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歷史不忍細看:精編版》(10)
不離奇的市井軼聞,不足以留後世
|管仲為何被妓女奉為「祖師爺」|私妓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趙女鄭姬,設形容,揳鳴琴,揄長袂,躡利屣,目挑心招,出不遠千里,不擇老少者,奔富厚也。」又說:「中山地薄人眾,猶有沙丘。紂淫地余民,民俗急,仰機利而食。
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冢作巧奸治,多美物,為倡優女子,則鼓鳴瑟、屣,游媚貴富,入後宮,遍諸侯。」另外《詩經·周南·漢廣》曰:「漢有游女,不可求思。」上面資料表明,這些趙女鄭姬精於打扮,善於歌舞,兼善媚術,色藝俱佳。為了金錢她們不惜出賣肉體和色相,有時甚至長途跋涉。她們的經營方式主要是上門服務。《詩經》中用「游女」一詞,將當時私妓的經營特點非常貼切地說明了。
營妓(也稱「軍妓」)的最初形式在這一時期已經開始出現。據《越絕書》《吳越春秋》等書記載,公元前470年前後,「越王勾踐輸有過寡婦于山上,使士之憂思者游之,以娛其意」。越王勾踐為了解決士氣低落的問題,讓「有過寡婦」為軍中「憂思者」提供性服務,這就是典型的「營妓」。雖然當時越王勾踐讓「有過寡婦」為軍士提供性服務,但那可能只是一種應急措施,並沒有形成一種制度,但它卻一直被看作是中國營妓制度的雛形。
但是,真正由國家經營的娼妓業,卻是由管仲開創的。
管仲,名夷吾,初與友人鮑叔牙經商為生。後來「鮑叔牙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被囚,鮑叔牙「遂進管仲」,「力陳管仲之賢,桓公於是任管仲為相。」(《史記·管晏世家》)管仲在任期間,竭力協助齊桓公治理國家,實行了一系列改革。重新劃分行政區域,整頓吏治,嚴肅軍隊紀律,利用官府力量發展鹽鐵業,促進生產,統一管理貨幣,調整物價,通過「尊王攘夷」控制各諸侯國內政,抵禦周邊少數民族。通過這些改革方案,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管仲在位時不但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還設置「女閭」。所謂「女閭」,就是妓院。也就是說,管仲是第一個設置官方妓院的人。管仲於公元前685年被封為「卿」,死於公元前645年,因此設「女閭」制應該是在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5年之間。這比梭倫創立雅典國家妓院(公元前594年)至少還要早50年以上。
當時妓女數量還是比較多的,如管仲設女閭300,據《周禮》中說「五家為比」,「五比為閭」,一閭是25家,總數當為7500家,若設700,就有1.75萬家之多。
「女閭」制開了國家經營娼妓業的先河。作為政治家的管仲,其實行「女閭」制,目的有四:一是為了增加國家收入。清代褚人在《堅瓠續集》卷一記載:「管子治齊,置女閭七百,征其夜合之資,以充國用,此即教坊花粉錢之始也。」二是為了緩解及調和社會矛盾。三是招攬游士,網羅人才。當時諸侯爭雄,齊桓公為了能夠稱霸天下,藉助美女來招引人才。四是供齊桓公淫樂。齊桓公是一個好色之徒,這在文獻中有所記載:「好內,多內寵,如夫人者六人。」
但管仲設立妓院,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從中收稅以作軍費。
在管仲的影響下,春秋各國紛紛效仿,後世的封建統治者也從此讓娼妓制度獲得合法地位,這恐怕是作為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思想家的管子始料未及的吧!
|晉朝人鬥富的歷史真相|
有詩曰:「醉卧美人,醒握殺人權。」在古代男人看來,似乎應對生活的最好武器是「權力和財富」,而享受生活的最好方式則是「美酒與美人」。深諳享樂之道的晉朝開國君主司馬炎對酒色這兩樣事物很下功夫。當他用權力和財富奪了天下后,便日日想方設法地享受。晉國大軍征服吳國后,司馬炎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廣撒網,多撈魚,將天下美女網羅進皇宮後院,供自己享樂。為了討好新主,地方官們便把美女盡數運到洛陽皇宮裡。
除了貪圖美色,在吃喝玩樂上,司馬炎也是毫不含糊,花樣百出。為了滿足自己的這些樂趣,他甚至把官位拿去賣錢。君主都這樣恣情縱慾,貪圖享樂,底下群臣就更不用說了。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他手下的人也紛紛效仿。
晉國初期的宰相何曾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每天的飯錢要花一萬錢,即便如此還愁沒什麼可吃的。他的兒子何劭青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每天的伙食費是父親的兩三倍,他們一家的伙食費是三五千平民一個月的生活費。
而這還不算是最奢侈的,談到晉國的奢華浪費就必須要提石崇,他和國舅爺王愷的鬥富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
石崇通過打家劫舍發家后,便用錢買了個官位,從而開始了為官斂財的日子,積攢下了更大的家業,成為當時京城裡數一數二的巨富。他不但住在高檔豪宅里,還有著一百多個貌美如花的姬妾,而石崇每天的工作就是和達官貴人吃喝嫖賭,聲色犬馬。
王愷也不遜色,仗著自己是皇親國戚,地位比石崇尊貴,便一心要和石崇比個高下。於是二人的鬥富從廚房開始:王愷用麥芽糖刷鍋,石崇就用蠟燭當柴火燒;王愷將幾十里長的路上鋪滿綢緞,石崇則用更長的綢緞將道路做成了一個錦繡長廊;王愷用花椒面漆房子,石崇則用赤石脂當塗料……逢斗必敗,王愷很不服氣,便去找他的皇帝親戚幫忙,而當司馬炎聽到王愷鬥富這種荒唐的行徑時,居然還給予了支持。他讓人從國庫中取出一株價值連城的珊瑚樹,高約二尺左右,讓王愷拿去斗敗石崇。
得到外邦進貢的寶物,王愷信心倍增,豈料石崇看到那株珊瑚后,一言不發地將其打碎,然後將王愷領到自己的庫房中,讓他任意挑選,用來賠償他的損失。石崇庫房中的珊瑚樹,每一株都高大豐滿,似乎王愷所展示的是最次等的貨色,這次的失敗讓王愷徹底認輸,灰溜溜地離開了。
這次鬥富之後,石崇的名聲更是遠播。夜夜都有客人到他府上喝酒饗宴,石崇也是熱情招待。在客人吃飽喝足后,要去上「洗手間」,結果發現男廁所里有十多個美女手捧托盤,上面放著錦衣華服,還有香料,洗漱用品等等。
客人要想上廁所,就需要換上新衣服,解手完畢后,還需用高檔的護膚品擦手擦身,以防身上沾有臭氣。
石崇只不過是晉國一個中級官僚,就如此鋪張浪費,可想而知那些高級官員和帝王國戚是怎樣的行徑了。有一次司馬炎到官員王濟家去吃飯,有一道烤乳豬令司馬炎讚不絕口,王濟便對皇上透露了自己這道菜肴的秘訣。
他家裡用於做菜的小豬全是用人奶餵養,所以才肉味鮮嫩異常。這個王濟還喜好跑馬,當時他看中一塊地價昂貴的地段,於是他就把跑馬場一樣大小的地方鋪滿了錢幣,買下了那塊地。
瘋狂的奢靡最終只能換來更為瘋狂的報復。在這些達官貴人沉迷享樂的時候,百姓們卻經受著天災人禍,食不果腹的日子。終於在毫無活路的情況下,奴隸出身的石勒帶領著大批饑民進行反抗,他們對富人發動了野蠻的復仇戰爭,將男人殺死,女人霸佔,肆意燒殺搶掠。整個晉國逐漸陷入混亂之中,到公元304年的時候,全國發生了可怕的飢荒,不但平民吃不上飯,就連那些一頓飯花費一萬錢的貴人也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和人比富的石崇也沒能逃過這場劫難,不但被起義軍抄了家產,還丟了性命。
富得流油的晉國就這樣,隨著巨富們的煙消雲散,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毀滅了。
|古代女子勸阻丈夫出軌的高招|
愛情從來都是自私的,無論古今都是如此,現代的一夫一妻制度,尚管不住一些男人的心猿意馬,古代的一夫多妻制度,更讓女子需要忍受丈夫被其他人搶去的痛苦。在性與情感上,古今的女人都不允許被人侵佔,都希望能夠獨佔枕邊人的身與心。
但古代並沒有明確的婚姻法,保護女子的權益,處於低下地位的女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丈夫納妾,另結新歡,不能夜夜與自己共度春宵。於是有的女子為了捍衛自己的婚姻和愛情便想出各種招數來阻止此等事的發生。
古代女子為什麼要阻止丈夫納妾?又是怎樣來捍衛自己的權利,妨礙丈夫納妾的呢?這裡必須先提一下古代男子納妾后,在性生活方面的時間安排。
古代男子納妾后,和妻子還有小妾的性生活便有了順序規定,這規定一直要男性履行到他60歲為止。《禮記·內則》記載:「故妾雖老,年未滿五十,必與五日之御。將御者,齋漱浣,慎衣服,櫛緲笄總角,拂髦,衿纓,綦屨。」
意思就是小妾不到50歲的時候,每五天就要將自己洗乾淨,與男人交好。大多女子自然不希望把自己的丈夫送到別的女人的床上,但也沒辦法。古代不納妾的男人實在是太少了,雖然聖賢也曾告勸過:「二八佳人體似酥,腰中仗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裡教君骨髓枯。」
但於事無補,男人就算不納妾,也會去煙花之地鬼混。為了讓丈夫不出軌,也為了不讓丈夫與其他女人發生關係,古代不少女子做過努力,唐朝宰相房玄齡的夫人盧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房玄齡在晚年的時候,唐太宗多次賜美人於他,但都遭到了房玄齡的婉言拒絕,探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房玄齡的夫人很厲害,不許他納妾。為了做通房玄齡夫人的思想工作,唐太宗專門讓長孫皇后前往,但房玄齡的夫人只是說:「妾寧妒而死!」
聽聞此言,唐太宗便派人給她送去一壇酒,告訴她如果她還繼續反對,就要把這壇毒酒喝掉,但沒想到她情願喝掉毒酒,也不願意和別的女人分享房玄齡,此事只得作罷,後來唐太宗感慨:「我尚畏見,何況於玄齡。」
態度堅決可以阻止男人出軌,而有的女人則是心狠手辣,對勾引自己丈夫的女人下毒手,以暴力保衛自己的妻權。隋文帝的獨孤皇后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她不僅與隋文帝約定:「此生永矢相愛,海枯石爛,貞情不移,誓不願有異生之子。」
還從隋文帝那裡要來了整治後宮的權力,讓那些妃子都不敢靠近隋文帝。
有一次,隋文帝剛剛臨幸了尉遲氏,這個女人第二天就被獨孤皇後派人亂棍打死了。不但如此,她還形影不離地跟著隋文帝,隋文帝上朝的時候,她與隋文帝共乘坐一輛輦車,退朝後,她再和隋文帝一起回到後宮。
同吃同樂同寢,相顧歡欣,儼然一副管犯人的樣子,當然古代女人並不是每個都能這麼鐵腕,一般的女人還是多以柔情打動丈夫,阻止丈夫尋花問柳。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書法家趙孟頫娶了浙江吳興美女管道升。管道升不僅貌美如花,還是個難得的才女,能作詩,善繪畫。
不過,這樣也沒能讓趙孟頫收心。結婚不久,趙孟頫便另覓新歡了。為了挽回丈夫的心,管道升開始想辦法。一開始,她寫了一首詩來感化丈夫:「夫君去日竹初栽,竹子成林君未來。玉貌一衰難再好,不如花落又花開。」管道升想讓丈夫想想之前的情意,想想少年夫妻老來伴的好處。
除此之外,她還寫了一首十分有名的《我儂詞》,針對丈夫納妾表明自己的態度:「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似火。把一塊泥,捻你一個,塑我一個。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捏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
不過雖然用情很深,但趙孟頫並沒有因此而停下納妾的腳步,古代女子不像現代女子有很強的自主能力,很多時候,她們也只能自怨自艾,忍受這種被冷落,甚至被男人拋棄的命運。丈夫是否出軌,主要還在於他自己,女人如何出招,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古代出家要求哪些資質|
很多人聽說現在一些寺院中的出家人還要具備高學歷,就覺得很不可思議,以為古代出家很容易,但凡看破紅塵就可以遁入空門了。其實,在古代出家也不容易。
且不說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代武宗、後周世宗等滅佛時期,一般人想要出家難上加難,就是在古代大多數崇佛時期,想出家也不容易。在崇佛時期,一個人只要穿上出家人的衣服,帝王看到都會合掌問訊,尊敬他的道德、學問,他就是「人天師範」,即言行舉止是天上、人間的榜樣。所以,那時出家要經過皇帝考試,考試及格才頒發文憑,稱作「度牒」。考取度牒之後,還要看這個人跟哪個道場、哪位法師有緣,方可到那裡出家。若沒有度牒而私自剃度是犯法的,要受國家法律的處分。
當時的進士是國家考試最高的等級,相當於現在學校里的博士學位。出家人在普通學術上拿到進士的學位,然後考佛法,再考德行,全部及格才發度牒。
度牒就相當於國家認可的出家資格證書,是政府機構發給公度僧尼以證明其合法身份的憑證。唐代的度牒都用綾素、錦素、鈿軸製成。宋代一度改用紙制,至南宋仍舊用綾。度牒上一般寫明所度僧尼的法名、俗名、身份(指明童子或行者及其職銜)、籍貫、年齡、所住或請住持寺院(入何寺院名籍)、所誦經典、師名等,並有禮部的批文、簽署日期和官署名等。僧尼有了度牒,便取得了合法的身份,有度牒的就算是正規僧人,留居本寺或行游他方都不會被人為難,可免賦稅和勞役、兵役等義務,受到政府的保護。
為增加財政收入,官府經常出售空名度牒。據宋代《燕翼詒謀錄》等書,宋徽宗初年每道度牒價錢220千,賣度牒成為官府重要的收入來源。因為得之不易,大家都非常重視。《水滸》上說魯智深溜下桃花山,「胸前度牒袋內藏了真長老的書信」,可見度牒是小心收藏的。「棒槌似粗莽手腳」的孫二娘也有溫柔的一面:她取出度牒,縫個錦袋盛了,教武松掛在貼肉胸前——可見這本護身符在她心目中的分量。
另外,出家還有更多詳細的要求。
1.年齡不可太大或太小,生活要能夠自理。
太老者,過七十,若減七十,不堪造事,卧起須人。若過七十,能有所作,是亦不聽。年滿七十,康健能修習諸業,聽與出家。若太老,不應與出家。若已出家者,不應驅出。若度出家受具,越毗尼。(《僧祗》)2.具丈夫身,有堅強意志,能吃苦耐勞。
欲新出家者,先說苦事:謂一食、一住、一眠、少飲食、多學問,言能不?
答:可者。方得受之。(《僧祗》)3.父母允許。
若有來求出家者,應先問父母許已,方與出家。若不先問與出家者,得越法罪。(《出家》)
4.沒有犯邊罪。
曾受佛戒已(含白衣五戒八戒在內),於淫殺盜妄四重戒中,隨犯一戒,即漂棄佛海邊外,故名邊罪。
5.出家的動機純正(非是賊心入道)。
為衣食利養混入僧團,盜聽大僧說戒、羯磨、同僧法事,受人恭敬利養禮拜,名為賊住。
6.志性堅定,信仰明確。
曾為外道來受具戒,后復入外道,今又重來出家受戒,此人志性不定,名為破內外道。非佛法器,佛不許度。
7.沒有債務在身(非負債人)。
有負債人為逃避債主而出家,乞食為財主捉;財主嗔恚言,沙門釋子儘是負債人。不得度負債人出家。(《四分》)8.不是承擔社會重任的官職人員(非官人)。
不應度大臣出家,見來求請應須詰問,汝非王臣不,若不詰問與出家者,越法。若外國人來,無人委識,應與出家。(《雜事》)9.身體健康。
病者,癬疥,黃爛,癩病,癰痤,痔病,不禁,黃病,瘧疾,謦咳消盡,癲狂,熱病,風腫,水腫,腹腫,乃至服藥未得平復,不應與出家。若已出家,不應驅出。若度出家受具足者,越比尼。(《僧祇》)10.四肢齊全,五官端正。
手足不健全、聾、啞、盲、跛、曲腰、侏儒、極丑等不能出家。
可見,古代出家並非想象的那麼容易,並不是想出家就能出家的,只有達到標準才能出家,只有手持度牒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僧人,否則就是「非法」
出家。
|古代官員為何虛報年齡|
中國古代的官場上,以打探官員們的真實年齡為禁忌。當然,不許問年齡的禁忌,並非一開始就出現的。從史料記載來看,秦漢時期,官場上還並不存在這個年齡問題。著名例子便是甘羅,因為12歲出使趙國有功,便官拜上卿。可見,當時的官員年齡制度並不是十分嚴格。
一直到漢武帝時期,因為官官相護,相互包庇之風盛行,使得官員隊伍日趨年輕化,全都是官員子弟。這種情形的產生,令當時的統治者不得不採取行動,到漢順帝時期,尚書令左雄上書說:「郡國每年舉孝廉,都是馬上就要授職施政、教化民眾的,應該選取那些老成可用之人。孔子稱:『四十不惑。』《禮記》稱:『四十曰強,而仕。』請從現在起規定:年齡不滿四十,不得察舉。」
所說的「察舉」制度,其實就相當於舉賢任能,一種推舉制度。這個制度可以破格提拔人才,但也有其弊端,便是上面提到的,會讓一些官員相互勾結,互相推薦親信,結黨營私,於皇權很不利。於是,這個建議很快便得到了漢順帝的採納。
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既然對當官的年齡進行了限制,只要更改年紀,不是照樣可以為官嗎?官員製造假年齡,便以此為源頭。
後來到唐朝時期,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六月發布了一個新規定:「凡人三十始可出身,四十乃得從事。」官員的年齡再次被列入規章制度之中。所謂「出身」,是指做官的資格。要想做官,要經過一層一層的考核,這期間的過程很漫長,通常過個三五年、七八年都很正常,例如韓愈25歲及第,到正式被授予官職時已經到了35歲。
為了及早當官,許多人便開始想對策。在唐代科舉中,有為早期教育設置的童子科,而且考試題目也相對簡單,只是考一些基本入門的知識點,畢竟孩童的條件還是十分寬鬆的。這成為入仕的捷徑。許多大齡男子便冒充孩童,虛報年齡,只求能夠通過此捷徑,走入仕途,不用再去白費那好幾年的時光。
唐朝時期舉童子的年齡多限制在10歲以下,一旦通過考試,那上崗工作的時間就大大提前了,為了能夠走上仕途,許多人便賄賂官員,修改自己的年齡,這樣便能提前入仕途。當然,這只是官員隱瞞年齡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一旦考中科舉,免不了會有富貴人家,達官貴人前來說親選婿,選婿當然是年紀越輕越好,為了能夠順理成章地攀龍附鳳,這些人也會將自己說得更年輕。
還有人選擇隱瞞年齡,則是和朝廷規定有關。在宋太祖時期有規定,凡參加科舉考試夠一定次數,年滿60卻依然沒能夠中第的人,可以從寬賜予官職,當時稱之為「特奏名」或「恩科」。很多才學平庸,沒有什麼大志向的人希望早日做官,便謊報年齡,將自己的年紀說大,這樣就可以及早為官。總之官員的年紀變大變小,都是與朝廷政策掛鉤的。
《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便是一例,他一出場便坦言道:「童生20歲應考,如今考過20餘次……」怎麼算,也應該是個年過半百的人了,可是他卻對外說自己只有三十幾歲,這樣虛報年齡的情況,正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映射。
|唐代樓市崩盤的真正原因在哪裡|在我國歷史上鼎盛的唐朝時期,樓市就曾出現了崩盤,按現在的收入算,唐朝的房子就曾經從幾百、上千元一平方米,跌至幾十元一平方米。而此時,唐朝政府卻沒採取任何措施拯救「樓市」的崩潰。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敦煌居民沈都和因為急等錢用,賣掉了自家的房子。按照慣例,他跟買方簽了一份房屋轉讓合同,合同上寫道:「慈惠鄉百姓沈都和,斷作舍物,每尺兩碩五升,准地皮尺數。算著舍櫝物二十九碩五斗陸升九合五圭乾濕穀米。其舍及地當日交相分付訖。」意思是說沈都和這套房子按面積計價,每尺價值小麥兩碩五升。另外房子里所有傢具陳設也隨房子一塊兒出讓,價值小麥二十九碩五斗六升有餘。合同上寫的「一尺」是指一平方尺,為現在的0.09平方米;「碩」是容量單位,跟「石」通用。「兩碩五升」小麥重約180斤,按今天麥價去買,至少需要140元。「每尺兩碩五升」,說明每0.09平方米能賣140元,也就是每平方米能賣1555元。放在一千多年以前的敦煌,這房價是很高的。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同樣住在慈惠鄉的另一位敦煌居民陳都知賣掉了自家「東西寬三丈九尺,南北長五丈七尺」,其面積約是現在的203平方米的宅基,換來小麥「八百五碩五斗」。拿宅基總價除以宅基面積,可以得出這塊宅基的單價:每平方米556元。考古報告顯示,唐代敦煌民宅全是單層,容積率很低,所以當地價高達五六百元一平方米的時候,房價在千元以上是完全合乎邏輯的。
那麼,唐朝人的工資水平如何呢?據《敦煌資料》等文獻記載,在公元九世紀後期,不管是幫人牧馬放羊,還是給人運送貨物,甚至包括替人當兵在內,敦煌平民每月的收入一般都不會超過兩石小麥。換言之,工薪階層的月薪大多在300元以下。像這樣的收入水平,就是一年不吃不喝,也只能掙兩三個平方米,倘若想買一套像模像樣的房子,恐怕得忙活幾十年。
值得慶幸的是,這樣的狀態並沒維持多久,敦煌房價在每平方米1555元這個房價制高點上盤旋了一段時間,很快就急轉直下——敦煌樓市崩盤了。
唐昭宗乾寧四年(897),敦煌居民張義全賣房,「東西一丈三尺五寸,南北二丈二尺五寸」,只賣了小麥「五十碩」,每平方米才賣250元。唐昭宗天復二年(902),敦煌居民曹大行跟人換房,「東西三丈五尺,南北一丈二尺」的房子,僅估價「斛斗九石」,房價已經降到了33元一平方米。
關於敦煌房價的描述,目前能找到的文獻非常之少,暫時還弄不清剛開始房價為什麼高,後來又為什麼暴跌。另外,鑒於中原和江南地區出土的唐代經濟文獻更加稀少,研究者也不敢確定在敦煌之外的其他區域是不是同時出現了房價暴跌的現象。
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在敦煌房價暴跌之後,大唐朝廷和敦煌政府都沒有出手救市。因為《新唐書》《舊唐書》《冊府元龜》《唐六典》等史書和現代的敦煌石室藏書釋文彙編《敦煌資料》中均未曾出現相關內容。那麼,唐朝政府為什麼不救市呢?
第一,當時沒有專門的「房地產開發商」,所謂房地產交易只是在業主之間進行的二手房買賣,而業主們作為一盤散沙,是沒有能力遊說政府做出救市決策的;第二,當時房地產行業在整個國民經濟領域所佔的比重非常小,無論這個行業是否興旺,對GDP的影響都不大;第三,當時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於田賦和人頭稅,政府從來沒有想過賣地生財,房價暴漲也好,暴跌也罷,只能影響地價。
可見,唐朝政府之所以不救市,倒未必是出於替廣大購房者著想,才容許房價不斷下滑的,而是因為沒有真正損害到政府自身的利益而已。
|唐代人離婚的程序揭秘|
隨著法律制度的健全,離婚協議書逐漸成為一種常見的法律公文。很多人以為離婚協議書是近代才出現的新生物,誰會想到在倡導一女不侍二夫的封建制度下居然也會有離婚協議書。實際上,在我國唐朝時就已經出現了「離婚協議書」。
在敦煌出土的唐朝「離婚協議」的內容是:「凡為夫婦之因,前世三生結緣,始配今生之夫婦。若結緣不合,比是冤家,故來相對……既以二心不同,難歸一意,快會及諸親,各還本道。願妻娘子相離之後,重梳嬋鬢,美婦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大意是:如果我們結合在一起是錯誤,不如痛快地分手,使彼此得以解脫,希望你舊貌換新顏,再攀高枝,這樣總勝過兩人看不順眼互相擠對。離婚之後,希望你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再找個好人家……從這份協議書中我們不難看出,其內容類似於我們今天的離婚協議,夫妻因感情不和離婚,於是請來雙親父母和親戚朋友,做此見證,好聚好散,最後,男方還不忘給妻子一些美好的祝願。
唐朝的婚姻法《唐律戶婚》對離婚有三條規定:1.協議離婚。指男女雙方自願離婚的所謂「和離」,「若夫妻不相安諧而和離者,不坐」。
2.仲裁離婚。指由夫方提出的強制離婚,即所謂「出妻」。
3.強制離婚。夫妻凡發現有「義絕」和「違律結婚」者,必須強制離婚。從史實來看,提出離婚者也不只是夫方,妻方提出離婚的也不在少數。雖然在中國歷史的多數時期,女子一直是處於被壓迫地位,很多朝代婦女沒有離婚自由,男子可以任意「休妻」、「出妻」,女子卻只能忍受。但是這份唐朝的「放妻協議」卻告訴我們:並不是古代歷朝歷代女子的地位都是那麼低下的,這也凸顯了唐代婚姻制度的公平性。
唐史研究專家孟憲實說:「古代曾有女子覺得丈夫沒有出息,鬧到公堂要求離婚,當官者訓斥該女子不應如此,但該女子仍然堅持離婚,最後當官者只得判離,可見在古代女子離婚並不如我們想象中困難。古代放妻書的存在,說明古代人比較重視感情在婚姻中的作用,在放妻書中多以感情不合為理由,有時還會出現『今後將孤燕單飛』等表達悲傷的句子。當然,如果真的悲傷就不會離婚了,這或許只是表面文章,所以說有時放妻書只是範文作用,在休妻的時候使用。」
事實上,古代離婚的事情在各個朝代都有,只不過唐朝的婚姻制度給人感覺更自由一些,高層離婚就更容易實現了,比如太平公主就輕而易舉地離婚了。雖然不能確定協議書的具體年代,但它的存在卻證明唐末五代宋初時,男女在婚姻問題上是相對自由的。雖然家中掌事的人仍然是男性,但婦女地位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低。
|「老公」「老婆」之稱源自何處|老公老婆是現代對丈夫妻子的常用叫法。很多人以為,老公老婆最初是我國港台的叫法,是改革開放后隨著港台片的熱播流行起來的。實際上,老公老婆這個稱呼在唐朝時就已經有了。
據說,唐朝時有一個叫麥愛新的讀書人,考中功名后就開始嫌棄妻子年老色衰,想再納新歡。於是,寫了一副上聯放在案頭:「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妻子看到后,從聯意中覺察到丈夫有了棄老納新的念頭,便提筆續寫了下聯:「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新糧。」以「禾稻」對「荷蓮」,以「新糧」對「老藕」,不僅對得十分工整貼切,新穎通俗,而且,「新糧」與「新娘」諧音,饒有風趣。麥愛新讀了妻子的下聯,被妻子的才思敏捷所打動,便放棄了棄舊納新的念頭。妻子見丈夫回心轉意,不忘舊情,乃揮筆寫道:「老公十分公道。」麥愛新也揮筆續寫了下聯:「老婆一片婆心。」
於是,這個故事很快流傳開來,並傳為佳話,從此,漢語中就有了「老公」
和「老婆」這兩個詞,民間也有了夫妻間互稱「老公」「老婆」的說法。
那麼,除「老公」與「老婆」外,夫妻之間還常有哪些稱呼呢?
1.妻子與丈夫
母系氏族時期,女尊男卑。男女結為夫妻后,男人怕女人被其他男人搶走,就天天跟在女人後面一丈之遠,故男人被稱之為「丈夫」。
另外,中國古代有些部落有搶婚習俗。女子選擇夫婿,主要看這個男子是否夠高,一般以身高一丈為標準。當時的一丈約等於七尺(那時的一尺約合現在的六寸多),有了這個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禦強人的搶婚。根據這種情況,女子都稱她所嫁的男人為「丈夫」。
而「妻子」一詞的來歷最早見於《易經·繫辭》:「人於其官,不見其妻。」但在古代,妻子一詞並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稱。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妻子」才漸漸成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稱。
2.愛人
現代人常用愛人來稱謂自己的配偶,這一稱呼來源於英國。位於蘇格蘭達姆弗利的斯威特哈特寺院使用英語單詞「sweetheart」表達「愛人」之意。
斯威特哈特寺院是由1296年去世的巴納德城堡領主約翰·巴里奧爾之妻德鮑吉拉夫人修建的。德鮑吉拉夫人與丈夫二人一生恩愛,丈夫死後,她將丈夫的屍體安葬,但將丈夫的心臟熏香后裝在了象牙盒裡隨身攜帶,常常謂之曰:「我最可愛的心,不會說話的夥伴。」
|《清明上河圖》的曲折經歷|
北宋畫家張擇端創作的長卷《清明上河圖》,被公認為稀世神品。千年來,它曾五次進入宮廷,四次從宮中被人盜走,歷盡劫難。
首先收藏此畫的是北宋宮廷。宋徽宗趙佶視之為神品。據考證,該圖前面應當還有一段,描寫的是遠郊的山,並且還有趙佶瘦金體的「清明上河圖」五字簽題和他收藏用的雙龍小印。靖康之禍時,該畫流落民間,為金朝監御府書畫官張著所得。元滅金后,此畫第二次進入皇宮。元順帝至正年間,宮中有個姓裴的裝裱匠挖空心思,用臨摹贗品將真本換出,暗中高價賣給某真定太守,隨後又將其輾轉易手。
之後,此畫又到了明朝奸相嚴嵩手中。據嚴嵩敗后官府查抄他家財產登記賬中,確有此畫的記錄,在明朝隆慶時被收入宮廷。明穆宗不喜歡字畫,成國公朱希忠趁機奏請將《清明上河圖》賞賜給他,皇帝便讓人估成高價,抵其俸祿折賣給他。但是此時名畫卻不翼而飛了。不久,宮中傳說一個小太監得知《清明上河圖》值錢,便將畫盜走,不想出宮時遇見管畫人,小太監倉皇之中將畫藏到陰溝里,正值陰雨連綿,三天後來取,畫已腐爛。最終此事不了了之。
後來,人們才知此畫落入秉筆太監、東廠首領馮保之手。名畫「毀屍滅跡」
的傳說不過是他一手策劃的。
清兵入關后,此畫相繼為陸費墀、畢沅所得。清廷早就對這幅名畫垂涎欲滴,據說畢家因此畫而家破人亡,《清明上河圖》也得以第四次進入皇宮。1911年,清王朝滅亡,但溥儀仍留住宮中。溥儀以賞賜其弟溥傑為名,將重要文物偷運出宮,《清明上河圖》亦在其中。
1945年,溥儀攜大量珍寶至通化,準備逃亡日本。飛機還未起飛,就被蘇聯軍隊俘獲,並將國寶交回中國政府。《清明上河圖》先存放在東北博物館,后被故宮博物院收藏。
|宋朝流行大齡青年的原因是什麼|宋朝是個很有意思的朝代,重文壓武,宋真宗有首詩就寫道:「富家不用賣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歸結大意便是在他們大宋朝,最有前途的職業不是行賈的商人,而是讀書的文化人。宋真宗這樣說也是有緣由的。之前的五代十國,動蕩不安,皇位更迭頻繁,一直到趙匡胤陳橋兵變,才算結束了這種日子。
但也正因為如此,宋朝後來的皇帝都十分反感武臣。在他們看來,習武之人有著強大的殺傷力,稍加不慎,便會被他們推翻帝位。而文人就不一樣,他們手無縛雞之力,除了能在口舌上占點便宜之外,還是相對容易控制的。
所以,宋朝雖然是武將建朝,卻是重文輕武,趙家大量啟用文官,而為了安撫這些文官,更是不惜血本的啟用了高薪養官的政策,將官員的工資提到了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企及的境界。
宋代文官不但月工資豐厚,逢年過節還會發福利,遇到特殊的日子還有額外的獎金。不僅如此,但凡官員犯點錯誤,那也是能免就免,從輕發落,宋朝對官員的縱容程度和它的工資制度一樣讓人嘆為觀止。
沒有嚴厲的監督懲罰體系,宋朝官員就算是貪污受賄,犯罪以後,也可以鑽鑽法律的空子,逃脫懲罰,例如地方官員的調任就十分方便,只要向上級上一道疏表,基本都會被批准。所以,在一個地方有了政績污點,官員便調離到另一個地方,而且那時的官員數量十分龐大,常常是一個官位有著兩三個人同時擔任,彼此間相互包庇,互相勾結的事常有發生。
官員的生活如此安逸幸福,天下的男人自然是人心往之,於是讀書便成了宋朝的一大熱潮,不論是耕田的農夫還是茶館的夥計,個個都懸樑刺股,發奮讀書,一心要考取功名,入朝做官。
古語有云:「先成家,后立業。」這些懷揣著偉大理想的男人們自然是想功成名就之後再娶妻生子。所以,他們寧願獨身,忍受寒窗苦讀的寂寞,也不放棄目標。但可惜的是,宋朝的官位再多,也是有限的,能衝過科考這架獨木橋的人畢竟是少數,許多人頭年不中,便來年再考。這樣周而復始,考中的還算運氣好,考不中的更是沉淪其中。如此便造成了許多男人中年未娶,個個都成了剩男。男人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考中功名便不娶親這尚可理解,但當時的女人卻也是非官員不嫁。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為了後半生能安穩無憂,錦衣玉食,女人們也是要對自己的夫婿千挑萬選,既然當官那麼吃香,她們自然是要當官太太了。於是,宋朝便出現了一個獨特的景象。
每到放榜的日子,有錢有勢的人家便紛紛出動「擇婿車」,去發榜的地點選擇乘龍快婿,但凡榜上有名者,十之八九會被這些人家拉回家中,而那些沒有搶到的也不放棄,等待來年再接再厲,於是,等來等去,一批剩女也就這樣等出來了。
當時在朝為官的司馬光談到男女婚齡時說:「男不過三十,女不過二十耳,過此則為失時矣。」
按照這個標準,宋朝超齡的未婚男女大有人在,除了官位的貨源奇缺,供不應求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便是當時出嫁費用高漲。宋朝的商品經濟日益發達,整個社會逐漸形成了一股攀比奢華的不良風氣,很多人家為了撐場面,就算借錢也要將婚宴辦得風光無比。
在淳熙年間,太學生黃左之中榜之後,做了汝陽王的女婿,為了辦婚宴,充足場面,一次就花費了500萬兩銀子。還有宋神宗的弟弟楊王趙顥有幾個女兒,因為每次花費的費用都很大,到最後實在是囊中羞澀,不得不找自己的皇帝哥哥借錢將婚禮辦下去。
科舉制度和崇富心理為宋朝造就了一批剩男剩女,在沒有朝廷的大力號召下,男人們自覺自愿地晚婚晚育,一心為了自己的事業埋頭苦讀,既不做傷風敗俗的事情,也不搞破壞社會安定的活動,堪稱一大歷史奇觀。
|古代考生高超作弊技能大揭露|
科舉制度是我國歷史上的官員選拔制度,它始於隋,止於清末,前後歷經一千多年,為朝廷選拔、輸送了許多優秀人才。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弊並非現代獨有,在古代,就有許多學子禁不住「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誘惑,研究出了各種各樣的考場作弊手段。
這些作弊手段與現今的高科技相比,一點都不遜色。
古人的創造力很多時候超過了現代人,其中作弊現象最嚴重的是在唐朝。那時不論是高幹子弟,還是平民百姓,都精於作弊技術。其中以著名的大詩人溫庭筠為一絕,即使在主考官的重點盯防下,他依然可以替好幾個人寫完試卷,然後全身而退。溫庭筠在當時的作弊界內,無人能與他抗衡。
他的作弊技巧高超。到底有多高超呢?
首先是他的成文速度十分快,而且作弊的手段十分隱蔽,讓人無法看出。溫庭筠因為詩才了得,早就名滿天下。公元858年的科舉,他報名參加,為了防止他幫助其他人作弊,幾個主考官都看著他,而且還專門把他的座位單獨調出。
在眾目睽睽之下,溫庭筠答完考題,起身離去。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他居然同時為八位考生寫完了卷子。在短短時間內,他可以快速答完八份考題,這讓主考官們十分費解,而這也成了當時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隨著科舉的延續,作弊的手法和方式也在不斷出新,從現在出土的不少文物中就可以看出,古代人的作弊技巧不亞於現代人。
如天津一青年收藏了一套完整的清朝道光年間考試作弊工具。這套作弊工具共9卷本,均長4.5厘米,寬3.8厘米,厚0.5厘米。每卷本內約有10餘篇文章,共10多萬字,並配有一雙可將卷本藏匿於鞋內底層的加厚底男布鞋。讓人稱奇的是卷本內文字約有1毫米見方,由牛角刻版印刷而成,可見當時作弊手段高超,已經形成規模。
另外,在一場拍賣會上,出現了一件清朝末年間的「作弊坎肩」,在坎肩上面,有用毛筆抄寫的四書五經。
坎肩看上去是用麻布做的,尺寸不大,可以推測這件坎肩的主人並不胖,個頭也就一米七左右。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的視力一定特別好,坎肩上的字最大也不過三四毫米寬,有觀眾試圖辨認一下,結果讀兩個字就串列了。
現場還出現另外兩件「挾帶品」,都是一尺見方的絹,上面同樣抄滿文字,其中一塊正反面都是字,而且字體更加小。據有關專家說,這樣的「挾帶」以前聽說過,但是將「挾帶」做成坎肩兒樣式的極為少見,目前存世的則更為稀少。
從這三件「挾帶」上可以看出,清朝末年的政治腐敗,讓企圖入仕的各位舉人煞費苦心。
這些作弊器具讓今人大跌眼鏡,手藝之精,用心之巧,令人嘆為觀止。但是在科舉制度已滅亡的今天,作弊行為依舊活躍在考場之中,這期間的傳承關係實難理清。
|古代「丐幫幫主」的真實生活|
看過武俠小說的人,肯定對「丐幫」都不陌生。丐幫中地位最高的就是丐首,也就是丐幫的幫主。丐幫並不完全是江湖上自發組成的幫派,在明清時期,丐幫甚至是受朝廷直接控制的。在官辦丐幫中,丐首可以世襲。丐首雖然屬於「下九流」的末流,而且也脫不了乞丐的身份,但是他們在乞丐世界中卻擁有無上的權力,實際生活水準遠非普通人能比,很多丐首甚至富比王侯。
歷史中很多丐首生活非常闊綽,例如關帝廳人馬的丐首陳起鳳,他不僅住的房子非常豪華,還有好幾房妻妾,分別住在他住所附近的民房裡。陳起鳳經常手持長煙筒,戴著金錶,穿著綢緞做的衣服招搖過市,衣服上還掛著很多古玉、配飾等。這種生活早已超出當時的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甚至可以與富戶商賈比肩。
丐首這種奢華的生活其實得益於他在丐幫中的地位,他本人一般不會親自沿街行乞,他的財富來自於對丐幫成員的壓榨和盤剝。每隔一段時間,幫內的乞丐都必須向丐首交一定數額的錢。而且,在丐幫勢力範圍內的店家,尤其是那些生意紅火的,每逢年節,也都會向丐首交一定的「保護費」,不交「保護費」的店家會經常被丐幫的眾乞丐上門滋擾。對於一般的百姓人家,只有在逢婚慶喪葬的時候,丐首才出面去討喜錢。如果這家不肯給,到時肯定會有很多乞丐前來攪擾。他們擠在門口,惡言相戲,非常有礙觀瞻。而一旦丐首收到了喜錢,就會在這家門上貼一張寫著「貴府喜事眾兄弟不得騷擾」之類的紙,或者掛一件信物,有了這個,乞丐們就不會來鬧事了。
陳起鳳做關帝廳丐首的時候,廣州百姓如果家裡要辦嫁娶喪葬之事,一般都會事先準備一些喜錢,送到關帝廳。然後,關帝廳會給他們一張寫著「附城花子陳起鳳」的條子,門上貼了這張條子,就不會有乞丐來滋擾了。如果那家辦喜事不主動給關帝廳送喜錢,門上沒有條子,那就慘了,陳起鳳會親自帶領一幫乞丐上門來「道喜」,這時候要擺平他們,給的錢就更多了。
大戶人家辦喜事的時候,丐首一般也要去參加,而且是坐在上席的。如果這家辦喜事沒有請丐首來,那麼丐首會把手下的乞丐召集起來,命他們分撥到辦喜事的人家去攪擾,給錢也不走,就在他們門口唱一些不吉利的歌。每到這時候,東家就急了,一般會找跟丐首關係非常密切的「勞頭忙的」去說情,這時候丐首一般會把價格要得很高,而且給完錢之後,東家還要把丐首請到上座。有時候,「勞頭忙的」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故意和丐首商量好,不去請丐首。等到有乞丐來搗亂的時候,他再出面說和,等丐首拿到錢之後,「勞頭忙的」一般就能分到其中的三成。這就是「吃大頭」或「吃肥羊」。
除此之外,丐首還經常會以調停為名來牟利。當乞丐騷擾別人的時候,他會以調停為名對人進行敲詐勒索,從中獲利。
據傳,有些丐首在事主與乞丐之間居中調停,每逢婚喪嫁娶等慶典,丐首就會拿一根杆子或鞭子掛在事主的大門兩旁,這樣可以避免乞丐們擠到事主門前討要。門庭塞滿乞丐,哪家的事主也無法忍受,所以大多事主都會老老實實地找丐首關照一下,事後,事主也免不了要給丐首一些好處費。如果遇到那一天有很多家辦喜事,丐首的收入就非常可觀了,而且這種收入一般都是全部進入丐首的腰包,普通乞丐是沒份的。
可見丐首其實跟地痞和敲詐犯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但是,比一般地痞和敲詐犯更令人無奈的是,他們是合法的,他們要鬧起事來,甚至連官府也沒辦法管。
|中國古代的「身份證」是什麼樣的|現在人們所使用的身份證,是用於證明持有人身份的一種證件,多由各國或地區政府發行給公民。
我國在1984年4月6日開始頒發第一代居民身份證,到2004年3月29日,中國大陸開始正式為居民換髮內藏非接觸式IC卡智能晶元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第二代身份證採用了數字防偽措施,存有個人圖像和信息,可以用於機器讀取。
身份證只有現代社會才有嗎?事實並非如此,在我國,身份證古已有之,但它的起源卻只是官員的識別符號。
隋唐時期,我國出現了最早的「身份證」,當時的朝廷發給官員一種類似身份證的「魚符」。它是用木頭或金屬精製而成的,其形狀像魚,分左右兩片,上鑿小孔,以方便系佩,魚符上面刻有官員姓名、任職衙門及官居品級等。那時,凡親王和三品以上官員所用魚符都是用黃金鑄制的,以顯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員的魚符為銀質;六品以下官員的魚符則為銅質。五品以上的官員,還備有存放魚符的專用袋子,稱之為「魚袋」。
當時,魚符的主要用途是證明官員的身份,便於應召出入宮門驗證時所用。
因為品級不一樣,魚符的材質也不一樣,所以它也是當時官員身份高低的象徵。
因此有「附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之說。
到武則天時,魚符被改成形狀像龜的龜符,但用途與魚符一樣。到宋代,魚符被廢除,但仍佩帶魚袋。至明代,改用「牙牌」,這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製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以及所在的衙門,它與現代意義上的卡片式身份證已經非常接近了。明人陸容《菽園雜記》中有記載,牙牌不但官員要懸帶,「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證的用處已不僅局限於在朝官員,並開始向中下階層發展了。
到清代,這種身份制度有了大的改變,各階層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頂子(帽珠)來證明,其帽珠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製成。如果是秀才,可佩銅頂;若為一品大員,則佩大紅頂子。一般百姓帽上無頂,只能用綢緞打成一個帽結。一些富商、地主為求得高身份,常用數目可觀的白銀捐得一個頂子,由此而出現了「紅頂商人」「紅頂鄉紳」一類怪事。
中國最早的身份證制度,應該是1936年,民國寧夏省政府所制定的「居民證制度」。1933年,馬鴻逵被中央政府任命為寧夏省政府主席。為了加強統治,他建立保甲制,開始在全省清查戶口。1936年,為了抵禦紅軍,寧夏制定出各種反共防共之策,收發「居民證」便是其中一種。居民凡15歲以上的男女一律要佩帶居民證。這個「居民證」上面寫有姓名、年齡、籍貫、職業、身長、面貌、特徵以及手紋箕斗形狀等項,雖與後來的國民身份證尚有不同,但已具備了身份證的各項要素,應當是中國近代身份證最早的雛形。
|麻將是鄭和發明的嗎|
麻將是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益智類遊戲形式。那麼,麻將到底是什麼時候發明出來的?又是誰發明的?
麻將的由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隋代的時候被人發明的,但是民間最廣為流傳的是由明三寶太監鄭和在航海之時發明的。但是鄭和為何要發明麻將?這與他七下西洋大有關係。
明宣德年間,三寶太監鄭和率領數萬將士,組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船隊,七下西洋。有人說鄭和下西洋為了宣揚國威,也有說是為了經商貿易,更有甚者說是為了尋找失蹤的建文帝。
在茫茫大海上,船上的隨從們常常因為無聊而滋生事故,讓鄭和不便管理,也有一些隨從因為海上生活單調而思鄉,精神萎靡不振,甚至積鬱成疾。
鄭和看到這種情況,非常著急,擔心長此下去,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為了不讓隨從們滋生事故、振興將士們的士氣,鄭和開始尋找解決方案。於是他決定設計一個娛樂項目,但這個項目必須符合以下原則:一、必須可以多人玩,以便聯絡感情、監視軍情;二、規則簡單,方便學習,還可以不斷更改;三、持續時間長而不厭,適應海上的連續枯燥的生活。
根據當時航海的情況和自己的一番冥思苦想,鄭和終於想到了切合現實的娛樂項目。鄭和利用船上現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圖案,再制定遊戲規則,放在吃飯的方桌上就能供大家娛樂。
在文字圖案的確定上,紅「中」代表中原大地,符合中國紅的原則,也迎合隨從們的思鄉之情;竹牌刻上「發」字,暗合航海的經商名義,發財的數量則從「一萬」到「九萬」,按照中國的習俗,過滿則溢,所以沒有更多的萬。萬字牌定下來之後,其他的就照推了,船上糧食以大餅為主,於是就有了一餅到九餅;遇到風平浪靜,將士們也會捕魚,於是有了「一條」「二條」……「九條」;行船靠風向,有了「東」「南」「西」「北」風;海上航行水手往往不記日期,只辯寒來暑往的節氣變化,這樣,竹牌中又加上春、夏、秋、冬四個「花」牌;根據裝淡水的水桶數刻上一桶到九桶,根據船上號令牌的內容刻上白板和發財,共計136張牌。
遊戲一經推出,海上浩蕩的船隊一片嘩啦之聲。玩起這個遊戲來,將士們的萎靡不振一掃而光,鄭和看到這竹牌能麻痹將士的思鄉之情,於是就將其命名為「麻將」。
從此,一個風靡中國大地600餘年仍生生不息的遊戲「麻將」就這樣誕生了。
其實,麻將是何人發明的已經不重要了,真正重要的是,麻將作為中華民族遊戲史的一個縮影,與任何遊戲品類一樣,多少年來,讓玩者在其中體味到休閑、趣味。
|北京城缺失一角的真實原因|
北京城最早稱為元大都,距今已有3000餘年歷史。它經過多個朝代建設,建築工期長,工程量大。北京在做元朝都城時,建造的是南北端正、左右平直的長方形的城垣。在明代改建時,打破了元城牆規矩整齊的格局,缺了西北角。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發射的地球資源衛星在北京上方所拍攝的照片上,我們能清楚地看到明代修建的內城城牆的痕迹,照片顯示城垣在西北角處呈現東北——西南的走向。
為什麼一個規矩方正的城垣要專門削去一個角呢?一直以來眾說紛紜。
據說,北京城的建設嚴格遵循風水理論。連紫禁城的名字都是取自「紫微星垣」。皇帝自稱「天子」,是上天的兒子,因此皇帝居住的地方也要按照天帝的居所來布置。紫微星垣是以北極星為中心的星群,是傳說中天帝的居所。紫禁城內專門設置了七顆赤金頂象徵北斗七星,其中中和殿、交泰殿、欽安殿各一顆,五鳳樓四顆。
傳說明代修建北京城時,明成祖命令劉伯溫和姚廣孝重新對北京城進行設計。他倆在畫圖的時候,不知為什麼,都看到了天神哪吒顯聖。哪吒告訴他們說,他是上天派來指導他們如何建造都城的。哪吒拿出一張建築圖,讓兩人照著畫。姚廣孝畫的時候,面對天神,戰戰兢兢,一陣風吹起了哪吒的衣角,蓋住了圖上北京城西北角一塊,他竟然也照著描上了。到施工的時候,皇上下令,東城按照劉伯溫的圖紙營建,西城按照姚廣孝的圖紙營建。於是,北京城建成之後,城西從德勝門到西直門一塊,缺了一角。
傳說固然讓人聽來著迷,然而這卻不可能是我們要找尋的真相。有人認為,城角會缺失,是地震造成的。
根據衛星照片分析,北京城西北方有兩種牆基影像,一種呈直角,一種呈35度左右的夾角。這說明北京最早的城牆確實是長方形的。但是,後來為什麼捨棄了直角呢?據史料載,明清年間,北京附近經常發生地震,城牆西北角經常被震塌,屢次修葺,屢次崩壞。負責營造的單位專門找來風水先生來看,發現這一區域有活斷層,不適宜建築城牆。人不能逆天而行,明朝政府最後只好捨棄了直角城牆,繞過了這個區域。衛星照片證實了這種說法的真實性,從車公庄到德外大街有一條地層斷裂帶,這裡確實是地震多發區,避開此地區修建城牆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