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衛13

錦衣衛13

軍人征戍遠方﹐裝備和日常費用為數很大﹐軍戶常因負擔過重而被迫出賣家產。各級軍官和奧魯官吏又以各種名目對軍人及其家屬敲詐勒索﹐更迫使軍戶破產逃亡。元代中期﹐軍戶逃亡的現象已很嚴重﹐元政府雖然三令五申﹐如一方面勸誘軍戶復業﹐另一方面戒飭軍官和奧魯官吏﹐但並沒有取得效果。元順帝至正五年(1345)﹐下令革罷奧魯﹐軍戶制完全破產。

明朝軍戶

明初﹐軍隊由「從征「﹑「歸附「﹑「謫發「﹑「垛集「四部分構成。洪武二十一年(1388)﹐在元代舊籍冊的基礎上﹐由兵部改置軍籍勘合﹐詳細開列軍戶從軍來歷﹑調補衛所年月﹑在營丁口之數﹐從而建立起新的﹑較為完備的軍戶制度。非經皇帝特許或官至兵部尚書﹐任何人都不得自行改籍。軍戶的軍差包括﹕戶出一丁赴衛當兵﹐是為旗軍。旗軍或操守﹐或屯種﹔戶出一餘丁隨正軍到營﹐佐助正軍﹐供給軍裝﹔軍戶戶下須以一丁供給在營正軍﹔戶下若無丁壯﹐須僉幼兒為「幼丁「﹐以備成丁后勾補當差。為使軍戶能自備服裝盤費﹐明政府規定﹕軍戶耕種的田地(軍田)在三頃以內者可免雜役﹔三頃以上者須與民戶一起承擔雜役﹔隨營余丁和戶下供應余丁亦可免當差﹔正役仍要承擔。但這些制度在實際執行中並未貫徹﹐軍戶的雜役負擔沒有減輕。同時﹐在社會地位上﹐軍戶亦低於一般民戶。民戶若與軍戶通婚勢必連累自己的子女﹔軍戶丁男僅許一人為生員﹐民戶則無限制﹔正軍戶五丁以上方許充吏﹐民戶二丁以上即可充吏﹔民戶有罪﹐往往以充軍處罰﹐軍戶不許將子侄過房與人﹐脫免軍籍。

與元代相同﹐明兵丁征戍遠方﹐軍裝盤費數目很大。一丁出征﹐一家以至一伍﹑一里都要受累。若一家僉兩三丁﹐分當兩三處軍役﹐則更屬重役。各級官吏甚至一普通生員都可以任意役使軍丁﹑剋扣月糧。有明一代﹐軍戶逃亡的現象十分嚴重﹐明政府曾多次派人勾補逃軍﹐甚至專門設有清軍御史處理軍戶逃亡及勾補軍伍事宜。明中葉后﹐軍戶制度形同虛設﹐募兵漸漸成為明朝官軍的重要來源。清代屯衛兵丁和充配為軍的人戶﹐亦稱軍戶。

指揮使,明朝的軍職,為衛最高軍事長官,秩正三品。下轄指揮同知2人(副長官,從三品),指揮僉事4人(正四品)等屬員。

明初太祖朱元璋定兵制,採用衛所制度。衛所制融匯了唐府兵制的建軍思想和制度特點,把按衛所編製的世襲服役軍士同屯田緊密結合起來。其目的是,以世襲軍士保證兵源充足;按衛所單位,根據戰略部署分散戍屯,以保證及時抗禦外來侵擾和鎮壓人民反抗;軍隊就地屯田自給,以減輕國家養兵的沉重負擔。

軍戶世襲、衛所編製體系和軍屯構成了衛所制的主要特色。一般以5600人為1衛,設指揮使等官;每衛下轄5個千戶所,以1120人為1個千戶所,設千戶等官;千戶下轄10個百戶所,以112人為1個百戶所,設百戶等官;每百戶轄兩總旗,各50人,總旗下轄5小旗,每小旗10人。衛所長官為指揮使1人,正三品;副長官為指揮同知2人,從三品;屬員有指揮僉事4人,正四品;鎮撫司鎮撫2人,從五品;經歷司經歷,從七品;知事,正八品;吏目,從九品;倉大使、副使各1人。

從衛指揮使到百戶等衛所軍官,都是世襲,稱「世官「。

截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全國共有17個都司、329個衛、65個守御千戶所,軍數約為120萬人。到永樂十二年(1414年)前後,全國總兵力為280萬人左右。兵士稱「軍「,有軍籍,世襲當兵,大部分屯田,小部分服役。中葉以後,屯田多被軍官吞蝕,軍士破產逃亡,徒存官署[2]。

清代軍制中不用指揮使之名,但個別土司則沿襲明代制度,任官指揮使。

職業世襲制,是一種職業繼承製度,尤其是在古代中國,這種制度,一般都要把一些比較特殊的人群劃成另冊,嚴加管理,好讓他們世世代代干自己的本行,不能和其他群眾混為一談。比方當兵的、唱戲的、運糧的,往往都被划入另冊。

要想理解職業世襲制的狀況,還要從中國古代晉朝的兵制說起。自三國時代,中國就開始實行軍戶制度。就是說,你要是個當兵的,你就要加入軍籍,一輩子也不可能轉業了。不光你不能轉業,你死了或者退休了,你兒子還得接班,不接都不行,不接犯法。

中國人的職業繼承製度長盛不衰,這種制度,一般都要把一些比較特殊的人群劃成另冊,嚴加管理,好讓他們世世代代干自己的本行,不能和其他群眾混為一談。比方當兵的、唱戲的、運糧的,往往都被划入另冊。

在明朝有一種家庭被稱為「女戶「,他們的功能就是給皇宮生女人。他們不用交糧納稅,只要上繳個閨女就行了。生的是小子?那不行,上外頭買去!不然跟抗皇糧一個罪名。再有,你家裡要是干木匠,那可能你就被統計到木匠戶里去了,過了幾代人,皇上有木工活,也許還來找你家。你要說自己這代已經改鐵匠了,不會木工活,那也不成,你照樣得給皇上刨木板去,不然你自己去找一個頂你。

身份世襲的制度,現代中國人其實都不陌生。至於工廠接班頂替制度,退出中國歷史更不過是十幾年前的事情。

對政府來說,首先,它能帶來兩個好處:一個是能保證一直有相當數量的人干這個行當,再一個就是這樣管理起來很方便。比方說,領導要蓋房子就不用滿大街現拉人,拿著戶籍一查,木匠、瓦匠就都有了。還有一點,就是領導可能認為職業世代相承,技術水平應該能有保證。

就魏晉時期而言,軍戶制度主要還是為了保證有足夠多的軍人。比如西漢的軍人都是普通老百姓,該服兵役時就到軍營報到,服役完了就接著回家種地。但是到了三國亂世,軍人是很寶貴的資源,尤其是那些久經沙場的老兵,絕不能讓他們輕易脫出政府的掌握。所以,政府不允許他們打完仗就回家,而是給他們上了特殊戶口。軍人職業化猛一聽好像是個好主意,職業軍人的作戰水平應該高於臨時士兵,農戶應該是打不過軍戶的。初期似乎也的確如此,曹操手下軍隊的作戰能力就高於東漢的軍隊,但是到後來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這種制度下,軍戶子弟的前景很不樂觀。《晉書·趙至傳》里講的就是這樣一個軍戶子弟的故事。

趙至出身軍戶,他的父母卻送他讀書,希望他能擺脫軍戶身份。他在教室里聽到自己父親在外面牽牛上田的吆喝聲,痛哭流涕,老師問他為什麼,他就說:「我年紀小,不能'榮養'父親,老爹還得牽牛種地,所以悲痛萬分。「但是他出身軍戶,到了歲數也得當兵,怎麼「榮養「老爹?讀書讀得再好也沒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漠邊城浪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大漠邊城浪子
上一章下一章

錦衣衛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