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大戰起,用戰爭解決政治難題(一)
第459章大戰起,用戰爭解決政治難題(一)
鳳殷王朱見溚,緊隨其後,成立大鳳王朝,登基即位,稱殷皇。
朱見溚可是個神經病人。
代皇朱見津還好一點,朱見溚又菜又愛玩,剛聽說代皇登基,他立刻登基。
成化元年,非洲諸國就開始脫離大明。
歐洲打響第一槍的,是大元,成化三年,大元先吞併了希臘,誘騙大明地中海艦隊駛出地中海,立刻封鎖地中海,不允許大明艦隊重返地中海,宣布大元正式立國,朱佑樘登基稱帝。
同年,法國皇帝朱佑杬也在同一日,宣布脫離大明宗藩,加入大元宗藩體系,歐非多國,加入大元宗藩體系。
同年,法國滅國,大元獨霸西歐。
第二年,陳國宣布脫離大明宗藩,獨立建國,朱見溽自稱陳朝皇帝。
也在成化四年,商國宣布獨立,朱佑榶自稱大商帝皇,獨霸東歐。
奧斯曼帝國上的遼國和韓國,同時宣布獨立,並加入商國宗藩體系。
魏國、隋國相繼獨立。
成化四年,天下大亂。
大洋洲五國,均宣布獨立建國,自稱皇帝。
成化五年,南北美洲陸續獨立建國。
同年,德國滅國,趙國得到了德國全境,宣布建立大趙王朝,朱佑椆登基稱帝,脫離大明。
成化六年,捷克斯洛伐克滅國,蔡國改國號為德,宣布德國獨立,朱見涯登基稱帝,稱德皇。
至此之後,世界再無異姓王,所有皇帝,皆姓朱!
世界大國皇帝都是朱祁鈺的後代。
成化八年,世界都亂起來了,全世界都在打仗,大明接收很多難民。
而且,全世界爆發規模最大的金融危機。
全世界進入大蕭條時代。
今年,剛巧電視誕生,新聞里播報金融危機的來臨。
朱祁鈺過世八年了,和平彷彿被老皇帝帶走了,戰爭席捲了世界,大明宗藩破得一塌糊塗。
除了東南亞鄰國不敢叛變,尚且臣服之外,天下稱皇稱帝者不計其數。
戰爭,意味著科技的快速發展。
汽車、貨車、拖拉機、坦克已經搬上戰場;電話、收音機、照相機、電視正在飛入尋常百姓家。
可全世界依舊愁雲慘淡。
因為長達八年的戰爭,讓世人產生了厭戰情緒。
成化八年,突如其來的成化大蕭條,勢不可擋的席捲全球,大批大批公司破產,無數人失業,全球最大規模的金融危機襲來。
這次金融危機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石油危機。
衛國和隋國開戰,隋國和韓國開戰,阿曼灣被封鎖,石油運不出來,導致全球石油市場緊張。
其二,黃金危機。
戰爭讓各國資本狂攬黃金,拋售貨幣,導致市場上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黃金嚴重短缺。
其三,外貿危機。
按理說,戰爭會讓進出口生意變得好做,會有海量的軍事訂單,湧入大明,哪怕世界危機,大明也不會危機。
這也是景泰七十年以來,大明有金融危機,但都不會傷筋動骨的原因,因為作為世界工廠,世界貨幣的擁有者,怎麼危機也危機不到大明,即便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也能將危機轉移出去。
但成化年間,大明這個宗主國被世界拋棄了,各國重新抱團,首先抵制大明商品,就不進口大明的商品。
到了成化八年,世界藩國脫離大明控制的一百多個,並組建了世聯體,唯獨把大明踢出去。
除了東南亞幾個近鄰,沒有脫離之外,世界都脫離了大明的掌控。
所以,金融危機首先在大明爆發。
作為世界工廠,最可怕的就是沒有訂單,工廠都準備好了,人工都雇好了,就等著訂單來呢。
結果乾等訂單不來,再等還不來。
以大明企業的體量,撐一年兩年三年都行,但撐不住五年八年了,前幾年大家同心協力的撐著,忽然一下子就全都撐不住了,一窩蜂似的破產,導致全行業血崩。
就如多骨諾米牌一樣,一連串的倒閉,個個行業進入倒閉潮。
危機就先從大明爆發。
朝廷不是沒有救市,朱見漭都低下了頭,願意和所有藩國重新建立平等的外交關係。
可這些藩國看到了大明的虛弱,就是不肯低頭,逼著大明下場,參與戰爭。
藩國真不缺商品嗎?
缺!非常缺!
各國百姓都在罵娘,因為商品漲得奇貴無比,有的國家大米多的吃不完,衣服卻沒的穿;有的國家石油遍地都是,就是沒有糧食吃。
大明呢,商品遍地都是,就是賣不出去。
走私倒是比較火,可沒有正常貿易,光憑走私,救不了國家。
本來,蕭條就蕭條,大不了熬幾年,也就熬過去了。
最可怕的是缺糧食!
景泰年間,糧食就靠從外國進口,這些年也沒解決糧食獨立問題。
忽然斷了進口,糧食立刻不夠用了。
前幾年還能堅持,因為印度五國還會賣糧給大明,勉強夠吃,但從成化七年,晉王登基稱帝后,沒過多久秦王也登基稱帝后,印度陷入內戰,自然不會賣糧食給大明了。
到了成化八年,已經出現餓死人的情況了。
朱見漭著急也沒用,大明目前人口達到了51億人,憑藉現有的耕地規模,根本養不活這麼多人的。
所以,在成化五年,他就下旨,禁止民間飼養牲畜,不吃肉了,就吃糧食。
就這還被民間罵慘了呢。
可到了成化八年,民間都得稱讚朱見漭有先見之明。
可存糧是養不活五十多億人口的。
金融危機一爆發,全行業蕭條,朝廷是愁壞了。
老實說,景泰六十九年時,朱見漭就在暗中備戰,倒是沒想過參戰,只是為了守衛大明。
九年時間過去,大明備戰並沒有達到理想狀態。
面對大蕭條。
擺在朱見漭面前有兩條路:一、派人去緩和各國關係,以大明永不參戰為名,請求各國開放市場;
二、大明借著經濟蕭條的機會,將全體國民綁上戰車,用戰爭的方式,緩解危機。
這兩條路,都是優缺點極為明顯的。
第一條路,好處是大明可以保持和平,可大明會變成肥羊。
如果世界大戰不可避免的發生,大明必須要參戰,而且還要更早的參戰。
因為大明不是弱國、小國,而是世界上最大的強國,本來就是靶子,是所有藩國的假想敵,逃不掉的。
參戰時間非常重要,越晚參戰,對大明越不利。
當一個國家,蕩平周圍諸國的時候,這個國家的戰爭水平會達到極致,到時候兵臨大明城下,大明的兵連血都沒見過,哪裡是虎狼之師的對手啊?
而大明,先自縛雙手,只盯著現在的經濟效益,不看長期好處的話,最後只會變成肥羊,變成一道饕餮大餐,宋朝就是這樣沒的。
第二條路。
好處是能快速緩解危機,從民事企業轉向軍工企業,用軍企解決民間生產力,而這樣的大明,則會變成一個戰爭機器,以戰開始,一定以戰敗結束。
世界這麼大,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統一的。
大明想維繫目前這龐大的疆土,已經非常非常困難了,這還是有火車的情況下呢。
恰恰是各國都有火車,擁有現代交通工具,縮短了戰爭的距離,所以戰爭距離大明很近。
既然不能統一世界,大明發動戰爭就顯得毫無意義了。
而且大明已經是世界最大的領土國家了,大明對領土沒有任何垂涎的意思了,就想關起門來過小日子。
還有一個點,就是大明化身戰爭機器,會讓世界極端恐懼之下,走向變相統一,等於說大明單挑世界,戰敗是必然的。
就算大明不會滅亡,進入戰爭泥潭幾十年,活著也是傷筋動骨,根本不可能維繫龐大的疆土了,到時候估計又縮回兩京十三省了。
所以。
朱見漭一直在用中策,兩條路中間,還有一條路。
就是熬。
朝廷掏錢,緩解危機,不低頭也不參戰,大明內部事內部解決。
可這樣一來,民間不滿聲音甚囂塵上,本來失業就很不滿了,朝廷擺明了不管民間死活嘛,情緒肯定會越來越差。
朱見漭當做沒聽到,照常實行中策。
他的口碑可開始崩盤了。
本來他口碑就一般,上面有他爹那樣的太陽,他做得再好,也無法和太陽爭輝。
這回口碑徹底崩盤,誰也救不了的那種。
朱見漭七十歲了,已經變成一個非常合格的政治家,這個時候,絕對不能被民間所謂的民意左右。
無論開戰,還是求和,都沒到時機。
若開戰,大明備戰時間遠遠不夠。
求和,大明沒有求和的先例。
朱見漭其實在等待時機,民間矛盾到達極致時,他會用對外戰爭轉移矛盾。
他在思考,找一個好打的國家,速戰速決,三天內結束戰爭,震驚全世界。
逼著全世界打破現有的宗藩體系,主動朝貢大明,重新回到大明的懷抱。
而這個國家他還在選。
挑的國家要有肉吃,必須能解決大明的糧食問題,還不能太強,太強的話,三天打不下來。
戰爭的時機要把握得恰到好處。
要等民間矛盾到極致時,恰到好處地給民間信心。
亮劍於外,讓那些蠢蠢欲動的宗藩老實起來,乖乖開放市場,讓大明商品再次湧入他們的市場,恢復大明經濟。
而這場戰爭的核心,緩解大蕭條,解決金融危機。
吞併國家,解決糧食問題,是第二個政治目的。
最好要一戰解決。
最近一段時間,朱見漭一直在備戰室里商討,這場仗他必須御駕親征,讓天下看看,他朱見漭是老了,但朕在,你們誰也打不了大明!
民間謾罵的聲音,朱見漭絲毫不管,甚至還在推波助瀾。
現在罵得越凶,等戰爭勝利的時候,稱讚的聲音就越多。
他是懂流量的。
成化九年,沉寂九年的大明,忽然明詔天下,要求各大藩王,撤皇帝位,恢復大明宗藩體制。
當然了,這番話都磨嘰十來年了,都沒人信了。
最關鍵的是,各大藩國掌權都是佑字輩的,還有一些是厚字輩的,他們都忘記了,朱見漭的打仗本事。
大明有意撩撥大秦,大秦皇帝朱見淮去年駕崩,如今在皇位的是朱佑枹。
朱佑枹剛登帝位,正是春風意滿的時候,對大明說了很多狂妄的話。
大明反擊,兩國沒少打嘴炮。
卻在成化十年初,大明忽然傳出消息,亮劍大秦,朱見漭御駕親征,討伐大秦。
全世界短暫震驚后,都覺得大明瘋了吧?
這些年,大明並沒有參與軍備競賽,反而秦晉兩國,連年戰爭,兵精糧足,朱佑枹也不是個廢物,軍事水平也算可圈可點。
大明竟然忽然劍指大秦?
不過也能理解,大明已經幾年吃不到肉了,百姓吃飯,都得靠朝廷經過精密計算,給發補給糧,日子老難過了。
民間已經沸反盈天了,都在懷念景泰朝的好日子,但沒辦法,誰讓朱見漭狗屁不是呢。
朱見漭的支持率,低得令人髮指。
52億人,幾乎人人罵他。
這樣一個不得民心的皇帝,居然要討伐大秦,挑起戰爭?
瘋了吧?
別說國外,國內都罵死他了,你不好好管民生,居然窮兵黷武的去打仗,你就不能跟世祖皇帝學一點好嗎?
全天下罵他。
朱見漭在二月十七從京師誓師出征,二月二十四,抵達孟加拉省。
各國軍事專家估算,這場戰爭起碼要打三年,大明很有可能會遭遇滑鐵盧,成為世界笑柄。
有戰地記者,看了明軍軍容,兵卒還算精銳,就是精氣神沒有,一個個行將朽木,像個骷髏一樣。
廢話,兵卒都不理解,為啥要打仗啊?
家裡飯都沒得吃了,還打仗啊?這又得花多少錢啊,有這錢花在民生上不好嗎?
所以軍無戰心,一看就知道必敗。
二月二十六,朱見漭率領70萬人,借道徐國,西征大秦。
秦皇朱佑枹在恆河岸邊,枕戈待旦,恭候大明雄獅。
世界人的眼球,都聚焦在這場戰爭上面。
大明國內,一片唱衰之聲。
都說成化帝在效仿正統帝,去大秦留學去了,被人笑掉了大牙。
這種唱衰之聲,聲勢浩大至極,彷彿將全體百姓的注意力,從失業的焦慮、困擾、難受上面,轉移到了這場戰爭上面。
朱見漭親率雄兵,這次大明出動的都是,參與過奧斯曼戰爭的老兵,精銳中的精銳。
這是大明最大的家底兒了,一路上,他都在鼓舞軍心,從出京時毫無戰心,到了戰場上已經煥然一新了,畢竟在錢財的鼓勵下,兵卒還是願意賣命的。
外人用朱祁鎮類比他。
因為朱見漭從宣戰,到出征,就用了幾天時間,跟正統帝出征瓦剌是一樣的。
殊不知,朱見漭為了這場戰爭,準備了十一年!
他可拿出來全部家底兒,一旦真敗了,大明恐怕三十年內會一蹶不振。
朱見漭並沒想過敗,他是天下間最鋒利的劍,他沒敗過!
他清晰記得于謙的教誨:一代名將能在戰場上做到從容,因為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付出了百分之一萬的汗水,如果背後不肯付出,就妄想在戰場上取得勝利,那是做夢。
針對這場戰爭,他在備戰室里,整整推演了兩年時間。
三天!
就需要三天!
就讓全世界看看大明的軍事實力!
二月二十七,兩軍隔著河水對射,晚間開始渡江,經過幾輪苦戰,明軍順利過江。
朱佑枹看見朱見漭的戰法,覺得稀鬆平常,被吹噓為軍神的朱見漭,打仗也是常規打法啊。
恆河沿線,早在朱見淮活著的時候,就築建一道最堅固的防線,這些年一直都在加固中。
晉軍之強,也沒攻克恆河防線。
二月二十八,明秦兩軍野戰,秦軍大敗,縮入恆河防線里,卻在深夜,秦軍丟掉了恆河防線,秦軍大敗。
三月初一,兩支軍隊,悄無聲息地穿過秦國腹地,攻克了秦國都城。
三月初二,大明宣布,秦國滅亡。
全世界都懵逼了。
伱單方面宣布滅亡就滅亡了?
可是,等了很久,秦國都沒消息!
除了當代皇帝朱佑枹外,秦國皇室,全部成為俘虜。
卻在三個小時后,秦國官媒宣布投降。
全世界的下巴都驚掉了。
大明是怎麼做到的?
秦國怎麼說,也算是二流強國,卻在大明攻打三天之後滅亡,朱見漭會什麼妖法嗎?
連朱佑枹都沒明白,大明的軍隊,是怎麼投放到他的大後方去的!
恆河防線就是這樣丟的!
都城也是這樣丟的!
全世界不是沒看明白嗎?
朱見漭再給你們演示一遍!
三月初二,大明對晉國宣戰!
朱見漭調頭對晉國猛攻,三月初三,夜幕降臨之時,一架架飛機出現在晉國防線上空,空投上千人。
大明飛機轟炸晉國首都,晉國首都發生大爆炸。
三月初五的新聞,震驚了全世界。
三月初六,晉國宣布無條件投降,晉皇朱見湛自殺。
大明宣布,託管整個印度。
七天,滅了兩個世界二流強國。
全世界無比震驚。
震驚於大明的先進武器,可當戰地記者報導朱見漭指揮戰爭過程,全世界又震驚了。
七天,朱見漭指揮大戰役七次,小戰役十二次,十二戰全勝!
每一場戰爭,都能寫進教科書,當做戰例來講。
他對戰爭時機的精準把握,天下無人出其右。
更震驚的是國內。
五十億明人,天天罵朱見漭,有人弄幾條蟒蛇,天天在街上抽。
可一次戰爭,讓大明百姓重新認識了成化帝。
這位被稱為老皇帝最出色的兒子。
到了七十二歲,才第一次在大明展露鋒芒。
大明百姓才知道,他們的皇帝在軍事上面多麼有天賦,打仗方面多麼牛叉。
一時之間,大明上下發出極致的歡呼聲。
之前罵得都狠,現在愛得就有多狠。
厲害了我的皇。
朱見漭一戰解決了兩個核心政治目的,一,亮劍於外,震懾天下;二、解決糧食問題,為大明提供後勤保障。
最妙的是,沒有陷入戰爭泥潭。
朱見漭下令託管印度后,任免朱厚煐為印度督撫,督撫整個印度。
他對開疆拓土不感興趣,但需要印度為大明源源不斷提供糧食,緩解國內糧荒。
他對秦晉皇室也沒有趕盡殺絕,還會從兩國皇室中挑出一個,扶持當王的,皇帝就別想了。
打完戰爭后,朱見漭瀟洒的回國。
這一次,大街上全是擁躉,人人歡呼。
彷彿大蕭條帶來的影響,不復存在了。
這就是戰爭的妙處。
能提振人的信心。
但可千萬不能亂用,朱見漭是有百分百的把握,才敢打這一仗的,如果繼續打的話,大明會進入戰爭泥潭。
這兩戰勝利,有著巨大的偶然因素。
因為大明沉寂十年了,無人知道大明的底細。
朱見漭今年七十二歲了,誰也不知道他究竟有沒有當年之勇。
最重要的是,飛機的妙用,這是老爺子留給他的寶貴遺產,他不敢擅用。
如果朱見漭自矜自滿,繼續打,大明的虛弱就會露餡了。
就算他偷偷備戰,兵卒的水平,其實是不如很多藩國的,就說秦晉兩國的兵卒水平,就比大明強上那麼一丟丟。
這次,大明吸納了兩國強兵,算是緩解了國強兵弱的窘境。
現代戰爭,也需要軍人勇武。
而他恰到好處的停止戰爭,給世界留下無限遐想。
果然。
世界各國都很有默契的停戰了。
大家都有點被大明突然展現出來的軍事實力嚇到了。
大明有點強得可怕。
尤其朱見漭打了十二場戰役,場場那麼漂亮,就算沒有飛機襄助,大明也有把握在三個月內,解決兩國,拿下印度。
因為朱見漭打仗太漂亮了。
現在的戰爭好打,因為不管印度還是非洲,大家都是漢人,說的是一樣的話,寫的是一樣的字。
朱見漭打仗,也沒有屠殺平民,甚至還有膽子大的平民來看熱鬧,看見朱見漭的車架還跪下磕頭來著。
也不是擴大地盤,要佔領城池。
更不會屠殺宗室,所以秦國和晉國宗室很快就投降了,連猶豫都沒有,也就朱見湛受不了打擊自殺了。
大明還會從他們的後人中扶持一個人當王,一切照舊。
只是重點打擊,達到政治目的即可。
這樣戰爭就比較好打。
民間也沒啥抵抗情緒,反而看熱鬧的比較多。
而且還不殺俘。
彼此投誠,還沒啥心理負擔,戰爭更像是一場角力,點到為止。
就算明軍死在秦國、晉國的,就算軍隊來不及掩埋,本地百姓也會掩埋的,因為都是同胞啊。
這種戰爭,沒什麼國讎家恨,只有政治目的。
整個成化十年,世界各國都開始研究大明的戰術,印度戰爭,已經成為教科書,被全世界研究。
越研究越恐懼,朱見漭打仗水平,已經出神入化了。
關於飛機,各國也開始研究,迫不及待地想擁有。
這個時候,大明放出橄欖枝,大明願意承接飛機訂單,但需要合作國開放市場,彼此合作共贏。
大明民間,仍沉浸在戰勝的喜悅之中。
這種喜悅,會沖淡焦慮、痛哭、仇恨,但不長久的,人的精神閾值是不斷提升的,很快就會拋棄這種喜悅的。
這就涉及到了朱見漭最後一個政治目的。
逼迫各國,開放市場,大明恢復外貿,恢復生產。
這樣就能解決失業問題,緩解金融危機了,反正會向好的方向大步前行。
印度戰爭過去三個月,世界尚在沉默之中,到了秋天,很多國家願意恢復和大明正常交往了。
但有一個要求,大明和藩國不再是宗藩關係,而是平等的國家關係。
你是大明國,我是大順國,咱們是平等的。
畢竟我爹跟我不平等,咱倆是哥倆,憑啥不平等啊?
朱見漭並不願意放棄大明宗藩。
可是,他也清楚,從他繼位之後,大明的宗藩就維持不下去了。
勉力維持,只會讓大明的朋友變得越來越少,敵人越來越多,得不償失。
七十多歲的朱見漭,政治火候把握得極好。
他組織了幾場會議。
赫赫有名的,就是上海會議。
成化十一年,元宵節,一共有77個藩國代表,參加了上海會議。
會議中大明和77個藩國,達成協議。
大明放棄原有宗藩體系,和各國平等外交,但是大明在海外利益不變,各國仍沿用大明年號和大明貨幣,不許動搖。
簽字蓋印。
簽訂協議的各國,開放市場給大明,恢復景泰朝的外貿關係。
國內股市,一片大綠。
停工幾年的工廠,都陸陸續續復工復產,人才市場上又遍地是招聘,大明百姓的生活開始恢復。
可是,想恢復大蕭條之前的經濟盛況,怕是很難了。
因為還有五十多個國家的強硬分子,不願意和大明建立新宗藩體系,不願意和大明展開平等外交,更不願意開放市場給大明。
而另一派的核心領軍人物,就是商皇朱佑榶。
晚上更新正常時間
進群92728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