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曬鹽法
徐妙雲目光定格在姬陽身上,輕柔得問道「瞻壑,什麼辦法?」
姬陽思考了下,組織組織語言,片刻后開口。
「首先,食鹽產量提升是必需的,唯有這樣才能在大明出現危機時,化解危機」
「而提升食鹽產量,就得從現在製鹽手法上著手改變,大明現在普遍使用的是煎鹽法和煮鹽法,而這兩種方法,一廢人力,二廢柴火,雖然產量可觀,但是成本也不低」
「而要提高食鹽產量,現今最容易的是曬鹽法」
「曬鹽法?」徐妙雲蹙眉,她也知道這個方法,因為曬鹽法很久以前便有了,甚至宋朝就開始使用,不過最後卻棄用了,甚至朱元璋也考慮過,不過也沒採用。
「曬鹽法,弊端太多,恐怕不行,不然當年太祖也不會棄用」徐妙雲回答道。
曬鹽法,雖然自古就有,但是問題多多,因為技術原因,在不懂曬法的情況下,曬出來的海鹽雜質特別多,吃了以後也容易中毒。
所以曬鹽法在宋朝使用了不久,便被棄用,依舊使用煎鹽法。
「皇奶奶別急啊,我說的曬鹽法是全新曬鹽法」姬陽記得,曬鹽法普及還是在清朝嘉慶年間才開始普及的,因為那時候才得到了改善,而這之前製鹽遵循舊法。
「全新曬鹽法?」
「嗯,現在的曬鹽法太過粗糙,是直接將海水或者滷水引到鹽田然後便讓風吹日晒來蒸發水分,最後直接得到粗鹽,可這樣的鹽,雜質太多,完全沒法食用,甚至產量也不高」
「但要是將鹽池重新劃分呢?不再是平地一片,而是多級劃分,由上到下,逐個挖低,上下池留池門,用於向下流水,讓海水經過多級鹽池進行照曬,雜質層層過濾,海鹽也更加濃,最後使海水蒸發,成為粗鹽」
這樣制出的鹽便能去除大量較大的雜質,不過依舊還是有許些雜質,但是在重新以少量淡水稀釋,再用鹼和熟石灰來沉澱鹽水中的雜質,在過濾在重新日照結晶,這樣后鹽的品質能和貢鹽差不多,甚至更好」
「當然重要的是,也要在鹽池兩邊開溝,一是漲潮時可以用來儲水,二是排曬完鹽后的雜質苦水」
「等等,石灰我知道,可什麼是熟石灰,難道還有生石灰不成」漢王問道,完全不明白,姬陽說的什麼。
而石灰,早在春秋就出現了,明朝更是十分普遍,不然于謙的石灰吟是怎麼來的。
「爹,現在的石灰就是生石灰,而熟石灰就是往現在的石灰裡面加水,等它發脹,然後破裂,最後變成粉就是熟石灰了」
「這麼簡單」漢王還在糾結,可徐妙雲已經問道。
「瞻壑,前面你說得鹽池這個很有可能行得通,但是用你說得熟石灰最後沉澱雜質真得能行」徐妙雲知道,如果這真行得通,對大明鹽業將會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皇奶奶,今天這鹽,就是我這樣過濾出來的」
得到姬陽肯定后,徐妙雲感覺大明或許有福了。
「皇奶奶別急,當然面對鹽業改變,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拿下鹽湖,讓朝廷有備用儲存鹽,我通過一本奇書了解到」
然而姬陽還沒繼續說下去,漢王就打斷了它「什麼奇書,還不拿來給你老子看看」
姬陽咬了咬牙,這叫他怎麼拿,奇書是他編得,不然無法解釋他為什麼知道這麼多。
不過徐妙雲簡直是神助攻,瞪了眼朱高煦,然後輕斥一聲「閉嘴,讓瞻壑說」
這才讓漢王作罷,同時姬陽開口道「蒙元那邊有座鹽池叫吉蘭泰鹽池,十分大,而且鹽的品質也好,不過處於蒙元境內想要開採,除非皇爺爺能將其打下來」
「那你說甚~」漢王才開口,就感覺背後一涼,看了眼徐妙雲,發現那眼神好像要吃了他,於是果斷閉嘴。
姬陽沒理會繼續說道「不過還有一個地方得鹽儲量是當今整個大明最多得,品質也是最好得,那就是清海,也就是現在西蕃」
「西蕃?就是吐蕃的東部地區」徐妙雲知道,這裡在元朝時被納入了元朝版圖,不過被老朱滅了元后,西藩又脫離成為了藩屬,老朱又不斷招撫,冊封了不少人,更冊封了地方政權,承認其統治,不過雖然是藩屬,但是對其管理十分薄弱。
「而在這裡有一片鹽湖,而這鹽湖中,有個茶卡鹽湖最易於開採,甚至這裡的鹽開採起來就能直接食用」
「元廷有本書記載,周圍有二百數十里,鹽系天成,取之無盡,蒙古用鐵勺撈取,販玉市口貿易,郡民賴之」
「盡有這麼大的鹽湖,還不用加工就能食用」就連徐妙雲都驚訝了,實在是青海以前一直未被納入中華版圖,直到元朝才將其納入,可元朝很快就被覆滅,再次成為藩屬,加上交通不便,消息閉塞,不知道也屬於正常。
「嗯,而且傳聞這鹽還可以當葯,有瀉熱,涼血,明目,潤嗓的作用,甚至可以用來治療腎病」
「當然這裡的鹽,暫可不用開採,甚至不能聲張,還得派兵守衛」
「為何?」漢王不明。
「留作儲備鹽,因為茶卡鹽湖的鹽開採容易,還不需要加工,可以用來應對各種突發情況,比如平定鹽價,或者朝廷沒錢,開採出來換取錢糧等等,再是發生內亂鹽路被斷時,這是給大明留下一張底牌,危機關頭可以救命的稻草」
姬陽這麼一說,徐妙雲宛若徐達附體,她都想親自領兵,將西藩重新納入明朝版圖,不,現在是必須納入。
至於漢王,已經是雙眼冒光,這是功勞一定得拿下,說不定到時朱棣一高興,他再一操作,給他來個廢長立幼,他不就夢想成真了嗎?
姬陽繼續說道「這樣一來,大明就有了最堅實的儲備鹽,繼續維持鹽引狀態也有一定保障,不過最好得是,將鹽引制度慢慢改變」
「如何改變?」
「首先需要一定的競爭性,由於鹽引緣故,鹽價一直高昂對百姓來說是一種負擔,同時製鹽是由朝廷控制的,所以質量是好是壞,天下人都得買單,長久下去就會出現亂像,貪腐問題,可能大臣會為了貪腐節約成本,導致鹽質再次變化」
「同時民間私鹽不斷,那麼堵不如通,慢慢將鹽放開,允許出現民間鹽場,不過要辦鹽場得拿到朝廷許可,以及鹽場的所有權是朝廷的,而鹽商要使用需要拍賣競爭獲得,同樣一旦戰事來臨鹽場一切都得聽從朝廷支配,同時曬鹽法或者後面在出現新的製鹽法得掌握在朝廷手中,隨著時間在下放出去」
「鹽到時就可分為國營和民營,再出台政策,根據當地經濟來確定鹽價的浮動」
「因為曬鹽法國營鹽品質會變好,可以把價格根據情況來定,把民營鹽的價格壓一下,這樣一來,民營鹽就得降價,讓更底層的百姓能吃更加便宜的鹽,也能吃得起鹽,當然也得控制在民營有錢可賺的情況下,而國營鹽將會賣給那些手中稍微寬裕的百姓」
「如果這樣把鹽業分出去,那豈不是要損失很多收入,要知道現在國庫有五分之一都來自於鹽業」
「收稅,開鹽商得稅」
其實姬陽想說,明朝不開商稅,簡直就是個離譜決定。
「而且是收重稅,這樣下來可能比之前買賣鹽引更加有得賺」
當然姬陽也不擔心,沒商人不願意,因為就算這樣,也會有商人搶著開鹽場,沒辦法,古代的鹽就是戰略物資,需求量很大。
「這樣的改變,好處是,改變了鹽引制度的惡行循環,鹽業有了競爭,也不會一成不變,亂象問題不會太大,同時朝廷也不用太擔心鹽業被壟斷,畢竟大半鹽業江山在朝廷手中握著,同時還有儲備鹽,也不怕商人惡意囤鹽,除非他有能力把整個青海湖鹽給吃完,當然這不可能」
徐妙雲聽完有所感,確實姬陽說得沒錯,這樣改變后是能規避許多壞處,開了鹽商稅,也不擔心收入減少,當然說其中沒有危害也不可能。
「高煦寫個摺子,明日給你父皇看看,讓他定奪,就算鹽業制度不變,不過這曬鹽法和西蕃的鹽田要讓他知道,這個必須得掌握在大明手中」
徐妙雲說道,她看了看姬陽,心中很是驚訝,今天才發現這個孫兒的眼光和才學也不低,甚至有些離譜。
但這究竟是好還是壞,她一時間有點說不清,皇家子嗣,有能力,能力大了,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啊。
——
這後面鹽業制度,作者查了明清制度以及現代制度,沒能找到一個很完善的制度,各有各的問題,所以這裡作者能力有限,就別較真了寶子們,因為我已經很較真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