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百年戰爭

英法百年戰爭

概況

從1337—1453年,英國和法國之間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戰爭,歷史上稱為「百年戰爭」。一百多年時間,這場戰爭從最初爭奪王位繼承開始,逐漸演變成了一場侵略和反侵略性質的戰爭。

英國和法國兩國王室之間,長期存在領土糾紛問題。自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征服英國,成為英國國王以來,兩國之間的糾紛就從來沒有停止過。諾曼底公爵成為英國國王以後,在法國仍然擁有大片領地。他的子孫後代通過聯姻和繼承關係,到12世紀中期金雀花王朝時,英正在法國擁有的領土甚至六倍於法國正室本身擁有的土地。

英王在法國的領地,一直是兩國爭執、鬥爭的中心。其後通過一系列戰爭,法國奪回了英王在法國的大部分土地,但是英國王室從來不甘心罷休,力圖奪回失去的領地,而法王則竭力奪取仍殘留在英王手中的南方領土,雙方矛盾尖銳化。

1328年,法國卡佩王朝的查理四世逝世,死後沒有留下可以繼承王位的後代,英王愛德華三世作為查理四世的外甥,是法國王位的繼承人候選人選之一。但是,法國害怕英國勢力在法國繼續增大,最終推選查理四世的堂弟、支裔華洛瓦家族的腓力繼承王位,即腓力六世(1328—1350年)。

王位繼承問題激化了英法之間的矛盾。愛德華三世心生不甘,腓力六世也宣布要收回英國在法境內的全部領土,戰爭遂起。

這場戰爭除王位繼承原因外,還為了爭奪法國境內富庶的佛蘭德爾和阿基坦地區。佛蘭德爾形式上是處於法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但實際上卻是獨立的。佛蘭德爾以毛紡業著名,與英國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繫,它的羊毛原料主要來自英國。

1328年,佛蘭德爾爆發了城市上層和農民的起義,法國派軍隊進入佛蘭德爾,建立起法國的直接統治,並於1336年逮捕了在那裡經商的英國商人。英王愛德華三世採取報復措施,下令禁止羊毛向該地出口。佛蘭德爾地區為了保持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反法政策,承認愛德華三世為法國國王和佛蘭德爾的最高領主,並希望英國出兵法國。

佛蘭德爾使英法兩國矛盾進一步加深。這也是導致戰爭發生的一個基本原因。

英國和法國之間的這場戰爭時斷時續,幾經休戰,進行了一百多年,大體可以分四個階段:戰爭的第一階段(1337—1360年),法國屢戰屢敗,英國頻佔上風。1337年,英法正式宣戰。1340年,在斯呂斯海戰中,英國以其強大的海軍重創法國海軍,控制了英吉利海峽,奪得制海權。從此,英軍通過英吉利海峽自由進出大陸,將戰爭帶到了法國本土。

在1346年8月的克勒西會戰中,英王愛德華率領的英軍又打敗了法王腓力領導的、人數兩倍於英軍的法軍,取得了陸上的優勢,並經十一個月的圍攻,於1347年佔領了英吉利海峽對岸的法國海岸要塞加來港。此後,加來長期成為英軍渡海攻打法國的據點。

佔領加來港后,戰爭暫停,因為當時爆發了橫掃歐洲的黑死病。

將近十年的休戰之後,法軍在普瓦提埃戰役中再次被擊敗。1356年,愛德華三世的大兒子「黑太子」(因其披甲顏色得名)統率英軍,攻打法軍。法軍由當時的法王約翰(1350—1364年)統率,人數約為英軍的四倍。但是結果,法軍仍然大敗,連法王約翰和他的幼子都被俘虜,英王乘機向法國索取了大量贖金。1360年,法國被迫在布勒丁尼簽訂和約,和約條款極為苛刻,法國承認英國佔有從盧瓦爾河至比利牛斯以南的領土和加來等地。

在幾次的英法交戰中,英軍在人數上並不佔優勢,但是總能取勝,主要是由於它有一支靈活善戰、身子敏捷的弓箭手隊伍。他們能在1分鐘內射出10—12支箭,能在170碼的距離內射穿一個身披甲胄的騎兵的大腿。而且,英軍組織性很強,各種配合良好。而法軍儘管也是作戰勇猛,但是缺乏紀律,兵敗如山倒。

戰爭給英法兩國的經濟、社會都帶來很大的災害。法國作為這場戰爭的戰場,人民所受的苦難更是深重。戰爭的失敗,親人的陣亡,龐大的軍費開支,經濟的衰敗,再加上當時黑死病肆虐,使人口銳減,法國人民忍無可忍,終於爆發了馬賽領導的巴黎市民起義(1357—1358年)和卡爾領導的扎克起義(1358年)。

戰爭的第二階段(1369—1396年),法國取得階段性勝利。法王約翰死後,太子查理監國八年後登位為王,即查理五世。為了收復失地,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勵精圖治,實行改革,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制。英國的雇傭軍優於法國的封建騎士民團,這促使法國第一次建立了常備雇傭軍,取代部分騎兵。

法軍吸取了上一階段戰爭的失敗經驗,改變戰術,大量使用火炮。這些對西歐國家軍隊的建設都有重要影響作用,在西歐軍事史上具有歷史意義。查理五世還修築城鄉防禦工事,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他起用英勇善戰的騎士杜·克斯克林為軍隊總司令,賦予他很大的權力。查理五世通過改革扭轉了戰局,一度收復了幾乎所有的失地。

1368年,法軍配合加斯科涅反英暴動,收復大片失地。

1372年,法艦隊在拉羅謝爾打敗英國艦隊,重新控制四北沿海海域。到70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除加來等幾個沿海據點外,英國在法國的領地都被收復。英國遂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

1380年,查理五世逝世,其繼承人查理六世患間歇性精神病,不能治理國家,封建主乘機爭權奪利,形成以奧爾良公爵和勃艮第公爵為首的兩大集團。法國的形勢為英國繼續入侵創造了條件,但是此時的英國,為了保住在法國的幾個沿海港埠和波爾多與巴榮訥間的部分地區,並鑒於國內形勢惡化,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和封建主內訌,無力再戰,兩國於1396年締結停戰協定。

戰爭的第三階段(1415—1424年),法國進入最困難最艱苦的階段。英王亨利五世即位后,政局稍加穩定。而法國因奧爾良公爵和勃艮第公爵之間的內戰,矛盾加劇,農民和市民舉行新的起義也使國力遭到削弱,英國乘機重啟戰端。

法國的勃艮第公爵企圖在法德之間建立一個獨立王國,因此以承認英王有權繼承法國王位來換取英國的支持。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趁機率軍入侵法國阿金庫爾。英王入侵時,法國封建主正在內戰,勃艮第公爵站到了英軍一邊,其他封建主匆忙集結兵力迎戰。英軍大敗法軍,並在與其結成同盟的勃艮第公爵的援助下佔領法國北部,並繼續向南推進。

1420年5月21日法國被迫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承認英王亨利五世為法國攝政王,並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於1422年都先後猝然死去。英國把英王亨利五世年僅十個月的兒子立為法國和英國的國王,亨利五世的兄弟貝特福公爵為法國攝政,成為法國北部半壁江山的實際統治者。

由於爭奪王位鬥爭(1422—1423年)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處境十分困難。農村荒蕪,城市殘破,捐、稅和賠款沉重地壓在英佔區的居民的身上。此時,戰爭的性質已經產生變化:對法國來說,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而英國方面則是進行侵略性的非正義戰爭。英國的侵略行為激起了法國人民的愛國之心,紛紛主動加入戰爭,針對英國的戰爭從軍隊的戰爭,轉變為全民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由此進入第四個階段,也是最關鍵的一個階段。

戰爭的第四階段(1424—1453年),形勢漸漸有利於法國,法軍取得最後的勝利。隨著人民群眾的參戰,游擊戰更加廣泛地展開。1429年,英軍圍困法國重鎮奧爾良。奧爾良是通往法國南部的門戶,一旦失守,法國就面臨全部淪陷的危險。就在法國岌岌可危的關頭,傳奇式的法國女英雄貞德脫穎而出。

貞德出生在法國北部香檳與洛林交界處的杜列米村一個農民家庭,艱苦的生活使她逐漸成為一個性格堅強、不怕困難、敢於鬥爭的少女。她童年時代目睹了英國侵略者的種種暴行,對英軍深惡痛絕,一直希望自己能加入反擊敵軍的隊伍,親手血刃英軍。

1428年,年僅十九歲的貞德三次來到南方求見王太子查理,陳述她的救國大計,請纓解救奧爾良。1429年4月,束手無策的王太子終於同意了貞德的請求,將信將疑地給了她一支3000士兵的軍隊,並授予她「戰爭總指揮」的頭銜。

貞德的英勇鼓舞了奧爾良城內外的將士們,就連農民也紛紛拿起武器,聚集在貞德的周圍。貞德身披甲胄,腰懸寶劍,率兵3000,向奧爾良進發。奧爾良當時已被英軍包圍達半年之久,官民幾乎已經喪失信心。貞德先從英軍圍城的薄弱環節發動猛烈進攻,英軍難以抵擋,四散逃竄。

貞德身先士卒,沖入敵陣,身負箭傷仍然浴血奮戰,廣大士兵也個個奮勇當先。在她的領導下,法軍殺進敵軍包圍圈。困在城中的守軍深受鼓舞,也乘機殺出,裡應外合,使敵軍受到兩面夾攻。5月8日,被英軍包圍二百零九天的奧爾良終於解了圍。奧爾良解放的鐘聲敲響了!

奧爾良戰役的勝利,扭轉了法國在整個戰爭中的危難局面,從此戰爭朝著有利於法國的方向發展。法軍轉敗為勝,士氣高漲,在貞德率領下繼續揮師北上,迅速攻克了聖羅普要塞、奧古斯丁要塞、托里斯要塞。敵人聽到貞德的名字就嚇得發抖,法國人民則親切地稱她為「奧爾良姑娘」。

1429年,貞德親自擁戴王太子查理加冕,查理成為法國國王,即查理七世(1422—1461年在位)。這次加冕的意義在於,否定了英國所立的國王和攝政,重新確立了法王對法國的統治權。

但是,宮廷貴族和查理七世的將軍們卻不滿意這位「平凡的農民丫頭」影響的擴大,他們懾於貞德的威望,既嫉妒又害怕,便蓄意謀害貞德。1430年在康邊城附近的戰鬥中,貞德率軍與強敵作戰,被逼撤退回城時,這些封建主閉門不納,把她關在城外,使貞德陷入英軍的同盟者勃艮第之手,最後勃艮第黨人以4萬法郎將她賣給了英國當局。

宗教法庭以「女巫」罪判處貞德死刑。1431年5月,備受酷刑的貞德在盧昂城下被活活燒死,她的骨灰被拋進塞納河中。犧牲時,這位法國民族女英雄還不滿二十歲。

貞德為了民族解放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喚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識,激起了法國人民極大義憤和高度愛國熱情,振奮了民族精神。在人民運動的壓力下,法國當局對軍隊進行了整頓。1436年,也就是貞德死後第五年,查理七世進駐巴黎。1437年法軍攻取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50年奪回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基恩。英國在法國的領地,除加來港外,先後都被收回。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法國大勝,這場延續了一百多年的戰爭至此結束。

百年戰爭的勝利,不僅使法國擺脫了侵略者的統治,而且還使法國人民團結起來,民族感情迅速增強了,國王受到了臣民的忠心支持。百年戰爭以後,法國經濟逐漸復興,王權得到加強,消除了封建割據狀態,法國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封建君主政體演變成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

戰後的英國,在經歷了一段內部的政治紛爭后,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

英法百年戰爭的爆發

1328年卡佩王朝告終,瓦洛亞王朝登上歷史舞台,第一任國王為腓力六世(1328—1350年),在他統治時期,英法爆發了曠日持久的百年戰爭。英法兩國爭奪領地的鬥爭由來已久。近因是法王想收復英國在法國的最後一塊領地亞奎丹,而英王愛德華三世則借口自己是腓力四世的外孫,要求繼承法國王位。以法國王位繼承糾紛為導火線,終於引發了英法「百年戰爭」。

然而,除王位繼承糾紛外,百年戰爭的爆發還有其他更深刻的原因。首先是領土糾紛,英國的兩個統治王朝〔諾曼底王朝(1066—1154年)和安茹王朝(1154—1399年)〕都是來自法國的封建主,因而在法國大陸擁有大批領地。腓力二世統治時期剝奪了英王在法國的大部分領地,但英王仍佔領著法國西南部的不少土地。只要領地沒有被完全剝奪,英國王室就仍抱有在法國大陸擴張勢力的野心。法英衝突的另一個問題是佛蘭德爾問題。佛蘭德爾地區城市發達,各城市的毛織業當時名列歐洲之首。毛織業的主要原料羊毛,大部分來自英國,城市與英國的經濟聯繫十分密切。

但是,在政治上,佛蘭德爾伯爵是法國國王的附庸。14世紀上半葉,佛蘭德爾伯爵極力從經濟上搜刮城市,政治上壓制城市自由,雙方矛盾非常尖銳,伯爵求助於法國國王鎮壓城市反抗,城市市民則在政治上傾向於英王。

所有這些矛盾交織在一起,導致了英法之間曠日持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後持續一百多年(1337—1453年),史稱百年戰爭。

1337年,英王、法王相互向對方宣戰。同年英國向佛蘭德爾進軍,英王愛德華三世派艦隊佔領加桑德堡壘,百年戰爭正式爆發。1340年英國海軍打敗法國海軍,控制了英吉利海峽,1346年在克勒西戰役中主要由英國自由農民組成的弓箭手,在少量炮火的配合下,打敗了素稱「法蘭西之驕傲的花朵」的法國騎士。在軍事史上,這次戰役標誌著騎士制度開始走向沒落。1347年英軍佔領法國海濱重鎮加萊。1356年,普瓦提埃戰役爆發,由英王長子「黑太子」

(因其披甲黑顏色而得名)統率的8000英國軍隊,打敗了4萬餘法國騎士,法王約翰二世(1356—1364)及其幼子和大批法國貴族被俘。1360年兩國簽訂《布列提尼和約》,法國承認英王以國王而非法王附庸的身份佔有法國的大片領土,英王則放棄對法國王位的要求,並規定法國須交300萬克朗以贖回法國國王及被俘貴族。

巴黎市民起義

1356年法國在普瓦提埃戰役失敗之後,十八歲的王太子查理監國攝政,他為了籌集戰費和國王贖金,乃召開三級會議,在800名代表中,半數是市民代表,他們要求國王的行動需受特別監督,應懲治失職官吏,並拘捕以財政大臣羅伯特為首的22名高級官吏,強迫他們交出侵吞的公款。王太子查理十分害怕,下令解散會議,市民更加不滿,整個巴黎開始騷動。查理被迫於1357年2月再度召開三級會議。

在巴黎呢絨商會會長艾田·馬賽的操縱下通過一系列改革決儀,稱為「三月大敕令」,其中最主要的是三級會議設立36人的執委會(每個等級13人),負責監督政府,國王必須服從三級會議的決定,每年召開三次例會,審定國家大事。

如果國王執行大會決議,市民則同意籌款裝備3萬軍隊,抗擊英軍。此外,還有對租稅收支,進行監督及救濟貧民等。

王太子被迫簽署了三月大敕令。但不久反悔,拒絕執行三月敕令。1358年2月,在巴黎商會會長艾田·馬賽領導下巴黎市民舉行武裝起義,22日,3000多名起義者衝進王宮,當著王太子的面殺死了為太子寵信的3名貴族,太子查理由於馬賽的保護才免於一死。3月,查理逃出巴黎,巴黎掌握在以馬賽為首的起義市民手中。

1348年,黑死病相繼在法國各地泛濫,大約有1/3的人口死於瘟疫,個別地區死亡人數竟達半數。瘟疫之外,戰亂也給農民帶來災難,戰費和貴族贖金榨盡了農民的血汗。

但使農民更難忍受的是英國侵略軍和法國騎士、雇傭軍的燒殺劫掠。例如,一個叫做格利費特的貴族率軍四處搶掠,使塞納河與盧瓦爾河之間地區成為荒蕪不毛之地。農民走投無路,只好揭竿起義。1358年5月,北部博韋地區農民起義,推舉吉約姆·卡爾為首領。史稱「扎克雷(意為「鄉下佬」)起義」,起義隊伍達5000多人。其他地方農民也紛起響應,毀城堡、殺貴族,以「消滅一切貴族,一個不留」

作為起義口號,但他們認為國王是人民的保護者,旗幟上仍繪有王徽百合花。為了利用農民起義,艾田·馬賽一度支持起義,並兩次派出共800人的軍隊援助農民軍。封建貴族們推舉法王約翰的女婿、西班牙的那瓦爾國王「惡人」查理率軍隊進入博韋地區鎮壓起義。「惡人」查理以談判為名,誘捕並殺害了義軍首領卡爾,起義軍失去指揮,內部混亂,最後為封建貴族武裝殘酷鎮壓。

扎克雷起義是中世紀法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起義打擊了封建貴族勢力。農民起義失敗后,封建貴族集中全力圍攻巴黎。1358年7月31日巴黎街頭髮生巷戰,艾田·馬賽被殺死。8月2日太子查理率軍進佔巴黎,市民政權被推翻,大批市民被鎮壓,巴黎市民起義也最終失敗。

貞德抗英和百年戰爭的結束

1360年,法國被迫向英軍求和,把加萊港、西南部的基恩和加斯科尼割給英國。監國太子查理即位后,稱查理五世(1364—1380年)。他進行一些改革。實行徵收關稅、鹽稅、戶口稅的經常稅制度;建立龐大的雇傭軍,加強了炮兵建設,修建了防禦工事體系。這些改革使法國軍事力量大大加強。1369年,戰爭再起,法軍轉敗為勝,收回大部分失地。到1380年,英軍僅佔有沿海幾個據點了。

但是,到15世紀初,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年)利用法國封建領主內訌,重新發動進攻。1415年,大破法軍於阿金庫爾,佔領巴黎和法國北部大部地區。1422年,英王亨利五世和法王六世先後死去,英方宣布不滿周歲的亨利六世(1422—1461年)兼領法國國王。法國太子查理(后稱查理七世)受到南方貴族的支持,與北方對抗。1428年,英軍南攻奧爾良,該地是通往南方的門戶,如果失守,法國南方就有全部淪陷的危險。當時軍情緊迫,以查理七世(1422—1461年)為首的統治集團,驚慌失措,束手無策。

法國人民則奮起抵抗,滿懷愛國熱情的農村姑娘貞德(約1410—1431年)出生於香檳與洛林交界之處的杜列米村一個農民家庭。在她童年時代,法國的半壁山河,業已淪於英軍鐵蹄之下,淪陷區內外法國人民的抗英鬥爭激起貞德高昂的愛國熱忱,她認為從法國土地上趕走英國侵略者是她責無旁貸的使命。她的愛國宣傳在人民中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查理七世在危險處境中不得不向人民愛國力量尋求援助。

1429年4月22日,不滿二十歲的貞德受命參加解救奧爾良城的軍事指揮。5月初,保衛奧爾良戰役開始,貞德奮勇當先,全軍士氣大振,一舉擊潰英軍的圍攻,保衛了南部國土,人民無不稱頌貞德,稱她為「奧爾良姑娘」。隨後貞德建議向蘭斯進軍,主張查理七世在蘭斯大教堂舉行加冕禮。

這個建議也是當時進行大規模游擊戰爭,決心把英國人逐出國境的法國人民群眾的要求。自從奧爾良保衛戰獲勝后,貞德及其擁護者聲勢浩大,查理不能不同意向蘭斯進軍,沿途法國軍民攻下許多被英人佔領的城市,查理如願以償地在蘭斯大教堂舉行了加冕禮。這時貞德的聲譽已達到高峰,人民讚揚她的信件從四面八方寄來,國王賜給她貴族稱號和優厚恩賞。但是貞德仍和過去一樣保持純樸的農村姑娘作風。她拒絕接受任何榮譽和恩賞,只要求豁免她深受戰禍的故鄉人民的賦稅。貞德建議進攻巴黎,但法國貴族害怕貞德影響的擴大,會引起人民運動的高漲,開始對她進行暗害活動。

1430年春,貞德在康邊附近一次戰鬥中擔任後衛,當她即將撤入城內時,城門竟然被關閉,後退無路,被敵人俘虜。

在被英軍囚禁一年中,貞德受盡迫害,堅貞不屈。1431年5月,貞德以魔女罪名被教會法庭處以火刑,犧牲於盧昂廣場。查理七世忘恩負義,不顧貞德的奇功偉績,按兵不動,坐視不救。

貞德雖死,但她的愛國精神已在法國人民中間開花結果,在法國人民力量的打擊下,英軍接二連三地遭到失敗。

1436年,法軍收復巴黎。1453年,百年戰爭以法國的最後勝利告終。英國侵佔的土地除加萊一城外,全被法國收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影響世界歷史的大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影響世界歷史的大事
上一章下一章

英法百年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