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化龍(下)

第184章 化龍(下)

第184章化龍(下)

昆崙山方圓八百里,高萬仞,山上生長著木禾、沙棠、視肉、文玉樹、不死樹、鳳凰、鸞鳥。

在昆崙山下,有一條鵝毛都會沉底的弱水河,長八百里,在弱水之外,還有一座能焚燒掉任何東西的炎山。炎山之對,落桑林、八千環繞,馴龍地也。

黎簇接過資料后,就又看到了這麼一段。「什麼鬼?馴龍地?」他們兩個人完全什麼都沒看明白,還是一臉懵逼。

寧秀嘆了口氣,她和秦海婷對望一眼,秦海婷點點頭。他們如此鄭重其事,倒讓王盟,黎簇和蘇萬三個人有些心慌和著急了。

「得了,我還是從頭說罷。事情是這樣子的——」寧秀笑看著王盟,黎簇和蘇萬。那三個人互相看了看很是傻眼:

這簡直是太戲劇化了,就別說後來秦海婷和寧秀帶著人來給他們帶了一大摞資料,看的他們雲里霧裡的。什麼龍的資料:化龍,馴龍,神話傳說……

寧秀卻示意他們不要急,這件事說起來還是跟古潼京有關係。在王盟,黎簇和蘇萬「失蹤」的這段時間,他們一直在古潼京的地下活動,繼續之前還沒有完成的工作。

他們按照吳邪的辦法,把一些透光鏡按照不同的角度擺放上去。然後開始修複壁畫,果然在百鬼圖下,另有玄機。

他們看到了龍的影子,看起來很像玉樹,白娘娘。倒不是他們看出來的,而是王盟,黎簇和蘇萬他們看出來的。這是后話,他們當時就去查了很多資料。

關於馴龍,化龍,不論是歷史傳說,還有神話故事,都有很多,很精彩的故事——

比如說夏帝和龍的故事,夏朝和帝王家族的關係很親密。他們離不開龍,卻又對龍當寵物一樣養。畢竟那時候,還是以鳳為尊。

據說因為孔甲天天祭祀鬼神,順於天帝,天帝格外開恩,賜他「乘龍」。

所謂「乘龍」,即駕車的龍,在黃河、漢水中各有雌雄兩條。孔甲命臣下把它們捉來,但沒有人能夠餵養。

聽說古代養龍,有專門的人才,國家設立有「豢龍氏」和「御龍氏」的官職。豢龍氏是專門養龍的,御龍氏是專門駕馭龍的。

傳說古代廖國國君叔安,有個後裔非常善於養龍。

他知道龍的飲食愛好,便用龍喜歡吃的東西去餵養,因此龍都愛到他那裡。

他以馴服龍的技藝長時期地眼事帝舜。舜很誇讚這個年輕人,讓他做「豢龍氏」的官,並賜他姓「董」。

「董」是督察管理的意思,因為他善於督察管理馴龍的事,所以賜給他這個姓。後來他的名字叫「董父」,「父」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帝舜時有董父作豢龍氏,因而把養龍的事管理得很好。

龍,做為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徵物,跟夏朝的關係非常密切。夏朝的開國君主大禹王,本身就是一條龍;

他治水時,有應龍相助,在前面為他開道;治水成功后,又有兩條神龍從空中降下來,

孔甲養龍

向他表示祝賀;他巡視四方時,也往往乘著兩龍。傳說在禹之前舜的時候,就有專門替國君養龍的人,賜姓為豢龍氏。

有一天,從天上忽然降下來兩條巨龍,一雌一雄,孔甲心裡很高興。

恰巧這時有一個衰落的陶唐氏的後代,名叫劉累的,曾經在豢龍氏那裡學過幾天馴龍術,就跑來服侍孔甲。

劉累在孔甲面前自吹自擂了一通,孔甲信以為真,便封他做了養龍的官,並賜姓為御龍氏。

劉累對養龍的技術本來是一知半解,養了不久,那條雌龍就死了。

他知道這件事給孔甲知道了是要殺頭的,便叫手下的人將死龍剔掉鱗甲,把龍肉剁成肉醬,蒸熟了獻給孔甲吃,並謊是自己打來的野味。孔甲吃過以後,連連稱道味美,大加讚賞。

過了幾天,孔甲忽然來了興緻,要看耍龍。劉累只好硬著頭皮,帶著一條無精打採的雄龍來應付一下場面。

後來,死龍的事終於給孔甲知道了,他勃然大怒,要懲處劉累。劉累心裡害怕,趕緊帶上家小,連夜逃到別處去了。

劉累逃走之後,那條雄龍還得有人飼養,於是孔甲又到處尋訪會養龍的人,終於找到了一個養龍的高手,名叫師門。

這個師門,是神人嘯父的兒子,不食人間煙火,每天只拿些桃李花果做食品。他像嘯父一樣,也能夠使火、行火。

他養龍很有辦法,過了不久,那條萎靡不振的病龍就讓他喂得容光煥發了,耍起把戲來,可真是盤旋飛舞,忽上忽下,姿態橫生,孔甲看了頗為高興。

可是這位養龍的師門是個性情古怪的人,他養龍自有一套辦法,絕不肯遷就隨和,更不容別人指手畫腳,說三道四。

有時就是國君孔甲說些不懂裝懂的話,也要被他當面頂撞回去,弄得孔甲下不來台。

孔甲心中忌恨他,決心殺掉他。一次孔甲又信口大談養龍之術的時候,師門插嘴說:

「君王所說,不是養龍,而是殺龍,有一萬條龍得死一萬條龍。」孔甲聽了勃然大怒,馬上命武士把師門推出斬首。

不一會,武土把血淋淋的人頭呈上來,似乎那死人的眼睛還在一眨一眨地嘲笑孔甲呢『他命人把屍首抬到荒效野外埋掉。

說來也奇怪,屍首附剮埋下,天空中就颳起了大風,河水暴漲,山上的樹木燃燒起來,撲也撲不滅。

全國的人都說是國君錯殺了師門,孔甲的心裡也有些害怕,只好命人準備車馬,率領群臣去向死者祈禱,請求他不再作崇。

祈禱之後,風似乎小了些,山火也熄滅了不少,孔甲和群臣都從心底里舒了一口氣,便上車回宮。到了宮門前,侍衛打開車門,請君王下車。

哪知往裡一看,只見孔甲直挺挺地坐在那裡,兩眼瞪著前方,不說話,不動彈。他已經一命嗚乎了。

相傳堯的本家陶唐氏有個後代叫劉累,曾經在豢龍氏那裡學習過馴服龍的本領,這個人在孔甲時還活在民間。

孔甲就傳令把他召來。這劉累果然名不虛傳,真的會餵養龍。

孔甲就造了兩個大池,把從黃河、漢水中抓來的兩對龍放在裡面,讓它們自由地遊動。

劉累餵養龍很有耐心,把龍餵養得體大力強,孔甲看了非常高興,就封他做「御龍氏」的官。

這個官原來世代由彭姓的「豕韋氏」擔任的,現在豕韋氏衰落了,便由劉累繼任。

龍這種神物是很難養的,劉累雖然受過專門訓練,但也難免有失誤。

經過一段時間的餵養后,一條雌龍突然死去,這使劉累十分害怕。他偷偷地把這條雌龍的肉剁成肉醬,煮了給孔甲吃。孔甲吃了覺得味道鮮美,讚不絕口。

過了幾天,孔甲又要吃這種肉,劉累怎麼能再殺活龍給孔甲吃呢?他因害怕而逃跑了,一直逃到魯縣,即現今的河南魯山縣……

很多人都不相信龍的存在,除了沒有實物標本和活體被抓外,中國幾位文化大師的觀點也是主要的原因。

包括聞一多、郭沫若等人認為,龍是古代君主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統治推崇的圖騰,它的最早源頭,應該是黃帝統一各個部落時,合併各個部落圖騰的產物。

由於幾位大師的地位,現代中國文化和自然科學界完全接受了這種說法,這也是目前教科書的標準說法。

略有不同的,就是最近幾十年有不少人考證后認為,龍是古代鱷魚的別稱,其他和標準觀點一樣。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有人挑戰這個觀點:

一本名為《龍:一種未明的動物》的書,記錄了一串驚人的故事:某人的父親,一位很早參加革命的老共產黨員,經常在家裡說他小時候看到龍的故事。

大概內容是東北日據時期某日,在東北的一條大河岸邊,一條龍在沙灘上趴著無法動彈。龍形狀類似大蜥蜴,幾丈長。

頭部和傳說中類似,有角、有須、闊嘴、大眼,但沒有年畫上那麼誇張和美觀;有一個「馬脖」

(我的理解是像馬那樣長而粗、而且橫截面類似橢圓形的脖子);

周身有鱗片,可以張開,全身散發出一股特殊的腥臭味,傳得很遠。

東北當地有傳說,龍遭天劫、天譴和受傷時,會落在地面無法動彈,如果皮膚乾裂很快就會死去和腐爛,要等大雨來臨才能恢復飛天能力。

因此當地的一個叫陳慶的地保發動群眾給龍搭了涼棚防晒,組織人不停往龍身上澆水保濕。

幾天後,在一夜暴雨後,龍不見了,只留下了仍然腥臭的沙坑證明它曾經的存在。

《龍:一種未明的動物》的作者馬小星,經過對古籍資料的整理

(確實有很多編造出來的「祥瑞」故事需要篩除掉,還有一些明顯是龍捲風和水龍捲的也要剔除),作者歸納出了真正的龍的幾個特點: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沙海秘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偵探推理 沙海秘辛
上一章下一章

第184章 化龍(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