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方防衛軍的新兵種

第三章 地方防衛軍的新兵種

波蒂奧雷克對遭遇戰做了補充,「兩軍遭遇之際,只有刺刀與鮮血才能鑄就勝利。」

魯道夫嗤之以鼻,很想反駁,卻又怕駁了這位將軍的面子。看來,在這個年代,相信衝鋒與刺刀的,不止是法國的那些高傲將軍。

皇儲斐迪南開口了:「戰爭的方式已經改變了,無數次的演戲已經證明,現代戰爭的火力是難以置信的。」

魯道夫補充道:「兩次巴爾幹戰爭就是最好的證明,保加利亞不驍勇善戰,卻敗給了聯合的打壓。」

波蒂奧雷克是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的總督,總參謀長康拉德的最大對手。他制訂了於1914年6月26、27日針對塞爾維亞的軍事演習,並邀請費迪南大公前來觀摩。結果28日薩拉熱窩的安保工作出了大偏差,當時波蒂奧雷克就震驚的看著在橋車後排座位上受了致命傷的大公夫婦。可惜的是普林西普沒有下手把總督先生給斃了,並且在日後的三次入侵塞爾維亞的作戰中,這位巴爾幹總司令的無能被徹徹底底暴露了出來,從8月中旬至1914年末,奧匈帝國在塞爾維亞會戰中總計損失了27萬人,而塞軍不過傷亡16萬。最終波蒂奧雷克被皇帝撤職、踢出軍隊,之後在克拉福根活到1933年。

總督的熱情好像被澆了一桶冰水,喃喃著:「過去在柯尼希格雷茨舉行的軍事演習上,帝國的參謀當著在場的外國武官的面宣稱,帝國軍隊的目標就是要「避免柯尼希格雷茨悲劇的重演」,但是帝國參謀部很快就從推崇火力退回了傳統的刺刀重逢。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帝國負擔不起火力的費用。」

都是沒錢惹的禍,魯道夫暗自惱火。綜合國力上,當戰爭進入一戰時代,大規模的總體動員已經取代了平日里的常備軍成為決定力量,奧匈帝國擁有數千萬的龐大人口,就使得它起碼看上去軍力並不差。奧匈的軍事工業也相當發達,事實上在普奧戰敗后,奧地利也開始了工業革命,鐵路建設和工業發展都進入了高速期,到一戰前,從主要的經濟數據看,如鋼產量、煤產量、鐵路里程等,雖有些地方比俄國有差距,但卻遠遠的甩開了義大利。奧匈在捷克地區的軍事工業、南部沿海地區的造船工業使奧地利擁有了規模龐大、體系完整的軍工體系,奧匈海軍也自主建設了無畏艦,使它能夠與義大利和俄國海軍相抗衡。奧匈還在德國的幫助下,建立了自己的軍官團和參謀體系,改造了軍隊,起碼到了1914年前,奧匈對於周圍的國家仍是具有相當威懾力的。

仔細想想,如若在西線的塹壕戰里,兩軍激烈的火力對撞下,火炮的差距確實足以致命,但在東線的運動戰中,火炮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了,甚至還不如情報與時機。

情報?時機?偵查!飛機!

魯道夫靈光乍現,相比較臃腫,龐大的火炮體系,建立一支航空兵或許才是一個新的選擇。

魯道夫適時地拋磚引玉,「或許我們不因去執著追去如何在火炮方面戰勝敵人,更多地應該去考慮抵消這一劣勢,節約資金,用於關鍵的地方。」

這番話效果不錯,眾人的注意皆被吸引,陷入了沉思。魯道夫的目的已經達到,他只負責起個開頭,在座的頭頭腦腦如果無人去聯想,奧匈帝國也就不枉輸掉這場戰爭。

弗朗茲·康拉德·馮·赫岑多夫,帝國軍隊參謀長。他信奉的是社會達爾文主義,比起這個觀念他更是一位大日耳曼主義者。他極度反對匈牙利人擁有在奧匈帝國內部的特權,並且及其渴望拿下巴爾幹,並摧毀在他看來這世界上最邪惡的國家——塞爾維亞。

作為皇儲斐迪南的親信,康拉德在軍隊之中表現得思想先進,充滿活力,因而得到了奧匈帝國未來的皇帝——費迪南大公的賞識。進而康拉德越過了46位比他級別更高的軍官,成為了奧匈帝國軍隊的總參謀長。但他指揮能力似乎在後來的戰爭可見一斑,我們會感覺到康拉德在進行的是地圖作業,而非指揮軍隊,難以應對戰爭中各種的突發局面。

總而言之,康拉德是一位奇才參謀,卻絕對不會是一位優秀的統帥。

「應對火炮,我們需要突襲,找到敵人薄弱點,重點突破,全面進攻只會造成無謂的傷亡。」

「我想,我們的獵兵和騎兵可以勝任偵查的工作。」博羅耶維奇說道。

康拉德搖搖頭,「可他們畢竟不能到達後方。」

眼看這場爭論似乎有往突襲戰術的發展,魯道夫趕忙制止了談話。

「飛機,現在的航空技術已經可以支持偵查任務,拍攝技術的發展也為情報的真實性提供了保障。」

皇儲產生了興趣,問道:「為什麼不是飛艇?」

魯道夫啞然一笑,「飛艇的昂貴更是我們難以承受的,更何況,飛艇的生存能力和局限性在戰場中是個大問題。」

康拉德支持了魯道夫的觀點,「在作戰中,我們需要隨時的,最新的情報,未來的戰爭離不開進攻。」

不愧是戰爭分子,預防性戰爭的叫囂者。

皇儲算是贊同了他的觀點,但對此性質不高,應該是軍隊的困境加深了他對匈牙利人的憂慮。

只見皇儲向參謀長發令道:「立即集中航空方面的人才,培養相關人員,組建我們的航空兵。」

不等康拉德回復,他又加上了一句,「這隻軍隊歸屬於內來塔尼亞的皇家和王家地方防衛軍,資金由奧地利政府出,也不需由帝國政府和議會的支持。」

「另外,軍備改革需要立即推行,至少在帝國國防軍進行局部的更新。」

布置完畢后,皇儲似乎忽略了魯道夫這個提議者,而直接人物康拉德似乎對魯道夫頗感興趣。

在舞會上,康拉德主動找到了魯道夫,積極詢問道:「你在德國留學,有接觸過航空知識嗎?」

康拉德可算是找對了人。魯道夫向參謀長閣下問了好后,「德國的航空技術在世界處於領先,我們的航空兵若想發展,可以積極與他們進行合作。我們不用自主發展,只需在軍事同盟的前提下,引進他們福克飛機的技術,相信他們是不會吝嗇的。」

航空技術是最容易拉開距離的,一直到一戰設計飛機都是試錯,除了德國,大家都在用越來越薄的機翼——速度更快並不錯——但並不知道機翼前緣厚升力大爬升快,根本就沒有去平衡升力阻力速度的概念。

康拉德想了想「是該如此。等到德國方面的人員來到后,你要要去看看,這或許關乎這帝國的未來。」

魯道夫敬了個軍禮,算是接受了這位參謀部一把手的命令。

看得出來,如今躊躇滿志的參謀長興緻很高。他主動叫來了兩杯白蘭地。

舉起一杯,「為帝國的航空兵!」

魯道夫也舉起了酒杯,「為帝國的航空兵!」

舞會是交際的場合,魯道夫沒有興趣投身於此。

而參謀長也沒有要離開的意思。

「戰爭的腳步從未離開,對嗎?」

魯道夫點點頭,「巴爾幹半島的局勢可不穩定,可笑的巴爾幹聯盟是如此脆弱,沙皇的斯拉夫主義恐怕沒少往那裡輸入。」

「塞爾維亞是我們的敵人,他們與沙俄勾結,阻擋了我們。」

「我們真能戰勝塞族人嗎?確切的說還有他們背後的俄國,如果與塞爾維亞開戰,俄國一定會加入。」

「......」,康拉德無言以對。但想了想,「我們的主力可以迅速擊潰塞爾維亞,在加利西亞和喀爾巴阡山脈,德國會與我們共同阻擋住俄國的。」

魯道夫對此是贊同的,可問題就在於迅速擊潰塞爾維亞這一環出了問題。奧匈軍隊的所謂第一塞爾維亞戰役簡直就沒什麼可以敘述的,奧匈巴爾幹集團軍群的20幾個師都是三流部隊,1914年8月開始,這些部隊在同樣三流的指揮官,前波黑軍事總督波蒂奧雷克的指揮下,兩次進攻塞爾維亞,被塞爾維亞和黑山聯軍打得狼狽不堪,一直到1915年9月,仍然維持著隔界河對峙的態勢。1915年9月6日,懷著復仇的雄心,保加利亞正式加入同盟國,投入戰爭。將俄國人打得慘不忍睹的德國陸軍元帥馮.馬肯森再度出馬,擔任同盟國巴爾幹集團軍群總司令。第二次塞爾維亞戰役,同盟國軍掃清了整個巴爾幹大陸地區,實現了和土耳其連通的戰略目標,對土耳其參戰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魯道夫對塞爾維亞戰役的直接認識,就是保加利亞這個東方普魯士和普魯士一起,才幫奧匈贏得了勝利。

「謙遜是我們的美德,永遠不要低估了他人。」魯道夫吐出一句格言。

康拉德:「將勝利寄託給別人,確實是一種不負責任。」

魯道夫:「軍隊是我們第一和最後的保障,改革已經刻不容緩。」

康拉德沒有接這個話,「軍方一直在申請撥款,可議會總是討論,爭執,我們只能提出計劃。至於解決,或許只能等待皇儲了。」

魯道夫不知道他的話是否意有所指,但立即便想到了三元帝國,甚至是多瑙聯邦。

「還是先想想我們防衛軍的航空兵吧。」

魯道夫的思緒被打斷了,拿起晶瑩剔透的高腳杯,環顧周圍的流光溢彩,不覺感到浮華的背後,是一片敗絮。紛紛洒洒的敗絮中,是一個脆弱的帝國在勉力維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戰筆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一戰筆記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 地方防衛軍的新兵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