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替張昭求情

第147章替張昭求情

三國歸晉第147章替張昭求情陳王劉寵聽聞北海太守孔融和討賊校尉衛宣聯袂來訪甚覺得奇怪,等到兩人在花廳坐定,孔融將前因後果說了一番,劉寵也是赫然起身對著衛宣行禮道:「仲道真乃當世英雄,孔北海也是一世人傑,我大漢能有兩位這樣的臣子是何其幸運啊。可惜這世道如今盜賊橫行啊……」

衛宣自然要客氣一番,不過客氣完了也不忘將自己的募兵計劃和困難跟這位愛好兵器的陳王說了,聽聞衛宣糧食問題在舅舅裴曄的幫助下暫時得到解決,但武器方面苦於沒有來路,陳王大手一揮笑道:「仲道,跟隨你的兩百多勇士還要去北海自然不能沒有盔甲,我這就讓人給你們配上。至於兵器,我這裡只有弓弩,不如就帶上四百張弓弩。」

衛宣聞言略微有點吃驚,眼前這位陳王看來是個土豪啊。兩百套盔甲少數將近兩百萬,再加上四百張弓弩,這一出手就是四五百萬,換算成糧食也快一萬石了!尤其是傳聞陳旺收藏的弓弩都是精品啊,於是連忙起身表示感謝!

陳王劉寵擺擺手笑道:「若是本王能夠像朝廷建議,必定讓仲道你領兵入青州,黃巾雖眾,卻也經不起打,況且他們並不是同一首領,根據仲道你在河東和滎陽的戰績,想來不過兩三萬精銳,多則半年,少則三月怕是就能評定青州了。可惜本王說不上話啊,如孔北海這樣的都被排擠到北海去了。」

衛宣連忙搖頭:「陳王謬讚了,青州黃巾與河東白波軍不同,他們盤踞郡縣多時,也學會了利用城牆防禦和利用百姓協助守城。當今大漢能夠輕鬆剿滅青州黃巾的唯有皇甫公和涼州董仲穎。宣遠不及也。」

「河東黃巾能夠迅速平定還不是因為仲道你整飭郡北加上衛家等大族方糧賑災與太平道爭奪民心,才不至於一起事就被他們席捲全境,再後來仲道你用兵如神,他們才不得不歸順朝廷。」劉寵說著說著說不下去了,也知道自己在這裡說了也白說,他這藩王不但無權干涉朝政,而且還不能擅自離境,當初豫州波才等人鬧得那麼厲害,陳國也不敢去還是因為了陳王喜好弓弩,黃巾賊兵也怕這位藩王一怒之下將全城百姓武裝起來,所以陳國反而相對安寧。

在豪爽陳王的參合下,陳國相駱俊也只好答應派人送五千石糧食到陽翟作為討賊校尉在境內搭救孔北海的報酬。如果不是孔融現身說法,駱俊也是不相信陳國境內盜賊已經猖獗到攔路搶劫二千石太守的程度。看來朝廷設立討賊校尉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防範黃巾軍死灰復燃的事情上境內有這樣要給善戰知兵的年輕校尉在堆許多有賊心的人也是極大的震懾。

在陳國得了好處衛宣自然開心,孔融也是羨慕衛宣這樣不需要牧守地方卻能夠一路籌集糧草和兵器的校尉。接下來的梁國相也是剛剛上任的,是衛宣的老熟人,前河東郡丞王濛!王濛正是憑藉白波軍鬧事前後出色表現以及河東衛家和裴家的大力舉薦才從郡丞升遷到梁國相,梁國雖小,不及河東三分之一,但好歹品秩是兩千石的國相了,如果是太平年代,再熬上幾年有衛家做背書,謀求一個大郡甚至進京做三公九卿也是可能的。

所以王濛身上是有深刻的衛家烙印的,聽聞陳國出糧食五千石,王濛二話沒說也提出出糧食五千,弄企鵝出錢兩百萬。這種用公家的財富來做私人人情的事情沒什麼不好,更何況衛宣打著天子的旗號募兵,只要在梁國承受範圍下面的吏員也無話可說。

因為擔心孔融在路上耽擱太久,衛宣決定暫時只從沛國北面路過不前往沛國治所拜見豫州刺史黃琬和沛相等到從北海回來再慢慢在這裡軟磨硬泡。

過了沛國往東就進入了徐州界,第一站是彭城國,衛肅作為太師在升遷為豫州刺史之前就曾經擔任彭城國相,所以如今的彭成國還有許多官吏記著衛肅的好。所以當衛宣率領騎兵進入彭城之後感覺和在潁川、梁國的待遇差不多,許多人主動熱情地前來打招呼,倒是讓大名士見識到了衛家的能量。

彭城當地的豪族聽聞衛肅之子前來也是紛紛出動,加上隨行的有北海太守孔融,當地名士和豪族紛紛宴請兩位。

衛宣和孔融也只是在當地停留的時候晚間答應別人的宴請,白天依舊按照行程趕路,這樣雖然會讓一部分人失望但也掏不出理來。

這一日彭城國相設宴招待孔融與衛宣等人,席間薛禮長舒短嘆,倒苦水,孔融問之,薛禮便將陶謙到徐州之後的所作所為和盤托出。

原來陶謙也是個性子剛烈的人,而且頗有野心,他臨危受命,便借鎮壓黃巾威名盤剝徐州百姓,從而引發當地豪族和名士不滿,如今徐州五郡國,彭城、廣陵兩地不服陶謙,琅琊為泰山人臧霸所佔,陶謙除了以鄰為壑將黃巾驅趕到青州、徐州邊界外,正在醞釀對彭城動武,這樣的野心勃勃的刺史自然更加引來當地豪族和士人的不滿。

而彭城國相薛禮日子更加難過,所以言語之間除了對陶謙的埋怨也不忘數落陶謙的失德之處,衛宣對於這樣半斤八兩的野心家不感興趣,卻對其中一樁事情很在意。

原來陶謙在抵達徐州之後,為了滿足膨脹的野心不斷招兵買馬,同時廣攬境內名士,這原本是正常之舉,本來徵辟境內名士為己所用,無論何人執政都離不開當時名士協助。

然這個時代也有名士擇主或者避而不就的,有人是為了刷名望,也有人是和長吏政見不同的。這都屬於正常的。

然陶謙到徐州之後,數次徵辟彭城人張昭,張昭辭而不受,陶謙二愣子脾氣犯了,他本來就對彭城相薛禮不滿,竟然就將不肯應召的張昭打入大牢!

在薛禮和孔融眼裡張昭不過一普通名士,但在衛宣看來這個是能夠與荀彧、諸葛亮媲美的內政高手!

所以當衛宣聽聞張昭被陶謙下獄之後就沒心思坐下去,現實當場懇請彭城相薛禮聯合郡吏們聯名保張昭,薛禮卻推說之前也給陶謙上過書了,而且如今方伯對彭城有意見肯定聽不進彭城當地人的意見,反而會觸怒陶謙。見薛禮和在做的吏員態度十分消極,衛宣也知道指望不了這些人。

等到宴會散了,衛宣立即對孔融說希望他能出面幫忙請求陶謙釋放張昭,畢竟孔融是海內名士,陶謙多少要給點面子。

孔融正愁沒機會答謝衛宣,眼見衛宣對別人的事情如此慎重便答應下來,兩人第二日離開彭城前往東海,兩日後便抵達東海,徐州名仕趙煜、王朗與孔融有舊,聽聞孔融路過紛紛前來拜見,對衛宣當然也是大加讚賞,孔融便趁機提出希望兩人共同求情,希望能夠讓陶謙釋放張昭。

趙煜和王朗都是正直之人,衛宣又不是因為私人事情求人,自然滿口答應,於是一同拜見陶謙,將衛宣的訴求當眾說了出來。

尤其是孔融將衛宣誇讚得天上少有人間無的英雄人物。

陶謙本是不願意的,但是孔融名望太高,如今海內聲望能超過孔融者寥寥無幾,陶謙也自嘆不如,加上徐州的兩位從事趙煜和王朗一起進言,旁邊還有個衛家子,如果不同意還要與豪俠仗義的衛宣形成反面對照,怎麼想怎麼不划算,陶謙想了想也就同意了。

本來陶謙將張昭下獄也是一時之氣,看不慣有人比他還驕傲,剛好張昭還是彭城人。如今這麼多人替他求情陶謙就坡下驢,於是答應第二日將張昭放了出來。

張昭雖然高傲,但對於幫他求情的人自然感激不已,於是接連拜訪趙煜和王朗,卻從兩人處得知是前彭城國相、太師衛肅次子衛宣從中牽線搭橋,於是又想著當面感謝一下衛宣,卻聽聞衛宣已經護送孔融前往北海了。張昭甚為驚奇,一是驚奇衛宣明知道青州黃巾兇猛卻不遠千里送偶遇的孔融到北海,也驚奇於就因為彭城國相薛禮偶然一句話透露出自己被下獄卻央求孔融等人為自己在陶謙面前說好話。張昭自問自己與衛宣並不相熟,就算當年衛肅在彭城為相的時候他也不過以弱冠少年,他又是世家子弟,受衛肅的恩惠到底有限,但不曾想十幾年後卻再次蒙受衛家恩惠。更加讓王召不安的是衛宣竟然連面都沒見就著急趕路送孔融上任。

想到衛宣身為名門之後卻如此仗義,他也知道衛宣這樣的新貴是不會在乎他這樣一個白身的報答的,張昭也只能暫時將這份恩情默默地記在心中。

其實衛宣當然不是做好事不留名的活雷鋒,只是他和孔融約定,在徐州境內並不四核久停,畢竟一個是北海太守一個是在豫州募兵的校尉,被人誤會以為畏懼黃巾而不敢前極不好了。真要等張昭的報答也可以等將孔融送到北海之後回頭再找薛禮好好談談,因為彭城產鐵,自己的新軍需要大量的裝備,正好從彭城買點回去。

換源app】

當然衛宣送孔融去北海就是圖名,隨手搭救原本很快就能出來的張昭其實只是舉手之勞,衛宣當然不會錯過這樣大好刷聲望的機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歸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三國歸晉
上一章下一章

第147章替張昭求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