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間戰期的巡洋艦

第254章:間戰期的巡洋艦

24型航母改造計劃是條約后十年內海軍的重要造艦案,僅次於25年的復興代艦和28年的泰山代艦計劃。

這幾個重要的造艦方案都延續了國防軍1貫的創新與穩定同行的思路,整體上都走在毫無疑問的光明大道上,沒有那麼多的奇思妙想。

但這不代表不存在奇思妙想,如果沒有奇思妙想,那還能叫間戰期嗎?

眾所周知,間戰期各國都湧現出了大量的極具「創新性」,充滿奇思妙想的工業垃圾,無論是6地上還是海上。

暫時拋開6軍的多炮塔神教不談,還是將視線放在海軍中。

經過多年的發展,各國在主力艦方面1般都已經有了既定路線,主要變動也就是在炮塔布局上搞點花樣,而隨著條約的展開,1個新玩意兒就被帶到了世人眼前——航空戰列艦。

然而,這個熱火朝天的想法只在英美兩國有設計圖,其餘各國海軍都對這東西完全沒有興趣。

原因自然有很多,單純從功能角度,各國海軍戰列艦派普遍不相信現在還很弱小的飛機能夠值得他們放棄1半的火炮。

畢竟,這是1個大炮巨艦的時代,驅逐艦和潛艇都被裝上過305大炮,又更何況是主力艦呢?

1切「拔掉主炮,增加戰力」的想法都會被指責和駁斥為浪費資源,不切實際。

而從戰術角度,這就更是1團漿糊了:

航戰的交戰範圍如何界定?

飛機是本體回收還是6基回收?

艦隊戰鬥中處於那個位置?

執行打擊任務時,她到底靠那個部分作業?

......

再者,這條路也不能說是完全沒有先行者,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強大,也最能整活的海軍,皇家海軍從來沒讓人失望過,無論是潛艇上305,還是航母上457,他們都是干過的。

1917年的暴怒號航空母艦改造就是1個活生生的例子,中後部設有甲板,艦艏裝有1門457mm主炮,基本可以算是航戰的先行者了,從廣義上來說她就是航空戰列艦。

但在實際的作業中,皇家海軍發現,這玩意兒是1點用也沒有。

首先,單裝主炮的投送量太小,無法形成有效投射,壓根打不準;其次,開炮的震動嚴重干擾了甲板作業,且前部建築嚴重影響了飛機的起降作業;最後,甲板面積也不夠。

4個月之後,把航戰的苦全吃了1遍的皇家海軍果斷選擇放棄這1想法。

但是,在20年代初,各國海軍覺得自己又行了,又想搞這玩意兒了,但隨之而來的條約又將航空戰列艦成功送走。

但是,沒了航空戰列艦,那不還有航空巡洋艦呢嘛......

在24年左右,國防軍開始了擴大化機庫改造,在1艘退至海防序列的海河級巡洋艦身上進行了改造實驗,在其內塞進了6架水上飛機。

按照海軍中的想法,該艦的主要作業應當是反驅反潛,在現階段,水上飛機是反潛的主力軍之1。

但是,從根本上來說,這玩意兒還是在搞偵察,與航空戰列艦的思想還是不1樣的。

在考慮到收放效率等諸多問題之後,海軍覺得,這活商船也能幹,因此也就放棄了。

等這股邪風在炒起來就要等到幾年後了,但只要條約還存在,航戰就不可能出現,畢竟航戰無法界定,預防各國暗度陳倉才是條約最重要的內容,而航戰無疑是在這條生死線上來回蹦迪。

至於航空巡洋艦,作戰能力太弱,搞這個不如搞不滿萬噸的小航母或者水機母艦,反正條約暫時還沒限制這個東西。

很快,海軍就將這艘海防艦除了武備,丟給了海警,作為海上輯盜和巡邏作業船隻,表現的非常合適。

其實,說到底,中美等國不搞航空戰列艦還是戰略方面的考慮,法國等國家沒錢沒能力搞,而有錢有能力搞的中美英3國又各有各的打算,航空戰列艦在條約時代的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補充戰列艦或航空母艦的數量不足,跟深層次是為了「即將到來」的戰爭做準備的。

但中美雙方都不認為戰爭會輕易到來,畢竟太平洋地區相比於歐洲是真的太平,沒了日本,太平洋確實挺太平的:

美國6軍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海軍湎於1戰後的榮光,條約后的十年中嚴重缺乏新艦補充。

而中國作為後發國、人口大國、6軍大國,海軍在和平年代能得到的經費自然是較少的。

再者,中美兩國都有自信,即便發生戰爭也能夠在主力艦上壓倒對方,能夠擁有更快的武裝能力,因此將寶貴的精力投入這種不上不下的次級主力艦沒有什麼意義。

相反,各國在巡洋艦上開始了新1輪的競賽,由於條約釘死了主力艦的活動空間,各國海軍便將注意力轉向了主力艦以外的其他艦隻身上,航空母艦、巡洋艦和驅逐艦等皆受到更多的重視,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景象。

其中1直以來就被人們認為是戰力僅次於主力艦的巡洋艦自然最先得到了各國的關注。

條約對巡洋艦進行了1系列的限制,敲定了巡洋艦的上限,因此,如何在現有的空間內儘可能的發揮出軍艦的潛力,也就成為了各國設計師們研討的核心,戴上了名為條約的鐐銬,再想自由起舞,絕非易事。

在巡洋艦方面,條約強行壓下去了1些爭論,但還有更多的問題有待解決,除了上面提到的航空巡洋艦,輕重巡也是1個重要的問題。

輕重巡的劃分本身就是1種非常畸形的產物:輕巡是巡洋艦自然發展的產物,但是重巡是倫敦條約的強行劃分,重巡洋艦隻是「華盛頓條約下最強大巡洋艦」在倫敦海軍條約時給出的稱呼。

如果有選擇,大型輕巡絕對不會使用6寸主炮,而重巡洋艦也絕對不會局限在1萬噸排水量以內。

但事情沒有如果,各國的巡洋艦發展從1開始就展現了激烈的鬥爭,理論發展甚至提前了3到5年,重巡洋艦們也紛紛開工下水。

而在高速發展中,各國重巡洋艦的定位和戰略也都有所顯露。

皇家海軍的定位1貫明確,條約時代的英國重巡和前無畏艦時代的2等戰列艦或者無畏艦時代計劃由殖民地運行的那批戰列巡洋艦是類似的,他們都是海外分部充當帝國邊境防禦的核心力量,肩負在帝國艦隊抵達前遲滯敵軍的作用。

而=在這種思想下發展出來的郡級,裝甲薄的被稱為「白色墳墓」,但火力強,航程大,航速高,且居住條件和整體空間卻令人髮指的好,直到戰後都有聲音要求留下這批30年前的巡洋艦作為指揮艦。

而且,皇家海軍在間戰期設計的所有的巡洋艦都與她有著直接性的關係,算是英式巡洋艦這1孽緣之濫觴。

儘管如此,在20年代的時代背景下,這1點依然能夠做到,比如美國就只能拿出相當於c級晚期型的奧馬哈級,這1情況1直延續到30年代之前,在此之後,郡級依然能夠以其充足的冗餘進行優秀的電子設備升級,作為艦隊巡洋艦使用。

而作為中國最重要的敵人,美國海軍與國防軍的重巡發展是相互影響的,對於美國海軍來說,他們需要與皇家海軍接近的大航程回應國防軍的威脅,也需要與國防軍類似的艦隊戰能力,又因為巡洋艦隊的老化,作為唯1的現代化巡洋艦力量,美國的重巡還需要承擔前衛戰和艦隊戰的職能。

在條約后的十年裡,這種比中英更加嚴苛的需求導致很多美國條約重巡陷入了無法兼顧的痛苦。彭薩科拉級作為最早的美國條約重巡洋艦可以說帶著1身問題,作為大航程巡洋艦,她的穩定性不如郡級,進入交火后,巡洋艦編隊的作戰能力也壓不倒國防軍。

相比之下,國防軍的重巡洋艦的職能範圍就要小得多,國防軍的重巡洋艦從誕生開始,就是為了服務主力艦隊的,國防軍並沒有指望將其作為1型全能戰艦使用,最大的特色就是pcn的重巡不需要魚雷。

現階段,國防軍發展重巡洋艦的原因很簡單,中國需要1型能夠壓制敵軍巡洋艦的巡洋艦,以保證艦隊的安全,實現艦隊拒止。

更細化下來,那就是為了航母準備的。

24型航空母艦的建造計劃直接指向了主力戰鬥,畢竟這傢伙噸位高達3.3萬噸,與現在主流思想中的戰列艦編隊中需要的輔助型航母顯然不是1個東西,在左念微等人的支持和要求下,海軍也開始研究航母的艦隊作戰體系。

左念微1般不干涉艦艇設計,畢竟科學是唯物的,皇帝的旨意不能讓萬有引力消失,外行干預科研是會導致嚴重後果的,因此只要不太離譜的軍艦,都是開放的。

但在航母發展這種戰略問題上,左念微自然就不可能不動了。

在航母的作戰體系中,艦隊拒止佔據了很大的部分,航母的炮戰能力幾乎等於沒有,1旦被近身就完蛋了,因此,為了應付偵察巡洋艦們,美國給列剋星敦上了8英寸艦炮,而國防軍則打算將這1功能放在巡洋艦身上,這1出發點直接影響了國防軍重巡洋艦的發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家祖左宗棠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家祖左宗棠
上一章下一章

第254章:間戰期的巡洋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