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可跳過】淺淡青獅精
第435章【可跳過】淺淡青獅精
【沒靈感,過度兩章,見諒!】
而且隨著取經進度的推移,越到後期越能感受到取經道路上遇到一些瑣事中,包含的思細極恐,這一路上遇到的種種問題也越來越暴露出了細節。
歷經的九九八十一難,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而不少路上的艱難險阻,都是天界或者西天為了湊足八十一難,而安排的手下靈獸或童子進行干擾和阻攔。
尤其在太上老君的靈牛下凡那一部分,表現得最為明顯。明明青牛怪只喜歡吃橘子不想吃唐三藏肉,卻還是像完成任務一般,把唐三藏師徒抓到洞府關起來。可見神仙對唐三藏師徒取經之路的良苦用心。
所以把不聽話的石頭偷偷替換為聽話的六耳獼猴,也不是說不過去。如果站在這個角度來看,即便獅駝嶺的金翅大鵬就是五百年前和他結拜的鵬魔王的話,六耳獼猴也不會認識他。所以這兩個結論相輔相成,既解釋了孫悟空與大鵬為何不相認,也說明了孫悟空前後的大反轉。
五、這兩種對立的觀點,究竟孰對孰錯?但其實大部分人,還是不怎麼相信第二種說法。認為孫悟空自始至終只有一個,被滅的應該是六耳獼猴。而且在吳承恩的原著中,也沒有提到過舍真留假,只表明了真的孫悟空完成了一難,最後得以回到師傅的身邊。
而且當年大鬧天宮,正值鼎盛時期的齊天大聖,尚且無法與如來佛抗衡,現在的如來佛也沒有理由,更沒有必要用這種方式,收服被削弱的孫悟空。所以,其實「獼猴換石猴」不過是觀眾的臆想。
實際上,孫悟空行為或戰鬥力的轉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在歷經一些磨難之後獲得了一些經驗,變得更加成熟,也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成長和蛻變。
伴隨著西天取經路程的步步接近,這一路經歷的所有事情,都讓孫悟空有了更透徹清醒的念頭。他學會了仁慈,學會了寬容,學會了承認錯誤,懂得適時的低頭。
其實,不僅是孫悟空,唐三藏師徒一行四人都或多或少地成長了,他們彼此依賴,又彼此扶持。由此可見,還是「此大鵬非彼大鵬」的可能性比較大。
六、總結。實際上,其實不管孫悟空與那要吃自己師傅的大鵬是否是舊相識,只要金翅大鵬為了自己得以長生不老,迎娶孔雀公主,要傷害唐三藏,孫悟空都不會對他手下留情。
大鵬也是一樣,為了自己的利益,同樣也會傷害到孫悟空一行人。就如同當年與孫悟空關係極好的牛魔王照樣會為了兒子和舊友翻臉。
就如同孫悟空所說,被壓在五指山期間,並沒有朋友來看望過他。五百年不曾相見的兄弟,也確實不如從前了。更何況此大鵬非彼大鵬呢!
除此之外!
如果熟讀《西遊記》的朋友,一定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路上,遇到過的四五十名妖怪中,有兩次碰到文殊菩薩的坐騎,即青獅子精。
第一次是在西遊三十六回至三十九回。當時,青獅為了給文殊菩薩報仇,下界變成道士,把烏雞國國王弄到井裡泡了三年,他搖身一變成了假的烏雞國國王。
第二次是在西遊七十四回至七十七回。當時青獅和白象、大鵬結為三兄弟,要對付孫悟空。後來唐僧被捉,孫悟空以為他被大鵬吃了,遂找如來算賬。如來派人請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收服了白象和青獅,自己也收了大鵬。
青獅精第一次下界,還算正常,畢竟很多妖怪都是從佛家或者天庭下界的,比如奎木狼、玉兔精、金毛犼、黃風怪等等。但是,兩次下界的妖怪僅有青獅精,這一點就很奇怪了。
除了這一點,還有更奇怪的呢。
比如,在獅駝嶺上,青獅精完全不認識孫悟空。要知道,第一次下界他就和悟空交過手,是孫悟空的手下敗將。第二次見面,他怎麼可能不認識孫悟空呢?
另外,青獅精的形象也變了,第一次他沒有兵器,只是臨時從鎮殿將軍的腰部抽了一口刀,與孫悟空交戰,數合就被打敗。第二次,他居然雙手使刀大戰孫悟空,打了二十回合還不分輸贏,還能張口吞了悟空。
這到底怎麼回事呢?西遊版本有很多,但都沒有說過這個問題。
有人說,前後的青獅子是同一隻。比如清代黃周星,他在《西遊證道書》中說過。
文殊之青獅即昔年烏雞國之全真也……然在烏雞國時,略不聞其有砍人之手,有吞人之口,而至此忽咆哮猖撅,不可嚮邇,豈亦如士過三日,便宜刮目相待耶?卒之主人公一到,仍不免於本相之現,真所謂「再來不值半文錢」者耳!
在黃周星看來,兩頭青獅子是同一隻,後來的青獅之所以能有大本領,就因為「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也有人說,青獅精有兩隻,這一隻和之前的不同,所以本領形象都不一樣。但從西遊原著來看,文殊菩薩從沒說過這一點,孫悟空也沒說。而且,也沒有哪個神仙有兩隻坐騎,還都是同一類動物的。
我個人認為,侯會所說的「烏雞國救主是晚起情節」,頗有道理。
侯會主要從事明清文學教學、科研工作,側重於白話小說研究。儘管他在一些方面,言辭驚人——比如他認為語文課本中的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武松、林沖等故事,很暴力血腥,應該刪去,但是他在古典小說研究方面,頗有造詣。
比如,他的《水滸源流新證》中認為,林沖故事屬於后增,這與聶紺弩的結論一致。另外,他對西遊記、紅樓夢也有研究。
後會認為,烏雞國的故事,屬於後來加上去的,有湊數之嫌疑,不是吳承恩所寫。正因為是晚起的,所以出現了兩次青獅子精,且形象大不一樣。
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
其一,故事一反常態。
西天取經路上,一共41個故事,基本上唐僧都是受到威脅,比如被妖怪抓到吃肉,或者被女妖精抓去逼著成親,而後孫悟空才不得不降妖除魔。
即便有妖怪對唐僧肉不感興趣,唐僧也不能放任不管。比如奎木狼對唐僧不感興趣,但因為百花羞,加上後來奎木狼把唐僧變成虎精,所以八戒沙僧打不過奎木狼時,小白龍還會讓八戒去請孫悟空來。
但是,烏雞國故事則不然,青獅精完全是為了給文殊菩薩報仇,它就是個騸了的公獅子,既沒有威脅到王后,也不會真正去霸佔烏雞國。可是,唐僧卻攛掇悟空救活國王,給國王伸冤,顯得有點多管閑事。
而且,這段故事遊離於取經主旨外,和取經完全沒關係,對唐僧也不是災難。
其二、青獅形象大變。
青獅不僅兩次下界,而且形象大變。
第一次,他武藝低微,僅僅數合就被悟空打敗,連個兵器也沒有。第二次,他不僅有了趁手的兵器,武藝也大有進步,能與悟空打幾十回合不分勝敗,還有了大神通——張口就能吞掉孫悟空。
大鵬鳥垂涎唐僧肉,但忌憚孫悟空,所以才找青獅和白象結拜。這麼看的話,青獅精能能作為獅駝嶺三魔的老大,顯然是有其過人之處的。本領和背景或許只是一方面,否則大鵬鳥不太可能會服從他。
其三,語言風格不同。
烏雞國故事中,作者行文偏愛駢體。其實,其他故事中,作者也愛用駢文,但是至少對話和敘事時,還是很正常的,不那麼「掉書袋」。但是,烏雞國故事,不但敘事多了駢文,連對話都用駢文。
太子叩頭道:「母親,我問你:即位登龍是那個?稱孤道寡果何人?」三藏道:「那怪既神通廣大,變得與你相同;滿朝文武,一個個言和心順;三宮妃嬪,一個個意合情投。」行者道:「……他與三宮妃后同眠,又和兩班文武共樂,我老孫就有本事拿住他,也不好定個罪名。」
瞧瞧,太子問他爹是誰,還得說個駢文,唐僧說話也用駢文,就連快人快語的孫悟空,說話也有對仗駢文。這與前後的故事,大不相同。
侯會還從詩文角度分析。整本書(除了烏雞國三回),吳承恩寫了283首七言詩,用雜言的只有11首。但是,在烏雞國的15首七言詩中,雜言卻有7首。二者比例完全不同。
取經八十一難,但只有40餘個故事和妖怪,所以遇到一些大妖怪時,作者都會寫幾個章回,然後算作三難或四難。但是,在烏雞國,三個章回的故事,在八十一難的簿子上,只算作一難。
另外,侯會還從唐僧故事考證「烏雞國故事」,屬於後起。因為和青獅無關,加上限於篇幅,我就不說了,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總之,這段故事相當奇怪,與整體格格不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