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三一章 凌遲處死,遺臭萬年
三司會審的效率很高。
御史台、大理寺和刑部的官員們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事,搜尋罪證,抓捕審理相關涉案的人員,依照《宋刑統》定罪量刑。
每條罪名都有理有據,證據確鑿,鐵證如山。
慶國公趙令譮首先被判決,作為宗親尊長,為陪伴先太后,遴選其孫入宮養育膝下,又委以重任令其擔任宗正卿。
如此厚恩榮寵,趙令譮不僅不思感恩報答,竟生出染指神器的謀逆之心,為將嫡孫扶上皇位,竟勾結秦檜、張俊等奸臣謀害先帝,犯上作亂,謀逆亂國。
罪是謀逆大罪,但念其乃太祖子孫,年事已高,不忍重處,驚擾太祖在天之靈,使宗廟不安,故而死罪可免。
趙令譮與其子趙子偁圈禁於宗正寺,遇赦不赦,非死不得外出,其他家眷流放嶺南。至於與其相關的其他宗親,如趙令謙等人全都遭到斥責,或流放,或貶斥偏遠之地。
如此一來,朝中但凡頗有權勢的太祖系宗親幾乎被一網打盡,只留下趙子彥為首的為數不多的宗室。
靖康之變,太宗系子孫盡數落入金人手中;趙構駐蹕臨安的這些年,太祖系宗親趁機崛起,剛剛有所起色,此役幾乎全軍覆沒。趙宋宗室的力量自然大為虛弱,影響力大不如前。
除了趙令譮為首的宗親之外,獲罪的朝廷官員更不在少數,不乏位居平章事的宰輔,尚書銜的亦不在少數,其他品級的官員更是多如牛毛。
全都按照罪過大小懲處,大都流放或者入獄,抑或者罷官奪爵,貶斥邊遠之地。一時間,朝野風氣大為改觀,一片清明。
最為罪大惡極之人自是秦檜和張俊,後者雖然已經自盡,但仍舊要論罪。謀逆亂國,罪無可恕,褫奪一切職爵封賞,按律將處以極刑。
本來有些許人聲稱大宋律法向來寬鬆,有刑不上大夫,官員獲罪至多流放海島,不至死罪的傳統。
但謀逆乃是特殊情況,有人便舉例太祖初年,李重進在揚州叛亂。太祖御駕親征,平定叛亂之後,李重進全家男丁盡數斬首。
不管後來如何,有太祖做法為例,誰又能說什麼呢?無論是斬首還是滿門抄斬,都可以說是效法太祖,無懈可擊。
有人試探過徐還的口風,徐還沒有回答,但隨後有人發現高陽郡王在文瀾書院與學子討論過一篇文章,正是蘇學士昔年之作《刑賞忠厚之至論》。
「為國之本,在於明賞罰,辨邪正……」
這可是最為仁慈的仁宗皇帝御筆親點的好文章,高陽郡王言下之意再明確不過。
張俊之罪,恐非一個死字可言,按理說應該滿門抄斬的。但因其臨死前打開宮門,阻止秦檜殺人放火,救下了宮中許多人,所以將功折罪,家眷可以從輕發落。
在徐還的默許下,張俊的家眷只是被發配嶺南,算是寬宏大量了。
但是秦檜,沒有寬恕的機會。
說到底,張俊某種程度上只是個執行者,秦檜才是真正掌控全局的奸臣,是謀逆亂國的主謀,罪大惡極。
經過三司會審,儘管秦檜不屑承認,但還是確定了多項罪名。
比如謀害趙構、陷害岳飛的忠良、害死茂德帝姬,與金賊暗通款曲等等。
大理寺在搜查其家時,搜到了其與金人來往的信函,得知寧王趙諶乃是他授意害死,意圖嫁禍高陽郡王。
真相終於大白,徐還身上的嫌疑自然而然洗清了。
誠如徐還之前所言,些許小伎倆不重要,要緊的還是戰場上的勝負,只要攻陷了臨安,便一切盡在掌握。
如今不僅洗清了嫌疑,甚至拿到了金國謀害趙諶的證據,將來起兵北伐無疑又多了一條理由。
秦檜之罪,罪無可恕,必死無疑。連同其子秦熺,也沒有活命的機會。
這小子早年間受文瀾書院影響,一度也算心地純良,奈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秦檜膝下長大,得到諸多好處的同時,也逐漸變質了。
如果說只是因為乃秦檜之子死罪冤枉,但他在皇宮城牆上負隅頑抗,甚至舉刀殺人,這便是罪有應得了。
秦檜之妻王氏聞訊,受不得牢獄之中的折磨與天下人的唾棄,已經畏罪自盡了。死後連個收屍的人都沒有,屍體直接被扔到了臨安郊外的山野之中,多半會成為野獸口中食。
當年的相府千金,落得如此下場,當真讓人唏噓。
秦熺判了斬刑,至於秦檜……一死了之有些太過便宜他了。
朝野有人提議——凌遲處死。
大宋律法寬厚,對待文臣尤其的仁慈,死罪都很少見,更別提是得凌遲了。故而提出來的時候,不少人為之膽顫,下意識有些惶恐。
但想想秦檜的罪責,似乎確實是罪大惡極,單單處斬確實不足以服眾。只是凌遲處死,似乎有些太過殘忍了。
對於這個刑罰,徐還也覺得不大人道。
可當對象是秦檜的時候,似乎也不是不行……
且不說岳飛之死,想想當年茂德帝姬,如花般的年紀,被他斷送了性命,香消玉殞,從那時候起他便下定決心要血債血償。
陳年舊恨累積多年,必須讓其慘死。
再者,亂世用重典,也許是要用這麼一個殘酷手段,震懾一下人心。
大宋這百多年的寬容,讓許多人缺少敬畏,繼而忘乎所以,失去了底線。
徽宗朝的六賊,高宗朝的秦檜,包括原本南宋後來的賈似道、史彌遠等此起彼伏的奸臣,多多少少都有這個緣故。
前車之鑒,歷史慘劇不能重演。所以拿秦檜來明正典刑,以儆效尤,震懾天下也不是不行,雖說殘忍,但他一點也不冤枉。
徐還默許了,並且提出了要求,在西湖畔建岳飛祠,鑄秦檜相跪於祠前。除此之外,茂德帝姬、趙諶等但凡遭秦檜謀害之人墓前,皆可立秦檜像。
顯而易見,這樣罪大惡極之人,不僅要凌遲處死,還要讓其遺臭萬年。
當這些意見通過三司與朝野和議,送往洛陽請太上皇趙佶御批的時候,徐還決定去見見秦檜,前去「道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