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第四十一章.中心與邊緣,中國未來地緣格局(24)

44.第四十一章.中心與邊緣,中國未來地緣格局(24)

蒙古大軍的後方,是殿軍,蒙古軍隊中有眾多的奴僕,特別是在早期隨軍奧魯就跟在大軍後面的時候,這些奴僕是不穩定因素,他們容易叛逃或者潰散,於是就很有設立殿軍的必要,一方面監督前面,一方面緝拿逃兵收容散兵。在奧魯后移之後,蒙古大軍的機動範圍就更大。機動範圍的加大,在中世紀報通訊不達的時代,容易造成失散,小分隊的離隊出擊,回來的時候未必大營還在,一旦聯繫不上,就成了散兵孤軍,因此殿軍的作用就是替前軍收容散兵,重編后再次送往前軍,當然了,捕拿逃兵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蒙古軍隊有極為嚴格的逃兵懲罰制度,未獲上級命令而擅退的,就是逃兵,要採用連坐制度,十人隊中有人逃而其他人沒有當場制止,全隊死刑,如果十人隊全逃了,則該十人隊所屬的百人隊全部處死,同時,如果十人隊中有人奮勇衝殺進敵陣,而其他人沒有響應消極對敵,那麼雖然他們沒有轉身逃跑,也視為逃兵。因為蒙古軍隊的軍政與民政相聯繫,同個千人隊的就是同個千戶的部下,因此每個百人隊十人隊的成員,一般不是兄弟就是鄰居,這套制度就能很好地使他們彼此之間互相監督。事實上成吉思汗之後,逃兵被處死的比例並不高,更多的逃兵是被編入敢死隊。這是因為蒙古的兵源並不足夠。

蒙古的徵兵制度,所有男丁15周歲以上就得準備服兵役,隨時有被徵召的可能,除了剛開始時的全民當兵的需要,後代的蒙古大汗多數是按比例徵召。最高的徵召比例,是貴由大汗準備西征時,曉諭蒙古各戶每十人抽三人當兵,其後就是二次西征時,每十人征二人。這樣的比例不要說比定居民族,就是比同樣的游牧民族,也高出許多。然而即使這樣,因為蒙古征伐的特殊性,兵源仍然不足,於是從成吉思汗開始,組建了漸丁軍,所謂漸丁軍,就是還沒成丁的十三四歲少年,漸丁軍並不直接參与戰鬥,但是需要準備戰鬥作為預備部隊,這樣,當他們成長到15周歲時,就已經是經驗豐富的老兵可以直接編入部隊了。而到了後來,漸丁軍的成分更加幼小,因為西征路途遙遠,12歲的少年在蒙古草原加入西征軍隊,等他走到前線的時候,差不多也就15歲可以投入戰鬥了。

蒙古軍隊的紮營也很考究,不但要選擇地形,按職位編排把中軍圍住,而且外圍營帳還有很多特色。比如說移營。外圍的小部隊在天黑之前紮營,然後天沒黑之前就要燃起營火,而等天黑的時候要移營,保留剛才燃起的營火不熄滅的同時,把真正的營帳移往旁邊的隱蔽處,這樣即使別人來襲營,如果不是清楚蒙古軍隊的內的,多半會襲了燃著營火的空營。

每個營都有不同的晚上口令,口令自然也要考慮到保密性能和成系統性,蒙古人在這個上採取了最簡單卻有效的方法,用各個千人隊百人隊營的長官的姓名當口令,這樣不但自己人不會混亂和誤會,而且敵人很難知道,因為如果能夠探到多個百夫長的姓名的話,那這報也做得太20世紀的水平了。何況外圍營帳相對固定,但是相對於主帳的位置卻每天不同,因此今天整個營盤最西南的營帳口令是海都百夫長,明天就變成闊列堅百夫長了。

蒙古軍隊每次出征之前,都要檢閱部隊,這時候部隊就要把自己的裝備曬出來,如果其中有遺漏殘缺,那麼就要受到處罰,因此蒙古軍隊的戰鬥狀態,經常是保持完好的。

[30]蒙古帝國接班人之爭:蒙哥汗去世,遺留下三個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忽必烈成為未來蒙古帝國的大汗。旭烈兀自1256年成為波斯汗后,由於遠離蒙古高原,而沒有要求繼承大汗位。剩下的只有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阿里不哥作為幼子,已經成為蒙古汗國本土上的統治者,並在蒙古都城哈拉和林紮營。作為蒙古地區的統治者,他準備在蒙古召開庫里勒台,以確保他被舉為大汗。而忽必烈搶在他之前行動。他率軍從武昌北上,在中原的開平上都府(位於今察哈爾和熱河之間的多倫諾爾附近)建大本營,早些時候,他只是在這兒建起了他的夏季駐地。1260年6月4日,他在此被他的黨羽,即他的軍隊,擁立為大汗。當時他44歲。按成吉思汗的法律,這次倉卒的選舉是非正式的。按傳統,庫里勒台應該在蒙古召開,會前應召集成吉思汗的四個兀魯思的代表們出席。阿里不哥在蒙哥的丞相、克烈部聶思托里安、教徒學魯合的支持下,也毫不躊躇地在和林悟取大汗稱號。在漢地,控制著陝西和四川的蒙軍將領們傾向於阿里不哥一邊,但忽必烈不久就把這兩個省的軍隊爭取到他一邊。忽必烈的副將們在甘州東部(甘肅境內)打敗了阿里不哥軍,這次勝利鞏固了忽必烈在對蒙古統治下的大理、西夏、吐蕃、金朝、南宋的所有權。忽必烈把他的優勢兵力向大蒙古汗國本土推進,他於1260年年底,在哈拉和林以南的翁金河畔度冬;而阿里不哥朝葉尼塞河上游撤退。接著忽必烈錯誤地設想戰爭已經結束,在和林留一支普通軍隊后,回到中國。1261年年底,阿里不哥捲土重來,驅逐了這支駐軍,並進軍迎戰忽必烈。在戈壁邊境上打了兩仗。第一仗忽必烈獲勝,然而;他再次錯誤地沒有追擊阿里不哥,10天後打了第二仗,儘管戰鬥十分激烈,但卻沒有決定性的勝負。站在孛兒只斤。阿里不哥一邊的有窩闊台系的領導人、塔爾巴哈台的葉密立地區的統治者海都和察合台宗王阿魯忽(alghll或alllghli),阿里不哥曾幫助阿魯忽從其堂兄妻、兀魯忽乃手中奪得察合台兀魯思。由於這一支持,阿里不哥的勢力與忽必烈的勢力相匹敵,直到將近1262年年底,阿魯忽背棄阿里不哥投靠忽必烈(看下文,第331頁)。這一出人意料的背叛改變了形勢。當忽必烈趕走了阿里不哥的人,重新佔領和林時,阿里不哥被迫在伊犁河流域與阿魯忽作戰。阿里不哥被兩軍拑住,最後於1264年投降忽必烈。忽必烈為了籠絡人心,沒有殺他,但是,處死了阿里不哥的主要支持者,包括聶思托里安教丞相孛魯合。為謹慎起見,他把阿里不哥作為重要俘虜囚禁起來,直到1266年阿里不哥去世。趁著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內戰,西北地區的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紛紛自立,此時尚在西亞進行西征的旭烈兀也準備自帝一方,不論忽必烈還是阿里不哥都只得到一部分宗王支持,沒有召開元太祖成吉思汗四子嫡系後裔參加的大忽里台,忽必烈不被廣泛承認,於是,忽必烈將大汗在西亞的直轄地(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邊境)封給旭烈兀換取旭烈兀的支持,旭烈兀建立伊兒汗國(其實旭烈兀留在西亞忽必烈也沒辦法,但忽必烈給了旭烈兀統治的合法性)。忽必烈將大汗在中亞的直轄地(阿爾泰山以西直到阿姆河的農耕和城郭地區)封給察合台汗阿魯忽換取阿魯忽的支持。而欽察汗國早在元定宗貴由和元憲宗蒙哥統治時期已經取得實際上基本獨立的地位。因為大蒙古國(蒙古帝國)的分裂,忽必烈實際管轄的政治版圖僅止中原地區、東北地區(包括整個黑龍江流域)、吐蕃地區(包括今青海、西藏等地)、蒙古草原全境,西伯利亞南部地區以及今新疆東半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4.第四十一章.中心與邊緣,中國未來地緣格局(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