道,一旦朱棣和于謙聯手,將京師官場整辦得差不多了,接下來就要輪到各省的地方官了。
在這段時間,很多官員連禮也不敢收了,對於一些富戶們的請求,多是閉門不見,只因為他們害怕引火燒身。
京師的查辦行動,持續了一個多月,在第二月的下半旬開始逐漸減少。
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上上下下共有數百名貪腐的官、吏、差被依據京察結論而查抄,籍沒全家財產。
其中更有相當一部分窮凶極惡者,是被滿門抄斬於市,算是替窮苦百姓們,大大地出了一口惡氣。
朱棣當然也得到了最大的好處,數百名貪官們積攢了數十年的財富,通過這次京察大計,有八成都流入了內承運庫。
皇帝的內帑,從沒有一朝是這樣的豐盈,若不是三法司都因此拿到了些許好處,或許還不能如此的老實。
這些錢財,將會被用到造福百姓,加強軍備等各種利國利民之事上去,算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
雖然也有零星的官吏來找過於謙的麻煩,但卻是架不住朱棣實在偏袒,于謙一直屁事兒沒有。
久而久之,也就無人再去頭撞南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