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8章 反攻!
第968章反攻!
不管曼施坦因和德國最高統帥部願不願意相信,但殘酷的現實已經擺在所有人的眼前。
曼施坦因的第二裝甲集群的失敗引起了整個德國南部集團軍群的潰敗。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這支裝甲集群本來就是從正面戰場抽調的,正面戰場的火力損失註定會被俄國人抓住空隙。
再加上第二裝甲集群撤退的路線和正面德國軍隊的後路高度重合。如果正面的德國軍隊仍然停留在蘇達林格勒戰場,那麼最大的可能就是後路被截斷,然後被俄國軍隊實現反包抄。
要知道,這可是整整300多萬德國士兵的安危。在得知曼施坦因的裝甲集群進攻失敗並且已經後撤之後,德國南部集團軍群總司令沒有絲毫猶豫,直接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但德國人的撤退並沒有那麼光彩,特別是在俄國軍隊緊追不捨,死咬不放的情況下。
後撤只是好聽一點的行為,戰場上的德國軍隊的實際情況是在接連不斷的潰敗,士兵們在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就已經面臨局勢的完全逆轉。
前一天德國軍隊還在猛烈的進攻,一座又一座的佔領著蘇達林格勒的房屋。后一天德國軍隊已經在倉促的逃離,身後的戰友在不斷的被俄國軍隊消滅。
對德國士兵來說,這樣的體驗真是糟糕透了。
局勢的逆轉帶給德國士兵的是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打擊,也讓蘇達林格勒戰役以極快的速度結束。
俄國付出了超過四百萬士兵的傷亡和數十萬民眾的傷亡,成功守住了這座名字意義非凡的城市。
德國軍隊的傷亡本來不多,但經歷了這次潰敗之後,傷亡也超過了兩百萬,並且還在不斷地增加中。
這場戰爭也算是滿足了阿瑟的預期。
雖然看起來俄國的傷亡只有五百多萬,其中死亡人數更是只有一半左右。
但要考慮到目前的俄國已經被佔領了大片的土地,這些土地上同樣擁有數千萬的俄國人居住。
德國政府對這些佔領區的俄國人的政策可不會太好,甚至可以說是毫不在意。
包括烏克蘭在內的大量佔領區的糧食都被運輸到前線戰場和德國本土,這也讓這些佔領區的俄國民眾面臨嚴重的缺糧危機。
就算有糧食,價格也居高不下,根本不是佔領區的俄國人能夠消受得起的。
雖然蘇達林格勒戰役這一整年才讓俄國承受了500多萬的傷亡,但佔領區平民的傷亡同樣也不低,甚至保持在和戰爭傷亡差不多的水平。
這也代表著,光是1938年這一年,俄國的總傷亡就已經突破了千萬,死亡人數同樣也高達四五百萬左右。
這樣的傷亡已經遠超其他國家,這也是阿瑟比較滿意蘇達林格勒戰役的最終結果的原因。
這場戰役對於雙方來說沒有勝利者。德國人沒有完成自己的戰略計劃,他們是註定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打敗俄國了。
俄國雖然守住了蘇達林格勒,但也付出了大量的傷亡。哪怕俄國的人口高達上億人,面對如此重大的傷亡,也得休養很長一段時間。
不過對於此時的俄國政府來說,一鼓作氣將德國人趕出俄國腹地才是最重要的。
甚至如果有可能的話,借著德國軍隊潰敗的機會收復烏克蘭等重要地區,才是俄國政府接下來的計劃。
1939年2月,大量的俄國軍隊從原本的防禦陣地中走出,對潰敗的德國軍隊發起了追擊。
這場追擊跨越了數百公里的距離,俄國軍隊愣是從蘇達林格勒一路追擊到哈爾科夫才停下腳步。
一路上的德國軍隊丟盔棄甲,傷亡了大量的人員暫且不提,還丟棄了大量的武器裝備,甚至還有坦克和飛機。
德國人部署在米哈伊洛夫卡和米列羅沃的數百架飛機有大半仍然停留在機場,還沒有來得及起飛就已經被俄國士兵繳獲。
更重要的是,這次的失敗讓德國軍隊在東歐戰場面臨相當嚴重的危機。
俄國軍隊憑藉著氣勢,已經將整個戰場的局勢完全反轉。德國軍隊只能依託臨時建立的防線暫時拖住俄國軍隊,但也只是暫時罷了。
如果德國方面沒有任何支援的話,光靠著目前現有的軍隊數量想要守住俄國人的進攻是很困難的。
德國方面有所支援嗎?實際上是有的。
但對於目前的德國來說,又能拿出多少的兵力和武器裝備來支援東歐戰場呢?德國政府所頒布的最新動員政策確實武裝了更多的軍隊,目前德國軍隊的總數量已經無限接近900萬人。
要知道,這可是在德國承擔了數百萬傷亡的前提下,還能保持的恐怖的軍隊規模。
換句話來說,德國在這場戰爭中總動員的士兵數量已經超過千萬,也是僅次於俄國的第二個士兵人數超過千萬的國家。
但這900多萬的士兵分散作戰在各地,不管是西歐,北歐,東歐,亦或者是南歐,德國軍隊都無法掌握優勢。
東歐戰場出現問題之後,德國政府緊急抽調了國內剛剛完成訓練的一支集團軍群前往支援。
這支集團軍群的人數大約40萬,士兵的來源參差不齊。年齡最小的士兵甚至只有15、16歲,年齡最大的士兵已經超過了50歲。
從這方面也能體現出目前德國政府的艱難。雖然看起來維持了相當龐大的軍隊,但實際上卻是靠著所有德國人的付出才實現的。
就算德國最終能夠贏得這場戰爭,對於德國來說也不見得是一場勝利。
德國政府也清楚40萬的軍隊已經無法對東歐戰場形成影響。但沒辦法,北歐和西歐戰場也需要德國政府的支援。
北歐戰場暫且不提,目前整個挪威已經完全被解放,瑞典的大半領土,包括芬蘭的南部沿海地區也都已經在英法澳的掌控當中。
德國駐紮在北歐的數十萬軍隊也早已經從丹麥地區撤離,前往低地加固防線。
負責在巴黎駐防的集團軍群根本無力承擔大量法國軍隊的進攻,畢竟英法澳軍隊的進攻是四面八方的,光靠一個方向的防禦陣地是根本擋不住的。
德國人本來依託著盧瓦爾河建立了一道堅固的防線,可以確保法國人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攻克陣地。
但大量的英法軍隊選擇在諾曼底地區登陸之後,德國人辛苦修建的防線就基本成了擺設。
要知道,這些防禦陣地可都是為了防禦來自南方的法國軍隊的進攻,自然不會太多考慮北面地區。畢竟北面地區仍然掌握在德國人的手中,總不能主動的防備自己人吧?
但自從英法在諾曼底地區登陸之後,這些登陸的軍隊就很有可能直插整個諾曼底地區來到德國人的防禦陣地。
面對著這樣的威脅,德國軍隊要是還能安穩的守在防禦陣地中,那就奇了怪了。
為了防止防禦陣地中的軍隊被英法包圍,德國人先是把布列塔尼地區的駐軍全部派送到諾曼底地區進行防守,並且在比荷盧地區增派了更多的駐軍。
這麼做有個好處,如果英法軍隊選擇不顧一切的從諾曼底地區穿插到德國陣地,那麼兩邊的德國軍隊可以直接攔斷這支軍隊的退路,實現中捉鱉的目的。
就算英法軍隊穩紮穩打的進攻諾曼底,兩邊的駐軍也可以加固兩側的陣地,拖延英法軍隊的進攻速度。
本來按照這樣的防禦部署,再加上國內時不時的物資和兵力支援,可以確保西線的德國軍隊撐住很長時間。
但東線的德國軍隊潰敗之後,這樣穩定的局勢也就發生了變動。
本來要前往西線支援的德國軍隊只能選擇支援東歐,畢竟相較於還算穩固的西歐防線,東歐的戰場才是真正的危險。
但這也讓原本不缺物資和兵力的西歐戰場出現了問題。法國人的進攻可是不間斷的,雖然沒有想象中的猛烈,但德國軍隊每天的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不是一個小數字。
短時間內或許還能穩住,一旦長時間得不到德國政府的援助,防線內的德國軍隊也就只能選擇後撤。
蘇達林格勒戰役結束之後,英法澳也就面臨了新的選擇,那就是到底打不打。
沒有過多猶豫,三國軍隊紛紛選擇了藉此機會進攻德國。
畢竟德國和俄國的消耗都已經到達了較高的水平,也基本滿足英國和澳大拉西亞的戰略計劃。
要是讓戰爭再拖下去的話,對英法本身來說也是一種消耗。
這是英國人不願意看到的,畢竟澳大拉西亞在戰爭中絲毫沒有受到影響,這樣的未知數讓英國人較為緊張。
如果戰爭以這樣的進度僵持下去,德國和俄國確實能被消耗的更多,但英法的消耗同樣也不少。
這就會讓澳大拉西亞直接撿了便宜,英國政府不是沒有看到這一點,所以才做出了儘快結束戰爭的決定。
此時的阿瑟也收到了蘇達林格勒戰役結束的消息。和英法的選擇一致,阿瑟也決定儘快結束這場戰爭。
想要拿到的領土基本已經拿到了,戰後的利益分配也要等到和談會議上才能進行。
既然如此,還不如早早的打敗德國這個敵人,並且通過佔領大片德國領土,扶持更多親近澳大拉西亞國家的方式,取得未來戰爭和談的話語權和主動權。
在阿瑟的指示下,澳大拉西亞軍隊兵分兩路。
一路在北歐繼續收復芬蘭領土,並且儘快支持德米特里重建芬蘭政府。
另一路從馬奇諾防線出發,率先進攻法蘭克福,然後北上佔領整個魯爾區。
是的,在阿瑟的戰略計劃中,佔領德國魯爾區是非常重要的。
魯爾區是德國的工業心臟,也是德國這個工業強國最精華的部分。雖然在一戰後遭受了搶奪和佔領,但也很快就恢復了元氣。
如果能夠佔領魯爾區並且搶奪一些重要的工業設備和技術工人的話,對澳大拉西亞未來工業的發展是很有幫助的。
不過這樣的進攻是很有挑戰性的。因為此時包括巴黎在內的大片法國領土還被德國佔領,而魯爾區又位於比較深入的位置。
澳大拉西亞軍隊想要佔領魯爾區,就要繞後到西線德國軍隊的大後方。
這項任務的困難性可想而知,雖然成功佔領魯爾區帶來的收穫很大,但完成這項任務同樣也需要極大的挑戰。
阿瑟也沒想著在短時間內就將戰線推進到魯爾區。佔領魯爾區的時間差不多和法國收復巴黎的時間一致,這樣不僅能夠截斷大量德國軍隊的退路,面對的還是剛剛戰敗的德軍,壓力沒有那麼大。
其次就是,通過佔領魯爾區並且切斷西線德軍後路的方式,也能為澳大拉西亞在二戰中的歷史書寫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管是在戰爭后的和談會議上爭奪更多的利益還是之後的宣傳工作,都是非常有利的。
魯爾區距離德國的首都柏林也並不遙遠。只要佔領了魯爾區,也就代表著距離攻佔柏林不遠了。
損失了工業心臟的德國也註定會走向窮途末路,這場戰爭對於德國來說,戰敗也只會是時間的問題。
1939年3月,東線俄國人的反攻還沒有取得太大的成果,西線這邊的法國人就迎來了好消息。
得益於德國人抽調了布列塔尼的駐軍,讓法國軍隊終於找到了機會,收復了布列塔尼南部的南特、雷恩等城市。
再往西的洛里昂和布雷斯特也基本成了法國人的囊中之物,換句話來說法國人已經基本收復了整個布列塔尼地區。
雖然布列塔尼的面積沒有那麼大,重要性也沒有巴黎和諾曼底那麼高。
但畢竟是北部大片領土被德國佔領以來第一次正式的收復完整的一塊領土,對整個德國和所有德國民眾來說,還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
布列塔尼被基本收復之後,德國人只能再次進行戰略收縮,並且放棄了南特到圖爾的大片陣地。
沒辦法,布列塔尼地區可以輕鬆繞後到這些陣地的後方。此時的陣地已經不再是德國軍隊堅固的防線,而是德國軍隊的催命符。
目前在諾曼底和布列塔尼地區,英法軍隊都已經佔領了大片的土地。
這也嚴重影響到了盧瓦爾河對岸的德國人的防禦陣地,德國人甚至已經收縮到了奧爾良附近,主動放棄了圖爾對岸的大片土地。
戰略收縮是德國政府分赴西線軍隊的唯一政策。
沒有辦法,在缺少兵力和物資援助的現在,為了不讓西線軍隊也經歷東線軍隊那樣的潰敗,最好的方式就是主動的進行戰略收縮,用放棄一部分土地的代價換來整個西線防線的穩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