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6章 為何要謀反?
在驪山的生活十分愜意輕鬆,早起爬山,上午騎馬,下午泡溫泉,享受按摩和美食,晚上陪陪妻妾們。
樂不思蜀。
武懷玉真是喜歡上驪山這地方了,尤其是這二月里乍暖還寒,天天泡溫泉是真的爽。
生活都變得很規律起來了。
偶爾跟皇帝下下棋,跟魏徵聊聊歷史,跟姐夫馬周練練書法,陪蕭瑀、房玄齡喝喝茶,有時也聽劉洎訴訴苦。
一早,皇帝也加入登山行列,君臣一起登上了山頂老君殿。
等待著日出。
「朕待侯君集、薛萬徹、李安儼等不薄,他們為何還要謀反?」
李世民坐在山巔,很沮喪,想不明白。
「因為貪婪,有的人慾壑難填,貪婪成性,不知滿足。」武懷玉坐在皇帝旁邊,淡淡答道。
「薛萬徹李安儼當初都是隱太子的心腹,當時有很多人提議要誅殺他們,朕保全了他們,還既往不咎,仍加重用,薛萬徹兄弟倆都爵封國公,拜大將軍,朕甚至將皇妹嫁給薛萬徹做續弦,他居然還要謀朕的反,」
李世民越說越氣,
「侯君集是朕兒時在武功莊園時的玩伴,那時與許洛仁、段志玄我們四人關係最好,後來太原起兵,朕召集他們幾個一同起事·····」
皇帝絮絮叨叨,跟一個老太婆似的,
難得見到他這樣的時候,
武懷玉卻也能感受到皇帝的那種失望的心情,侯君集在開國初,一直也就是李世民侍衛隊長的身份,秦王府的車騎將軍而已,連個統軍都不是,更別說護軍。
武德九年時,爵位也僅是個縣子。
而在玄武門宮變時,侯君集確實立了大功,但李世民對他更不薄,直接功並第一,把太子的許多莊園錢帛賞賜給他,事後還直接晉封他為國公,加封大將軍。
雖然很多人嘲笑侯君集連箭都射不準,也沒啥文化,可李世民對這小夥伴卻也一直信任有加,十分用心的培養,讓李靖收他為學生教兵法,讓魏徵教他文化,
硬是給他幾度提拔他為宰相。
可結果侯君集在太子承乾和魏王李泰間反覆橫跳,還想要再來一次擁立之功。
這幾年李世民防李孝恭防柴紹防李靖防武懷玉,卻偏偏沒有防過侯君集、薛萬徹他們,
可到頭來,
謀反的卻都是他本來最信任的人,
他視為心腹的夥伴,他曾寬恕的大將,以及他的妹夫女婿甚至兒子們。
這給了他很沉重的打擊。
他被四夷奉為天可汗,
但也經不住這種被最信任的身邊人背叛的打擊。
「陛下想開一些,錯的是他們,如今他們也為自己的貪婪和愚蠢付出了代價,也就沒必要過多的再去為這些人糾結,向前看。」
東方天際逐漸變亮,雲彩也染上了一層淡淡的橙色,
終於,陽光穿透薄霧,照耀出萬道金光。
「陛下,日出東方,又是嶄新的一天。」
「將來史書上,後人看到的會是一名文治武功的赫赫帝王,看到聖人重新一統天下,並開疆拓土,威服四夷,並讓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
而那些人,註定會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被人遺忘。」
「陛下春秋鼎盛,還有許多大事要做。」
李世民看著那輪耀眼的紅日,心中又燃起鬥志,
馬上就要多路大軍北伐薛延陀,等滅掉薛延陀,將漠北諸姓鐵勒征服后,朝廷就就要著手東征滅高句麗,雪前朝之恥,報中國子弟之仇。
也恢復漢之舊疆。
他李世民必將華夏帶到一個新高度。
待到滅掉高句麗,他到時封禪泰山,誰又能再反對呢?
「懷玉啊,你也要好好養身體,早則三年,遲則五年,朕要御駕親征高句麗,到時你可不能缺席,咱們君臣一起滅了高句麗。」
「好。」
武懷玉答應的很乾脆,
雖然他覺得歷史上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其實並不是很成功。高句麗得打,但高句麗實力不弱,尤其他跟突厥等游牧部族不同,他也是個農耕定居的國家,特別是其地理險要,擁有大量的山城,而且距離中原又遠,
特別是東北還寒冷,攻堅困難,補給更困難,
想要跟打游牧民族一樣,一戰功成太難。
對付高句麗這樣的國家,不能急於一時,你得有個長期戰爭的準備,最好是先襲擾破壞,讓對方持續的流血虛弱,
用兵得盡量規模小些,多路施壓,甚至是海陸並進,
還要盡量的拉攏新羅百濟這些藩屬國小弟,讓他們出兵出糧,甚至以他們的地盤來打開闢第二、第三戰場,
總之,打高句麗就不能急。
李世民就是想著一戰滅掉高句麗,他雖是馬上天子,但這個戰略還是有很多不足之處的。
可武懷玉現在並沒有去反對皇帝親征,也沒提自己的想法,
還太早,
況且現在也不是爭這些的時候。
可李世民卻突然好像來了興緻,非拉著武懷玉在山頂上談徵遼之策。
「如果是你來指揮,你打算怎麼打?」
武懷玉有點無奈,
他肚子有點咕咕叫了,這大早起來爬山,還沒吃東西呢。
「朕讓人送餐來。」
皇帝卻不想下山,就要一邊看日出,一邊談滅高句麗。
「臣覺得可以多管齊下,前期,先襲擾疲敵,比如在遼河前線,增派兵馬,一邊屯田鎮戍,一邊經常以小股過境襲擾敵人,尤其是要破壞他們的耕種和收穫,」
「其二,發揮我大唐現有的海上優勢,利用我們的海船上的優勢,襲擾他們的沿海地區,最好是能夠先奪取遼南半島,
若是能夠突襲奪取其遼南重鎮卑沙山城就更好了,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背倚山東登萊半島,牢牢釘在遼南,前有卑沙山城屯兵據守,后又有青泥浦、馬石津這兩個重要的港灣可補給支援,
進可攻,退可守。
以此為前進基地,便可將高句麗人費力十餘年所修建的遼河千里長城防線撕開一個口子,
甚至無須太多兵馬,就能夠牽制高句麗遼河防線很多兵馬。」
武懷玉撿起一塊石子,在地上開始畫起簡易的遼東地圖,
隋四征遼東失敗,除了楊廣戰略上的失誤,以及前線胡亂指揮有關外,也還有不少客觀原因,比如遼澤三百里,每年能通過的時間只有幾個月,這就使得補給運輸非常困難,
出兵越多,補給越艱難,而楊廣動則出兵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那後勤補給就成了致命短板,甚至耗空了國庫,拖累了百姓。
楊廣徵遼也水陸並進,但他的思路,還是那種想一擊成功的那種,水路跨海進攻,也是直接就奔著平壤去的,
結果有一次攻進平壤了,還是中了敵人的計,被人誘入平壤城中伏擊,差點全軍覆滅。
楊廣敗的最慘那次,他攻不破遼河防線,結果卻派出九路大軍三十萬人,只帶了一個月糧草,一路上越過高句麗人的一眾山城,直奔平壤。
這種軍事冒險,最後又中埋伏,
當時進攻平壤的水陸兩軍,其實已經快會師了,結果中伏大敗,可連糧草都沒了,九軍潰散,最終只有幾千人逃回遼東城下。
李世民歷史上親征,只帶了十萬人馬,
可以說是充分吸引了楊廣的很多教訓的,兵太多補給困難,
但李世民也還是想一戰成功,這十萬人面對無數山城,就有些不足了。所以歸根結底,不能想著一棒子把高句麗人打死,
得計劃長遠一些。
先給他放血,
遼河防線上,正面壓迫,誘敵人增兵防守,同時派出許多支小股部隊,不停的襲擾,破壞他們的生產,
再開闢一些其它的戰績,
如用水師在沿海襲擾,打了就走,各種搞破壞,
有條件的情況下,奪取遼南,釘下一顆釘子。
還可以想辦法聯合新羅甚至百姓,在他們那邊戰場,大唐派些兵過去,再加上新羅百濟的兵和糧,從高句麗南面對他發起進攻,
吸引牽制高句麗人的一些兵力,
總之,也不要想著一年兩年就滅掉高句麗這樣一個大國,但花上三五年,甚至十年時間,持續不斷的打擊,殲滅其有生力量,消耗其國力,那他最終肯定還是撐不過大唐的。
搶奪卑沙城,佔據遼南半島。
在鴨綠江口,奪取海島修寨屯兵,聯合新羅、百濟南面出兵。
李世民看著武懷玉在地上比比劃划,
腦子裡也有了畫面。
他本就是一個戰略大師,武懷玉的想法,他完全看明白了。
「渤海港口每年會結冰,這數月時間,遼南半島如果被高句麗人反撲,能夠守的住嗎?」
「渤海灣沿岸港口雖冬季會封凍,但遼南的青泥浦和石馬津兩港灣,卻是冬季不凍,仍可照常進出船隻的。
而登萊半島,也並不是所有港灣都會上凍,萊州西南角膠州灣的青島港,就同樣不凍。
因此就算是冬春季節,依然可以維持青島到遼南的運輸補給。
再則卑沙這座山城十分險要,建在大黑山上,易守難攻,但我們有火器等,如果配合突襲,拿下的機會很大。
但如果我們據守卑沙城后,高句麗人再想來奪,他們可沒火器,想拿下就沒那麼容易了。
在卑沙城屯兵五千,完全可以應對十倍之敵的圍攻,若敵軍勢眾,我則還可以從海上增援。
同時,遼西那邊,也可以在遼河方向牽制敵人。」
拿下卑沙城和兩港,就是武懷玉的最佳破局策略。
「我大唐有神機火器,直接正面突破遼河防線,一舉拿下遼東城等重鎮,豈不是更直接乾脆?」
「陛下,臣也以為遼東城防不住大唐,就算是高句麗用十幾年時間修建的所謂遼河千里長城防線,也同樣攔不住我們,
但是,從遼河到鴨綠江,一千多里,沿途遍布大小山城,我們如果出動的兵馬少於二十萬,很難將他們一一摧毀拿下。可如果超過二十萬兵力,則遼澤會大大限制我們的後勤補給。
軍無糧難行,
尤其是遼東的冬季極為寒冷,這讓我們能夠用兵時間一年裡也只有幾個月······」
火器也不是萬能的,
高句麗人修山城的歷史,可是有七八百年,甚至在他們之前,遼東就一直有修山城的傳統,這些山城可是非常難啃的。
在武懷玉看來,真正要滅高句麗,不能走傳統的路線,遼西可不像後世時的情況,那裡不說三百里遼澤,而且沿海的通道此時還大多在海裡面,基本上是走山區穀道,本就難行,結果靠近遼河那邊,還有三百里遼澤,都是沼澤濕地,一遇雨就成湖海了。
高句麗人打造遼河防線幾百年,
這裡適合對峙,吸引敵軍主力,牽制他們,但不適合從這邊主攻,因為這邊硬骨頭太多,補給又難。
只能另闢蹊徑,先取遼南半島,再在鴨綠江口佔據海島建立基地,同時跟新羅百濟聯手,開闢第三戰場。
在敵人防守薄弱的地方進攻,
而不是在他們專註打造了幾百年防禦的遼河方向進攻。
「你說的也有道理,但如果朕親率十萬大唐精銳,再攜神機火器,正面突破遼河防線,奪取其遼東城、新市城等重鎮,一舉摧毀其遼河防線,將遼河平原奪取,那高句麗豈不更是傷筋動骨?
然後海上再同時發動攻擊,奪取遼南,奪取卑沙,奪取鴨綠江口,甚至與新羅、百濟一起攻高句麗背後,
多管齊下,
高句麗又豈能扛的住?」
李世民說著說著興奮起來,
「不如到時朕率十萬精銳主攻遼東城方向,你則從登州渡海襲取卑沙城,佔領遼南半島,再派幾員將領率一支水師在百濟、新羅登陸,」
「你要多少船,多少兵馬?多少火器?」李世民越說越興奮,倒是忘記再糾結薛萬徹等人的背叛謀反了。
「到時讓蘇烈去新羅怎麼樣?」
武懷玉對於有機會再領兵,一點也不在意,或者說他早已經沒了有再建功立業的那激情,也不需要。
有機會,他更想去呂宋,逍遙自在,安心經營他的海外王國。
「臣到是覺得到時可讓程處默統兵渡海攻卑沙城,他統領水師作戰有不少經驗,至於去新羅百濟,臣舉薦兩員將領,劉仁軌和劉仁願,此二將都很不錯。
至於蘇烈,讓他去新羅,有些浪費了。不如留在御前,衝鋒陷陣,攻城拔寨更合適。」
「怎麼,伱不想征遼?」
「臣這身體,只怕這輩子都沒法再上戰場了,遼東寒冷,臣更法去了。」
李世民看著他,「算了,現在說征遼還早,等先打完這場北征再說吧。」
「幾年後,你的身體肯定早就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