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第八章.波羅的海,出海口之戰(3)

21.第八章.波羅的海,出海口之戰(3)

在當時,蘇聯人口有1。3億人,常備軍有60萬,分為28個師,外加一個機械化軍團,五個戰車旅,炮兵數量很龐大,另外還有數百萬的後備兵員可以動員;空軍有上千架戰機。芬蘭人口只有350萬人,常備軍約3萬人,加上動員后的後備部隊共20萬人,另外有約10萬人的國民兵部隊和婦女輔助隊;空軍僅有70架飛機。

在蘇芬戰爭中,芬蘭軍有2。5萬人陣亡,4。3萬人受傷。而最後他們除了要接受斯大林最初的條件外,更多賠上了不少領土,總面積達到全國面積的12%。蘇聯紅軍在這場戰爭雖然勝利,付出的代價巨大。保守估計有近50萬人傷亡。

德國派出了許多軍事觀察員到芬蘭觀戰。當他們看到蘇聯紅軍連像芬蘭這種小國寡民、甲兵不完、城郭不固的對手都無法應付,無疑地對和芬蘭軍隊同樣高素質但有更精良裝備的德國國防軍的信心更堅定,相信只要幾個月就一定能擊敗蘇聯紅軍。這無疑地對希特勒決心進攻蘇聯有很大的影響。事實上,德軍在這方面犯了很嚴重的錯誤。蘇聯紅軍習慣於從錯誤中學習,即使這個教訓是百萬人命換來的。斯大林在這次冬之戰中看到自己依照忠誠度整肅紅軍的錯誤,開始做一些調整;一些無能的軍官被罷黜,政戰官介入軍事行動的權力被限制了,在蘇芬之戰中表現傑出的軍官獲得升遷。

?德軍席捲西歐的事實,促使蘇聯加速完成「東方戰線」。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的模式是先成立一個依附於自己的政權,然後用武力逼迫小國讓蘇軍進駐,以便「幫助他們抵抗侵略」,小國不敢反抗,蘇軍進駐后,旋即顛覆原來的政府,扶植自己的掌控的政權上台,然後使其要求加入蘇聯。1940年6月14日,德軍進入巴黎的當天,蘇聯指責立陶宛破壞《蘇立互助條約》,進行反蘇活動,要求在戰略要地駐軍。立陶宛應允,15日,蘇軍佔領立陶宛。l6日,蘇聯用同樣辦法向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進駐紅軍。波羅的海三國被納入蘇聯的掌控,7月中旬,三國選舉成立蘇聯維埃政府並於8月初加入蘇聯。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向蘇聯動全線進攻。戰爭初期蘇軍嚴重失利,波羅的海三國先後也為德軍佔領。最終,蘇聯還是依靠自己的人力和資源獲得最後的勝利。1944年,紅軍重新攻佔波羅的海三國,並將其併入蘇聯。

對俄國出海最有利因而也最令俄國人嚮往的港口是中國旅順港。它位於中國東北遼東半島的最南端,西北瀕臨渤海,東南面向黃海;與海參崴、堪察加半島等比較,它是俄羅斯最稀缺的全年不凍的暖港,更是俄羅斯暢通無阻地進入太平洋戰略性區域的最便捷的港口。俄羅斯曾誘使清朝同意修築從俄國赤塔直抵旅順港的中東鐵路。在太平洋戰爭接近結束的1945年,美國為了拉上蘇聯加入遠東對日作戰,便與蘇聯簽訂《雅爾塔協定》,其中第一條就是要求外蒙古「現狀必須維持」,第二條是要求「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以保證,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須予以恢復」。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蘇聯將中東鐵路和旅順港分別於1952年和1955年歸還中國。此後俄羅斯在遠東極不願地放棄對中國東北的控制並再次陷入「望洋興嘆」的窘境。

蘇聯解體時期,波羅的海三國獨立,俄國又基本退縮到彼得大帝前期的局面,再次失去波羅的海出海口,波羅的海僅剩下150公里有結冰期的海岸線。

與陸權強大的蒙古帝國相似,這似乎也是俄羅斯的天定命運。俄羅斯的版圖深遠地嵌入內陸以至每當俄羅斯接近其海洋目標時,也就耗盡了其力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1.第八章.波羅的海,出海口之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