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第四十一章.中心與邊緣,中國未來地緣格局(12)
?生活在蒙古國的土爾扈特人。***1911年11月30日,喀爾喀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在沙俄政府的慫恿下,乘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皇帝之機,宣布外**立,即派人到科布多和阿爾泰遊說,均被當地衛拉特蒙古人扭送中國官府查處斬示眾。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大怒,派兵進攻科布多,脅迫衛拉特蒙古人1萬多人到了外蒙,「其中土爾扈特人達5000多人。」土爾扈特密什克棟固魯布,堅決反對哲布尊丹巴分裂的行為,於1913年5月16日毅然舉行起義,要求南遷回吉木薩爾縣,中國政府即予支持慰勉。1913年8月20日,密親王只帶回了土爾扈特部2000多人回來,以後又陸續通過各種渠道逃回2000多人,其餘仍被羈留。他們曾多次要求回到中國。由於當時沙俄干涉,至今仍留在蒙古國。
[13]布哈拉汗國:(1500—1920年)1500年由成吉思汗長子朮赤的後裔穆罕默德·昔班尼(1451年-1510年)建立(國家的主體是烏茲別克人,故也稱為烏茲別克汗國),1507年滅帖木兒帝國。昔班尼在世時曾多次進攻北部的哈薩克汗國。該汗國曆經昔班尼王朝(1500年—1598年)、阿斯特拉罕王朝(1599年—1753年)和曼吉特王朝(1758—1920)。曼吉特王朝時期曾多次出兵對浩罕汗國進行軍事干涉。1868年,在穆扎法爾丁·巴哈杜爾統治時期,布哈拉汗國淪為沙皇俄國的附庸,1920年被蘇俄吞併。
[14]浩罕汗國:(1710—1876年)原屬布哈拉汗國,后脫離布哈拉汗國獨立建國。其1710年,烏茲別克明格氏族領沙魯赫建立以浩罕城為都的獨立國家。1760年(中國清朝乾隆二十五年),浩罕統治者額爾德尼曾歸附中國。核心地區在包括浩罕、安集延、馬爾吉蘭、納曼乾等城的費爾干納盆地。主要居民為烏茲別克人,其次為塔吉克人、吉爾吉斯人和哈薩克人。1800年,趁鄰國希瓦汗國被波斯擊敗,浩罕吞併了塔什乾地區,走向強盛。在奧馬爾罕(1809-1822年在位)和馬達里汗(全名穆罕默德·阿里,1822-1842年在位)的統治下,汗國進入鼎盛時期。它的疆域西北臨鹹海,包括錫爾河下游附近的哈薩克草原;東北擴展到巴爾喀什湖以南中國地區;南達喀拉提錦等山區領地。馬達里汗多次侵犯中國喀什噶爾地區,竭力支持該地和卓後裔進行叛亂活動。在胡德亞爾汗時期(1845-1858),汗國的統治者趁新疆動亂之際,企圖入侵中國領土。浩罕強盛之後,一直希望擺脫清朝藩屬地位。為此,浩罕一直支持新疆反抗清朝統治,拒絕引渡大和卓木之子薩木薩克,在英國支持下為薩策劃復國。1820年薩木薩剋死后,1826年,浩罕又出兵支持其子張格爾入疆建立「賽義德·張格爾蘇丹國」,1828年張格爾兵敗被俘。史稱張格爾之亂。1864年,從庫車爆的叛亂頃刻間便波及新疆全境。為了響應當地穆斯林的要求,浩罕汗國的掌權者阿力木庫爾聯合大和卓的曾孫布素魯克,對喀什出兵。然而,出兵軍隊中的領導者阿古柏在到達新疆后,與布素魯克趁混亂奪取了喀什的穆斯林政權,並建立了哲德沙爾汗國,一時幾乎佔領新疆全境,宣布從浩罕獨立,史稱新疆回亂。1876年(光緒二年)清朝政府派左宗棠進軍新疆,粉碎企圖分裂中國的阿古柏反動政權。另一方面,浩罕汗國與布哈拉汗國的對抗加劇,穆扎法爾曾兩次(1863、1865)佔領浩罕,從而削弱了浩罕汗國抵抗俄國侵略的力量。1876年初俄國吞併浩罕。
[15]吐火羅人:吐火羅人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印歐人,亦是中國境內最早的游牧民。亨寧認為吐火羅人至少可以追溯到擊敗納拉姆辛(naram-sin)統治巴比倫約百年的古提人(guti),他們於前三千紀末離開波斯西部來到中國,一部分定居下來,其他仍過著游牧生活,即後來中國史書中常見的月支。余太山認為允姓之戎、大夏、禺氏可以分別溯源於少昊氏、陶唐氏和有虞氏,且與月氏或吐火羅關係密切,不能排除他們屬於印歐人的可能。如此看來上古時期印歐人即活躍於中國,且不局限於西域。蒲立本通過對上古漢語和印歐語的比較研究,亦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印歐人進入中國絕不晚於他們進入印度。在漢語和阿爾泰語中不僅存在許多印歐語(吐火羅語)借詞,而且存在某種結構上的類似性,漢語和印歐語可能存在某種生學聯繫。因此有人提出了歐亞超語系假說,並且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新疆等地現的青銅時代文化遺址的主人大都屬於印歐人。殷墟遺骨亦有印歐人的成分。山東臨淄春秋戰國時代墓葬出土的人骨中有些經dna測驗屬於(類似於)印歐人。三星堆青銅群像、西周蚌雕人頭像、白浮西周墓葬中出土青銅人面像等均有明顯的印歐人特徵,還有青銅器上的饕餮紋和狩獵圖像很可能是印歐人在上古中國活動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