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三十八章.變局,摒棄歷史的地理(2)

10.第三十八章.變局,摒棄歷史的地理(2)

這一地理上的不平衡造成相應的歷史上的不平衡,即出現一個持久的、影響深遠的向南和向西的民族大遷徙。東方的游牧部落,由於其地理位置,不僅能抵達比鄰而居的中國;也能進入歐洲、中東和印度。只要有機會,它們不時地侵入中國。草原東部的游牧部落在南侵的過程與中原文明的相互影響,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草原的游牧民族與周邊文明的角逐此消彼長,牽一而動全身,造就了歐亞大陸文明的主體格局及展脈絡。這一角逐的歷史時間跨度長達3500年(從前18世紀到18世紀),在此期間,游牧民族有三次大規模的,幾乎世界性的對文明世界的侵犯。分別是:前18世紀印歐人;4、5世紀匈奴人、印歐人和13世紀突厥、蒙古對世界文明的進犯。

中東文明是最早馴養和乘騎動物的地方,生的時間約在前5000年前後。但中東地區所能得到的能馴養的動物僅有牛和野驢,牛速度太慢,野驢個子太小。然後,馴養動物的方法后又向北傳到盛產野馬的印歐民族所居住的草原,到前2500年,馬已在當地得到馴養;而且,由於馬個子大、體格壯、速度快,很快就受到成為印歐遊牧民的偏愛。他們採取擇優繁殖的方法,使馬的個頭愈來愈大。

游牧民利用馬打仗時,最早的做法是將馬套到輕便的雙輪車上。這種車的輪子裝有輪輻,比起美索不達米亞笨重的實心四輪車,大大改進了。高大的馬和靈便的車相結合,使游牧民得到了一種令人生畏的武器——戰車。4000年前,游牧民族駕著這種戰車,掀起最早的入侵浪潮。駕車作戰時,一名戰士馭馬,其他戰士用強弩射箭。眾弩齊射,飛箭如雨,步兵很難長時間地抵擋,更不用說抵抗緊跟著起衝鋒的密集的戰車。

到前二千紀末,游牧民用騎兵取代戰車,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戰鬥力。這時的馬既高大又強壯,可以直接騎人。之後,游牧民族裝備役使馬的馬勒、馬嚼子、角狀的馬鞍和馬鐙,使他們能在策馬飛奔時騰出雙手,射出陣雨一樣的箭。

歐亞大陸的游牧民獲得前所未有的靈活機動性,能追上和打敗防守城市中心的軍隊。古典時代和中世紀時,游牧民的軍事才能主要就建立在騎馬作戰這一基礎上;最終,在13世紀時,使成吉思汗能完成一系列驚人的征服。直到西方火器佔據優勢之後,各文明中心才從游牧民頻頻入侵的威脅中解脫出來。鐵礦冶鍊技術的明也提高了游牧民的戰鬥力。這一技術直到前二千紀中葉才在小亞細亞東北部展起來;直到約前1200年赫梯帝國滅亡后,當地的鐵匠才分散到各地,使他們的技術廣泛流傳,當游牧民族掌握了冶鐵技術后,游牧戰士不僅在靈活機動性上佔有優勢,而且和守衛文明地區的士兵一樣,擁有同樣優良、大量的鐵制武器。

馬和鐵制武器的結合,打破了歐亞大陸的力量均勢,促使游牧民起了第一次席捲諸文明中心的大規模的入侵浪潮。這次的入侵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前1700至1500年之間,入侵者通常是手執青銅武器,駕著馬拉的戰車侵入文明中心;其次是在前1200至1100年之間,入侵者通常是騎在馬上,用鐵制武器作戰。這些入侵不應看作是取代當地種族、完全改變種族分佈的大規模的游牧部落的入侵。

一些歐洲學者現,古代漢語中有大量印歐語辭彙,漢語中的車和一些車具名詞是吐火羅語借詞,從而佐證了馬車由西向東的傳播過程。即殷墟商朝遺址出土的馬和馬車無疑源於西方或北方。中國在戰國時代才有大規模的騎兵隊伍,秦漢時代才有使用馬鞍的確證,兩者都晚於中亞的塞種人。

約前3000年左右,一部分古印歐人南下遷徙,翻過高加索山脈,把自己的活動區域擴展到了現土耳其的安納托利亞半島(小亞細亞半島),在此締造了古印歐人最早的文明——古安納托利亞文明。大概在前17世紀左右,古印歐人的一支,赫梯人建立了自己的帝國。利用強力的戰車和先進的青銅技術,很快在西亞地區建立霸權,並與當時周邊多個文明進行戰爭。前1595年,赫梯帝國擊垮了強大的巴比倫帝國,幾個世紀之後,他們控制了西南亞。約在前8世紀,赫梯帝國被亞述人吞併,赫梯人所創造的安納托利亞文明從此消失。直到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漸漸被破譯的安納托利亞古文獻才再一次揭開了這一文明的面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0.第三十八章.變局,摒棄歷史的地理(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