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一計與民休養生息
此言極度狂妄自大,若是放在剛剛爭吵之前說出,定然又要引發軒然大波。
但蘭瑤剛剛才處置完青陽候,此番眾人雖然覺得這卑賤青年在說荒唐至極的大話,卻也沒有人敢向此前公然嘲諷了。
怎麼說,這也是景王寧羿帶來的人,如今他正得盛寵,還是不要明著作對才是!
蘭瑤微微眯了眯眸子,並不覺得這是什麼異想天開的大話,很感興趣地開口讚歎道:
「朕說過,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今日葉郎君敢不顧生死地站到金鑾殿上,為天下納諫者以身相試足可見你膽識氣魄。」
為了以示鄭重,蘭瑤還特意走下了高位,朗聲又道:
「英雄不問出處,若我大宣皆是如葉郎君這般的忠勇之士,又何愁不繁榮昌盛,朕相信你有這個能力,請講!」
蘭瑤之所以如此捧場,當然不只是為了給費心準備這一切的景王寧羿面子,更是因為她很清楚眼前之人的價值。
當時她構思這本小說時,為了讓男主角寧羿擁有更強的後備團,特意選了個出身寒門的謀士,被他賞識而後輔佐他成就一番帝業。
在設定上,此人雖為人處事十分圓滑世故、面面俱到,智謀才學更是不輸於任何一位主角,後來封侯拜相、名垂千古。
而這個人,就是眼前這個被寧羿找過來的葉星辭。
雖然眼下他還是被寧羿先抓到手了,但葉星辭同樣行君子之道,若她可以以國士之禮待之,他必定能夠心悅誠服為大宣效力。
同樣來自於底層的她更能理解他站在這裡的不易,此等人才,她求之不得,又怎會輕視之?
葉星辭雖然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但聽到蘭瑤肯定的讚許,也難免心潮澎湃。
「草民謝陛下賜予機會,草民三計,或許有些激進,若有讓陛下不悅者,還請指正!」
蘭瑤也很期待對方會給她帶來怎樣的驚喜,當今承諾道:「無妨,今日你不管說什麼,朕都赦你無罪,朕也不希望再有因言獲罪者出現。」
「朕乃一國之君,金口玉言,許下的諾言,自然做不得假,葉郎君放心說便是了,若真是護佑我大宣繁榮昌盛的良策,朕必許你錦繡前程!」
有才學的人最希望得到的便是旁人的認可,如葉星辭這般出身寒微的人,心中更有封侯拜相的大志。
畢竟,忠君報國和入仕做官並不衝突,在這個朝代的讀書人來看,入仕為官乃是奮鬥一生的目標。
他並不在乎周遭向他投過來的眾多目光,仰頭挺胸,目光堅毅執著,猶如兩團火焰,灼熱而又明亮,慷慨陳詞道:
「草民一計,乃是與民修養生息。自開國三十載以來,我大宣北有戎敵,南有強晟,連年征戰,百姓流離失所,可謂是苦不堪言。陛下登基以來,更是厲兵秣馬、重開兵役,今雖滅掉東辰,雖然是不世之功,但我大宣也因為辰國軍民拚死頑抗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陛下若為天下萬民慮,為大宣未來憂,便應該就此止戈、輕徭薄賦,廢除嚴刑峻法、注重改善民生,力求黎民百姓安居樂業。」
此言一出,眾臣皆心中惴惴不安,生怕高位之上的女暴君雷霆震怒,以至於這金鑾殿之上剎那間血流成河。
一年前的逼宮奪權之事尚且還歷歷在目,但凡忤逆這位生性殘暴的女皇陛下意思,受仗刑都是輕的,更有甚者,還有凌遲、鑿顛、抽肋、沉淵等上百種嚴苛刑罰,一不小心就要抄家滅族的諫言,又有誰敢輕易開口呢?
如今這個膽大包天地出自膽敢說出這樣的破天荒的言論,蘭瑤又遲遲沒有給出反應,實在是令眾臣心中生起隱憂。
青陽候剛剛才被處置,如今眾臣更不敢突然發表言論,生怕說錯話直接踩到女皇陛下雷點,以至於落得個慘絕人寰的下場。
敢於諫言者不出三人,丞相不在,他這一派也不敢擅作主張,是以眾臣哪怕知道這是利國利民之策,卻也只有站到了賭博台上的景王寧羿直言道:
「陛下以為此計如何?可還有讓他說下去的必要?」
寧羿如此硬氣說話早已經屢見不鮮,蘭瑤剛剛故意沒有及時回應就是想看看這上朝的幾十號官員到底都是些什麼貨色。
蘭瑤此番心中對眾臣表現很不滿意,但為了有人能夠幹活維持日常運轉,她也不能一氣之下把這些能力不行的大臣全部開掉。
如今再次看到了他們這般唯唯諾諾的樣子,她也忍不住動了換人的念頭。
也是,敢在女暴君手底下幹活的,就要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敢於直言上諫者,都被殺的乾乾淨淨了。
罷了,事已至此,也只能先用著,帶動時機成熟,她才選用考試的方法選取真正可堪大用的人才吧!
蘭瑤心中微惱,但又不能發作,便也回神在正事上,她正要開口之時,鳳燼卻率先帶頭鼓掌道:
「本君果然沒有看錯人,葉郎君這一番話可謂是好語連珠,陛下若想就此轉變治國之道,不妨接受此計定為國本?」
鳳燼突然間的拔高,讓蘭瑤也有些錯愕,但此話確實也說到了她的心坎里,所以很快便反應過來笑道:
「那又有何不可?葉郎君闊步高談,實乃秉承公心而為,郎君一言,令朕醍醐灌頂,朕今日方知——
蘭瑤為了表現出自己徹底改變過往作風地決心,當下起身擲地有聲道: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民為本,國家方能長治久安!」
「以武力勝之,終究不能長久。是以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蘭瑤此言一出,語驚四座,眾臣皆為之側目,心中震動不已。
蘭瑤話說得很有力量,也很有見地,遣詞造句更是言淺意深,一語中的,很快在眾臣心中引發了軒然大波。。
向來不喜讀書,驕奢淫逸的女皇陛下,何時有了如此卓越從才華和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