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8章 十年之後5
大權在握了,該干點什麼呢?很簡單,開始全面改革,從吏制到軍制再到經濟模式和教育體系一起改,把不適合的統統取消,把該添加的全加進去。
按照皇帝一貫以身作則的風格,此次改革變化最大的應該就是皇家。沒錯,經過近三十年的改進,以往龐大且臃腫的內宮體系確實不再適合目前的需求。
洪濤的做法還是那麼直接,一聲令下,把臃腫的內官部門砍得稀里嘩啦十不存五,再把需要的功能往剩下的部門一塞,既滿足了皇室的基本需求,又減少了近一半的太監宮女。
具體來講就是裁撤了四司、五廠、八局、十一房、鎮守和部分六局一司,外加尚寶監、司設監、直殿監、都知監,將本來屬於這些部門負責的工作,按照功能分配到剩餘的八個監中去。
有些工作真不對口咋辦呢?洪濤也有辦法,單獨成立了一個叫做辦公室的部門,下轄蹴鞠隊、壁虎、皇家學院、報紙、文書房、中書房、皇產司等機構。
由王承恩統領,內置若干出自蹴鞠隊和壁虎的秘書,專門替皇帝處置各種生活瑣事,同時也是皇帝的私人情報收集體系。
另外原本屬於總參謀部的統計司,也被正式歸於皇帝直轄,功能還是差不多的功能,只是改了名字叫顧問處,由王大頭負責。
有了壁虎和顧問處兩個情報收集系統,歷經了二百多年的東廠終於完成了使命。但在臨終前也沒得到善果,成為了皇帝彰顯政治清明的工具,被毫不留情的甩進了垃圾堆。
按說皇帝對自己都這麼狠了,朝廷和各級地方官府豈不是更要被大刀闊斧的消減裁撤,結果卻令很多人意料不到。
皇帝對朝廷各部門並沒一刀切,而是很有針對性的採取了不同措施。有些部門確實遭到了毫不留情的裁撤,六科言官一個沒留,監督功能一部分交給了都察院,另一部分則由民間替代,比如各地的報紙。
鴻臚寺、太常寺、太僕寺也都併入了禮部和兵部,光祿寺也沒了編製,皇家的吃喝完全由尚膳監負責,沒必要再增加一道中間環節了。
隨著新學逐漸壯大,與科舉形成了互相抗衡的態勢,有一個部門就變得非常尷尬了,國子監。原本它就被科舉壓了一頭,現在又被新學後來居上,好像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自打皇帝把海戶司、北行宮兩個皇家機構合併,變成了皇家學院,國子監賴以生存的蒙蔭功能也被剝奪得乾乾淨淨。
以後功臣的子女如果覺得科舉和新學太難,可以走皇家學院的路,但有一條,必須趁早,如果過了7歲,那對不起,連蒙祖上蔭的機會也沒了。
翰林院和太醫院倒是保住了編製,但全都降了一級,成為了兩個新部門的下屬機構,教育部和衛生部,分別由馬經綸的孫子馬保國、蹴鞠隊出身的御藥房掌事韓平擔任尚書。
教育部顧名思義,統管全國的科舉、新學體系,制定相應的教育政策。衛生部的工作和疾病息息相關,目前以普及宣傳防治血吸蟲、瘧疾、天花、肝炎等傳染病為主,順便做一些醫學研究和醫藥製造。
除了這兩個部門之外,在這次大改革中,還把屬於工業部的化工司單獨拿出來成立了化工部,化工司郎中畢懋康有幸擔任第一任尚書。經過這麼一頓折騰,現在朝堂里除了12個部和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之外,還多出來海關、日月銀行和鹽業公司三個平級部門,全部都是向皇帝負責,誰對誰都沒有統屬關係。
在這些功能性部門之外,還有個內閣也沒動,繼續做為皇帝的輔臣角色。新任內閣首輔袁應泰,資歷、能力、功績全都當之無愧,只是兩位內閣大學士有點彆扭,原陸軍都督李如樟和原稅務部左侍郎席爾瓦。
皇帝對欽點這兩位入閣也給出了解釋,叫做一文一武。李如樟軍旅生涯了一輩子,如今快七十了,身體和精力都無法再堪重負,可當做軍事專家,在一邊出出主意還是很有必要的。
席爾瓦也一樣,他曾經擔任過日月銀行副總理,又在稅務部幹了這麼多年,對大明的經濟可謂是了如指掌。大決定、大策略他拿不了,幫著皇帝拾遺補漏肯定夠用。
最主要的是內閣的職務沒有固定工作量,也不用對任何決定負責,非常適合經驗豐富,還能鞠躬盡瘁的老臣。
說是給皇帝當參謀,實際上就是徹底退休之前的一種恩賜或者叫福利,免得突然從高位下來難以適應。
隨著中央朝廷的大動作,地方官府也相應有了些變化,主要是在行政區域劃分方面。南北直隸、山東、山西、陝西、河南、湖廣、四川、雲南、廣西、貴州、廣東、福建、江西、浙江,這是原本的兩京十三省。
後來南直隸變成了江淮省、遼東鎮變成了遼陽省、陝西行都司和內蒙古西部變成了甘涼省,再加上青海、呂宋、安南和內蒙古三個特區,行政區域變成了一京四特區十六省。
可這還沒完,隨著帝國勢力的不斷擴張,葉爾羌王國、沙廉和科倫坡以及恩鳥港也都被統治了至少十多年,叫省吧,行政上沒啥聯繫。叫特區吧,又無法完全實施帝國政策,甚至語言都不通,長期居住的基本都是帝國軍隊。
那該怎麼稱呼呢?這次洪濤沒另闢蹊徑,很乾脆的借鑒了歐洲人的辭彙,稱作總督區。於是又多了西域、科倫坡和科薩三個總督區。
在總督區內不執行大明帝國律法,而是由大明律法、大明軍法和當地風俗習慣混合起來的總督法。也算是一種初步融合,循序漸進。
相比起政務上的大變革,這次對軍事的變動相對要小一些。陸軍重新劃分了轄區並做了大範圍換防,總共有東北、北方、西北、四川、西南、華中、華南、南洋、內蒙古、青海、西域11個都司,40個衛,22萬兵力。
海軍增加了印度洋艦隊,把總體戰艦規模攢到了百艘,同時還擁有近百艘武裝貨船和8個陸戰衛50000多兵力。
同時陸軍和海軍也都單獨成立了情報機構,由海軍和陸軍參謀部管理,並接受總參謀部徵調。分別叫陸軍統計司和海軍統計司,皇帝把統計司改名為顧問處,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為此,撞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