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劉備入蜀,孫權遷都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聽聞曹操有心遣司隸校尉鍾繇征討張魯,懼怕其得隴望蜀,急招幕僚們商議,說:「曹操兵強,無敵於天下,若因張魯之資以取蜀土,諸公可有禦敵之策?」益州別駕張松出列說:「劉豫州與使君同宗,又深為曹操忌憚。其人善於用兵,若請他討伐張魯則張魯必破;張魯破,則益州強,曹操雖來,也不足為懼。」張松一直認為在劉璋手下不足以發揮自己的才能,赤壁之戰前曾受命出使曹操,卻未得禮遇,更沒受徵辟,於是懷恨在心,回蜀后就力勸劉璋改為結交劉備。這次益州危局,張松便又一次提出要請劉備前來相助。
劉璋這邊還沒回應,主簿黃權先勸諫說:「左將軍素有驍勇之名,請他入蜀后,若以部下之禮對待,則其心不滿;若以賓客之禮對待,則一國不容二君。如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今曹操兼有南北之患,是否有餘力取漢中還未可知,情勢不明之下,使君只需守緊邊境,以待時局穩定,未必要求外援。」黃權,字公衡,巴西郡閬中縣人,為人大器而多謀,在西川富有名聲。
黃權話音剛落,投入益州不久的劉巴也出言道:「劉備一世之雄,若使其討張魯,無異於放虎歸山林。」張松恐怕劉璋被反對聲所左右,立刻攻擊劉巴說:「子初曾投身曹操賬下,怕是與劉豫州結怨頗深吧。」劉巴正欲反駁,被劉璋揮手打斷說:「劉豫州與我同為漢室宗親,可結肺腑之交。」於是劉璋派護軍孟達與謀士法正為正副使,各領兩千人去荊州迎請劉備入蜀,反將黃權外放為廣漢縣長。
孟達,字子敬;法正,字孝直,兩人是扶風郡郿縣同鄉,建安初年因逃避飢荒一起入蜀地依附劉璋。法正曾在赤壁之戰後由張松力薦被劉璋派去出使劉備,因此這次又受到了任命。其他人見到黃權的下場后都不敢再多言,劉巴更是怕被猜忌而閉門稱疾。
法正前次與劉備相見時受到了厚待,言談間更覺得劉備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輔佐的明主,故二度出使前特與好友張松密謀,決定暗中奉劉備為主。在前往荊州途中,法正又勸服孟達一同加入到了自己的計劃中來。
見到劉備后,法正獻計說:「將軍命世英才,而劉璋無明主之能,現有州之肱股張松響應於內,當藉機奪下益州。然後以益州之殷富,憑天府之險阻,成大業猶如反掌。」劉備一直在等謀取益州的機會,可又顧慮荊州這邊局勢未穩,難下決斷,只好詢問龐統的意見。龐統進言說:「益州荒殘,人才殫盡,且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成鼎足之志。而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兵馬具全,奪之可定大事。」劉備還是有些猶豫,說:「我與曹操向為水火,他急我便寬,他暴我便仁,他譎我便忠,只要與曹操行事相反,就可成事。如今劉璋待我以同宗之誼,圖謀益州恐會失信義於天下,不符合我一貫的處世之道。」龐統再勸道:「今當權變之際,不應墨守成規。且吞併弱小,攻擊暗昧,逆取順守,正合古人之道。只需事定之後,封以大國,又有誰會說此事失義?公瑾生前就有心攻蜀,難保東吳無人繼其遺志,今日不取,恐為他人佔先。」劉備終被龐統勸服,決定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鎮守荊州,又留孟達及其部曲兩千人助守江陵,而自己則帶著龐統、黃忠、魏延等人同行,率兩萬餘人與法正合兵一處,共入益州。
劉備心向外求,孫權則持身內守。在曹操南下之時,孫權為了便於在前線指揮便將治所由吳郡遷到了京口。而在把南郡借於劉備之後,長史張紘認為可將治所西遷靠近荊州,一來可監控荊州局勢,二來也易於將來過江北進圖中原。張紘多方考慮之下為孫權選定了秣陵,並上疏說:「秣陵,楚武王所置,本名金陵。四周低山盤曲,山環水繞,城東鐘山若長龍蟠繞,城西石頭山似猛虎雄據,龍盤虎踞而王氣匯聚。昔秦始皇東巡會稽經此縣,望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氣,故掘斷連岡,改名秣陵。此地天之所命,又居東南門戶、南北咽喉,有小江百餘里,可安大船、理水軍,進有利可戰,退有險可守,宜為都邑。」
孫權認為張紘言之有理,便讓張紘回吳郡接來家眷同往。不想張紘年已六十,經不起舟車勞頓,在半途染病,卧床不起。張紘在彌留之際仍挂念遷都事宜,並口授次子張靖留書孫權,勸其「從善言、修德治、藏鋒芒、成仁業」。孫權看了張紘的遺書後涕泣交流,遵其生前之言,將治所遷至秣陵。
就在孫權一心放在遷都上時,吳郡餘杭縣郎稚和豫章郡東部彭材、李玉、王海等先後起兵叛亂作寇,聲勢頗大。賀齊出兵征討,旬月之間輾轉兩地,誅殺首惡,其餘叛賊全部降服。賀齊挑選其中精健者加入自己的部曲,體質偏弱的就安置他們為本縣編民。戰後孫權升任賀齊為奮武將軍,並召他來建業受封。待賀齊將要起程返回時,孫權親自為他餞行,並賜予車馬。宴席結束后孫權讓賀齊坐到自己的御車上,賀齊辭謝不敢坐,孫權便叫左右扶其上車,令吏卒兵騎開道,就如同孫權平時的儀仗一般無二。孫權望著遠去的馬車笑著說:「人當努力,若非積行累勤,是得不到這般殊榮的。」直到車行百餘步開外,孫權才轉身離去。
不久之後,孫權在石頭山楚武王所建的金陵邑原址上築城,取名石頭城。城圍七里一百步,以天然礫岩為城基,以峭壁為屏障,山凹處填磚補石,南開兩門,東開一門,西、北兩面以江為池。城內高處有堡壘和烽火台,設石頭倉、石頭津,作為藏械和屯糧之所。孫權又改秣陵為建業,寓意「建帝王之業」。新都臨江控淮,恃要憑險,另設子城和羅城二重城,一時盛況非常,將整個江東的繁華氣息都聚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