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馭人之策
朱松知道劉毅雖然向著自己,但是心裏面卻也不贊同自己的這個決定和舉措的。
「你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短期看來朝廷可以獲得巨大的利潤,但商人的地位也會水漲船高,但無論何時大明朝都不能由商人來佔據主導權,朝廷會對商人進行嚴格的看管,他們可以掙錢也可以提高地位,但是有些事情不能做就是不能做,比如商人的兒子不得考舉,與商人有直接親屬關係的不得考舉。」
「錢、權只能佔一個,就如同咱們大明朝的規矩,官員不得經商,同樣的商人也不得為官。」
「國庫現在緊缺,空虛的很,要是真想把國庫這個窟窿給填上,那就只能靠那些天天琢磨怎麼掙錢的商人們,讓他們去想辦法,國家給他們打開一道方便之門,當然不是免費的,他們可以去外面掙錢,外面的人也可以來到大明掙錢,但是不管怎麼樣都要經過這道門就要交稅。」
「商人的環境變好了,那商人的產業就會需要更多的人來打理,這就給很多沒有地的百姓們提供了一個選擇,他們可以去做夥計,夥計的每個月的薪銀可以按照朝廷定的規矩,不得低於多少不得高於多少。」
「如此一來,商人得到了錢,朝廷得到了錢,那些沒有地的百姓們也有了活計不會活活餓死,這樣豈不是一石三鳥的好事嗎?」
「可是……」劉毅還想說什麼?可說出來的無非就是什麼商人的地位高了就會怎麼怎麼樣,會對朝廷會對國家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和危害,但朱松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無論何時朝廷都要在商人之上,朝廷都會嚴格把控商人的行為。
如此一來,都真是讓劉毅張不開嘴了。
可是轉瞬之間,劉毅心中又有了新的問題。
「殿下,剛剛您說的這些規矩,可是最近皇上成立海關司的時候卻沒有提過呀,就連一點風聲都沒有,這會不會中間有所誤會?」
朱松指著腳下的路面,給劉毅解釋道。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也要一步一步走,看見咱們腳下踩的石磚了嗎?這也是一塊一塊鋪出來的,先成立一個海關司已經如此艱難,若是一下子放出這麼多的牌,那些大臣們還不得瘋了,拚死進諫?」
「有一個故事叫做溫水煮青蛙,活的青蛙扔進開水之中,他會立馬跳出來,但溫水將青蛙放進去,青蛙會覺得很舒服,只要一點一點的加大火后,他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就被活生生的煮熟。」
「現在朝廷就是這個狀態,一旦海關司成立了,天下的商人們開始通過海關寺向海外販賣商品,那接下來的種種舉措和規矩就可以隨之跟上,也讓天下的官員們看一看,他們想的那個問題,朝廷早就已經想到了。」
「本王和你說這些是相信你,當然了,你若是說出去,本王也不會怪你,反正海關司成立是箭在弦上不得不放,皇上已經派人在就近的港口,開始成立海關衙門,就連海關司的告示也已經發了下去,想來現在消息已經傳遍了整個江南,接下來就要向整個大明傳播了。」
劉毅當然不會把殿下今天與自己說的這些事情和別人說,他本來就是靠著朱松才走到今天,更何況朱松對自己的母親有救命之恩,就算是朱松真是一個大奸大惡之人,劉毅也會誓死追隨朱松的。
更何況朱松只是表面上看似貪財奸詐,那其實心裡卻處處想著國家,想著百姓,開海關司真正得到好處的不是商人是國家,商人們得到了利益,但也會給普通的百姓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讓百姓們解決溫飽問題,這怎麼可能是大奸大惡之人?
劉毅心中對朱松的敬佩更上了一個高度,心中也更加堅定,無論發生什麼事,自己都不能背叛殿下。
二人出了午門,朱松回過頭來看著劉毅笑道。
「你母親的身體最近怎麼樣?」
劉毅拱手道:「回殿下的話,下官的母親身體已然完全痊癒了。」
「那就好,你現在的仕途已然走上了正軌,翰林院編修的活你要好好乾,本王覺得你的才能很不錯,雖然人是有點軸,但畢竟你本就是讀書人,軸放到武將的身上,那是致命的缺點,但是放到文人的身上,卻也有可能會是優點。」
「皇上要修永樂大典,本王到時候打算舉薦你去一起編纂永樂大典,畢竟是翰林院編修,讓你去邊轉永樂大典也不算埋沒了你。」
劉毅聞言心中歡喜不已連連道謝,朱松與他又寒暄了幾句,隨後送別了劉毅,自己也上了馬車。
自打昨日的事情發生了之後,朱松知道光靠這些鑽進錢眼裡面的皇親國戚功臣勛貴們是不足以的,他們身份尊貴,但是手中有權力的並不在多數。
而且以利益綁在一起的,遲早也會因為更大的利益分崩離析,昨日若不是自己手裡還握著他們的命脈,只怕還真不好推脫。
人啊,就是不能喂的太飽,喂的太飽了,有一天就有可能反過來咬自己人一口。
這個東西就像是喂狗一樣,不能讓他吃得太飽,吃的太飽了,就懶得看家護院了,讓他吃不飽就會心生不滿,只有在介於飽和不飽這個中間、半飽不飽的狀態才是最容易拿捏住人的。
當然這也是中下之策,上上之策,乃是志同道合、利益相同并行的策略,今天朱松已然向劉毅表明了自己的心跡,自己並非表面上看著貪財無度之人,自己心裏面想的也是天下也是百姓,劉毅作為讀書人一腔熱血,一定能夠感受到朱松的心意。
如此一來,朱松就要開始在朝內大力的將劉毅推上去,編撰永樂大典,這是一個很好的台階,在朝的文官們都知道,永樂大典的編撰將會是將來登上更高官職更高權力的一塊金台階。
只要把永樂大典編撰好,升官發財,還是小事,如此一部曠世奇書,只怕編撰者的名字也要隨著永樂大典名流青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