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薩滿文化的起源與傳播(1)

2.一、薩滿文化的起源與傳播(1)

薩滿和薩滿教形成於原始氏族社會,這個原始的多神信仰,因其巫師薩滿而得名。薩滿教以萬物有靈為基礎,包括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各種祭祀活動是薩滿教的主要內容。薩滿教沒有成文的經典、特定的創始人、寺廟和規範的祭禮,各種宗教活動和宗教信仰以薩滿為紐帶代代傳承。

薩滿教的核心是各式各樣的祭禮,祭禮是薩滿教的物化形態和特殊的表意符號,折射出廣大少數民族的信仰、禁忌、思維、心理和審美意識。薩滿在祭禮中的跳神行為,可以消除災禍、保佑平安、祭神驅鬼、祈求豐收。其核心內容是薩滿作為神靈的使者,可以直接和神靈往來,實現著人與神之間的交流。薩滿祭禮之所以能夠達到神秘的物我合一境界,就是因為薩滿信仰的本質是建立在人與神靈之間相互感應的基礎上,藉此來緩解心理緊張,和諧心理。

作為一種宗教文化形態,薩滿文化是伴隨著薩滿教這一客觀事物的產生和展而生成的。它是這一宗教的理性的思考和精神的升華。它在千百年的展和演變的過程中,不斷地豐富著薩滿教的內涵,也擴大著它的外延,給它以精神動力,促使這一古老宗教在更高層次、更廣闊的時空範圍內向前展。

薩滿文化作為非生理遺傳的社會意識遺傳,不僅滲透於社會組織、傳統習慣、道德規範和賴以生存的活動中,也對東北各民族的思維和心理產生了極大的作用。雖然,薩滿文化作為古老的原始文化,已在歷史的長河中消沉,但是作為人類歷史文化的活化石,薩滿文化的研究、保護與開依然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般學術界普遍看法是,薩滿與薩滿教最早起始於通古斯,通古斯是源於貝加爾湖附近的一個古老的語族共同體,後來與滿洲語族合併,並稱為滿—通古斯語族。現在屬於這個語族的包括滿族、錫伯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及生活在俄羅斯境內的奧羅奇人、那乃人、烏底蓋人、烏爾奇人、雅庫特人。主要分佈在亞洲東北部,南起北緯40度,北至北冰洋,西至葉尼塞河,東迄太平洋。人口大約在一千萬左右,其中的主幹為現在居住在中國境內的滿族。

薩滿教最初是東北亞通古斯人的原始宗教信仰,東北亞廣袤的森林、草原是哺育它的搖籃。早在人類的童年時期,薩滿已經活躍在這一地區。在阿穆爾河上游沿岸地區的紐克扎石崖上有一幅舞蹈狀的薩滿圖像,這個薩滿身著飾有流蘇的神服,一手握著鼓槌,另一隻手握著神鼓,在他的臉部畫著三個大圓點,表示嘴和眼睛。其他一些薩滿圖畫是構圖式人物圖形;頭上戴著尖頂帽,手中握著空心圓狀的神鼓。較為晚出的勒拿河地區的岩畫藝術要比阿穆爾河流域的岩畫複雜得多,其中有一幅女薩滿的圖像:「她身著一件華麗的長衫,沒戴頭飾,伸出的一隻手中握著一面神鼓。」

上述西伯利亞的岩畫屬於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的作品,它真實地記載了在遙遠的新石器時代薩滿的形象與活動,這是迄今世界考古工作者所現的薩滿文化最早的歷史遺迹,也是薩滿教源於東北亞的重要證據。

「薩滿」一詞見諸文獻,當推12世紀我國南宋時期徐夢莘撰寫的《三朝北盟會編》,書中揭示了當時居住在我國東北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人已經廣泛信奉以薩滿命名的原始宗教了,「其國國人號珊蠻者,女真語巫嫗也,以其通變如神,粘罕以下皆莫之能及」。「珊蠻」即「薩滿」的同音異字,均出自女真語(滿語)saman這個詞。徐夢莘把「珊蠻」這種宗教主持者視為「巫嫗」,是用漢族的觀念和習慣作出的釋義,而「珊蠻」這個詞,在通古斯—滿語中並沒有巫的含義,基本含義可翻譯成「通達之人」「曉事之人」「智者」「賢者」等。顯而易見,「珊蠻」(薩滿)這個詞自古以來就是東北亞通古斯人的地方語。「薩滿」多出自女性,類似於中原地區的「巫嫗」。薩滿「通變如神」,法術超絕,在女真人的社會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徐夢莘較客觀和真實地記述了女真人薩滿的形象和地位,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薩滿文化(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薩滿文化(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一、薩滿文化的起源與傳播(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