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維尼澤洛斯的意見
對於希臘的工業實力,君士坦丁心知肚明,與英法德等國相比,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在開戰之後,這三個工業生產能力雄厚的老牌工業強國,全部面臨著彈藥短缺的問題,以希臘目前還略顯孱弱的工業體系,軍事物資生產能力與軍隊消耗數量相差巨大的矛盾,自然就更加嚴重了。
希臘的軍工生產能力薄弱,主要還是因為希臘本身缺乏優質煤炭與鐵礦石造成的,鋼鐵產能低,自然會嚴重限制希臘軍事物資的生產。
火炮,槍支,炮彈,子彈等重要的軍需物資,製作過程中主要消耗的金屬材料,就是鋼鐵,希臘那八十多萬噸的年鋼鐵生產能力,在一場消耗戰爭中,實在是有些不夠看。
儘管現在就下令軍工廠全力生產軍工物資,將會擠占民用鋼鐵,加劇希臘國內的鋼鐵緊缺,可也沒有更好地辦法了。
因此,君士坦丁對於馬努吉安那斯基的提議非常認同:「我覺得你的這個建議可行,鑒於現在軍需物資缺口過大,你們軍備部門馬上督促軍工廠全力生產軍需物資」
既然希臘軍需物資生產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短時間內沒有解決的可能,那就只能拉長軍需物資的生產時間,早做籌備,以確保希臘軍隊在加入戰局時,短時間內擁有充足的物資補給。
聽到王儲同意了自己提議,馬努吉安那斯基高興地說道:「雖然這樣還是不能確保軍隊長期的物資供應不至於短缺,但起碼在希臘軍隊加入戰局的短期內,我們的後勤物資是有保障的」
到達薩洛尼卡后,三人分頭行動,處理希臘陸軍的各項事務。
馬努吉安那斯基急著落實軍工廠全力生產的命令,急匆匆地前去工業區的鋼鐵廠交涉。
總參謀長埃馬努伊爾則是前往陸軍駐紮地,前往視察部隊。
維尼澤洛斯首相在得知君士坦丁也來到薩洛尼卡之後,提出了會面的請求。
「王儲殿下,我聽到軍方的傳言,說您在協約國與同盟國之間,更傾向於協約國,是這樣么」維尼澤洛斯小心翼翼地詢問道。
「殿下,希臘選擇哪一方陣營,關乎到希臘王國的命運,我身為希臘的首相,在與希臘王國利益攸關的選擇上,應該有知情的權利吧?」
雖然維尼澤洛斯盡量地將自己的話語組織得委婉一些,但君士坦定還是從維尼澤洛斯的語氣中,聽到了一絲責備的意味。
維尼澤洛斯突如其來的責問,讓君士坦定愣了下神,隨即反應過來,維尼澤洛斯應該是得知了自己前幾天在國防部大樓內,討論歐洲戰局時,得出的加入協約國更符合希臘的利益的言論,傳到了維尼澤洛斯的耳中。
位高權重的人,在重大事務上,理應謹言慎行,因為地位尊崇的人,一舉一動都會被人關注。
「當然,您是議會選舉出來的希臘首相,代表著希臘人民的意願,您當然有這個權利」君士坦丁解釋著說道。
「只是首相閣下,我在國防部大樓中的推演,只是純粹從軍事的角度推演之後得出的結論,那並不意味著我的觀點,就是加入到協約國一方」
「無論什麼時候,我的觀點都很明確,對於希臘來說,最好的選擇是保持中立」
聽到君士坦丁的回答,鬆了口氣后,維尼澤洛斯將一份雅典時報遞給君士坦丁。
只見頭版頭條上,粗體的大黑字標題清晰地寫著:君士坦丁王儲主張加入協約國陣營。
君士坦丁已經反應過來,應該是當天參與會議的軍官中,有人不滿君士坦丁的觀點,因此將君士坦丁的言論透露了出去。
現在的歐洲分成兩大陣營,協約國和同盟國,戰爭模式向長期的消耗戰方向發展之後,兩大陣營都開始積極拉攏歐洲的中立國。
維尼澤洛斯首相,幾天之內連續會見了各國的駐雅典大使,這些大使話里話外,都在試探希臘的態度。
目前巴爾幹的三國當中,希臘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是最強大的,經過多年的發展,希臘已經可以算是半工業化國家了,雖然工業體系並不健全,但主要的軍事裝備可以獨立完成生產。
相比之下,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完全是農業國,工業能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軍隊裝備的步槍和火炮基本都是依靠向列強採購。
塞爾維亞軍隊中裝備著大量的俄國武器,像是莫辛納甘步槍,大炮也是俄國軍隊贈送的一批。
因此希臘的選擇,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巴爾幹地區的戰局走向。
「那您就應該小心一點,報紙刊登之後,各國大使蜂擁而至,他們向我求證,報紙上的消息是否準確,而我卻完全不知所云」維尼澤洛斯無奈地抱怨道。
希臘的海軍毫無疑問是傾向於協約國一方的,無論是英國法國,派駐在地中海的艦隊實力強大,根本不是希臘海軍弱小的實力可以抗衡的。
在戰爭開始之後,英法兩國的海軍進行了協調,英國海軍主要負責北海戰場,而法國海軍負責地中海。
希臘海軍自然不會為自己選擇一個無法戰爭的對手。
同樣的道理,陸軍中也有很多軍官不同意站在同盟國的對立面。
因為加入協約國,就意味著希臘軍隊很有可能會與德國以及奧匈帝國的軍隊交手。
德國陸軍的實力,從坦能堡戰役之後,威震東歐。
儘管希臘的陸軍軍官們對自己的實力有信心,畢竟近代以來,希臘陸軍未曾一敗。
但德國陸軍的威名,還是讓一部分軍官感到畏懼,覺得希臘陸軍不是德國軍隊的對手。
因此他們不認同加入到協約國陣營。
「昨天我接見了英國大使,如果希臘同意加入到協約國一方,等到戰爭勝利之後,希臘可以得到整個色雷斯」維尼澤洛斯緩緩說道。
「既然王儲殿下您也傾向於協約國一方,您的意見如何?雖然目前德國陸軍與海軍的實力依然不容小覷,但在我看來,德國人已經輸掉了戰爭」
「從馬恩河戰役結束之後,德國人就已經沒有勝利的希望了,關於這一點,殿下您應該也很清楚吧」
君士坦丁明白維尼澤洛斯的意思。
馬恩河戰役,德國速戰速決的想法破滅了,戰爭模式也變成了德國軍方高層開戰之前最擔憂的消耗戰。
戰前各國的軍方高層預測的戰爭走向,都是速戰速決,通過數次雙方主力軍隊的決戰決出勝負。
這才會導致戰爭開始之後,各國在軍工生產上沒有轉變為戰事體制。
而現在,協約國和同盟國雙方,都注意到了這一轉變。
既然戰爭已經長期化了,那就要打擊敵方的生產能力,削弱對方的戰爭潛力,直至對手力竭而亡。
開戰之初,德國還能通過中立國,例如荷蘭,比利時,丹麥,挪威,瑞士,瑞典等中立國,獲得一些緊缺的物資,糧食用品和海外原料。
馬恩河戰役結束不久,英國馬上宣布北海區域為戰爭區域,所有開往德國的商船,都要接受檢查,禁運名單上的商品,都會被沒收。
凡是中立國的船隻,從海外運回原料的時候。必須向英國海軍報告,否則就要受到沒收貨物的懲罰。
所有原料確實是專供中立國自己使用,決不能有絲毫輸入德國。
對於德國來說,所有的海外來源都被切斷了,德國目前就已經陷入到糧食缺乏的危機當中。
在戰爭爆發前夕,食品生產,進口與配給的制度已經使德國處在不穩定的情況了。
城市化的變化,意味著進口糧食佔德國人所依賴整個糧食的四分之一。
這樣做的好處是,廉價的進口糧食可以讓城市的民眾能夠以低工資買得起。
1911年,德國的政治家們通過了一條旨在保護大地主的關稅政策以對此狀況進行干預,這項協議提高了麵包的價格,但卻激怒了城市內以低工資為生的工人。
換句話說,進口糧食在德國長期佔據著德國人糧食需求總量的相當一部分份額。
而現在,德國的進口渠道被切斷了。
預測一場戰役的勝利,和賭博差不多,因為這其中不可控因素太多,完全沒有太多規律可循。
但是,預測一場戰爭的勝利,確是有跡可循的。
戰爭的規模越龐大,綜合實力強大的一方,獲勝的可能性,就越高。
因此,只要將雙方的領土面積,人口數量,糧食產量,工業生產能力,例如煤炭,鋼鐵,科學技術水平等,這幾項數據羅列出來,作一個簡單的對比。
顯而易見,所有這些數據,協約國都要比同盟國更佔優。
維尼澤洛斯自然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要不然,義大利政府怎麼會在馬恩河戰役之後,馬上改變了注意呢?
人家自然也看出來了德國在馬恩河戰役之後,陷入了劣勢。
儘管德國人奮鬥不息的精神,令君士坦丁讚嘆不已。
德國被封鎖之後,德國的科學工作者想盡辦法,通過發明創造,來補救。
比如硝石這種礦產,德國非常缺乏,製作化肥以及火藥,硝石是必不可少的原料。
製造炸藥和化肥離不開硝酸,但其工業生產中長期依賴產自智利的硝石,以至於英國認為只要手中有海權,戰時切斷硝石供應就能迫使德國退出戰爭(造不出炸藥來還打個毛線,造黑火藥都離不開硝石)。
1898年第一種工業固氮反應弗蘭克-卡洛反應被發明出來,用的是碳化鈣和氮氣在高溫下反應生成氰氨化鈣,但這種方法固氮會消耗大量電能,並不經濟。
值得注意的是,發明這種反應的兩位化學家,阿道夫·弗蘭克和尼柯德姆·卡洛都是猶太裔德國人。
到了1909年,猶太裔德國化學家弗里茨?哈伯發現了用氮氣加氫合成氨的關鍵催化劑,先開始是以貴金屬鋨為基礎,後來改進為含有k-al2o3助劑的多元fe催化劑,最後終於實現了以空氣中的氮為原料,源源不斷地製造氨,氧化后可得到硝酸,成本比弗蘭克-卡洛法低得多,德國的化肥和炸藥再也不受制於海外的硝石礦。
而世界上出產硝石最大的產地,是智利,英國人控制了那裡,而德國正在和英國進行造艦競賽,自然千方百計地遏制德國人購買硝石。
後來德國人發明了空氣固氮的技術,解決了這一危局。
德國用哈伯法合成氨實現的量產的時間是1913年,距離戰爭爆發只差了一年。
就算沒有哈伯的工藝,那也德國打世界大戰,也要用兩個猶太化學家發明的弗蘭克-卡洛法來固氮製取硝酸,否則就會看到德國人滿世界搜刮廁所牆上的尿鹼來制硝了。
德國的海外貿易被封鎖之後,棉花短缺,紡織品奇缺,德國人又發明了木材纖維制絲的技術,讓紡織業不至於癱瘓。
但這依然不能彌補協約國與同盟國之間,綜合實力上的巨大差距。
「您認為協約國將會獲得最終的勝利?希臘應該加入到協約國陣營?」君士坦丁向維尼澤洛斯問道。
維尼澤洛斯做到君士坦丁正面的沙發上,熱切地推銷著自己的方案:「我們的觀點一致,不是么,殿下?我們都認為協約國將會獲得勝利」
「這次大戰結束之後,歐洲的政治與軍事格局,不可避免地將會進行一次洗牌,如果錯過了這樣百年難遇的機會,那就是在對國家和民族犯罪,不可饒恕」
「哪一個國家能夠抓住這樣的機會,戰爭之後,在新的歐洲格局版圖中,就有可能成為歐洲的新大國」
維尼澤洛斯越說越激動,語速越來越快:「現在這樣的機會擺放在了希臘面前,我們應該抓住它」
「我們都很清楚,德國人不可能獲得勝利的,對於德國人來說,最好的結局,也只是精疲力竭之後,爭取一個相對寬容的處理」
「我們都能預見到這樣的結局了,既然如此,希臘還有什麼理由不加入呢?」
「也許我們真的有機會實現希臘人夢寐以求的偉大理想,將小亞細亞的土地上,苟延殘喘的希臘同胞們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