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第一站樓蘭
第441章第一站樓蘭
「不得不說,西域的水土保持得不錯……」進入西域之後,張和發現這邊的植被還算不錯。
受地理位置的影響,缺雨肯定是缺雨,不過沒有後來那麼誇張。
植被面積,以及植物的種類都比後世多出不少。
若能把引水渠和蓄水池修造起來,並且推廣滴灌法,植被覆蓋率還能更進一步。
轉念一想,自己也沒打算治理這個地方,沒必要考慮這個問題。
只是這裡在未來,可是華夏的固有國土。
想到這裡後世的植被覆蓋情況,張和還是本能的想要把這裡治理得好點。
好在經過他這幾年不斷的灌輸,保持水土的思想,開始被百官重視。
這個觀念能保持多久,張和不知道,反正他大概會寫入自己的國策裡面。
「西域乾旱缺水,這也是大漢開西域都護府,卻沒有真正打下這裡的原因。」作為軍師的張松上前。
主要是他清楚,張和發話的時候,得有個人搭腔。
張和這支隊伍,後勤有顧雍、伊籍、甄堯和諸葛亮負責,謀略方面有荀諶、徐庶和周瑜負責,張松則總覽軍政事務。
諸葛亮本來就是偏治政的人才,如今人手充足,沒必要他還要分出精力去處理軍務。
自己這裡,沒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必要,有這份心意就好。
「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生活方法,草原不適合耕種,可以發展畜牧。糧食耐儲存,牛羊馬匹可以直接趕到南面交易,之前不做主要是不習慣,還有那邊太冷。」張和反駁。
不過在他看來,西域沒有徹底佔據下來,還是因為這裡的小國王都太慫。
大漢天兵一到,他們就直接投降稱臣。
朝廷裡面的那些大儒,最喜歡的就是這種萬邦來朝。
也有可能是礙於情面,沒有徹底打下他們。
在張和看來這就是個屁,不徹底同化,人家就不可能和你真正一條心。
國家強大的時候是X國人,國家衰弱的時候就是XX族人,古今中外都差不多。
「現在朝廷打過來的話,大概會徹底收服這裡。」周瑜出面,這段時間的觀察,他已經知道要如何與張和相處。
只要隨意一些就好,基本上能搭上話。
要說他本來不需要隨軍,畢竟經過考核之後,周瑜要調去長安擔任尚書郎。
本來他有一個不錯的未來,不過孫翊打算過來搏一個前程,受限於他是孫策的弟弟,所以在大漢可能沒什麼前途。
可孫翊一個人遠征西域,很多人放心不下,最後周瑜主動出面,要求同行。
另外就是如今大漢的人才太多,又進入和平年代,熬履歷周瑜熬不過他們。
可讓他慢慢熬履歷,又多少有些不甘心,於是打算搏一搏前程。
這裡的人多少都有自己的心思,比如說幾個師兄弟,主要是怕自己離開,自己會被針對。
畢竟在各派系裡面,他們幾個與自己最親。
邊緣化或者被雪藏,這都不是什麼舒服的事情,尤其是武者性情也會更剛烈一些。
張松是被自己要走的,實際這傢伙也心高氣傲,不如說醜人的自尊心都很強烈。
偏偏他的履歷,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熬履歷不是他願意的。
於是他跟過來,打算搏一把文官之首的位置。
至於諸葛亮,則是諸葛家深思熟慮后的結果。
諸葛家扣除還很硬朗的諸葛玄,二代子弟有諸葛瑾,諸葛均和諸葛亮,旁系裡面有諸葛誕。
文武人才都不缺,問題缺的就是足夠的履歷。
幾個人裡面,諸葛亮最優秀,所以就跟著過來,也是為了給他一個更好的發展。
運氣好的話,若干年後還能反哺諸葛家,讓諸葛家在華夏的地位更進一步。
當然,那麼長遠的計劃,正常來說才不會有哪個世家去考量。
就如同後世常聽到的那句話:領先半步是天才,領先一步是蠢材。
謀划超過一定的範圍,那麼基本就是無用功而已,還白白搭進去一大堆前期投資。
之所以那麼說,無非是讓諸葛亮下定決心遠征,讓自己下定決心送諸葛亮去遠征而已。
諸葛亮到今年才十七歲,十七歲的少年去參加遠征,大家都要有些覺悟。
參加遠征的這些人,可以說都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有自己的利益。
張和不在意這些,他只需要知道,大家的利益都在域外。
只要自己能夠為他們帶來利益,那麼他們就會無條件服從自己,追隨自己。
從這一刻開始,張和已經不是黨魁,他已經是一個真正的君主。
手下的這些文武,也會開始逐漸有自己的派系,自己需要做的,就是平衡各派系的利益。
大軍的第一站,便是樓蘭國,依靠羅布泊與河流發展起來的小國。
向北是蒲類國和車師國,不過如今車師已經一分為五:車師前國、車師都尉國、狐胡國、車師后國和車師后城長國。
就算是蒲類國,也分出一個蒲類后國。
整個西域,更像是原本有十來個政權,但受到漢朝和匈奴的干預,才逐漸分成三十六國。
目的無非是方便統御,同時避免它們團結起來對外。
在這裡,有時候一座城池就是一個國家,差不多就梵蒂岡的程度,可能還不如。
「歡迎來到樓蘭,上國的使者,不知道各位是路過,還是……」還沒有到城池附近,已經有人來迎接。
看穿著打扮是個文官,暫時沒有看到軍隊。
不過就樓蘭這體量,就算派出幾百上千軍隊也不頂事。
當初把西域分成三十六國,就是為了讓他們失去抵抗能力。
不管是匈奴還是大漢,只需要派出一兩千的軍隊,基本能看好這西域。
這裡本來就乾旱少雨,產出有限,再加上朝廷有人臉皮薄,不想對稱臣的屬國下手,更沒有勇氣進行全面漢化。
最後索性就開個都護府,派個千把人在這裡鎮守,定期收個保護費。
可考慮到朝貢貿易這玩意,最後誰在佔便宜都兩說的。
反正在張和看來,西漢和東漢都是傻X,可惜這話他不能說出來。
「我們路過,會在這裡補充一些物資,主要是水源。」張和回道,「希望貴國,能開出一個公正的價格。」
「外臣明白,這就回去與國主述說。」大臣鬆了口氣,只要不是打過來那什麼都好說。
至於什麼價格才公道,大概也是對方說了算,可不管如何,總好過亡國。
面對對方近十萬人的隊伍,樓蘭國惹不起,只當是交保護費了。
就西域的環境,洗澡根本不可能,只能用水簡單擦拭身體。
就算這樣,近十萬人的規模,消耗的量還是很大的,更別說還有飲用水和烹飪用水方面。
西域人少,本身也是受限於這環境因素。
「大臣,水都要幹了……」等第二天張和離開,下面的官吏找到大臣。
「只要河流不斷流,總會滿的。還是說,你希望羅布泊被我們國民的鮮血和屍體填滿?」大臣訓斥道,無非是節約用水一段時間,忍了!
反正,這節約用水一般來說,都和他們這些掌權的沒什麼關係……
一查才發現,這西域三十六國,原本大概就五六個國家,被大漢或者匈奴一點點打散,成後來的三十六國,算下來大概一個村,一個城可能都算是一個國家。真就沒想到,車師國都被肢解成五個國家。
這倒挺好,不需要擔心他們反了,自己內鬥都來不及,也湊不齊那麼多的士卒。
精絕就不去了,不順路,在樓蘭以西沒錯,不過在官道上。
理論上是順著官道,一路向西,走蒲類前後國到西域都護府,然後再一路向西。話說當時的西域都護府,也不知道還有沒有人駐紮。
勢力範圍的話,在龜茲和焉耆國之間,北部就是烏孫。
那還有什麼好說的,這第一個被欺負的對象就有了,那便是烏孫!
求收藏,求推薦,求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