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窨子木
當拿上裝備之後,依舊是我和小威倆個人進入甬道去弄開發現的那道墓門。因為我們不知道那墓門被砸開后,會不會有其他機關弩箭,還是保險點,兩個人進去就好。
在一次來到甬道里,找到了我先前標識出來的墓壁,我用鎚子一點一點的砸碎了幾塊墓磚,墓磚竟然有兩層,當第二層墓磚被我弄下來后,一扇木門出現在我面前,我和小威一起迅速的將周圍的墓壁都扒拉了下來,看清楚了木門的全貌。
木門高兩米五左右,寬度差不多將近兩米,用力推了一下,木門有些鬆動。
小威驚嘆的說道:「墓室里石門見多了,這種木門還是第一次見,都這麼多年了,竟然沒有腐爛!應該是一種好木頭。」
我點頭,伸手觸摸著發黑的墓門,道:「這是窨子木,造棺槨的極品木材,比金絲楠木還珍貴,也邪的很,我們摸金校尉自古流傳一句話,窨子棺,青銅槨,八字不硬勿近前。據說中這種窨子木是生長在大陰之地,一輩子都見不到陽光,生長的非常緩慢,一般的樹木一年就會長一個年輪,而窨子木十年才會長一個年輪,非常珍貴,屍體放進去可以千年不腐,不比崑崙神木差多少。」
小威來了精神,道:「那是不是很值錢?」
我道:「當然值錢,門,這是最上等的棺槨木材,價比黃金,只是這麼多的窨子木竟然用來製作墓門,有點作孽啊。」
小威拿出旋風摺疊鏟就要挖門,我制止了他,道:「窨子木太陰了,只適合在地宮裡,活人如果在陽宅里擺放一個窨子木雕刻玩意兒,就會像楊九爺一樣的下場,你別大這窨子木的主意,你也別對陳七他們說這是窨子木。」
小威悻悻的收回鏟子,道:「我們可以弄出去賣掉呀,就賣給楊九爺,反正他也活不了幾年了,正好缺一副窨子棺。」
我搖頭道:「你可拉倒吧,楊九爺手裡有一塊沉香玉,還在乎這窨子木?你別搞事情了,咱們這一次來尋找生命之書解開詛咒的,不要節外生枝。」
木門要比石門好開多了,我和小威幾乎沒有廢什麼力氣,就將這扇用窨子木製作的墓門給推開了,裡面是一條近乎天然的洞穴。
我用手電筒往洞穴裡面照了一下,裡面非常的黑,看不清到底有什麼,但這種洞穴石壁幾乎沒有人類活動的痕迹,很難被人布置殺人的機關,這讓我的心放了下去。
我對小威說道:「你回去讓劉娣他們跟上來,記住,就沿著我們走的邊緣石板走。」
小威回去招呼大部隊過來,我一個人提著金剛傘走了進去。
現在我不像是剛盜墓的雛兒,小威也不是,要是一年多前,小威肯定不敢一個人走過一百多米的甬道回去,我也不敢一個人闖進這個神秘的洞穴里。
這裡非常的隱秘,估計就算是國家考古隊對這座地宮進行全方位的挖掘,也不太可能找到這個地方,因為誰也不會想到,地宮的真正入口,竟然是在甬道的中心,在那兩層墓磚的後面。
當在走進洞穴,就嗅到了一股古怪的氣味,這種氣味縱然是我戴著防毒面具,還是能感覺到。
這是天然的洞穴,準確的來說應該是喀斯特地貌下最常見的溶洞,溶洞非常的長,前面應該還有一個更加面積的溶洞相連,現在看不清楚。腳下不是石板,也是墓磚,而是一層沙子,沒錯,就是沙子。我蹲下身子彎腰抓了一把沙子在手裡搓了一下,由於時間太長了,沙子有些發黑。
我皺了皺眉頭,心中有一種不好的預感,拿出摺疊鏟快速的沿著沙子往下面挖,沙層很厚,至少有20厘米的厚度,但挖到底部后我又有些意外。
下面並沒有是想象的石灰,也沒有我想象的無數骸骨,我看到沙子,當時第一個直覺就以為這與白玉山山谷里的煙瘴毒氣有關係,結果沙子下面竟然是天然的岩石層。
我有些奇怪,為什麼要無緣無故的要在一個地下岩洞里鋪了一層厚度達到二十厘米的沙層?難道是流沙?
我立刻又否定了這個可笑的想法,流沙層一般都是在鬆軟的泥土下的古墓才會用到,眼前的這個古墓很明顯是開山建陵,依靠原有的喀斯特熔岩洞進行擴展,因為整座白玉山就是一座石山,流沙在這裡不起任何作用。何況,如果是流沙層,那也太薄了,只有20厘米的厚度而已。如果真是流沙層,至少有三米的厚度,一旦有人打開古墓,無數流沙瞬間倒灌才會起到效果,就像是天火琉璃頂。
可是,眼前的沙子是幹什麼用的?
我發現了沙層,就沒有敢繼續往裡面走,在我沒有解開沙層的秘密之前,還是待在這裡等劉娣他們比較好,劉娣見多識廣,或許能知道在地宮裡鋪上一層沙子到底是幹什麼用的。
劉娣他們很快就過來了,劉娣是第一個走進溶洞的,當看到我蹲在地上,她叫了一聲,道:「劉陽,怎麼了?」
我說道:「你考古經驗比我豐富,你看看這地方怎麼回事,怎麼會鋪上一層沙子?」
劉娣驚訝的走過來,伸手抓了一把沙子在手中,思索良久他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但後面進來的黃麗,卻給我一個很重要的提示。
黃麗說道:「在地宮裡鋪上一層沙子,在唐代時確實是有的,但主要是集中在相信可以屍解長生的術士的古墓中,他們認為自己死後會屍解成仙,然後通過升天道進入天界位列仙班。他們在通天道上鋪一層沙子,就是表示純潔,不會踩到人世間的污濁泥土,乾乾淨淨的神仙。還有一種說法是,沙土下面有許多可怕的機關,所以用沙子很好的掩蓋機關的痕迹,這種將沙子鋪進地宮的,只在唐朝時期曇花一現,我在讀研的時候,主要研究方向就是這段時期的歷史,曾在一本地方志上看到這個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