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頭娃 四十四

鐵頭娃 四十四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屬於國民政府戰鬥序列,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中國人民解放軍前身之一。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談判達成協議,於10月將在江南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爆發,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皖南部隊大部被俘、失散或犧牲,軍長葉挺談判時被扣,副軍長項英遇害。國民政府宣布「將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番號即予撤銷」。

中國共產黨對此針鋒相對,宣布重建軍部,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理軍長,張雲逸為副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重建后的新四軍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深入華中敵後,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

在8年抗日戰爭中,新四軍抗擊和牽制了16萬日軍,23萬偽軍,作戰2.2萬餘次,其中對日偽軍作戰1.9萬餘次,殲日偽軍31萬餘人;反頑自衛作戰3千餘次。新四軍作戰傷亡8.9萬餘人。新四軍從最初的1萬餘人,發展到擁有主力21.5萬餘人。

歷史沿革

誕生

1937年10月新四軍軍長葉挺12日,是新四軍成立的日子。其實,10月12日只是後來議定的紀念日。新四軍的誕生,有一個複雜的相當長的談判、鬥爭過程。

八一三事變后,在全國人民強烈要求團結抗日的巨大壓力之下,國民黨終於同意將南方8省14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編成一個軍開赴抗日前線。為減少矛盾,共產黨提議由已經不是共產黨員的北伐名將葉挺出來擔此重任。葉挺希望這支新編的部隊能夠繼承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的優良傳統,提議命名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1937年9月28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葉挺為新四軍軍長。新四軍臂章

1937年新四軍副軍長項英10月以後,葉挺、項英、陳毅等同國民黨當局就新四軍的建制、編製、幹部、裝備、經費等進行了多次協商。關於建制,國民黨當局不同意新四軍隸屬八路軍,最後議定新四軍受第三戰區指揮,在長江以北的新四軍第四支隊則受第五戰區指揮。關於幹部,國民黨一再要派人擔任新四軍各支隊直到團營的軍職,理所當然被共產黨拒絕,最後的協議是在軍和支隊,可以由國民黨軍事當局派駐聯絡副官。關於裝備和經費,國民黨竟要新四軍自行解決,後來商定由第三戰區撥給,但標準略低於國民黨軍。

葉挺於1937年11月3日到延安,向中共中央報告新四軍的籌建工作。在歡迎大會上,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歡迎葉挺擔任新四軍軍長,葉挺表示「一定遵照黨所指示的道路走」。11月7日,項英也到了延安,和葉挺商談。按照中共中央關於軍部暫駐武漢的意見,葉挺、項英先後到達武漢,在漢口大和街26號(今勝利街末段)籌建新四軍軍部。

經中共中央提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核定,新四軍的其他領導人是: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主任鄧子恢。1937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成立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后改東南局)和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新四軍分會,兩個黨的機構都由項英任書記。因此,項英實際上是新四軍政治委員。軍分會副書記是陳毅。東南局副書記是曾山,后增饒漱石。

新四軍軍部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在武漢只有12天,於1938年1月6日移駐南昌三眼井(今友竹路7號)。到南昌以後,軍部各部門陸續建立起來。當時國民革命軍的統一編製是軍部設8個處,新四軍有所不同的是將政工處擴大為政治部,以繼承紅軍政治工作的傳統。

各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是:參謀處處長賴傳珠,秘書處處長李一氓,副官處處長黃序周,軍需處處長葉輔平,軍醫處處長沈其震,軍法處處長李一氓兼,兵站處處長張元壽,情報處處長封裔應,政治部秘書長黃誠,組織部部長李子芳,宣傳教育部部長朱鏡我,民眾運動工作部部長鄧子恢兼,敵軍工作部部長林植夫,戰地服務團團長朱克靖。

由於編入新四軍的各地紅軍游擊隊正在開赴皖南和皖西集結,也為了使指揮機關盡量靠近抗日前線,新四軍軍部於1938年4月4日離開南昌,5日抵達皖南歙縣岩寺鎮,7日又到太平縣(今黃山市黃山區)麻村,26日進駐南陵縣土塘村,8月2日移駐徑縣雲嶺村。軍部在雲嶺近三年,直到1941年1月4日晚北移。

初期四個支隊

1938年4月間,編安徽雲嶺新四軍入新四軍的南方8省14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經過長途跋涉,分別到皖南和皖西集結。全軍共10329人,但是只有6500餘支槍,許多戰士還以大刀梭標為武器。此時,新四軍轄4個支隊10個團和1個特務營。

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傅秋濤,參謀長鬍發堅,政治部主任劉炎。轄第一團、第二團。第一團由湘鄂贛邊紅軍游擊隊組成,團長傅秋濤兼,副團長江渭清。第二團由贛粵邊、湘贛邊、皖浙贛邊紅軍游擊隊和湘南遊擊區的湘粵贛游擊支隊組成,團長張正坤,副團長劉培善。

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參謀長羅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轄第三團、第四團。第三團由閩西、閩贛邊紅軍游擊隊組成,團長黃火星,副團長邱金聲。第四團由閩粵邊、閩西、浙南紅軍游擊隊組成,團長盧勝,副團長葉道志。

第三支隊司令員張雲逸(兼),副司令員譚震林,參謀長趙凌波,政治部主任胡榮。轄第五團、第六團。第五團由閩北游擊隊組成,團長饒守坤,副團長曾昭銘,第六團由閩東遊擊隊組成,團長葉飛,副團長吳焜。

左起:陳毅項英袁國平李一氓朱克靖粟裕葉挺

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參謀長林維先,政治部主任蕭望東(后戴季英)。轄第七團、第八團、第九團和手槍團。第七團由鄂豫皖邊的紅軍第二十八軍一部組成,團長楊克志,政治委員曹玉福。第八團由鄂豫邊紅軍游擊隊組成,團長周駿鳴,政治委員林愷。第九團由紅軍第二十八軍八十二師特務營和鄂東北獨立團組成,團長顧士多,政治委員高志榮。手槍團由紅軍第二十八軍手槍團和部分便衣隊組成,團長詹化雨,政治委員汪少川。

特務營由湘南、閩中紅軍游擊隊組成。營長彭子龍

1939年2月,中共*******周恩來到皖南視察,與新四軍領導人商定了「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根據這一方針,5月成立江北指揮部,統一領導第4支隊和7月新編的第5支隊,江北游擊縱隊。第4支隊開闢了以安徽省定遠縣藕塘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第5支隊開闢了以安徽省來安縣半塔為中心的津浦路東抗日根據地。江北游擊縱隊在安徽高官江北岸開展游擊戰爭,保持和皖南的聯繫。第1支隊派出第6團向蘇南東部發展,與當地的抗日武裝合編為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直抵上海郊區。1939年9月,江左起:陳毅粟裕傅秋濤周恩來朱克靖葉挺抗西撤到長江中的揚中縣與挺進縱隊合編,並向蘇北發展。10月,第2支隊第4團一部北渡長江,在揚州以西改編為蘇皖支隊,打通了與第5支隊的聯繫。11月,第1、第2支隊領導機關合併組成江南指揮部,統一領導在蘇南和向蘇北發展的部隊。這一時期,新四軍還增加了兩支部隊。1938年9月30日,在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組建的新四軍游擊支隊東征,開闢了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1940年2月正式改稱為新四軍第6支隊,轄3個團和4個總隊。1939年1月,在竹溝組成的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大隊向武漢外圍挺進,先後與豫南、鄂中、鄂東的抗日武裝合編為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開闢了豫鄂邊區的抗日根據地,轄5個團隊和3個游擊總隊。

1940年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作出八路軍應派部隊與新四軍合力發展華中的部署。八路軍第2縱隊主力和蘇魯豫支隊、隴海南進支隊先後越隴海路南下,與新四軍第6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4、第5縱隊。第4縱隊執行向西防禦任務。第5縱隊執行向東發展任務。7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率主力北渡長江,改稱蘇北指揮部;10月在取得黃橋決戰的勝利后,與南下支援的八路軍第5縱隊會師。11月17日,在江蘇海安成立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23日遷江蘇鹽城),葉挺任總指揮,陳毅任副總指揮並代理總指揮,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胡服(劉少奇)任政治委員,統一指揮隴海路以南、長江以北的新四軍和八路軍部隊。留在蘇南的新四軍第2支隊領導機關,組建了新的江南指揮部。

新四軍在戰鬥中不斷發展壯大,到1939年底已有49901人,1940年底擴大到88744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國色芬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國色芬芳
上一章下一章

鐵頭娃 四十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