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待到桂花飄香時(3)
伯父連夜請了郎中來瞧,張寧身上無外傷,原本虛弱的脈象此時竟已恢復正常,說只需靜養就能痊癒,就開了一副溫和的藥方。這著實給了張家的人一個驚喜,不過人們的眼裡仍有yin影,可嘴上沒人說什麼,鄒氏只道「人沒事就好,功名反是身外之物」。
她越是這樣說,越是說明大家對張寧被革去功名的事很介懷。不說張寧今年秋闈可能考中的舉人身份,就是以前的生員身份那也是為全家帶來了許多看得見看不見的好處。全家免徭役、並免一部分糧稅等是看得見的;生員本身有社會地位和諸多特權,在官府的話語權能給張九金的生意免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出行進貨的路引也好辦,諸如這些好處是看不見的。而現在被革去功名還有犯|罪記錄,如果一點不讓家人失望顯然不可能。
而且張寧今後幹什麼營生也讓人有些頭疼,他是從小舉業讀書的人,舉業讀書就是把科舉當成是職業,二十一歲了除了讀書什麼都不幹什麼都不會幹。眼下這光景,張九金內心裡琢磨侄兒到底讀書識字,過些ri子讓他到鋪子上學帳也是一條出路,反正雲錦鋪子也有他的份額。
不過張寧自己還沒去考慮那些,他最納悶的是原來那張寧怎麼稀里糊塗地惹上科場舞弊案了,狀況都沒搞清楚。而且他還處在調養身體中,常常在屋檐下放把藤椅,偶爾到天井中晒晒太陽。
他顯得很安靜,這樣子讓家人見怪不怪,以前的張寧就是個悶頭xing子讀書很用功。不過最近大家覺得他更讓人親近了,雖然話照樣不多,卻在見面時能見到他友善的微笑,有一次張寧還對張九金夫婦行大禮,說什麼「讓長輩費心了」,好像懂事了不少。
他白天不是坐在屋檐下就是在小天井裡,很快就將這個一進的小院看熟悉,本來記憶里就很熟悉,現在彷彿是在溫習一遍。
硬懸山頂灰瓦、粉刷磚石白牆的建築、狹小的天井院落讓宅子看起來秀氣整潔,大約是南京不比北方那般平坦寬敞,百姓住宅都修得十分緊湊。正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兩層建築讓牆壁較高,屋檐寬大院子小,因此看起來就像三面圍成的一個天井一樣。這些房間除了堂屋卧房廚房等,大多都作為紡織物和工具倉庫,以及提花織造作坊間。張家的經營顯然只是小生意,主要經營民間喜慶、婚嫁、裝飾用錦,也沒有自主的生產作坊,貨源依靠向製造商購買;家裡的幾套提花木機也只能作為補充,借家庭勞動力降低一定的經營成本。
女人們都是很勤勞的,除了包攬所有家務,還要自己手工織錦;張九金父子主要負責外面的訂單、進貨等事。總之整個張家沒有一個閑人,連六七歲的丫頭也會被使喚著打打下手……除了張寧。張小妹看起來細皮嫩肉也是能幹著呢,聰明手腳又快,不僅提花工、織造工都能勝任,而且還能按照父兄的描述自行設計圖案。有些客戶對鋪子上的成貨都看不上,便要現訂做;先讓雲錦鋪按要求拿出設計圖案,滿意后再開始趕工現織。這種客戶多數是做屏風一類的裝飾品,特別是讀過點書的,最是講究品位喜好。
這會兒張小妹就在趕著畫一幅鴛鴦戲水圖做屏風的,不過她好像不怎麼專心,時不時就抬頭從窗戶里往外看張寧在做什麼,他仍然是晒晒太陽、或是站起來走走,身體已經漸漸在恢復。
前天他洗臉的時候在水裡照過自己,這個張寧的皮囊竟生得儀錶堂堂,雖然水裡看不甚清楚但輪廓是十分周正。而且個子也高,比張家父子還高出半個頭;張氏父子的面相是圓額頭,張寧的額頭卻沒那麼飽圓,但一想到自己的養子身世也就對面相的不同釋然了。
隨著身體恢復可以活動,他越來越覺得自己在大家都忙忙碌碌的時候無所事事很不自在,無奈在家裡他根本幫不上半點忙……雲錦的織造那已經脫離了技術活的範疇,在張寧眼裡根本就是藝術活,別看張家生意小,沒個金鋼鑽也攬不了瓷器活。他能幹毛?連妹子都比不上。家務是不讓男人碰的,張寧也不想反而讓大家覺得不舒服;在大家眼裡他以前是有功名的人一時間感覺也轉變不過來,怎麼會允許他去幹家務?
於是張寧就只能琢磨自己的職業生涯是怎麼完蛋的,搞成現在成天沒點正事可做,連拿起聖賢書來消磨時間都不好意思,心道都被革去功名永不錄用了還讀那書有鳥用?若是這事兒沒有眉目,等身體完全好了得去鋪子上幫幫忙,有資產份額是一回事,大家都在幹活自己吃白飯又是另一回事,一開始不熟悉業務去打打雜也算出力。
陽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他便乾脆閉上眼睛,前前後後地思索起來。
張寧前世是會計師,工作和歷史知識毫不沾邊,對歷史的了解只限於高中課本和一些小說和電視,那點知識實在籠統模糊可憐。現在永樂二十一年,永樂爺大約是怎麼一回事倒是知道,是太祖朱元璋的兒子,偏偏朱元璋把皇位傳給了孫子,永樂爺就發動「靖難」之役把建文帝趕下了皇位自己坐上寶座……這都二十一年了,好像永樂爺的皇位已坐不了多久,接下來張寧有點印象的是有個王爺造反沒成功(明朝藩王造反不少,成功的應該就只有永曆帝);另外有名臣「三楊」,下西洋的鄭和,當然還有大名鼎鼎的于謙好像也生在這個時代。其他的張寧知之甚少,這也沒辦法,工作后誰還去研讀和掙錢毫無關係的歷史?
以上想到的是大環境,然後他斷斷續續地想起了被捕前後的一些具體事兒。主考官叫呂縝,張寧沒見過,但他作為一個考生當然知道名字。記得在公堂上有個大笑的老囚犯,說話的口氣好像就是他。
想到這裡,張寧反覆琢磨了幾遍,總覺得這案子有點蹊蹺。他自己比竇娥還冤是肯定的,那呂縝也是被人誣陷的?但如果沒點真憑實據去誣陷一個禮部侍郎好像是挺不容易的,又是誰誣陷他、為什麼要誣陷他?信息太少,帝國上層的東西不是一個生員能知道太多的。
接著一個人又冒出了腦海,同屬上元縣學的生員楊四海。張寧想起他,是因為想起鄉試之前擁有這副皮囊的人當眾吹噓必中解元,然後有個同行的士子叫馬文昌的說,「你們同一縣學的楊四海學問也很好啊,平安兄就那麼肯定能勝他一籌?」
當時的張寧是怎麼回答得?現在的張寧回憶起來都覺得汗顏,他是這麼說的:「四海……我不和矮個子比。」那楊四海個子長得矮,張寧此話卻是一語雙關,大家都是讀書人自然聽得出他除了輕視別人的個子還暗示學問高低……拿別人的身體缺陷來嘲笑,確實挺傷人。
……那麼舉|報張寧的人是不是就是那楊四海,蓄意報仇?
不論怎樣,事無巨細他都是在假設推論,完全沒法證實,一頭霧水。
就在這時,一個小廝跑進了院子,見著天井裡的張寧忙彎了一下腰,然後在作坊間門口對鄒氏說道:「東家讓小的來問,富樂院定的屏風雲錦圖案作好了沒有,好了今天就送過去讓他們看看,剛剛富樂院派人來催了。」
張小妹接過話道:「剛畫好,給,你送過去。」
「啊?」小廝頓時一臉為難,支支吾吾地說,「東家叫小的傳完了話趕著回鋪子還有事呢……」
張寧知道小廝為啥不願意去,作為南京人他當然知道富樂院是什麼地方,說白了就是個大ji|院。南京城除了「十五樓」,最大的特殊場所就是富樂院,當年明太祖以京城各處將士ji飲生事,盡起ji|女赴京入院;永樂年間又將「靖難」之戰中擁護建文帝的一幫政敵以及他們親戚的妻女注入籍中,其規模可想而知,所以這ji|院不是一般的大……地點更是個諷刺,和江寧縣學隔河相望,對面就是讀聖賢書的地方。
鄒氏拉下臉對小廝道:「你不去?這家裡都是婦人,誰去那地方?老爺不是吩咐你去送的?」
「沒有,東家沒說讓小的去。」小廝忙道。
這時張寧站起來說道:「我去罷,正好能出去走走,也能幫上點忙。」
他實在很想為這個家出點力,再說ji|院又怎麼了,只不過是業務來往,做生意賺錢還挑三揀四干甚。鄒氏忙道:「二郎是讀書人,怎麼能去那種地方,叫這小東西去!白養了你,還叫不動不是?」
張寧聽到最後一句頓時感到汗顏,好像伯娘在罵自己一樣。他忙強笑道:「我去沒事,送樣東西而已,還有對面不就是儒學么?」
鄒氏聽他說得誠懇,只得點頭同意了。張小妹叮囑道:「哥哥送完了東西早點回來!」<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