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最後一戰(2)
肇慶府是一座典型的山城,但卻有西江這樣的大江穿城而過。
躊躇滿志的林佳鼎,統率七萬大軍,大將陳子壯、武靖伯李明忠協助,意氣風發的一頭扎進了肇慶城下。
此時的他顯然沒有想到,此刻的肇慶城中,集結了十萬大軍。
原本劉之源、張存仁、陳近南、張名振諸將,是準備休整兩天,再向梧州發起攻勢的。
可結果卻獲悉桂王朱由榔,竟然委派林佳鼎為兵馬大元帥,率先向肇慶發起了攻勢。
得知這個消息,無論是劉之源,還是陳近南,都不由暗呼一聲,正是天助我也。
為了讓林佳鼎敗的更慘一些,張存仁奉命誘敵,率領三千人馬出城的張存仁,與林佳鼎的大軍一戰即潰,狼狽往西江方向開始逃竄。
軍陣之中的林佳鼎,見敵軍不堪一擊,自是大喜過望,策馬揚鞭的他,當即喊道:「全軍出擊,一舉拿下肇慶城。」
左右大將陳子壯、李明忠雖然隱隱覺得有些不對勁,但見林佳鼎軍令下達,也只得領軍一擁而上。
雙方兵馬你追我逃,轉眼便抵達西江北岸。
然而這塊方圓十幾里的草地,實際上卻是一片沼澤地,大軍一旦進入,勢必陷入其中無法自拔。
這塊戰場正是劉之源為林佳鼎選的的墳墓。
七萬人馬在林佳鼎的催促下,士氣如虹,一路高歌猛進的沖了進去。
由於速度過快,前隊的人馬雖然發現前方泥濘過膝,但后隊卻擁擠而上,把前隊的人馬給擠了下去。
「不好,這是沼澤地。」前方帶隊的陳子壯,發現戰馬陷入泥濘之時,頓時吃驚的喊了起來。
而這時他再往前方遠眺時,卻發現剛才的敵軍,卻不見了蹤影,唯有不遠方的江面上,出現了密密麻麻的戰船。
「轟轟轟……」
陳子壯的喊聲,隨之被漫天落下的炮火爆炸聲給掩蓋。
江面上一百多艘戰船上,兩百門臼炮同時開火,瞬間就把林佳鼎的大軍給覆蓋。
「快,快撤……」中軍方陣的林佳鼎,同樣也意識到情況不妙,拔馬而起的他,回頭之際,卻看到不知何時,他的後方出現了一支軍容鼎盛的軍隊。
這支六萬人馬的大軍,正是劉之源、陳近南等人統率的大軍。
「擂鼓出擊!」
隨著劉之源一聲令下,六萬大軍怒吼而起,列著整齊的隊形,向林佳鼎的大軍發動了進攻。
「列陣,列陣反擊……」林佳鼎大驚失色的連連吶喊,但此刻陷入泥濘,以及炮火轟炸的士兵,早已經驚慌失措,哪裡還能聽從指揮。
人人爭相逃命,只恨爹媽少生了兩條腿。
「完了,完了……」眼看左右的兵馬,一觸即潰,兵敗如山倒的景象,林佳鼎顫抖嘆了口氣,心中充滿了悔恨。
歸根結底,林佳鼎就是一個書生,雖然讀了幾本兵書,但實際領兵的經驗根本沒有。
這樣的人統領大軍,與趙括根本沒有區別。
林佳鼎既沒有領兵經驗,在軍中也幾乎沒有威望,此刻大軍一旦潰敗,他左右甚至連個親兵都沒有,狼狽不堪的他,在拚命催促戰馬奔逃之時,卻不慎被戰馬摔下戰馬。
摔倒在地上的林佳鼎,剛要爬起來,卻被後面逃命的士兵踩中腳脖子,而只顧逃命的士兵,根本沒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
以至於最後林佳鼎,活活的被士卒踩踏而死。
這一場戰鬥,算不上激烈,因為林佳鼎先是中了張存仁的誘敵深入之計,之後又應對出錯,導致七萬大軍群龍無首,幾乎沒有組織起任何抵抗,便被劉之源統率的大軍給殺得大敗。
七萬人馬被斬殺兩萬人馬,五萬人馬被俘。
大將陳子壯死於炮火之下,武靖伯李明忠率部投降。
一戰殲滅七萬人馬,歷時不足一天,這樣的戰局,即便是劉之源、陳近南都有些出乎預料。
林佳鼎七萬人馬覆沒,投降的李明忠隨即進言:「林佳鼎戰敗,廣西已經無可用兵馬,若此時大軍直驅桂林,一戰可定廣西。」
劉之源、陳近南、張名振、張存仁等人一番商議之後,當即兵分四路,迅速向廣西挺進。
大軍所到之處,各州府無不望風而降。
桂林城中的桂王朱由榔,前腳剛剛得知林佳鼎七萬大軍全軍覆沒的消息,陳近南率領的一萬水師兵馬,卻已經抵達了桂林城下。
「林佳鼎誤我啊。」朱由榔在桂王府長嘆一聲,心知大勢已去的他,隨即選擇了崇禎一樣的歸宿。
不是朱由榔不想抵抗,而是此時的桂林城中,兵馬不足三千,士氣低落,即便是想要防守也根本不可能。
朱由榔選擇在王府自縊而死,也算是保全了大明皇室的尊嚴。
桂王朱由榔自縊的消息傳出,原本就人心惶惶的官吏百姓,隨後便打開城門,迎接陳近南進入了桂林城。
得知朱由榔自縊而死,陳近南在接受城中百官投降之後,隨即宣佈道:「桂王朱由榔以死守節,理應厚葬。」
隨著朱由榔的死,加上劉之源、張存仁、張名振三路兵馬齊出,廣西全境隨之光復。
不久貴州巡撫王應雄,眼看大勢已去,遂上表歸順,緊接著雲南巡撫侯天錫也上表表示歸順。
正在湖廣巡視的公孫翊,在接到兩地巡撫歸順奏摺之際,當即命令戶部派出巡按御史,前往兩地巡視,收攏戶籍,清查吏治。
同時公孫翊任命張存仁貴州總兵,率軍進駐貴陽府。
劉之源為雲南總兵,率軍進駐昆明。
原廣東布政使顧元鏡升任廣西巡撫,廣東按察使蔡鵬升任廣東巡撫,至此兩廣大治。
隨著雲貴的兩地的歸附,大明的兩京十三省,僅剩下四川一地,尚未統一。
雲貴兩地巡撫向朝廷獻表歸降,也就意味著四川成為一塊孤地。
事實上此時盤踞在四川的大西王國,自從孫可望從長安逃回漢中之後,就陷入了割據狀態。
原由很簡單,孫可望並不承認李定國繼承大西王的合法性。
憑藉著昔日的舊部,以及人望,孫可望在回到漢中以來,就一直在與李定國對立。
雖然李定國的實力比孫可望要強一些,但李定國在得知孫可望有張獻忠的遺詔,表示孫可望才是大西王位繼承人後,李定國就對孫可望的問題,一直猶豫不決。
然後孫可望卻不這麼想,他一直在謀划除掉李定國,從而使自己名正言順的繼承大西王的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