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生存本領》(7)

第四十六章《生存本領》(7)

大度寬容:贏得信任的攻心藝術

要想獲取人心,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大度寬容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法寶。大智若愚者都擁有大度寬容的胸襟,他們能對那些在意見、習慣和信仰方面與他不同的人表示友好和接受,能夠容忍別人的短處、缺點和所犯下的錯誤,做事總是能夠給別人留有餘地,從而在人際交往中遊刃有餘,能夠贏得人心,獲得他人的尊敬和信任,從而成就自己的事業。

人生須學會寬容

寬容猶如春天,可使萬物生長,成就一片陽春景象。宰相肚裡能撐船,不計過失是寬容,不計前嫌是寬容,得失不久踞於心,亦是寬容。寬容可助你贏得下屬的忠誠,保持其積極進取的心;可使你不受一時得失的影響,保持對事情正確的判斷。

如果你想有所作為,想獲得成功,那就要學會寬容,養成能夠容忍諒解別人不同見解和錯誤的度量。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不幸的事都是由於人們之間缺乏包容心而引發的。這些皆因人與人之間的不能容忍與不能包容,和愚昧是同樣的意義,而且這種愚昧,還是野蠻人和暴徒的愚昧;因為他們對於世間的事物認識不清,由隔膜而誤會,由誤會而發怒。法國人有句話:「能夠了解一切事物,便能寬恕一切事物。」

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天晚上在禪院里散步,突見牆腳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違犯寺規越牆出去溜達了。老禪師也不聲張,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少頃,果真有一小和尚翻牆,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並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老禪師寬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寬容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寬容讓你獲得心靈的寧靜,錙銖必較的人往往不能獲得,而是失去更多。只有寬容的人才會積極樂觀地對待生活,在面對困難,或是遇到危險的時候,他們能夠遇難不驚,頭腦冷靜,凡事都以大局為重。這樣的人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尊敬的。

做人一定要學會寬容,每個人都會犯錯誤,而且每天都在犯錯誤;每個人都不完美,而且每個方面都不完美。當遇到你無法容忍的情況時,馬上默念這一段,時間一長,你就會用寬容之心理解別人、對待別人了。

約翰是一個室內裝潢工廠的老闆。有一次,生產線上有一個工人喝得酩酊大醉後來上班,吐得到處都是。廠里立刻發生了騷動:一個工人跑過去拿走他的酒瓶,領班又接著把他護送出去。

約翰在外面看到這個人昏昏沉沉地靠牆坐著,便把他扶進自己的汽車送他回家。他妻子嚇壞了,約翰再三向她表示什麼事都沒有。「不!卡爾不知道,」她說,「老闆不許工人在工作時喝醉酒。卡爾要失業了,你看我們怎麼辦?」約翰當時告訴她:「我就是老闆,卡爾不會失業的。」

回到工廠,約翰就對卡爾那一組的工人說:「今天在這裡發生的不愉快;你們要統統忘掉。卡爾明天回來,請你們好好對待他。長期以來他一直是個好工人,我們最好再給他一次機會!」

卡爾第二天果真上班了。他酗酒的壞習慣也從此改過來了。約翰的寬容使卡爾很感動,他一直記在心上。

一年後,地區性工會總部派人到約翰的工廠協商有關本地的各種合同時,居然提出一些令人驚訝、很不切實際的要求。這時,沉默寡言、脾氣溫和的卡爾立刻領頭號召大家反對。他開始努力奔走,並提醒所有的同事說:「我們從約翰先生那裡獲得的待遇向來很公平,用不著那些外來『和尚』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就這樣,他們把那些外來的「和尚」打發走了,並且仍像往常一樣和氣地簽訂合同。約翰用寬容贏得了工人的擁戴,取得了事業的成功。事實證明,事業越成功的人,也就越有寬容之心。

在全球最權威的商學院——哈佛大學商學院的必修課程中,有一部分專門研究非智力因素對一個人成功的影響。在這些非智力因素中,他們就極為突出寬容的價值,強調寬容是成功者的必備素質。假如你不相信這一點,不按「寬容」行事,那麼,你就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名真正的成功者。試想,如果你因別人的一點過錯就心生怨恨,一直耿耿於懷,甚至想打擊報復,整日沉湎於這樣的瑣事上,那麼你還有精力發展自己的事業嗎?

當遇到與你不一致的觀點、做法時,首先你要想想別人合理的地方,為什麼會這樣想、這樣做。然後,你再把你的做法與他們的做法作比較。你可以試著與不同背景、不同思想的人做朋友,多觀察他們的做法,要善於採納新的觀點,這樣你才能學會寬容。如果你發現有些人實在令你難以忍受,比如你的同事,那你可以努力找出他的一些優點,然後,再見到他時,多想想他的這些優點。並且,在與別人的談論中,你不要批評他的缺點,更不要作無謂的抱怨。

寬容是人生的一種智慧,是建立人與人之間良好關係的法寶。一個擁有寬容美德的人,能夠對那些在意見、習慣和信仰方面與你不同的人表示友好和接受。寬容不僅對你的個人生活具有很大的價值,而且對你的事業有重要的推動意義。一個人經歷一次寬容,就可能會打開一扇通向成功的大門。藉助寬容的力量,你可以實現自己偉大的夢想,成就自己的事業。

做人要有大度風範

做人大度是一種風範,在本該懲罰別人的時候選擇饒恕更是一種境界,因為他不但給了別人機會,也取得了別人的信任和尊敬。

生活中的我們總是善於接納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對於別人的短處、缺點與錯誤,我們很少能夠表現出耐性。

不能容人缺點,這是人類的一個弱點。古語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應該有容人之短的氣量。

春秋時期,楚莊王和群臣在宴席上共飲。席間絲竹聲響,輕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籌交錯,直到天色已晚仍未盡興。楚王命令點燭夜宴,還特地叫自己的愛妃向文臣武將們敬酒。

忽然一陣風吹過,把蠟燭都吹滅了。一位官員以酒壯膽調戲了楚莊王的愛妃,妃子情急之中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纓帶,並回到楚莊王面前告狀,讓楚王點亮蠟燭找出剛才對自己欲行不軌之人。

令人意外的是,他卻並沒有讓人點燃蠟燭,而是大聲說:「今日設宴,諸位一定要盡歡暢飲。為了讓大家更加盡興,請諸位都把帽纓扔掉。」聽楚莊王這樣說,大家都把帽纓取下,這才點上蠟燭,君臣盡興而散。

席散回宮,愛妃怪楚莊王不給她出氣,楚莊王說:「此次君臣宴飲,旨在狂歡盡興,融洽君臣關係。酒後失態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責任,加以責罰,豈不大煞風景?」

七年後,楚莊王要討伐鄭國。一名戰將主動率領部下先行開路,所到之處拼力死戰,大敗敵軍,直殺到鄭國國都。

戰後楚莊王論功行賞,才矢口其名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賞賜,並主動承認了七年前宴會上對楚王愛妃無禮之人就是他,今日之舉就是為報楚莊王七年前不究之恩。

《菜根譚》中教人處世的智慧之一便是寬容他人,只有容人之短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寬容他人的過錯,就會贏得朋友,贏得他人的尊敬。「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隱私,不念人舊惡,二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人無完人,即便是聖人也難免會犯錯,何況凡人乎?所以當對方做錯了一些小事,不必斤斤計較。動輒責罵訓斥,只會把你們之間的關係弄僵。相反,要盡量寬待對方。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有一個列兵,他大聲喊叫:「消滅那個該死的對手。」可是他馬上懊惱地發現自己所冒犯的人是潘興上將。當這個列兵結結巴巴地道歉時,潘興上將輕輕拍拍他的後背說道:「沒關係,孩子。」

上將沒有因為列兵的冒犯而大發雷霆,對他進行懲罰,而是原諒了他,他的大度讓人佩服。像上將這樣台鎔人之短的人還有很多,藺相如位尊眾臣之上,廉頗不服,屢次侮辱之,但他仍以國家利益為上,以社稷為重,處處忍讓,是度量大也。三國時期的蔣琬,身為尚書令,找一個部下談話,那人不理他,他不計較。有下屬在背後說他的壞話,認為他辦事不行,不如前人。有人向他告發,他也毫不介意,還說他說得對,我確實不如前人。像藺相如和蔣琬這樣的人,能夠寬容別人,不計較個人恩怨,把主要精力放在事業上,最終取得了成功,也受到了人們的敬仰。

孔子曾經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意思是說水太乾淨,魚兒不能生活,對人的要求太高就不會有朋友了。所以,做人要盡量能容人之短,只有這樣,才能贏得他人的尊敬,贏得更多的朋友。

范仲淹曾任吏部員外郎,當時,宰相呂夷簡執政,朝中的官員多出自他的門下。范仲淹上奏了一個《百官圖》,按著次序指明那些被提拔的人與宰相的關係。並建議:任免近臣,凡超越常規的,不應該完全交給宰相去處理。這樣做,呂夷簡非常不高興,便找了個機會把范仲淹貶為了饒州知州。

康定元年,西夏王李元昊率兵入侵,范仲淹被任命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負責防禦西夏軍務。這時,仁宗下諭讓范仲淹不要再糾纏和呂夷簡過去不愉快的事。范仲淹回答說:「臣向論矗國家事,於夷簡無憾也。」他的意思是,我過去議論的都是關於國家的大事,對夷簡本人並沒有什麼怨恨。呂夷簡聽說后,深感『隗疚,連連說:「范公胸襟,勝我百倍!」

有些人心胸狹窄,總喜歡揪著別人的「小辮子」不放,得理就不讓人,他們永遠不會招人喜歡。美國眾議院著名發言人薩姆·雷伯說:「如果你想與人融合相處,那就多多原諒別人的缺點吧。」你包容別人的缺點,別人才能同樣對你。

古人云:怨怨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是一種寬恕,也是一種博大的胸懷。與人相處時,多看到對方的優點,盡量包容對方的缺點,才能夠在人際交往中遊刃有餘,贏得人心。

擁有一顆寬容的愛心

寬容是一種藝術,寬容別人,不是懦弱,更不是無奈的舉措。在短暫的生命里中學會寬容別人,能使生活中平添許多快樂,使人生更有意義。

屠格涅夫說:「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寬容的。」

法國19世紀的文學大師雨果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古希臘神話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里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發現腳邊有個袋子似的東西很礙腳,海格里斯踩了那東西一腳,誰知那東西不但沒有被踩破,反而膨脹起來,加倍地擴大著。海格里斯惱羞成怒,操起一條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東西竟然長大到把路堵死了。

正在這時,山中走出一位聖人,對海格里斯說:「朋友,快別動它,忘了它,離它遠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當初,你侵犯它,它就會膨脹起來,擋住你的路,與你敵對到底!」

我們生活中茫茫人世間,難免與別人產生誤會、磨擦。如果不注意,在我們輕動仇恨之時,仇恨袋便會悄悄成長,最終會導致堵塞了通往成功之路。所以我們一定要記著在自己的仇恨袋裡裝滿寬容,那樣我們就會少一份煩惱,多一分機遇。

學會寬容,對於化解矛盾,贏得友誼,乃至事業的成功都是必要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對同事、對顧客對子女、對配偶等等都要有一顆寬容的愛心。

寬容是一門交往的藝術。它可以潤滑彼此間的關係,消除彼此間的隔閡,掃清彼此間的顧忌,增進彼此間的了解。寬容能打開兩顆相對封閉的心靈,像一種明澈而柔潤的調劑,使之相融相知。「大度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懂得寬容的人生是美麗的。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用寬容來安慰別人因失誤而愧痛的心,讓別人心存感激,是最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尊重的。寬容是安慰劑,如一江春水,抒寫著溫馨閑適與融洽,讓人在柔和舒適間倍感親切,教人在壯美和激情中意氣風發。世間因為有了寬容而愛意濃濃,美麗祥和。當我們深陷苦悶,孤獨難捱,山重水複之時,突然獲得別人的理解與鼓舞,誰不會因之心潮澎湃,熱淚盈眶,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呢?

拿破崙在長期的軍旅生涯中養成寬容他人的美德。作為全軍統帥,批評士兵的事經常發生,但每次他都不是盛氣凌人的,他能很好地照顧士兵的情緒。士兵往往對他的批評欣然接受,而且充滿了對他的熱愛與感激之情,這大大增強了他的軍隊的戰鬥力和凝聚力,成為歐洲大陸一支勁旅。

在征服義大利的一次戰鬥中,士兵們都很辛苦。拿破崙夜間巡崗查哨。在巡崗過程中,他發現一名巡崗士兵倚著大樹睡著了。他沒有喊醒士兵,而是拿起槍替他站起了崗,大約過了半個小時,哨兵從沉睡中醒來,他認出了自己的最高統帥,十分惶恐。

拿破崙卻不惱怒,他和藹地對他說:「朋友,這是你的槍,你們艱苦作戰,又走了那麼長的路,你打瞌睡是可以諒解和寬容的,但是目前,一時的疏忽就可能斷送全軍。我正好不困,就替你站了一會,下次一定小心。」

拿破崙沒有破口大罵,沒有大聲訓斥士兵,沒有擺出元帥的架子,而是語重心長、和風細雨地批評士兵的錯誤。有這樣大度的元帥,士兵怎能不英勇作戰呢?如果拿破崙不寬容士兵,那後果只能是增加士兵的反抗意識,喪失了他本人在士兵中的威信,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人們交往貴在與人為善寬以待人,儘可能向他人提供方便,盡量給予他人幫助。可以說,寬容是一個道德水平較高的表現,所謂「有容,德乃大」。你希望別人善待自己,就要善待別人,要將心比心,多給人一些關懷,尊重和理解;對別人的缺點要善意指出,不能幸災樂禍;對別人的危難應儘力相助,不應袖手旁觀,落井下石。即使是自己人生得意,也不能得意忘形,居功自傲,而是應多想想別人對自己的幫助,讓三分功給別人。人總是喜歡和寬容厚道的人交朋友的,正所謂「寬則得眾」。

寬容還要求我們「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使別人事事行得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在一定意義上,成人之美就是成己之美,即使對有錯誤的人也不要嫌棄,應給人提供改過的寬鬆條件,原諒別人的過失,幫助別人改正錯誤。正所謂與人方便,己也方便。

在生活中學會寬容,你便能明白以下道理。

寬容就是洞察。世界由矛盾組成,任何人或事情不會盡善盡美。無論是「患難之交」、「親朋好友」,還是「金玉良緣」、「模範丈夫」,都是相對而言。他們的矛盾,苦惱常被掩飾在成功的光環下,而掩蓋的工具恰恰是寬容。不必羨慕人家,不要苛求自己,常用寬容的眼光看世界,事業、家庭和友誼才能穩固和長久。

寬容就是忍耐。同事的批評,朋友的誤解,過多的爭辯和「反擊」實不是取,惟有冷靜、忍耐、諒解最重要。立下愚公移山之志,堅持以德報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相信這句名言:「寬容是在荊棘叢中長出來的穀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寬。

寬容就是忘卻。人人都有痛苦,都有傷疤,動輒去揭,變添新創,舊痕新傷難癒合。忘記昨日的是非,忘記愛人曾經有過的一段浪漫,忘記別人先前對自己的指責和謾罵,時間是良好的止痛劑。放眼明日,來日方長,學會忘卻,生活才有陽光,才有歡樂。

寬容就是瀟洒。處處綠楊堪系馬,家家有路到長安。寬厚待人,容納非議,乃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美滿之道。一切狗苟蠅營、芥蒂塊壘,在寬容的陽光下,將灰飛煙滅、冰釋雪化。事事斤斤計較、患得患失,活得也累,難得人世走一遭,瀟洒最重要。

那麼,容人究竟應當容些什麼呢?

——容人之長。人各有所長。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互相促進,事業才能發展。劉邦在總結自己成功經驗時的那段話很發人深省:「夫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所以取天下也!」善於用人之長,首先是能容人之長。嫉妒別人的長處,生怕同事和部屬超過自己而想方設法壓抑的做法,是很愚蠢的。

——容人之短。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的短處是客觀存在的,容不得別人的短處勢必難以共事。「鮑管分金」的故事就很耐人尋味。春秋時期,鮑叔牙與管仲合夥做生意,鮑叔牙本錢出得多,管仲出得少,但在分配利潤時管仲卻總是多要。鮑叔牙並沒有覺得管仲自私,而是認為管仲家裡窮,多得點沒關係。後來鮑叔牙還把管仲推薦給齊桓公做了大夫。如果鮑叔牙容不得管仲的缺點,管仲的才華可能被淹沒。

——容人之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歷史上凡是有作為的偉人,多數都能容人之過。

——容人之個性。由於人們的家庭出身、社會經歷、文化程度不同,性格必有差異。因此,容人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能夠接納各種不同性格、具有不同個性的人。如果只喜歡與自己性格相近的人,那麼我們的朋友少之有少。

——容己之仇。這是容人的極致,是一種高尚的品德。齊桓公不計管仲一箭之仇、祁黃羊「外舉不避仇」等,向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寬宏大量可化敵為友

寬容是解除疙瘩的最佳良藥,寬廣胸襟是交友的上乘之道,寬容能使你贏得朋友友誼。

自古,學者都講究養學、養氣、養德、養心、養量。為人處世,首先要做到寬宏大量、心懷坦蕩,能寬容他人,這也要求人與人之間做到互諒、互讓、互敬、互愛。、互諒就是彼此諒解,發生爭執時多替對方考慮,而不過多計較個人得失。人都是有感情和尊嚴的,既需要他人的體諒,又有義務體諒他人。有了互相之間的體諒,就能使彼此心平氣和,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平靜的心境,冷靜地分析、處理事情。

人們說:「人情反覆,世路崎嶇。行去不遠,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遠,務知讓三分之功。」這樣做,既是為他人著想,又能為自己留條後路,看似糊塗,實是大精明。

1754年,弗吉尼亞殖民地議會選舉在亞歷山大里亞舉行。喬治·華盛頓上校作為這裡的駐軍長官參加了選舉活動。選舉結果有兩個人得票最多,其中一個是喬治·華盛頓推薦的,且大多數人都支持華盛頓推薦的候選人。但有一個叫威廉·賓的人則堅決反對,為此,他還同華盛頓發生了激烈的爭吵。爭吵中,華盛頓失言說了一句冒犯他的話,這無異於火上澆油。威廉·賓聞言怒不可遏,一拳就把華盛頓打倒在地。

擁護華盛頓的人以及華盛頓的朋友們見狀圍了上來,高聲叫喊著要教訓威廉·賓。駐守在亞歷山大里亞的華盛頓部下聽說自己的司令官被辱,馬上帶槍沖了過來,一時劍拔弩張,氣氛十分緊張。

此時,只要華盛頓一聲令下,威廉·賓就會被憤怒的士兵當場打死。然而,華盛頓卻相當冷靜,他只淡淡地說了一句:「這不關你們的事。」就這樣,事態才沒有惡化。

第二天,華盛頓給威廉·賓寫了一封簡訊,要他立即到當地的一家小酒店去。威廉·賓以為這一定是華盛頓約他決鬥,於是毫不畏懼地拿了一把手槍,只身前往。

一路上,威廉·賓都在想如何對付身為上校的華盛頓,但當他到達那家小酒店時卻大吃一驚,他見到了華盛頓的一張真誠的笑臉和一桌豐盛的酒菜。

「賓先生,」華盛頓熱情地說,「犯錯誤乃是人之常情,糾正錯誤則是件光榮的事。我相信昨天我是不對的,你在某種程度上也得到了滿足。如果你認為到此可以和解的話,那麼請握住我的手,讓我們交個朋友吧。」

威廉·賓被華盛頓的寬容感動了,忙把手伸向華盛頓,說:「華盛頓先生,也請你原諒我昨天的魯莽與無禮。」從此以後,威廉·賓成為華盛頓堅決的擁護者。

能否做到寬宏大量關鍵靠三點:一是平等的待人態度,不自認為高人一等,保持一顆平常心,平視他人,尊重他人;二是有寬廣的胸襟,心胸坦蕩,虛懷若谷,聞過則喜,有錯就改;三是有寬容的美德,能夠以仁厚待人,能夠容他人之過,而不是斤斤計較、睚眥必報。由此看來,在雅量的背後,實際上反映的是—個人的素養和品行。

容過讓人際關係更和諧

能夠「容過」的人,往往能夠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和良好的群眾基礎。同時,也能夠得到人們的讚賞和認可。

有一句英國諺語是這樣說的:「如果只想幸福一天,最好上理髮店;如果只想幸福一周,就去結婚;如果只想幸福一個月,可以去買一匹馬;如果只想幸福一年,那就蓋一棟新房;如果想獲得終生的幸福,就必須當一個充滿愛心的人。」

只有充滿愛心的人,才能以溫柔對待倔強,用寬容包容苛刻,用熱情融化冷酷。游弋於愛的空間,人與人之間便沒有了仇恨、欺騙和謊言,這種人生的境界或許正是現代社會所缺乏的,同時也是人們所嚮往的。

冷酷和苛刻是長在心靈果園中的毒草,只有仁愛之心才是真正的除草劑。容人之過,就是仁愛之心的一種體現。

所謂「容過」,就是容許別人犯過失,也容許別人改正錯誤。不要因為某人一有某種過失,便忽視他,或一棍子打死,或從此以某種眼光去看待對方,「一過定終身」。這也是一種「忍」的形式。

孰人無過呢?誰都可能犯過失。這樣說,可能大家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容過」講的則是這樣一種「過」,它給自己帶來了一定的損失,或在某種程度上與自己有關。例如,自己的下屬有了過錯,自己的合作者有了過錯,或者是自己的家人有了什麼過錯,等等。在這種情形下,能否有一種寬容的態度對待這種「過」,當然是衡量人的素質的一個方面。

古時有一位官員,家裡珍藏著一對稀世玉杯。這對玉杯晶瑩剔透,無瑕無疵,沒有一絲雜色。官員將它們視為傳家之寶,異常珍愛,輕易不肯示人,只在重要聚會時才拿出來,專設一桌,鋪上錦緞,將玉杯放在上面使用。

有一次,官員宴請一些下級同僚。喝到酒酣耳熱之際,大家的舉止不免變得粗獷起來。一位同僚在勸酒時,失手將玉杯碰落在地,這對寶貝頓時化做滿地碎片。在座的人都驚呆了,那個冒失鬼更是嚇得跪在地上,請求治罪。

這位官員神色不動,毫無惋惜之意,好像剛才摔碎的不過是一隻原本想要扔掉的破飯碗。他笑著對賓客們說:「大凡寶物,是成是毀,都有定數,該有時它就來了,該失去時,誰也保不住。你偶然失手,又不是故意的,有什麼罪呢?」

事後,朝中上下無不稱道這位官員氣度不凡,有宰相之量。後來,他果然成為宰相。他就是與范仲淹齊名的北宋名相韓琦。

世上有四種人,第一種人對別人嚴對自己寬;第二種人對別人嚴對自己也嚴;第三種人對別人寬對自己也寬;第四種人對別人寬對自己嚴。第一種人給社會製造麻煩,第二種人給生活帶來壓力,第三種人使人際變得輕鬆,第四種人給世界帶來福祉。第一種人不一定都是小人物,他們對世界的破壞力總是跟他們的權力一樣大;第四種人不一定都是大人物,但他們卻維繫著人類對生活、對未來的信心。

「容過」,就是要壓制或克服自己內心對於當事人的歧視,儘管自己心裡並不快樂,感到懊喪,但卻應該設身處地地為當事人著想,想一下自己如果在這種場合下會如何做,在做錯了某事之後又有何種想法。當然,這裡需要「容」、需要「忍」的是對於當事人本人,而對於具體的事情本身則應該講明白,該批評的必須批評。

偉人表現其偉大的方式,是在於他們對小人物的寬容與體諒。在很多偉大人物身上都會有寬容的美德,這種美德是他們能夠被人尊敬的原因之一。

在人的性格中,寬容與否是你自己最能明顯感受到的,因此也最容易加以改進。在生活中利用寬容可以減少很多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可以讓大家更好的溝通,彼此多一些體貼和關懷。同時,寬容也可以解決許多棘手的問題,讓那些生活中的問題迎刃而解。

沙皇亞歷山大常常到俄國四處巡訪。一天,他來到一家鄉鎮小客棧,為進一步了解民情,他決定徒步旅行。當他穿著沒有任何軍銜標誌的平紋布衣走到了個三岔路口時,記不清回客棧的路了。

亞歷山大無意中看見有個軍人站在一家旅館門口,於是他走上去問道:「朋友,你能告訴我去客棧的路嗎?」

那軍人叼著一隻大煙斗,頭一扭,高傲地把這身著平紋布衣的旅行者上下打量一番,傲慢地答道:「朝右走!」

「謝謝!」大帝又問道,「請問離客棧還有多遠!」

「一英里。」那軍人生硬生說,並瞥了陌生人一眼。

大帝抽身道別剛走出幾步又停住了,回來微笑著說:「請原諒,我可以再問你一個問題嗎?如果你允許我問的話,請問你的軍銜是什麼?」

軍人猛吸了一口煙說:「猜嘛。」

大帝風趣地說:「中尉?」

那煙鬼的嘴唇動了下,意思是說不止中尉。

「上尉?」

煙鬼擺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樣子說:「還要高些。」

「那麼,你是少校?」

「是的!」他高傲地回答。於是,大帝敬佩地向他敬了禮。

少校轉過身來擺出對下級說話的高貴神氣,問道:「假如你不介意,請問你是什麼官?」

大帝樂呵呵地回答:「你猜!」

「中尉!」

大帝搖頭說:「不是。」

「上尉!」

「也不是!」

少校走近仔細看了看說:「那麼你也是少校!」

大帝鎮靜地說:「繼續猜!」

少校取下煙斗,那副高貴的神氣一下子消失了。他用十分尊敬的語氣低聲說:「那麼,你是部長或將軍!」

「快猜著了。」大帝說。

「殿……殿下是陸軍元帥嗎!」少校結結巴巴地說。

大帝說:「我的少校,再猜一次吧!」

「皇帝陛下!」少校的煙斗從手中一下掉到了地上,猛地跪在大帝面前,忙不迭地喊道:「陛下,饒恕我!陛下,饒恕我!」

「饒恕你什麼?朋友。」大帝笑著說,「你沒傷害我,我向你問路,你告訴了我,我還應該謝謝你呢!」

寬恕不僅是愛心的體現,而且是極高的做人境界,表面上看,它只是一种放棄報復的決定。這種觀點似乎有些消極,但真正的寬恕卻是一種需要巨大精神力量支持的積極行為。寬恕更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做人品質,一種正確的做人自我意識的體現。一個人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會有寬恕的胸懷。做人寬恕得到的收益是人際關係的協調與和諧。

器量大者方能成大事

一個具備寬宥能力的人,也必然具有大胸襟、大器量,這樣的人才更容易得到別人幫助,才更容易成功。

人的器量有大有小,有智有愚,命運也千差萬別。比如家庭富裕的人,器量大就添財進福,器量小就招災惹禍;地位高貴的人,器量大就受人擁戴,器量小就眾叛親離;聰明的人,器量大就事業有成,器量小就惹禍上身;愚蠢的人,器量大就身心安泰,器量小就禍在眉睫……可以說,有器量就是智慧的一種表現。感情用事,常常是不會有好結果的。器量大一點,做一些合理的、適當的,理智的讓步,必將有助於矛盾的消除和事情的解決。

十六國時期,前秦苻堅手下的重臣王猛曾率大軍前去與前燕作戰。開戰前,徐成違背了軍令,依法當斬。因徐成是鄧羌的部下,所以鄧羌出來說情,遭到王猛拒絕。鄧羌一氣之下反目為仇,要興兵謀反,殺掉王猛。王猛問他為什麼要謀反,鄧羌說:「我們一起出來與前燕作戰,有人在內部自相殘殺,所以我要除掉這個奸賊。」王猛考慮到大敵當前,以大局為重,便容忍了鄧羌這種犯上作亂的行為。不僅赦免了徐成,而且為了團結鄧羌,還故意說了些恭維他的話:「我並非真的要殺徐成,只是試試將軍。將軍對自己的部下如此講義氣,何況對國家呢!這樣,我就不怕前燕的軍隊了。」

其後,戰爭進行到白熱化的階段,王猛要調動鄧羌的軍隊前去應敵。在這關鍵時刻,鄧羌卻向他提出打敗燕軍后要讓他出任司隸校尉的無理要求。王猛很為難,回答說:「這不是我可以決定得了的。」王猛說的是要情,可是鄧羌竟然拉著自己的一派人按兵不動,並以此相要挾。王猛再次從全局出發容忍了鄧羌,親自向鄧羌賠禮道歉,答應了他的無理要求。鄧羌這才帶著人馬出戰,一舉殲滅了前燕的軍隊。

後人評論此事說:「鄧羌請郡將以撓法,徇私也;勒兵欲攻王猛,無上也;臨戰豫求司隸,邀君也。有此三者,罪莫大焉!猛能容其所短,收其所長,若馴猛虎、馭悍馬,以成大功。」這段評論非常中肯,深刻說明了王猛在關鍵時刻能夠「容其所短」而「收其所長」。假如王猛只是就事論事,一怒之下殺了鄧羌,當然在道理上講也是站得住的,但是如果從全局利弊短長的角度來考慮,就不如「姑且容忍」更高明了。也正因如此,在大敵當前的嚴重時刻,王猛維護了自己內部的團結、統一,才順利地完成了徹底消滅前燕、俘虜前燕君主慕容的大業。

「宰相肚裡能撐船」,「小不忍則亂大謀」,這些都是告誡人們,非大器量、大胸懷者不能成大事。

居上位者特別需要寬宥的大器量,律法不外人情,但看你怎麼解釋:法外開恩常能為自己招來死忠之士。秦穆公的遭遇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春秋時代中葉,秦國與晉國在中原地區相互爭霸。數十年間,雙雄干戈不斷,互有勝負。有一年,秦穆公和晉惠公各自親率大軍,在韓原地方交戰。結果晉國打了敗仗,惠公急忙棄了軍士器械,倉皇逃命,卻不料坐騎陷足於泥濘之中,不能行走。穆公及麾下將士見狀,飛也似的追趕上去,想要擒擄惠公。可是還沒追上,晉國的軍隊就重重地包圍了過來,反而把秦穆公給困住了。晉軍見機發動猛烈的攻勢,並把秦軍阻擋在外圍,切斷救援。眼看穆公就快被晉軍擊殺了,秦軍卻是一籌莫展。

就在生死存亡之際,秦國陣中衝出一小支隊伍,向晉軍直撞了過去。只見他們個個奮不顧身,拚死衝鋒,終於把晉軍的包圍網突破了一個缺口,救出了穆公。其他秦軍見機不可失,趁此如虹氣勢,乘勝追擊,殺得晉國潰不成軍,反而將晉惠公給俘虜了。

原來在開戰之前,秦穆公有一匹很好的馬逃脫,跑到岐山附近。當地居民不知道這匹馬的來歷,捕獲之後,便將他煮食來吃。當時一起分享這匹好馬的,一共有三百多人。負責馬政的官吏追蹤這匹好馬的下落,發現是被岐山的居民吃掉的。於是把吃過馬肉的三百多人全都捉了起來,送到朝廷,交付有司治罪。穆公知道這件事後,便說:「仁人君子,不可為了牲畜的事情,卻殺害了人的性命。我曾經聽說,吃了好馬的肉,一定要飲酒,否則有傷身體。」便命人將他們放回,並各賜一瓶酒,赦免他們偷吃馬的罪責。

這三百多人原以為會獲罪受懲,沒想到穆公竟不加追究,非但赦免了他們,還多加體恤,賜予美酒。眾人無不喜出望外,感懷穆公恩德,當聽說秦國要去攻打晉國的時候,便一同投身軍旅,為國效命。後來在戰場上,正遭逢公危急窘迫,生死一線的危急關頭,三百多條好漢便奮勇突圍,死力救駕,以報其赦罪之德。

沒想到,正由於這三百多人的奮戰,穆公撿回了一條命,也讓秦國生擒了晉君,大獲全勝。

我們無法去估算一次寬宥能帶來多少回報,也無法預測對方會不會回報,但可以肯定的是,寬宥所帶來的人際方面的正面效應比負面效應大,而這也是人類社會維持平衡的一個很重要的機制。

善待別人的錯誤

寬容、原諒能贏得犯錯者的感激,日後自然傾力相助。

誰都會有犯錯的時候,當然這也包括我們的下屬。面對下屬的過失,由於職權上的關係,一般上司的反應總是怒氣沖沖,非得把下屬罵一個狗血噴頭不可。然而嚴苛的批評是無益的。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我們所要批評的人,不論其是否有錯,都將會執意強辯,自覺不自覺地採取防衛行動,為自己尋找合理的解釋。而一旦批評直接傷害了對方的自尊,他就會開始反擊,這樣就更不可能反躬自省、承認錯誤了。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滿臉怒氣,要殺為他養馬的人,旁人沒有一個敢替養馬人說話的。這時,長孫皇後走過來,她見皇上的臉色不好,知道又有了不愉快的事,於是柔聲問道:「皇上在為什麼事生氣呢?」

李世民告訴她說:「我的那匹最心愛的馬好端端的突然死去,一定是養馬人不負責任,讓馬吃了什麼東西。你知道這匹馬跟著我南征北伐,立下赫赫戰功。現在無病而死,叫我怎麼不傷心呢?因此,我一定要殺死這個養馬人,看誰以後還敢不負責任!」

長孫皇后很不滿意李世民的做法,想說幾句好話救下養馬人,可是握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皇上正在氣頭上,恐怕幫不了這個忙了。她突然想起歷史上發生過類似的事,不妨講給皇上聽聽,也許能讓他回心轉意。

「陛下,你聽說過齊景公殺養馬人的故事嗎?」長孫皇后的第一句話就把李世民的注意力拉過來了,他饒有興趣地聽著皇后說下去:「齊景公的一匹馬死了,要殺養馬人。有個叫晏嬰的臣子站出來說,養馬人有三條罪狀。齊景公催著晏嬰快說哪三條,晏嬰說,「第一條罪,養馬人失職,沒有養好馬而被殺;第二條罪,養馬人使國君因馬死而殺人,全國的老百姓知道了,必然會埋怨國君把馬看得比人還重要,這會損害國君的聲譽;第三條罪,諸侯知道了這個消息,必然會看不起齊國,降低齊國的威信。』齊景公一聽,殺一個養馬人會帶來那麼多的麻煩事,那不殺就是了。」

李世民聽到這裡,知道皇后是在借說故事批評自己,想想也確有道理,於是改變了主意,釋放了那個養馬人,仍讓他為自己養馬。

自此以後,養馬人更盡心盡職喂馬,再沒有發生過差錯。

羅斯福總統曾經表示,每當他碰上一些頭痛的問題時,他很少向他手下負責的人發難,他總是往椅背上一靠,然後抬頭看一看堂前高懸的林肯總統畫像,設想林肯總統會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給別人留有餘地

凡事都不能把別人往死里逼,要給人留有餘地,這是人的一種豁達,也是一種生存的大智慧。

人生一世,千萬不要使自己的思維和言行沿著某一固定的方向發展,直到極端,而應在發展過程中冷靜地認識、判斷各種可能發生的事情,以便能有足夠的迴旋餘地來採取機動的應對措施。

宋朝時,有一位精通《易經》的大哲學家邵康節,與當時的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是表兄弟,和蘇東坡也有往來。但二程和蘇東坡一向不和。

在邵康節病重的時候,二程兄弟在病榻前照顧。這時外面有人來探病,程氏兄弟問明來的人是蘇東坡后,就吩咐下去,不要讓蘇東坡進采。

躺在床上的邵康節,此時已經不能再說話了,他就舉起雙手,比成一個缺口的樣子。程氏兄弟有點納悶,不明白他這個手勢是什麼意思。

不久,邵康節喘過一口氣來,說:「把眼前的路留寬一點兒,好讓後來的人走。」說完,他就咽氣了。

邵康節的話很有道理,因為事物是複雜多變的,任何人都不能憑著自己的主觀臆斷,來判定事情的最終結果。人的一生,更是浮沉不定,常常難以自料。

留餘地,其實包含兩方面的意思,給別人留餘地,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也不要把別人推向絕路,不可逼人於死地,否則對方會作出極端的反抗,對彼此都沒有好處。另一方面,給自己留餘地,讓自己行不至絕處,言不至於極端,有進有退,以便以後可以機動靈活地處理事務,解決複雜多變的問題。

不給別人留餘地,就等於伸手打別人耳光的同時,也在打自己的耳光。人生就是這樣,不讓別人為難,就是不讓自己為難,讓別人活得輕鬆,就是讓自己活得自在,這就是留餘地的妙處。給別人留有餘地,他一定會感激你,協助你,這也就等於給了自己一次成功的機會。要培養自己的這種美德,切記以下「四絕」:權力不可使絕;金錢不可用絕;言語不可說絕;事情不可做絕。

而一位作家則對於如何做到得饒人處且饒人,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對於人類的天生性情,比如恐懼、弱點、希望等,都要表示同情。」

「對於任何事情,都要設身處地地思考。在考慮事情的時候,要考慮到他人的利益。」

「表明反對意見的時候,不應該傷害到他人。」

「對於事情的好壞,要有迅速辨別的能力。必要的時候,作出必要的讓步。」

「不要固執己見,你要記住,你的意見只是千萬種意見中的一種。」

「要有真摯仁慈的態度,這種態度,能夠幫你化敵為友。」「無論怎樣難堪的事,都要樂意承受。」

「最重要的,就是有溫和、快樂、誠懇的態度。」

放別人一條生路,讓他有個台階下,為他留點面子和立足之地。人海茫茫,但卻常「後會有期」,你今天勢強不留任何餘地,等到他日二人狹路相逢,如果那時他勢旺你勢弱,你就有可能吃虧,所以任何時候做事情都要留三分餘地。

得饒人處且饒人

寬容別人就是寬容自己,給別人留下台階或退路,也就是為自己預留台階或退路。正所謂「得饒人處且饒人」,千萬不要人逼急了。

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放對方一條生路,給對方一個台階下,為對方留點面子和立足之地。待人處事固然要「得理」,但絕對不可以「不饒人」。留一點兒餘地給得罪你的人,不但不會吃虧,反而還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感動。

一位高僧受邀參加素宴,席間,發現在滿桌精緻的素食中,有一盤菜里竟然有一塊豬肉,高僧的隨從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來,打算讓主人看到,沒想到高僧卻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蓋起來。

一會兒,徒弟又把豬肉翻出來,高僧再度把肉遮蓋起來,並在徒弟的耳畔輕聲說:「如果你再把肉翻出來,我就把它吃掉!」徒弟聽到后才再也不敢把肉翻出來。

宴后高僧辭別了主人。歸途中,徒弟不解地問:「師傅,剛才那廚子明明知道我們不吃葷的,為什麼把豬肉放到素菜中?徒弟只是要讓主人知道,處罰處罰他。」

高僧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無論是有心還是無心。如果讓主人看到了菜中的豬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當眾處罰廚師,甚至會把廚師辭退,這都不是我願意看見的,所以我寧願把肉吃下去。」

每個人的價值觀、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現分歧在所難免。大部分人一旦身陷鬥爭的漩渦,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來。一方面為了面子,一方面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饒人,非逼得對方鳴金收兵或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饒人」雖然讓你吹響了勝利的號角,但這卻也是下一次爭鬥的前奏。因為對方雖然「戰敗」了,但為了面子或利益他自然也要「討」回來。

縱覽古今,凡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的人,無不襟懷坦蕩,度量恢弘。放對方一條生路,給對方一個台階下,為對方留點面子和立足之地。這樣做並不是很難,而且如果能做到,還能給自己帶來很多好處。

日本松下公司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以其管理方法先進,被商界奉為神明。他就善於給別人留有餘地。后藤清一原是三洋公司的副董事長,慕名而來,投奔到松下的公司,擔任廠長。他本想大有作為,不料,由於他的失誤,一場大火將工廠燒成一片廢墟,給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后藤清一十分惶恐,認為這樣一來不僅廠長的職務保不住,還很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這輩子就完了。他知道松下幸之助從不姑息部下的過錯,有時為了一點兒小事也會發火。但這一次讓后藤清一感到不解的是松下連問也不問,只在他的報告后批示了四個字:「好好乾吧!」松下的做法深深地打動了后藤清一的心,由於這次火災發生后沒有受到懲罰,他心懷愧疚,對松下更加忠心效命,並以加倍的工作來回報松下。

松下幸之助給下屬留有了餘地,也給自己公司留下了更快發展的餘地。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偶有過失。像松下幸之助這樣胸襟寬闊的人,能夠不計較個人得失,還會為對方尋找恰當的「台階」,能夠讓對方不失尊嚴和面子.俗語說:「量小失眾友,度大集群朋。」為人有寬闊的胸襟;恢弘的度量,才能贏得友誼,增進團結。也只有胸懷寬廣的人,才能解人之難,使人樂於信任親近。而胸襟狹窄者則會嫉人之才,妒人之能,諷人之缺,譏人之誤,因而在他周圍便會產生一種無形的排擠力量,使人對之避而遠之。

怎樣才能造就博大的胸懷呢?古人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山同萬仞無欲則剛。」我們應該做到「有容」、「無欲」,像大海那樣笑納百川,像高山那樣巍巍矗立,剛正不阿。當然,度量的鍛煉,並非一日之功,還要靠長期的修養。

法國著名詩人雨果認為:「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做一個肯理解、容納他人優點和缺點的人,才會受到他人的歡迎。那些對人吹毛求疵,沒完沒了地批評、說教的人,是不會擁有親密的朋友的,也不會受到別人的擁戴。

關鍵時刻更要容人之過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職場中,只要我們寬容下屬過錯,激勵他改過自新,他會迸發出無限的創造力。一心一意為企業、為社會拼搏努力,做出自己的貢獻。

當事業處在最關鍵、最需要用人的時候,領導者必須容忍下屬所犯的小錯誤。

喬治·史密斯·巴頓是一位舉世聞名的美國傳奇將軍,他卻把自己的成功歸功於一些人對他的容忍上。這不是開玩笑,而是他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

巴頓是個個性剛強、脾氣暴躁的人,他的行為常常超出了人們的想象。1944年8月,盟軍雖已在諾曼底成功登陸兩個月,但卻被德軍圍困在諾曼底的「灌木籬牆」地區而動彈不得,此時,巴頓帶領其第三集團軍一舉突破了死氣沉沉的膠著狀態,揮師圍攻了布勒斯特,並佔領了盧瓦河上的勒芒市,打破了別人未能打破的「灌木籬牆」。這時立了頭等功的巴頓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但是,他的個性卻不時地考驗著上司的容忍性。

在戰爭中,他屢次與上司的意見相左,甚至發生拍桌子的事。他的上司從戰爭利益出發,不得不原諒他,容忍他,因為只要巴頓能打勝仗,被他頂撞也就算不了什麼了。在一次突破萊茵河的戰役中,巴頓為了加速進攻步伐,竟不惜一切代價、不擇手段地搞油料。他授意其部下冒充兄弟部隊到友鄰那裡冒領油料,甚至採取偷竊、搶劫的手段把友鄰的油料搞到自己手裡,作為集團軍司令,他竟自己開著僅剩最後一點汽油的吉普車到上司那裡強行要加滿油箱。

他的這些越軌行為無疑使他的上司大為惱火,但是他們考慮戰爭利益,只能容忍著,不對他過多的譴責,正是這容忍,讓巴頓不受干擾地取得萊茵河戰役的勝利,一舉率先突破了德軍防線,從而為美國陸軍爭了光,上司特別高興。等到戰爭結束后,巴頓的上司才提出他的某些行為有失檢點。

戰爭中,巴頓將軍曾和摩洛哥及法國投降德國的維希政權的人頻繁交往,這可是政治問題啊,華盛頓的高層首腦很氣憤,但是沒有處分他,更沒有把他從前線調遣回來,這些政治家們知道巴頓是一張厲害的牌,戰爭的勝利離不開他,所以他們容忍著,對他的行為裝作不知道。

有一次,在盟軍完全佔領德國后,巴頓將軍參加了盟軍的閱兵式,蘇聯將領出於對這位美國名將的尊重與欽佩,派聯絡軍官和一名翻譯來邀請他他們舉行的宴會,巴頓對來人發起脾氣,大聲吼道:「你們去告訴那個俄國狗雜種,根據他們在這裡的表現,我把他們當成仇敵,我寧願砍掉腦袋,也不同我的敵人在一起喝酒!」

他的話把身邊的翻譯震住了,不知怎麼翻譯好,而巴頓卻命令他必須一字不漏地給翻譯出來。這幾乎釀成了一次非常不愉快的外交事件,因為當時美蘇均為同盟國的主力,為了消滅法西斯,羅斯福、斯大林、丘古爾費了很多的努力才結成同盟,可是羅斯福還是容忍住了,他向蘇聯領導人解釋,說巴頓以頂撞上司為樂趣,但他對法西斯的仇恨是強烈的,所以可以保證,他在戰爭中會發揮重要作用。

還有一次,他竟動手打了兩名土兵,這一次惹怒了一些國會議員,他差點受到軍事審判,他的上司艾森豪威爾庇護了他,他也更多的想到戰爭的需要,他才免於了追究。

巴頓直到後來,他的成功被人們廣泛宣傳和鼓吹的時候,他才道出了自己的心裡話,他如果不是一次次被上司容忍著,他不會有今天,他早巳沒有率兵打仗的資格,當然,上司的容忍是針對戰爭的需要,並對巴頓的軍事才能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的,否則,容忍只會是姑息、慫恿,必影響戰爭的勝利。

與人共事,從大局出發,忍受不滿,把矛盾暫時懸挂起來,有意見、有看法等把事情干成后再理論,而為一時之氣大動肝火,會影響事業的成敗。別人發生錯誤,要分析是無意還是故意,其後果是有損利益還是不值一提,對犯錯誤的人,有時不做及時處分反而於事於人都有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智勝未來書系(套裝四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智勝未來書系(套裝四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十六章《生存本領》(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