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國號
「我家東主原本就已經是異姓郡王了,您既給了靖國公郡王爵位,那是不是也該給我家東主升一升爵位等級?」
虞子禎靠在椅背上,居高臨下俯視說話的中年文士,「如果他願意放棄兵權進京,我可以給他一個世襲罔替的親王爵位。如果他不願意,那他就只能還是鎮北王。」
沒等中年文士控訴她處事不公,虞子禎就已經苦口婆心的反過來勸上他了,「你要明白,一個強勢的帝王,她是不會允許卧榻之側有其他老虎時時虎視眈眈的。」
中年文士:.
這是明著警告他們,如果鎮北王他繼續既要又要,那她就要拿鎮北王開刀?
他和自家同僚互相交換了下眼神,「您的話,在下會如實轉達給我家東主的。」
虞子禎點點頭,「那你們就回去轉達吧。告訴鎮北王,如果他對我開出的條件不滿意,我還可以在虞子承娶妻生子之後,給他的次子一個二等侯的爵位,但代價是,以後那孩子都只能留在京城。」
中年文士心神微松,雖然比起新拿一個二等侯的爵位給虞子承那不知在哪的次子,他和鎮北王其實都更傾向於直接把鎮北王的郡王爵位提升成親王,但虞子禎能在堅定拒絕他們之後給予鎮北王府一定補償,起碼說明了她並不是故意要刁難鎮北王。
雖然中年文士覺得,虞子禎作為即將登基稱帝的人,居然直白的說出威脅自己生父的話,城府之淺,實在不是個合格的皇帝人選。
但也恰恰是因為虞子禎這般沒有城府,他反而沒怎麼斟酌就相信了虞子禎確實是因為不想自己的新朝之上多出一個手握重兵的親王,所以才會拒絕給鎮北王加封,而不是因為她還記恨鎮北王夫妻當初對她的錯待和虧欠。
理由什麼的對其他人來說或許不重要,但對心虛氣短的鎮北王來說,這個理由卻很重要,因為這關係到以後虞子禎會不會刻意針對他們、報復他們。
果不其然,在跟謀士再三確認了虞子禎的態度之後,鎮北王沒怎麼糾結就同意了虞子禎提出的補償條件。
至此,虞子禎只剩下百越、蜀地、遼東尚待收回。
根據一眾僚屬提出的後續方案,虞子禎選擇先登基稱帝,輕徭薄賦,讓百姓休養生息。
至於在蕭元瑾祖父時丟掉的百越、蜀地、遼東,以及一直對中原地區虎視眈眈,但卻因為虞子禎外掛強大、動作太快而沒能趁虛而入的關外異族,考慮到目前的國力與民生,虞子禎預計,她起碼要在五年之後才能對那幾處地方再動刀兵。
按照僚屬們的建議,虞子禎屯兵邊境,震懾異族,然後又派了使者去邀請百越、蜀地、遼東目前的掌權者參加她的登基大典。
確定好接下來的行事基調,包括虞子禎在內的所有人就都再次忙碌起來。
其他瑣碎的準備工作有其他人各擔一攤,虞子禎不必操心什麼,但她身為新朝毫無疑問的開國皇帝,國號、年號之類的東西,虞子禎卻是要自己拿主意的。
作為一個起名廢,虞子禎其實一點兒也不想拿這個主意,奈何眾人根本不給她攤派任務的機會,她的所有僚屬,全都有志一同的把這個在他們看來有著特殊意義的工作交給了虞子禎負責。
除了硬著頭皮去翻書,虞子禎還能怎麼辦?
她苦著臉隨手拿起一本說文解字,看了半天,最終選出了一個她覺得寓意很好的「昭」字。
自以為已經完成任務的虞子禎興沖沖把這個「昭」字寫在紙上,「我想好了,國號就叫昭,光明的意思,怎麼樣?還不錯吧?」
眾人:.
雖然他們能夠理解虞子禎想用這個字作為國號的良苦用心,但.
「這個字不妥,會讓人懷疑您這是在延續大齊的昭王一系。」
「是啊,尤其昭王的封地還一直就在東部地區。」
「而且恕臣直言,昭這個字雖然寓意還算不錯,但內涵卻有些過於淺顯直白了。」
「.」
被眾人以各種在她看來完全就是無理取鬧的理由給先後駁回,虞子禎直接擺爛鬧脾氣了,「那就夏商周?秦漢?隋唐?」
眾人:.
蕭元瑾揉著突突直跳的眉心,儘可能語氣溫和的提醒她,「不能是以前那些朝代使用過的。」
其他人紛紛點頭附和。
虞子禎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開動腦筋,「那華?」
華夏華夏,不讓她取國號夏,那她用華總沒問題吧?
見眾人彼此眼神交流,其中的一小部分人還嘴唇微動,似是要繼續反駁她,虞子禎急中生智抄了一句,「泱泱中華,萬古江河,如日之升,如月之恆」
這內涵夠深了吧?
眼風一掃,發現他們還有繼續磨嘰的跡象,虞子禎只好儘可能有感情的繼續背誦,「呃地大物博,人才輩出,四面俯伏,八方來朝?這總可以了吧?」
要是有人再嘴欠的說還不行,虞子禎決定,她就無論如何都要把取名這麼艱巨的任務轉移給他(們)!
不知是不是感覺到了虞子禎隱而未發的危險氣場,包括蕭元瑾在內的一眾人總算沒有再反駁虞子禎了。
他們接受了「華國」,然後又在虞子禎的一力堅持下,將她這位開國皇帝的國號從他們覺得好聽的「建元」「開元」「泰始」「武德」之類,改成了虞子禎中意的「永寧」二字。
「永寧」雖然聽上去既不亮眼又沒氣勢,但虞子禎卻因為它淺顯直白的美好寓意,堅持用這兩個字做了年號。
她希望這世間從此安寧太平、海晏河清,希望百姓豐衣足食、生活安定。
用這個年號,虞子禎覺得自己就能一直記著她此時此刻的這份美好願望,並且在之後的漫長歲月里一直為之不懈努力了。
忙忙碌碌的時間總是過的很快,一轉眼,虞子禎就迎來了她的登基大典。
受到邀請的百越、蜀地、遼東,他們的當權者雖然沒有親自過來,但卻全都派了自己的心腹近臣和兒子、侄子、外甥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