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天兵和倭兵之對比
李如松原本以為,經略大臣林某人會一直跟隨著第一兵團行動,自己要一直被籠罩在經略大臣的陰影下。
畢竟第一兵團兵力最多、實力最強,所以跟著第一兵團行動肯定最安全。
而且第一兵團明顯是主力,進攻方向要沿著西海岸收復平壤、開城、漢城這朝鮮國三京。
就算從政治影響力來說,經略幕府也應該跟著第一兵團。
所以李如松真的沒想到,林泰來居然會主動說放手給自己「獨立領軍」的機會。
隨後便聽到林泰來說:「不過現在人多嘴雜,所以等總結完平壤之戰,你我單獨再議。」
李如松心裡十分痒痒,但又不好繼續追問,否則就顯得情商太低了,像是盼著林經略早點離開似的。
暫時打發了李如松,算完前夜的舊賬,林泰來又對眾將官說:
「這次經過與倭兵的正式交鋒,爾等有何心得體會,可一一道來。
如果有什麼疑惑不解之處,本部院也可為爾等解答。以後再面對倭兵時,爾等可以更加心中有數。」
不過還是冷場了,第一兵團眾將官面面相覷,沒人發言。
畢竟剛被經略大臣陰陽怪氣的訓斥了一番,心裡已經產生了些許畏懼感。
林經略也不著急,讓家丁親衛燒開水,品嘗了一下小西行長留在風月樓的茶葉,隨即一口「呸」了出來,罵了句「垃圾」。
「不會吧?跟倭兵打了一天一夜,爾等一點感想都沒有嗎?」林經略詫異的問道。
李如松還想早點結束「總結大會」,然後詢問自己「單獨領軍」的事情,就趕緊帶頭髮言說:
「按照往常經驗,城門被破后,攻城戰基本也就結束,一般不會再發生有組織的抵抗。
但這次在平壤,我大軍已經入城,倭兵竟然依託數個城中土壘,仍然保持有組織的抵抗,實在與我中國情況不同。
如果不是不惜代價的大肆縱火,燒死了土壘中數千倭兵,還沒那麼容易徹底拿下平壤城。」
林泰來點頭道:「你觀察出的結論是對的,倭兵的守城習性確實與我中國不同。
據我所猜測,應當是倭國受限於技術和資源材料,他們國內築城水平欠佳,城池不大,城門也很脆弱。
所以在倭國內戰中,破城門並非難事,破城門之後的巷戰和天守閣之戰才是重點,這就是他們的守城習性。」
李如松恍然大悟,沒想到自己只是隨便起了一個話頭,林經略還真能解答。
不管到底是不是編造的,反正聽起來也能自圓其說。
李如柏也大著膽子說:「小西行長和一萬殘兵逃出東門時,在下本縱隊兩千騎率先追擊。
倭兵也曾一度列陣反擊,雖然看起來陣容嚴整但放了幾槍后就彷彿陷入了獃滯,然後便被我騎兵衝垮。
以此看來,倭兵似乎並不強,感覺一萬倭兵只需上千精銳騎兵便可擊潰。」
林泰來略加思索后,也回應說:「你這個感覺也不算錯,當今倭兵戰力肯定不如我大明邊軍。」
不管後世倭吹再怎麼吹,事實也是在朝鮮參戰的大明官軍時常幾百騎就敢衝擊數千上萬的倭兵,長時間打下來兩方總體戰損比例在一比四左右,大明一,倭兵四。
雖然有些戰役失敗,但往往也是戰鬥力之外的原因,例如急功冒進啊軍糧斷絕啊軍火庫爆炸啊之類的緣故。
入朝鮮國參戰的李如梅評價說,十萬倭兵戰鬥力只相當於七千女直精兵。
然後林泰來又詳細解釋說:「第一,倭兵不適應我大明邊軍騎兵加重炮的打法,他們從來就沒見過如此多騎兵和如此多重炮。
第二,倭兵缺少騎兵,離開城牆堡壘的野戰,先天就是巨大劣勢。
第三,因為技術限制,火銃發射間隔時間長。雖然倭兵發明了什麼三段擊之類的戰術,但是在倭國內戰打步兵更有效。
面對我大明騎兵突擊,最多也就三聲射擊。三聲過後,就要被我方騎兵沖砍了。
而且倭兵還有個問題,他們不習慣用盾牌,沒有掩護火銃手的意識,所以很容易被騎兵衝垮。
總而言之,以上這些都是倭兵打內戰養成的戰術習性,猛然遇到我大明鐵騎和重炮,原本有效的步兵陣型就承受不住了。
這就是為什麼在今日凌晨,一兩千騎兵追擊就把小西行長一萬殘兵衝垮的原因。」
眾將官聽著林經略的細緻入微的分析,不禁心悅誠服。
在今天凌晨,親自帶騎兵沖砍倭兵的另一將官楊紹先想起了自己的遭遇,也開口問道:「末將沖陣時,有一事迷惑不已,斗膽請經略公解惑。」
林經略這時候態度比剛才和藹多了,鼓勵說:「不怕你們有疑問,只怕你們打糊塗仗,只管問來。」
楊紹先便又道:「末將沖砍倭兵時,前排一二百人往往極其兇悍,面對我方具甲馬兵也死戰不退。
但其他倭兵卻大相徑庭,只要前排一二百倭兵被斬殺殆盡后,後面其他倭兵往往就一鬨而散。
末將極為不解,為何倭兵里的精銳和平常兵員差別如此之大,看起來極為割裂?」
林泰來回答說:「關於這種情形,我也能略微猜到一二。
倭國有個專業的武人階層叫武士,這些人世代食君主之俸祿,又以武藝和性命報效君主。
你所說的倭軍前排精銳,可能就是所謂的武士。而其他平常兵員,就只是招募來的民兵而已。
在倭國內戰中,往往是武士為前驅對戰,民兵跟著一擁而上。
所以你才會看到,倭軍的精銳往往都在前排,這也算是一個特性。
故而與倭兵野戰時,只要熬過三聲槍響又砍完前排武士,同一個陣型里的其他倭兵大概率就會崩潰。」
眾將官又一次敬佩的五體投地,林經略對倭國的了解之深,簡直恐怖如斯!
雖然他們沒能力分辨出到底是否編造,但真的能自圓其說。
遼東軍資深悍將、李家鐵杆家丁出身的查大受也說出了一個感想:
「倭兵如果憑藉地勢層層築壘、連環相顧,憑藉犀利火銃防禦,委實非常難攻。
我甚至有種感覺,有土壘掩護之倭兵跟野戰之倭兵,完全是兩回事。」
在攻打平壤任務里,查大受負責進攻城北牡丹峰。
而在牡丹峰上,不但有兩千倭兵拒守,而且也依據地形修築了堅固堡壘。
從下往上仰攻倭軍土壘的艱難過程,給查大受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礙於地形,很多地方連火炮都用不了。
林泰來嘆口氣,「這是倭兵的一個長處和習性,還是從倭國內戰開始的,他們習慣於在駐紮地修建營寨工事。
這次平壤城北的牡丹峰只是牛刀小試而已,更頭疼的還在後面。」
在原本時空,戰爭後期倭兵已經全部被擠壓到朝鮮國南部沿海地區了,但憑藉數十個往往依山而建的「倭城」死守,確實也讓大明官軍難啃。
為什麼難啃?想象有這麼一個山頭,三面是山崖峭壁,另一面是爛泥沼澤地或者灘涂,而山上修築了一座層層防護的要塞。
而且是不考慮任何舒適性和生活便利性,只考慮防禦功能,還配備了大量先進火繩槍的要塞。
當時只怕每一個大明將官站在南部沿海的倭城下面,靈魂深處都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要為了連糧餉都供應不起的朝鮮國,不惜代價的用大明官軍人命去填要塞?」
不過林經略暫時不必頭疼這個,現在還沒到那個階段。
再說在本時空,如果推進足夠快速,倭寇也未必有時間在南部沿海修建倭城。
至於推進速度到底能不能給力,關鍵還是在於糧草能不能跟得上。
不但需要人吃的,還需要喂馬的!入朝的大明官軍騎兵比例可是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後勤壓力更大。
一想到這裡,林經略就想罵街,半島這破國真是什麼忙也幫不上!說一年最多只能提供八萬石,怎麼好意思說出口的?
又有幾個將官說了一些想法,然後場面就再次安靜下來,該說的都說了。
林經略就發表了最後的講話:「將官們!今天的總結會開的很好!
面對陌生的敵軍,這樣的總結會不但要開,而且還要多開!
諸位要認真學習,反覆揣摩,並且貫徹落實!
本部院馬上就要離開平壤城,返回北邊的順安,在這裡就多不展開說了!
請諸位在平壤城稍作休整后,繼續奮勇向前!現在我宣布,散會!」
聽到說散會,眾將官三三兩兩的散去,只有李如松留在原地不動。
「你還有事?」林經略詫異的問道。
李如松有點無語的回答說:「關於我單獨領軍之事,軍門你還沒細說。」
林經略拍了拍額頭:「實在太累了,差點忘了說!」
然後林泰來讓周圍的人都退到遠處,這才對李如松囑咐說:
「接下來的部署都是最高機密,你作為提督東征軍務總兵官,可以擁有知情權,但絕對不可外泄於任何人。」
李如松也嚴肅起來,「軍門但講。」
林泰來說:「你率領第一兵團二十七個縱隊,繼續南下,第一階段任務是推進到開城,用半個月左右時間。」
李如松卻道:「開城距離朝鮮國王京漢城已經很近了,可以一鼓作氣連漢城也收復。」
經過實戰,李大將感覺一千精銳騎兵配合重炮,能打一萬倭寇。
就這戰鬥力,直接攻取漢城豈不美滋滋?
林泰來:「.」
作為一個穿越者,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在歷史上,李大將就是這麼想的,同時又因為糧草不濟心裡急切,結果在漢城以北被打了一個碧蹄館戰役。
但林經略又不能強令李大將說,到了開城就不許再前進。
萬一因為蝴蝶效應,真出現了戰機,李大將卻因為被強令不許出動而錯過,那算誰的過失?
現在可沒有相隔幾百里也能即時通訊的技術條件,如果不給李大將自由指揮權,仗就沒法打了。
最後林泰來嘆口氣說:「倭寇重兵必定會收縮至漢城,我的意見是,你率領第一兵團原則上先推進到開城,然後仔細勘察敵情,等待友軍到來。」
話就說到這裡,該提醒的也提醒了,以後就看你李如松的運道了。
李大將覺得自己這邊任務沒什麼可再說的,又問道:「軍門你不隨軍南下,要去哪裡?」
從各個角度看,林泰來也不像是那種躲在後方的文官啊。
林泰來答道:「我將率領直屬三標營、麻貴第二兵團、董一元第三兵團共計三萬三千兵馬,從順安出發,橫穿數百里山區,直插東海岸,截斷倭寇加藤清正兵團退路。」
李如松大吃一驚,對於林泰來要派軍前往東海岸的構想,他也是知道的。
但是他沒想到,林泰來會想著親自帶隊,便立刻勸道:「深入異域山區,這也實在太冒險了,軍門還是要慎重!」
林泰來解釋說:「如此多兵馬跨區域大範圍移動和作戰,而且兵馬又是分屬各部,必須要有強力上官親自坐鎮。
如果我不去,還能有誰?難道能讓你去么?」
李如松反覆勸道:「兵馬可以去,但軍門你就別去了!那麻貴威望應該也足以指揮這路大軍。」
林泰來堅定的說:「不用再勸了,就是為了增加成功的幾率,我也必須要親自出動。」
李如松還想勸,但有點詞窮。
林泰來反過來安撫李大將說:「不必擔心冒險,兵法雲未慮勝、先慮敗,我也考慮好失敗的後果了。
如果我計不成遭受挫敗,憑藉我軍的馬力,可以有很大一部分逃出去。
然後取道咸鏡道北部,繞路進女直人領地,從這邊逃回大明遼東。
如果真出現這樣狀況,我逃回國內領罪,朝鮮國戰局就全靠你了。
憑藉你兵團的三萬八千兵力,維持戰線不成問題,然後等待國內再派援軍。
以我大明的國力,最終打贏絕無問題!同時按我的思路,搜刮朝鮮國補充軍費損失即可。
既然後果能夠承擔得起,所以這個險就值得冒!」
李如松:「.」
九元真仙的氣魄當真是非同一般啊,難怪那個朝鮮和尚要用來天帥稱呼林經略,而自己卻只是個天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