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科舉文書!以皇帝詔,書到奉行!
在一些靠近河流、湖泊以及背風的山谷中,還是有相對較多的草料的,如果能賣出個好價格,他們不介意派多一點族人去收割。
接下來的時間,冒頓又將自己的親信以及支持者分封到關鍵的地區和部落,以加強對這些地方的控制。
又命令各部落所有貴族子弟,都需做好準備,儘快前往長城那邊的學堂報到,讓他們儘快學會秦國的語言文字,也學習包括種植、建築、挖礦在內的所有技能。
因為,有極為高產的糧食作物,比如畝產數千斤的土豆,以及最適合紡織,同樣高產的棉花,都非常適合在他們這片土地上種植,從今往後,族人不僅將不再為飢餓所困擾,還會同大秦一樣富饒。
一道道命令如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這讓那些長期習慣了自治的部落首領們雖然心中有些彆扭,但在威逼利誘之下,全都表現的一副非常恭順的樣子。
最後,冒頓對所有人說道:「記住,我們胡族,依舊是胡族,不過是秦國的胡族人,我們的血脈不會改變,只是有了新的歸屬,這是神靈的安排。」
「以往,我們面臨著東胡和月氏的兩面夾擊,他們如餓狼一般,時刻覬覦著我們的土地、牲畜和族人。」
「現在,是時候徹底征服他們了!」
「今日日落之前,各個部落必須先調集五萬騎兵到此集合,明日,我將要親自率領大軍,去攻打月氏。」
頓了頓,冒頓提高了音量,看著各部落首領們,語氣斬釘截鐵,不容有絲毫違抗的樣子,說道:「當我得勝歸來之時,希望看到所有部族的兵馬都已整合完畢,我們必將成為這片草原上真正的霸主,再無人敢來侵犯,傷害我們的族人!」
成為這片草原上真正的霸主?
部落首領們聽到這些,眼中既有對冒頓宏偉計劃的震驚,又有一絲難以抑制的興奮。
其中一位名叫巴特爾的首領,率先站了出來,聲音洪亮地說道:「單于,您說得對!我們已經受夠了東胡和月氏的欺凌。這些年,他們的掠奪讓我們的部落損失慘重,無數族人喪生在他們的刀箭之下。如今您有此壯志,我巴特爾第一個支持,日落之前,我定將部落中的五千精騎帶到此處,聽從您的調遣!」
另一位年輕氣盛的首領哈斯爾也緊握拳頭,激動地回應:「早就盼著這一天了,我族的三千騎兵,也定會在日落前全部抵達!」
其他人也紛紛表示遵從。
……
就在冒頓建立絕對權威,以鐵血手段清理異己,又通過賞賜等方式拉攏並整合那些願意歸順的各部落之時。
蒼梧、廬江、九江、四川、薛郡、濟北、廣陽、代郡、上谷、漁陽、臨淄、琅琊、東海、故鄣、膠東,總計十五個郡,也在減免田賦政策發布的第十七天,全部收到了朝廷文書,也開始陸陸續續的在各個人流密集之處開始張貼宣告。
而那一張張宣告紙張,上面也都清晰地寫著減免田賦的具體細則,每一個字都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格外醒目。
一時間,圍攏的人群瞬間沸騰了起來,議論聲此起彼伏,歡呼聲更是響徹天際。
而就在大秦四十八郡,全部都知曉了這一振奮人心的政策的時候。
北地郡、漢中郡、上郡等距離咸陽最近的幾個郡在科舉時間定下來的第八天,也最先收到了承載著無數士子夢想的科舉文書!
隨文書一同送達的,還有科舉文武各科的考題。
至於考卷,朝廷也有著明確的指令。
那就是,各郡需依照規格,根據本郡參與科舉的人數,自行組織印刷。
三郡郡守在接到文書後,全都一臉慎重的開始召集人手,一邊去郡中各處張貼文書,一邊規劃科考場地,還要安排專門的官吏去負責統計本郡有意向參加科考的人數,以便於準備印刷相應數量的考卷。
北地郡。
隨著官吏們馬不停蹄地穿梭在大街小巷,將還帶著墨香的文書高高張貼在集市、城門等處,商人們放下手中的生意,農夫們也扛著農具,所有人全都紛紛圍攏了過來,想要知道朝廷究竟又頒發了什麼好政策。
要知道,距離減免田賦的政策,才過去半個月啊!
集市上人頭攢動,在熱鬧嘈雜的聲音中,一名身著官服的令史神色凝重地穿過擁擠的人群,所經之處,人們不自覺地為他讓出一條道路。
令史徑直走到了文書前方,原本如同沸水般嘈雜的聲音頓時戛然而止,無數雙眼睛也齊刷刷的看了過來,眼中充滿了好奇與期待。
令史站定,深吸一口氣,便用著洪亮的聲音開始當眾宣讀道:「秦始皇三十六年,皇帝詔曰:欲攬天下英豪,今定科舉之制,布告四方,使萬民咸知。」
「十一月廿五日,申時,定為鄉試之期。」
「各郡治所之地,需設考場,欲試者,先至其所在鄉、縣報名,經審核合格,方得赴鄉試。鄉試之中,將察其律法、地理、算術等學問之深淺,亦重其對政事之析解與處置能力。」
「鄉試中選者,十一月卅日,申時,可進郡試。」
「郡試需由郡守親自主持監試,除深探其學問根基外,考生還須論及治國之道、兵法戰略、經濟之策。」
「郡試勝出者,於一月之朔,聚於咸陽,與會試。會試內容廣博,涵蓋國之大政、制度、文化等。」
「一月之中,歷經層層遴選者,入宮面聖應考,接受朕之親試。」
「殿試畢后,即行公布,以昭天下,我大秦首批科舉之才。」
「科舉入仕者,按其才學高下,授以官職。」
「為保科舉公平公正,各郡於考試組織、命題、閱卷等環節,需嚴加監察,絕不容作弊之行。」
「若有考生、官吏違犯考試之規,必依法嚴懲!」
「朕望天下大秦子民,踴躍應試,共赴科舉,為大秦之興盛,獻智獻策。」
「以皇帝詔,書到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