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論華夏文明的起源及發展

第63章 論華夏文明的起源及發展

鑿壁窺光正文第63章論華夏文明的起源及發展有文獻記錄的中國歷史從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開始,由於中國曆朝歷代朝廷對對周朝記錄的歷史非常重視,因此周朝史官記錄國家的歷史文獻得到了比較系統而完整的保留,因此周朝的相關歷史文獻是研究中國史前文明即華夏文明的重要歷史依據,當時周朝記錄的史前歷史是否真實可靠仍然是我們不能繞開的問題,因此我們只能根據目前我們已經掌握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並結合周朝、漢朝記錄的從三皇五帝到夏朝、商朝和周朝等的歷史文獻,來對中國史前文明即華夏文明進行分析,抽絲剝繭,去偽存真,儘可能真實地還原一個真實的華夏文明全貌。

根據中國歷史研究的成果,夏朝建立於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600年之間,這表明夏朝建立於距今4100左右,這個時期正好是那次嚴重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小冰河期結束的關鍵時間節點,也是古蜀國三星堆文明被毀滅的時間段,也在華夏族立族立國,號稱統治天下的時間節點上。

夏朝退出歷史舞台後,商朝建立於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27年。

商朝滅亡后,周朝建立於公元前1027年至公元前256年。

按照中國文化傳統,黃帝是華夏族創始人和始祖,根據《史記》中《五帝本紀第一》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神,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板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逐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荀彧,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鑒於王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神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策。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名十四人。」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

「黃帝崩,葬於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司馬遷記錄的這段文言文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歷史信息,一個基本的信息是,黃帝的領導華夏族和同盟軍,平定了國家動亂,擊退了炎帝的挑戰,消滅勁敵蚩尤,從此登上帝王,並使華夏族成為國家的新貴族,登上人類文明的歷史舞台。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場改天換地的戰爭?我們認為,距今4300年至距今4100年間的那場嚴重的小冰河期,迫使北方農牧民族南下翻越秦嶺進入四川盆地避難,於是爆發了軒轅黃帝領導華夏族及其同盟軍,與神農氏、炎帝和蚩尤等地方勢力,在四川等地區爆發戰爭,最終黃帝獲勝,併發生了古蜀國宗廟被毀的歷史慘烈事件。

司馬遷生活於公元前145年至公元前87年,西漢左馮翊夏陽人,是西漢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早年生活在家鄉,十歲隨父入京,先後向古文大師孔安國、今文大師董仲舒學習了《尚書》《春秋》公羊學,對儒、道等各家學說有廣泛的學習。由於師出名門,年輕時便在西漢朝廷中任郎中,並奉命出使中國西南等地。漢武帝元封三年繼父職任太史令,並開始著手編寫《史記》,后因替李陵辯解,觸怒武帝,被處腐刑,出獄后,發憤著書,於徵和元年左右完成了這部巨著,完成不久后即去世。由於《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系統而客觀地記錄中國歷史的文史典籍,因此司馬遷被世人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作為有良知及品德的西漢高級知識分子和史官,他肯定全面地閱讀,並深刻理解了西漢朝廷里保存和收羅的關於中國地區民族及國家起源及歷史的典籍文獻。但是司馬遷創作《史記》時,華夏文明草創初期即黃帝時代已經過去2000多年,加上在黃帝時代漫長的歲月里,由於戰火頻繁,部落統帥機關遷徙不定,因此能夠保留下來的關於黃帝和華夏族的歷史典籍文獻肯定非常有限,同時由於過往朝代的統治者和文化精英們為掩蓋和美好本族歷史,導致歷史真相掩蓋和篡改,能夠流傳下來的反映真實歷史的典籍肯定不多,而能夠流傳下來的典籍往往內容零散、邏輯混亂、矛盾重重、晦澀難懂。

因此,司馬遷在創作這段史前歷史時非常為難,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第一》結尾時說:「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順,薦紳先生難言之。......。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這段文言文的基本意思是:因為華夏族位列始祖的都同為有熊姓氏,因此黃帝、顓頊、嚳、堯、舜為五帝;禹、契、棄等三帝,雖然都有立國統治天下,但是由於與黃帝不同姓氏,因此不能列入五帝之列。這就是大多數學者對五帝的定義。然而在古籍《尚書》中,記載華夏始祖時,只從堯帝開始往後記載,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過去的百家大學者們認為,保留下來的敘述黃帝事迹及言行的典籍文章不「雅順」,「薦紳先生」們都不敢說!不是那種好學深思、明白古人用意的文人,因此,太史公也敢憑著自己淺見寡聞來妄言古人!但是我並湊論述,選擇那些對先帝論述還算「雅順」的史料,編著為《五帝本紀第一》。

為什麼司馬遷寫《史記》時臨淵履薄、戰戰兢兢呢?因為漢朝是華夏族的國家,黃帝是華夏族頭號始祖,如果黃帝和華夏族有缺陷、瑕疵和污點,將意味著漢朝統治者及其宗族的尊貴、正統、輝煌歷史都是瞎扯,同時漢朝統治階層的文治武力和道德教化也將變得蒼白無力,因此漢朝肯定要不成文規定,一切關於黃帝和華夏族「不雅順」的事件和言論一律不能寫入《史記》之中,否則司馬遷就要受到比宮刑更嚴酷的懲罰。但是,司馬遷心裡也清楚,去掉那些「不雅順」的內容,後人將無法讀懂黃帝時代及其後代的歷史,這使司馬遷非常痛苦和為難,因此,司馬遷在維護帝王及王族的名譽、地位、統治和利益的基礎上,寫出了《史記.五帝本紀》這篇神話般使人感到雲里霧裡、莫名其妙的華夏歷史。

我們認為《五帝本紀》基本上保留歷史事件梗概和基本過程和結果,只是將對黃帝和華夏族「不雅順」的內容和言論進行掩蓋和修改,以此滿足漢朝統治者的文化價值需求。

在地理方面,劉家是中原華夏族後裔,漢朝建都長安,主要統治中原地區、秦川地區、四川地區和長江以南地區,漢朝立國初期中原地區、秦川地區等黃河流域地區是華夏族傳統地盤,江淮地區和長江以南地區、四川地區等地區一直是百越等民族的居住地。為了漢朝為了順利征服和統治中國南方地區,漢朝史官肯定要將華夏文明的起源地放在北方,營造一種「北尊南卑」地理文化觀念,在編寫《史記》時,司馬遷肯定要滿足漢朝廷這個原則性文化需求,因此司馬遷發揮文人機智,將很多涉及華夏族重大歷史事件的地點改成北方地名,實在不好改的地點只能進行含糊化處理。

在社會方面,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將儒家思想確立為國家正統思想和道德規範的朝代,儒家思想是一套建立在父系氏族宗法制度基礎上的社會治理體系和道德規範。而西漢之前有秦朝、戰國、周朝、商朝和夏朝等歷史時期,在這些歷史時期里,王朝和民間都存在母系氏族制度與父系氏族制度並存和混雜的狀況,因此,在財產歸屬、宗族倫理、貴賤次序、道德教化等社會管理方面非常混亂,如養男寵在母系氏族社會是正常現象,合理合法。但是養男寵在父系社會卻是殺頭大罪;養女寵在父系氏族社會裡很正常,但是在母系氏族社會裡養女寵者要被亂石砸死!因此,在西漢朝廷堅決反對和打擊母系氏族社會殘留下來的制度、習俗和思想,西漢朝廷稱這些母系氏族社會殘留東西為「蠻夷狡夏」,夷、夏都是古代對女性的稱呼。因此,司馬遷在《史記》中儘可能不論述母系氏族社會內容,儘可能採用父系氏族社會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去創作文章。

在道德方面,在古代社會公認和朝廷認可的道德精神和規範就是法律,道德是判斷事物對錯,司法審判、定罪和量刑的標準,因此道德非常重要。西漢是中國第一個推行父系氏族社會的國家,因此建立父系氏族社會的道德體系和規範,清除母系氏族社會的道德體系和規範是朝廷文化建設主要任務。同時,由於西漢朝廷將儒家思想作為全社會的正統思想,因此一些與儒家思想相抵觸、矛盾和衝突的思想和言論都必須清除。儒家思想重要內容是倫理、忠孝、仁義、和善、平等等價值觀和道德規範,但是西漢之前朝代和社會並沒有這些價值觀和道德規範,奴役、壓迫、殘害、盜竊、搶劫、姦淫、狡詐、殺伐、滅族等罪惡的事情,在西漢之前的朝代和社會裡被視為正常之事,甚至這些醜惡行為被社會普遍認識是有能力、智慧、勇氣和權勢的象徵。

因此,司馬遷之所以不敢將黃帝的事迹和思想完全表達出來,肯定漢朝統治者認為黃帝及華夏族崛起上位的歷史事實,有損華夏族的聲譽;有損西漢社會的民族融合及團結;不利於西漢社會價值觀、道德體系和規範的建設。但是,司馬遷在《史記》上留下的歷史線索,足夠讓我們還原當時黃帝及華夏族經歷的歷史事實。一下是我們本著客觀、科學、中立和公正的態度還原的華夏歷史。

在距今4300年前,當小冰河期使東亞大陸北方變得越來越寒冷和乾旱時,由於北方居民大量南遷逃難,今陝北神木市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石峁王城開始變得一片荒涼,華夏族年幼的公孫軒轅跟隨父王少典及母后等,他們將跟隨最後一批南遷的華夏族朝廷官員、衛隊和軍隊,告別華夏族石峁王城,踏上南征四川的艱難之路。

此後,幼小的軒轅跟隨父王少典及華夏族勇士們在四川地區避難、拼搏、創建偉業。

根據《世紀》記載,軒轅從小天資神靈聰明,思想敏銳,能言善辯。長成后,軒轅應該繼承王位成為華夏族的首領,他當政時,正趕上古蜀國的統治者及階層神農氏集團衰敗,古國各地群雄並起、戰事頻繁、民不聊生的動蕩年代。

為了本族的生存及發展,軒轅訓練和整頓本族軍隊,去征討那些不向朝廷納貢稱臣的部族,軒轅及華夏族的征討行動得到古蜀國諸侯貴族們的響應、支持和歸附。在這次征討戰爭中,軒轅遇到了強勁的對手蚩尤,蚩尤生性暴虐兇猛。在古越語中,蚩chi是黃牛和牛車,尤you是具有自由身份的男人,直譯的意思是「乘坐牛車的男帥」,在母系氏族社會裡,能夠乘坐牛車出行的只有貴族首領和使官,因此這個解釋與現代人對蚩尤形象的描述一致,蚩尤是一個牛頭人身的戰神,當然,蚩尤chiyou連讀能讀成瑤、姚、猶you/jew。

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軒轅的另一個強勁對手是炎帝。當時炎帝準備要要從湖北宜昌侵略蜀地,討伐蜀地的諸侯貴族,於是諸侯貴族都歸順具有軍事實力的軒轅。於是軒轅組織強大軍隊,與炎帝在「板泉之野」決戰,經過三次戰役后,軒轅與炎帝打成平手,最終握手言和,到達了維護軒轅在蜀地的統治地位,同時華夏族承認炎帝在湖北地區統治權。

隨後,蚩尤作亂,不服從「帝」的命令和管制,於是軒轅受命於帝,徵招諸侯聯軍討伐蚩尤。軒轅諸侯聯軍與蚩尤集團軍在「涿鹿之野」決戰,蚩尤集團軍被消滅,蚩尤被擒獲,剝皮示眾,殘忍殺害。

此後,諸侯開始稱呼軒轅為「天子」,擁護軒轅取代神農氏稱帝即黃帝。軒轅稱帝后,天下有不順從的反叛者,黃帝帶兵去征討他們。平定完這裡,又去那裡平定。因此黃帝只能「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最後,黃帝統治疆土東到大海;西到「空桐」;南到江水;北到「葷粥」。國土穩定之後,黃帝和華夏族過著遷徙不定、居無定所的流浪生活,黃帝設立營衛和朝廷管理國家。

黃帝固定行宮在「軒轅之丘」,他娶了西陵之女「嫘祖」為正妃,嫘祖生了兩個兒子,一個是玄囂即青陽,長成后他居住在江水之濱;另一個是昌意,長成后他居住在若水之濱。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為正妃,昌仆生高陽。

黃帝駕崩后,他葬在橋山。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高陽立為帝,就是「五帝」之一的顓頊帝。

這就是軒轅黃帝一生主要故事梗概,看過黃帝的生平故事,難免有諸多困惑和疑問。我們要檢查一個故事的真偽,我們必須從故事的五大要素即故事的起因、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

這個故事就是講述黃帝和華夏族崛起的故事,帝王崛起最合理的原因肯定是「朝廷腐敗、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史記》是這樣表達的,而我們分析是,小冰河期爆發后,北方及高原民族遷徙到四川盆地,面對突發事件,循規蹈矩的保守的古蜀國朝廷和衙門對入侵流民進行管制、分流和安置,在這些過程中,肯定出現衝突、混亂、腐敗和戰爭,然後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這個事件過程以《五帝本紀》敘述歷史過程基本一致。

《史記》沒有設定這個歷史故事發生的時間,根據那次小冰河期發生的時間,這個故事應該發生在距今4300年至距今4100年之間。

《史記.五帝本紀》設定的故事地點,大多以黃河流域,冀州平原有關,但是地名含糊,地理跨度大,一會兒將黃河流域的事情,一會兒事情有跳到長江流域;一會兒地理背景是平原和荒漠,一會兒又是青山綠水、山巒險峻之地。讓讀者感覺黃帝及其軍隊都是神仙,有高速度飛行能力,讓讀者有閱讀神話的感覺。司馬遷要把文章寫成樣子,都是為了滿足漢朝統治階層的文化價值需求。

但是通過仔細分析,司馬遷給我們留下故事框架,我們仍然能推論和認定黃帝的生平故事發生在四川地區,黃帝和華夏族經常活動的地方如江水、若水等河流地區,江水就是今天的長江,四川南部就是長江,順江東下可達長江中下游等中國富裕之地;若水即今天的雅礱江,若水與金沙江合流后的一段,古時亦稱若水,這裡是四川盆地進入青藏高原地區交通要道。黃帝征戰時要「披山通路」行軍在非常險峻山區,這種地形與四川地區的地形相符,但於冀州平原地形地貌無關。黃帝娶正妃於西陵,西陵就是長江三峽中的西陵峽,它位於今天的宜昌地區,這裡是神農氏的故土,因此嫘祖很有可能是神農氏的嫡系公主,在母系氏族時代,娶具有神權和王權的嫡系公主才能扶正父族的正統地位,因此黃帝才會娶嫘祖為正妃,這是典型的政治聯姻。

證明黃帝故事發生在四川地區的另外一個證據是,黃帝的戰爭對手——炎帝。如果黃帝故事發生在冀州平原,黃帝如何帶領華夏軍和同盟軍長途跋涉幾千公里,去攻打深居中國南甚至長江以南地區的炎帝及其軍隊?在那個只能乘坐牛車和徒步行軍的遠古時代,這樣勞師遠征、曠日持久的戰爭能打嗎?在距今4000多年前,兩群相隔幾千公里的古人能有什麼你死我活的深仇大恨?!既然沒有利益衝突和深仇大恨,他們為什麼要打一場大家在情報、物流、行軍、宿營、戰爭策劃、指揮和戰鬥等都辦不好的戰爭。要使這個故事變得合情合理,黃帝和炎帝爭端故事只能發生在四川及其周邊地區。黃帝與炎帝在板泉之野決戰,在古越族「板泉ba

qua

」中「板ba

」是村莊、城市的意思,「泉qua

」與「仙xia

」同音是女性、聖母的意思,板泉的直譯是聖城。

根據遠古歷史文獻記載,炎帝統治著今湖北、湖南等洞庭湖及湘江流域地區,炎帝是神農氏的族親和靠山,而神農氏認為黃帝聯合古蜀國諸侯貴族將神農氏集團勢力趕出四川,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因此,神農氏的君王才邀請炎帝出頭,幫助神農氏集團打擊蜀國諸侯及黃帝。最後,黃帝帶領蜀國諸侯聯軍出西陵峽,在今湖北腹地與炎帝的古越族聯軍展開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最終由於蚩尤集團造反,黃帝才與炎帝休戰,簽定和平條約,娶神農氏的嫡系公主嫘祖為正妃,神農氏及炎帝集團成為黃帝在蜀地統治地位,黃帝集團承認神農氏及炎帝集團在湖北、湖南等洞庭湖及湘江流域地區的統治地位。然後,黃帝及其軍隊返回四川平定蚩尤叛亂。

目前蚩尤與黃帝、炎帝等並列為中華民族的三大文明始祖,但是蚩尤是三大文明始祖最講不清楚、最神秘的。中國歷代史學家認為,蚩尤是九黎族部落首領,九黎族的後裔是瑤族、苗族等古老民族。

在歷代史書典籍都有關於蚩尤事迹的零散編撰,《山海經大荒北經》說:「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殺蚩尤。」《孔子三朝記》說:「黃帝殺蚩尤於中冀,蚩尤股體身首異處,而其血化為鹵,則解之鹽池也,因其屍解,故名其地為解。」從這些表述中反映,蚩尤神通廣大、足智多謀、勇猛剛強,一個非常難對付的戰爭狂人,他肯定讓少年得志的軒轅黃帝吃盡苦頭,丟盡顏面,因此蚩尤戰敗被擒后,黃帝非常殘忍地殺害了他,根據長沙馬王堆西漢出土文獻記載,黃帝殺害蚩尤后,將他剝皮示眾,並將他的骨肉砍碎分給蚩尤的親屬及九黎族的長老們食用!

蚩尤究竟何許人也?黃帝為什麼對他如此仇恨?!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搞清楚,蚩尤在哪裡作亂?他憑什麼挑戰權勢滔天的黃帝?根據歷代史書記載,九黎族生活在今河北、河南和山東一帶,黃帝與蚩尤決戰的地方在「涿鹿之野」、「冀州之野」即今河北涿州一帶。為什麼歷代史學家都一直認為黃帝和蚩尤都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人呢?原因肯定是他們想通過故事地點的變換,掩蓋一段不光彩的歷史,並使編造的新故事符合情理及社會的道德規範。根據本文列舉的論據和分析,蚩尤與黃帝都是生活在四川地區,他們的決戰也發生在四川地區。

那麼,蚩尤憑藉什麼力量挑戰黃帝及其軍事集團呢?根據《世紀》《五帝本紀第一》的記載,軒轅帶兵平定蜀地的叛亂和民變,並將神農氏集團的勢力趕出四川地區后,軒轅已經成為古蜀國霸主即實際統治者;軒轅率領諸侯聯軍進入湖北地區與炎帝作戰後,古蜀國的諸侯貴族已經全部歸順軒轅集團,軒轅已經成為古蜀國的君主即「辟」。在母系氏族社會裡,國君即「辟」及部族首領必須獲得母系神權領袖「帝」的任命才算合法及正統,同時辟集團必須服從帝集團領導,並優厚地供養帝集團,給帝集團交納稅賦、提供勞役。由於忙於戰事,黃帝肯定忽略了與古蜀國帝集團即神權集團的溝通和聯繫,因此軒轅在古蜀國的辟位和權力肯定沒有得到帝集團的任命和授權,至於供養帝集團,給帝集團交納稅賦、提供勞役等事情就更不用說,軒轅集團及華夏族的日常開銷已經讓軒轅費盡心思、焦頭爛額,他那有閑心去管養尊處優、陰陽怪氣的神權集團!因此,軒轅集團及華夏族肯定深深地得罪了古蜀國神權集團即以「帝」為首的薩滿教祭司集團聯合古蜀國。

「蚩尤chiyou」與「葉護yehu」在發音上都接近。在遠古母氏族社會裡,「葉護yehu」即「瑤yao」是高級軍官和長官的名號,在古越語中,yao是眺望遠方的意思。因此,「葉護yehu」即「瑤yao」是「遠方領地監督官」即「封疆總督」。

因此,九黎族原來應該是古蜀國帝集團或辟集團派遣邊疆駐守墾荒的軍民集團,而蚩尤就是這些人的首領。古蜀國的邊疆一般至秦嶺以北及青藏高原東麓等地帶,起初九黎族應該居住在這些邊疆地區。小冰河期爆發后,蚩尤帶領九黎族所屬部落撤退到四川盆地。隨後,蚩尤集團與軒轅集團爆發戰爭,在早期戰爭中,蚩尤集團與軒轅集團勢均力敵,雙方應該以講和告終。

軒轅集團在蜀地一番迅猛操作后,蚩尤感到了危機,同時在軒轅集團與古蜀國神權集團矛盾中,蚩尤也看到了搞垮和消滅軒轅集團的機會。母氏神權集團由一群永遠至高無上的神權及世俗王權的女性貴族長老、薩滿教知識分子,以及她們領導的帝朝廷、後宮、衛隊、娛樂團隊、服務團隊,他們的子女——貴族女營和男營等。帝朝廷有京畿、廣袤的封地及專營產業,帝集團在經濟上可以做到基本自給自足。但是,要維持帝集團奢華生活,繁重管理、事業、大型工程及帝都防衛等,需要辟集團的持續支持和供給。

因此,聰明的蚩尤及其集團很快成為古蜀國神權集團即帝朝廷的守衛者、供養者和執行者。此時蚩尤獲得權力地位更像是古蜀國的君主即辟,同時蚩尤獲得了更多的古蜀國資源和財富,因此,蚩尤才敢挑戰如日中天的軒轅集團。

軒轅肯定深知蚩尤的最終目的,因此他與蚩尤及古蜀國帝集團的鬥爭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

這場殘酷大決戰就發生在今四川青藏高原東麓地區廣漢平原鴨子河畔的三星堆!

今天,古蜀國的歷史,以及軒轅與蚩尤在古蜀國帝都即三星堆地區爆發的那場殘酷戰爭等歷史,除了知道軒轅獲勝,蚩尤慘淡收場之外,其他內容已經被歷代帝王和文人墨客清洗得一乾二淨,真實的歷史已經無法查找。我們看到的所謂歷史,只是那些古人想讓我們看到的經過他們精心編造的東西!

如果不是三星堆文化遺址的發現,以及對那場發生在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小冰期災難的關注,也許我們不敢推斷三星堆文化遺址就是古蜀國神權集團的帝都,也是軒轅集團與蚩尤集團生死決戰的古戰場!

這場戰爭勝利后,軒轅被古蜀國諸侯及貴族推舉為黃帝,號稱天子,集神權和王權以一身。這意味為了永絕後患,軒轅黃帝廢除了母氏帝制,廢除了母氏貴族神權階級。經過周密策劃和準備之後,黃帝朝廷銷毀了象徵古蜀國神權、王權、文化、宗教和鬼神等禮器和文獻,並開始創作關於華夏族歷史、宗教、文化和思想的禮器和經典。這些細節在分析三星堆遺址文物狀況時,我們已經敘述過,此處不再重複。

蚩尤去世后,九黎族在中國的歷史典籍中消失了。也許蚩尤戰敗后,九黎族人都異族更宗、改名換姓,舉族南渡長江,遷徙到今雲貴高原、湘西、廣東、廣西、雲南等物產較為豐富山區,也許這些地方本來就是他們的故土。不久之後他們號稱「瑤yao」,並將蚩尤作為瑤族的先祖及保護神來崇拜。

黃帝得天下之後,雖然設有京邑朝廷治理天下,但是黃帝及後宮族親過著遷徙不定的生活,他們以禁衛軍設營紮寨而居。

黃帝正妃嫘祖生有兩個兒子,一個是玄囂即青陽,他定居在江水之畔;另一個是昌意,他定居在若水之濱。昌意娶蜀山氏公主昌仆為正妃,昌仆生高陽。

黃帝駕崩后,葬與橋山。在這裡很多人會問:橋山在哪裡?為什麼黃帝陵在今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這個問題很好解釋,在遠古時代人類都信仰薩滿教,人死後都實行二次葬,也許黃帝剛才葬在四川一個橋山的地方,隨後,黃帝華夏族的後裔將他的靈骨等搬移到華夏族的祖地安葬,因此那裡才有黃帝陵和橋山,古代的荒地很多,取地名很隨意,愛怎麼取就怎麼取,如今廣州不是有北京路嗎?難道我們能認為在古時候北京是廣州的一個村莊?

黃帝去世后,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為帝,即是帝顓頊。

得了天下后,黃帝為什麼採用這樣統治方式,並做如此的布局安排呢?第一個原因是,在蜀地華夏族是外來戶,人口也不如當地人多,定居於某地,容易受到異族的圍攻,因此遷徙不定而隱蔽的流動生活方式,能夠避免異族侵擾,同時起到巡視天下的作用;第二個原因是,解決守土防禦的問題。皇帝之所以讓昌意帶領族人定居若水即雅礱江四川西南門戶,因為這裡是四川地區與雲南地區、東南亞地區和南亞次大陸地區等泰越文明發祥地,進行經濟和文化交流唯一便捷通道,也是四川地區與青藏高原地區進行經濟及文化交流的門戶,因為東南亞等熱帶地區是人類文明的母體,也是遠古文明最齊備最發達的地區,在三星推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大量的象牙和海貝,這些都是來至東南亞地區的具有貨幣功能的寶物。三星推遺址還發現了大量精美絕倫的金器和銅器,雲南和東南亞地區自古生產金、銀、銅等貴金屬。因此這個地區確實是中國對外交往的重要門戶。

黃帝將自己另外一個嫡子青陽,布置在江水定居,我們認為黃帝這個安排是為了防禦三峽以東地區列強對蜀地的侵擾,因此青陽管轄的部族和軍隊應該定居在今重慶至宜昌一帶地區,因為這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同時長江也是防範居住在雲貴高原地區及中國西南地區的古越族、苗族、瑤族和彝族等南方民族的天然屏障。因此,青陽的防區意義非常重大。

蜀地北方都是高原山區,這些地方貧瘠艱苦,因此黃帝將這些地區交給華夏族的諸侯同盟軍駐守,黃帝得天下后,將四川周邊的高原及山區交給羌族、氐族、巴族等曾經於華夏族站在統一戰線的本地民族駐防定居。

從此,四川成為華夏族統治天下,發展華夏文明的策源地和根據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鑿壁窺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鑿壁窺光
上一章下一章

第63章 論華夏文明的起源及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