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蕭笙母子的交換劍指四海

第283章 蕭笙母子的交換劍指四海

第二天一早。

元博便讓崔三帶著離王的文書前去面見格尼,明確表示大燕願接受他的投降,並聲稱只要大草原願意成為大燕的屬地,則格尼仍是這裡的可汗。

稍有不同的是,往後的可汗,就要開始向大燕的皇帝進貢稱臣了。

當然,前提是格尼必須先取來阿史那的人頭,並使突厥臣民甘願臣服。

而元博多帶了一個心眼,蕭天雲本是讓他帶回殺死蕭玥兒的兇手,但他此時卻將這個「重任」交給了格尼。

要求格尼務必連同蕭玥兒的屍體一起帶來,否則便是忤逆了離王的意思。

後果便自己承受。

據初見妤所說,蕭玥兒乃是死於她的眼前,且是出自他的授意。

但元博卻並沒有在她指出的地點,成功找到蕭玥兒的屍體。

蕭玥兒如今是生是死,仍是個未知數。

將此事交給格尼,既可暗中探知格尼與初見妤之間,是否存在某種特殊的聯繫。

又可借格尼之手,找出蕭玥兒的下落,免去自己的麻煩。

蕭玥兒若死,她的屍體是被何人帶走?

若生,又是被何人暗中救走?

如果排除了初見妤說謊的可能性,那麼背後肯定有人暗中插手了這件事。

格尼很快給出了回應,一一答應了大燕提出的所有條件,幾乎沒有任何猶豫。

蕭天雲得知后,大為高興,一連向京城發出了八道大捷的加急喜訊,並留下元博收拾殘局,自己則先行一步趕回了京城。

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

阿史那部最後的營地中,不出意外地發生了騷亂。

大燕接受了格尼的投降,他為了表赤誠忠心,自然是要踐行自己的諾言,清除阿史那,拿到對方的項上人頭。

於是,突厥人內部的混亂,便不出意外的在大燕天軍的包圍圈中發生,足足持續了七日。

最終塵埃落定之時,兩敗俱傷,勝利者屬於格尼。

當他手提阿史那的腦袋,放在元博面前時,便宣告著他對阿史那的叛亂,變相以另一種方式得以成功。

從此,大草原將以格尼的木爾沁部馬首是瞻。

而格尼則奉大燕為「天朝上邦」,俯首稱臣,成為一方屬地。

不過,格尼此來,卻只是帶了阿史那的人頭而已。

蕭玥兒的屍體以及娜妮亞、阿史那的眾多兒子,並沒有一併帶來。

大帳中,元博故作不悅,微怒道:「大可汗,好像少了什麼東西沒帶,是故意的嗎?」

格尼微微一愕,道:「並非本汗不帶,只是...」

「只是什麼?」

「只是當中發生了一些變數,並非我能掌控。我收到天朝的冊封文書後,便立馬與阿史那反目,帶著本部的將士強攻阿史那的陣營。但最終得勝之後,卻發現大帳中只有阿史那一人留守。而他膝下的眾多兒子和娜妮亞,竟不知去向,彷彿憑空消失。至於天朝公主的屍身,還請給我多點時間...」

聞言,元博眉頭大皺。

怎麼又是憑空消失?

像這樣的憑空消失已經出現過一次,那便是東瀛人禍亂宮廷時,朝廷百官的那次消失。

此番,竟也在草原上上演?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元博對此深深起疑,沉聲道:「活生生的人,怎可能輕易憑空消失?你可有細查?是不是趁亂逃走了?」

格尼搖頭道:「逃走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且不說我手下的人,人數眾多,已經包圍了阿史那部。即便他們能逃出我的包圍圈,不是還有天朝外圍的大軍嗎?他們能同時逃過我們二人的眼線逃走?除非他們能隱形或者遁地...」

他說著,越說往後,說到「遁地」這個字眼時。

與元博同時一愣,似乎想明白了什麼。

格尼驚訝道:「遁地?會不會阿史那的營帳中地道?娜妮亞曾去過大燕,對天朝的密道戰術極為推崇,不會是早也在自己的帳中深挖了地道吧?」

元博兩眼一收,「還真有這個可能性,快去徹查。」

格尼點頭,不多做廢話,便快速離去。

元博長舒了一口氣,深沉不已。

暗道:如果娜妮亞與阿史那的眾多兒子是經地道逃走,那麼有沒有可能...也是他們帶走了公主?可是他們帶走的公主是一具屍體,還是一個活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

心中保持著這樣一個疑慮,元博頓感莫名的不安。

到了正午的時候。

格尼再次來到大帳,聲稱果然在阿史那原有的大片營帳之下發現了多條密道,坐實了阿史那膝下子嗣暗中逃走的事實。

阿史那在這危急關頭,選擇了犧牲自己鉗制格尼,以為自己的血脈留存了一絲生機。

「既是如此,你便順著地道派人追去,務必抓住娜妮亞,並找回我朝公主,不論生死!」

元博知悉后,交代道:「你有一個月時間補救這些事,本座不日便會起程回京。在內閣決議出新帝人選之前,辦好此事。否則,恐怕你這個可汗也就做到頭了。」

格尼神色一變,「是,本汗必會儘力。來之前,我以命人進入地道追去,草原一馬平川,相信他們跑不遠,也無處躲藏。」

「最好是這樣。」

元博冷冷道,轉身揮袖,摒退了格尼。

三日後。

元博帶著崔三,以及一隊千人騎兵匆匆離開了草原。

大燕的三十萬雄兵,則繼續鎮守此處。

美其名是幫助格尼這個新任屬地的「可汗」,收拾殘餘的逆賊。

實則,也是對他的一種震懾和警告。

草原距離京城很遠,全速行軍,也要十五天以上。

抵達京城以後。

元博屁股還沒有坐暖,便一連收到了三封內閣決議公文。

其一,內閣推翻了蕭笙母子的「罪過」,將蕭笙免罪,召回了京城。並賦予其「討賊大將軍」的名號,點兵四十萬,進軍吐蕃。內閣的意思是,吐蕃一日不亡,則蕭笙一日不可歸朝。

內在的意思,卻是要讓蕭笙這個外甥,親手去覆滅自己外祖父的邦國。

而蕭笙若能辦到,便才算是徹底無罪。

內閣的這個決定,不難看出在與吉娜做一個交易。

朝廷赦免他們母子的罪,而他們母子必須將吐蕃的版圖奉上。

幕後拍板之人,不外乎便是蕭天雲。

恐怕從吉娜現身指認上官瑛身份時,她就與離王達成了這個協議。

此時的決議,不過是離王在踐行諾言。

蕭笙母子,也就可以此脫離軟禁的窘境。

若是成功覆滅了吐蕃,那麼蕭笙或許會和格尼一樣,最終能混個屬地的「王」噹噹。

其二,內閣下令沿海水師,即刻徵兵,動用所有水兵的力量,聯合新羅屬國,直指東瀛本土。同樣有覆滅東瀛的念頭,並顯露出極大的決心。

其三,內閣再次建言離王登基,加冕為皇。而這一次,離王不出所料,並沒有斷然拒絕。只是,給自己設置了一個期限。那便是等三邦平定,再議新帝人選。

而所謂的三邦,指的便是突厥、吐蕃與東瀛。

離王的潛台詞,不外乎是:等這三邦盡入大燕之手,則再稱帝,也為時不晚。

大燕此舉,劍指四海天下,卻是已然暴露了一統的決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理寺小郎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理寺小郎君
上一章下一章

第283章 蕭笙母子的交換劍指四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