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最怕游擊戰
第234章最怕游擊戰
「報,明國皇帝親領大軍分兩路來攻,一路走草原,一路走遼西走廊,號稱百萬大軍!」
多爾袞聽得臉色鐵青,接了具體奏報之後,立刻大聲喝令道:「再探!」
他是真沒想到,明國皇帝竟然領這麼多兵馬前來攻打大清!
雖然他也知道,明國肯定會來打遼東的,但是兵力之多,還是出乎了他的意料。
號稱百萬大軍,這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幾十萬人馬肯定是有的。
明國皇帝親自領軍,哪怕事先已經有過類似的估計,事到臨頭,還是給了多爾袞很大的壓力。
這個時候,大清剛剛得到了甘薯這種奇物,正在大力推廣,並且經過前幾年的休養生息,差不多剛能養活目前的人口,就等著地里的糧食收穫呢!
這一刻,他真的是體會到了當初明國那邊的心情是如何的了。因為大清對明國用兵的時候,也是喜歡選在糧食即將或者剛收穫的時候,就能就地補充糧草,減少後勤壓力。
現在就搶收糧食,這都還沒到收穫的時候,減倉是必然的,又會造成糧食的緊張甚至是緊缺。要是再等兩年,那大清就能做到兵精糧足了啊!
他正在想著這些時,奉旨趕來的親王貝勒們便陸續到齊了。
於是,多爾袞便立刻宣布了前線快馬送來的緊急軍情,還補充說道:「從草原來犯的明國騎軍,大概是五六萬左右,由首輔范景文統領,兵力還不算多,但是,從遼西走廊過來的明軍主力是明國皇帝親領,前鋒一口氣攻到錦州,後面還不知道有多少軍隊,號稱是百萬大軍!」
多鐸一聽,不但沒有害怕,反而露出了興奮之色,當即大聲說道:「那不正好,我們不是剛和那些西夷做了買賣,自生火銃都有五千支,正好可以用上了。」
豪格聽了,也是附和道:「遼東是我們的地盤,薩滿保佑,明狗還從來沒贏過,這一次也要把他們都打得全軍覆沒!「
尼堪等人,也是絲毫不怯,揚言要報仇雪恨。他的耳朵自從上次在關內被震聾之後,便一直不能恢復,聽到的聲音很微弱,以至於平日里他都是最大嗓門說話。
他們一個個都這麼表態,自然也是有他們的底氣的。
滿清吞併朝鮮之後,得到了大量的人口,打壓原本朝鮮的官吏,給那些奴隸一樣的底層一點好處,使得滿清這種蛇吞大象的舉動並沒有引發消化不良。
此時的滿清,軍隊已有三十萬左右,其中鳥銃兵有十五萬左右,燧發槍兵也有五千多。
這個兵力規模,比當初吞併朝鮮之前,已經足足翻了一倍。如果只是用來守城的話,還可以再徵集民壯,能再得二十來萬兵力守城都是沒問題的。
如果加上草原上的附屬部族,多個十幾萬騎軍,又是沒問題。
這麼龐大的軍力,以前可是從未想過的。哪怕這些兵力並不只是集中在遼東,一樣讓他們底氣十足。
多爾袞見士氣可用,心中倒也稍微放鬆了一點,不過他還是分析局勢道:「草原部族那邊,需要應對明軍的偏師,怕是無法徵召了。為今之計,重中之重,就是打敗明國皇帝親自統領的這路大軍,便是決定勝負之關鍵。來犯明軍越多,運輸糧草物資必然要越多。朕決定棄守各地,就守遼陽重鎮!」
遼陽離瀋陽就只有一百二十里,並且遼陽是原本明國在遼東的軍政中心,因此城池高大堅固,城防設施也都完善,是個可以駐守重兵的好地方。
聽到這話,尼堪當即問道:「陛下,那海州附近的糧田怎麼辦?」
自從五六年前明軍全部退回關內之後,關外便都成了滿清的地盤。
遼西走廊雖然也有很多明國衛所兵開墾出來的糧田,但是考慮到明軍有可能出關打擊的情況下,遼西走廊的糧田大部分都荒廢了。
但是,海州這邊,離山海關就非常遠了,大片的糧田,自然不可能荒廢。吞併了朝鮮之後,滿清就遷移了很多朝鮮人到海州這邊務農。
因此,遼西走廊那裡放棄了沒人在意,可海州這邊也要放棄,就有人捨不得了。
多爾袞聽了,倒也沒有獨斷專行,而是解釋道:「海州離海邊只有一百二十里左右,並且還有河流相通。明軍的水師又佔優,我們要想在海州和明軍打,定然會困難不少。因此,放棄海州,延長明軍的物資補給線,從而可以考慮出騎軍繞后切斷明軍的物資糧道,就必須有足夠的空間才行!」
尼堪聽了,想了想認可了這種說法,便沒有再說話。
要知道,當年的松錦之戰,決定勝負的,也是大清這邊截斷了洪承疇的糧道才導致明軍崩潰的。
多爾袞見其他人也不再有意見,便下旨撤離海州的軍民,至於糧食,能收多少便收多少,其餘地都燒了。
不管如何,這也算是一種堅壁清野了。
這些奴酋們,自己都沒意識到,如果換成崇禎十七年前的話,他們絕對不會這麼做。就算攻打遼東的明軍再多,他們鐵定也是迎戰,而不是先退縮,還要搞堅壁清野!
這堅壁清野可是雙刃劍,先割傷自己,再看能不能割傷敵人的。
隨後,多爾袞又從朝鮮和遼東其他地方調集兵力,意圖在遼陽和明軍決戰。
當然,在遼陽之前的門戶,鞍山驛堡這個易守難攻之地,也是派兵駐守,不讓明軍能隨意長驅直下到遼陽的。
多爾袞的打算,就是先在鞍山驛堡耗掉明軍的銳氣,最好是沉重打擊了明軍之後再在遼陽決戰,那局勢就會變得有利了。
基於這種想法,他派尼堪親領一萬人馬,主要是步兵,也就是朝鮮火銃兵駐守。
其他各路人馬,全都往遼陽集結。為了預防萬一,他又調豪格守草原側的長城關卡,預防繞道草原的明國騎軍擺脫草原部族的兵力偷襲瀋陽。
多爾袞自己坐鎮瀋陽,多鐸坐鎮遼陽,濟爾哈朗還在朝鮮那邊,已經傳旨讓他領兵增援遼東.如果有可能,等明軍主力攻打遼陽之時偷襲海州。因為多爾袞自己判斷,明軍大概率會把糧草囤積在海州的。
一切就緒,多爾袞遙望山海關方向,心中吶喊:來吧,都說你親自領兵平定了關內,很能打,那就來朕看看,我們兩人之間,到底誰更會打,誰才是更合格的皇帝!
………………
明軍出山海關之後,本來要面對寧遠、錦州這些重鎮,還有其他各個衛所軍鎮,比如說中左所,寧前所等等,結果沒想到,朝廷官軍一到,滿清軍隊聞風而逃,大軍非常順利地收復一地又一城。
一時之間,朝廷官軍的士氣大振!
但是,崇禎皇帝卻不是很喜歡。
後世偉人有說過一句話,把拳頭縮回去,再一拳打出去的力量,會讓敵人更痛。
滿清這是把兵力都收縮了回去,這可不是好兆頭。
崇禎皇帝最擔心的是,那多爾袞夠狠,甚至是放棄了瀋陽,繼續往北退,利用地形的優勢,最終選擇和朝廷官軍打游擊戰。
決戰之前,沒有大量殲滅滿清的有生力量,那這個游擊戰打起來就非常難受了。
派出去圍剿的軍隊,不能少了,容易被滿清軍隊以多打少給消滅了。派出去圍剿的軍隊如果多了,滿清軍隊避而不戰,糧食消耗就大,時間久了,也是吃不消的。
因此,崇禎皇帝是期望,滿清軍隊怎麼都要來一次決戰。只有打垮了滿清的主力,消滅了滿清軍隊的大部分人馬,那麼剩下的人馬就算再打游擊戰也是不怕了。
第一是勝負已分,士氣和主力決戰前就會不一樣。
第二自然是剩下的滿清軍隊實力不會強,分兵圍剿,也不怕滿清軍隊的伏擊。
不過心中雖然有如此擔心,但是崇禎皇帝估計,大概率不可能會出現最壞的情況。
在這個時代,能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真正掌握游擊戰精髓的人,肯定不存在。
不要說多爾袞如今只是滿清的攝政王,就是真正的滿清皇帝,他估計也沒法說服其他人,決戰都不打,就在一開始的時候打游擊戰。
這個猜測果然沒錯,在崇禎皇帝領兵快要到海州的時候,前鋒便傳來消息,說建虜燒毀了海州城,但是重兵把守鞍山驛堡。
聽到這話,崇禎皇帝算是放心了,那多爾袞還沒有魄力能放棄遼陽和瀋陽!
於是,崇禎皇帝也不急著進攻,大軍到達海州之後便開始休整,同時等待鄭芝豹的水師運送糧草到海州囤積。
還有一個沒有說出來的目的,就是讓滿清軍隊有時間能集結。他最喜歡的,就是敵人聚成一窩,然後一戰而滅之。
打李自成是這樣,打雲貴土司造反,也是這樣。如果不是這樣,估計現在都還在打內戰。
最終給了滿清軍隊五天時間,然後崇禎皇帝親自領軍來到了鞍山驛堡。
鞍山驛堡,是明代遼寧長城防禦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東貼鞍山河,坐落在東西鞍山兩座山的中間地帶,東西距兩山各0.5公里,驛堡東北面是源於長白山余脈的千山,西南面則是遼闊的遼河平原的開始。
鞍山驛堡屬於定遼前衛,洪武二十年設,萬曆六年重修為「等腰梯形」城堡。周長「一里又204步」。城池為磚石夾夯土結構,基石層高2米,磚砌層高7.5米,城牆厚度7.5米,基寬8米,牆高10米,大概就是三層樓那麼高。
要想從山海關或者海州前往遼陽,就必須要通過鞍山驛堡才行。換句話說,明軍進攻滿清的遼東腹地,除了走草原,就必須要攻克鞍山驛堡才好,由此,這裡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如今,從城頭上的旗幟和守軍人頭能看出,滿清在這裡駐紮了重兵。
看完了敵情之後,崇禎皇帝並沒有做什麼,反而回了海州。
城頭上,尼堪早就躲在那觀察,見明國皇帝走了,反而緊張起來,當即交代手下道:「晚上的城防,一定要打著十二分的精神,防止明軍偷城。預備人員,要遠離城牆,聽到了沒有?」
他的聲音很大,就怕別人聽不到一樣。
尼堪的手下自然明白自己的主子為什麼會這樣,很明顯,是吃一塹長一智!
自然,他們收到這個軍令之後,也不敢怠慢,當即遵令執行。
然而,當天晚上什麼動靜都沒有,讓他們白白警戒了一個晚上。
他們自然不知道,崇禎皇帝之所以沒有發起進攻,其實是在等消息。
鞍山驛堡能攔住大軍的去路,但是攔不住朝廷官軍的夜不收。
朝廷官軍到達海州的時候,就已經派出了夜不收。不止如此,錦衣衛這邊,錦衣衛指揮使李若鏈隨駕出征,也是派出了精銳的錦衣衛密探,刺探建虜的情況。
就在崇禎皇帝視察過鞍山驛堡之後的第二天下午,李若鏈就興奮地求見皇帝,稟告最新的敵情.
崇禎皇帝聽完之後,便沒有再等,立刻召開御前軍事會議。
周遇吉、黃得功、吳三桂、曾英、秦翼明、李定國等將領,濟濟一堂。
方正化自然也在,就由他給眾將講述敵情:「建虜在遼東的主力大概有二十五萬,其中十五萬據守遼陽,另外十萬人馬據守瀋陽。根據消息,建虜人馬中,大部分都是朝鮮兵,火銃手極多……」
崇禎皇帝坐在主位,也是在聽著,同時看著底下眾將。
他發現,在方正化公布了滿清兵力之後,不少將領的臉色有點凝重。
不得不說,只是當初關內一戰,雖然打破了建虜無敵的神話,但是,長久以來建虜對朝廷官軍的勝利,多少還是有一些餘威的。這倒不是說害怕,而是有壓力而已。
想著這些,崇禎皇帝在方正化講完敵情之後,便嚴肅地開口說道:「諸卿,此次遼瀋戰役,朕要一口吃掉建虜這二十五萬人馬,誰要不死戰,放跑建虜,則嚴懲不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