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第十七章.冰原征戰,「哥薩克」溯源(2)

25.第十七章.冰原征戰,「哥薩克」溯源(2)

從14世紀起,烏克蘭歷受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等國的統治。在第聶伯河中游一帶以基輔﹑波爾塔瓦和切爾尼戈夫為中心形成了烏克蘭現代民族。「烏克蘭」在烏克蘭語中意為「邊緣」或「邊疆」。但在歷史長河中,烏克蘭位居「中間地帶」,始終處於一種複雜和困難的地緣局勢中。

在冷兵器時代,哥薩克的騎兵以其速度快、機動性強、殺傷力大、驍勇善戰的輪番攻擊威震歐洲,歐洲國家也常招募哥薩克作為雇傭軍。哥薩克參加了從18世紀到蘇聯二戰中所有的戰役。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大約曾組建了30萬人的11支哥薩克軍團。據統計,從1918到1920年,有100萬哥薩克陣亡。

波蘭人開始利用哥薩克武裝人員,用登記造冊的方式來實行掌控,未經登記的人被認為是非法的。這些人受招安歸順以後成為領有封地的哥薩克上層。

1700年,俄羅斯沙皇彼得一世強行取消了烏克蘭的地方自治,1709年,俄軍在烏克蘭境內徹底擊敗了瑞典軍隊,烏克蘭的獨立夢想破滅。隨後,彼得大帝專門組成了小俄羅斯部,在烏推行全面俄羅斯化的殖民政策,按照俄羅斯的社會模式、價值觀念和語文化重新構建烏克蘭社會結構。沙俄用剛柔並濟的辦法,同化了烏克蘭上層統治階級,確立俄語的官方地位,把烏克蘭語貶為「鄉巴佬」語,禁止烏克蘭文書籍和教科書的出版,強制烏克蘭人拋棄自己的母語和文化傳統。此後200年間,沙俄一直牢牢控制著烏克蘭。

到了18世紀,俄羅斯又相繼把烏克蘭和黑海北岸大片地區併入自己的版圖。到1795年,除加利西亞(1772—1918年屬於奧地利)以外,烏克蘭其餘地區均在沙皇俄國統治之下。

在沙俄時期,烏克蘭領土被劃分成9個不同的省份,並且不存在「烏克蘭」這個地區。

在一戰中,烏克蘭人的處境非常糟糕。由於俄國和奧匈帝國是交戰雙方,烏克蘭人被迫在兩邊充當炮灰。在俄**隊中作戰的烏克蘭哥薩克多達350萬,在奧匈軍團也有25萬烏克蘭哥薩克。整個一戰期間東部戰線上數次規模最大、傷亡最多的戰役都生在烏克蘭加利奇亞境內。

1917年底東烏克蘭地區建立蘇維埃政權,成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至1920年外國武裝干涉時期,西烏克蘭(東加利西亞和西沃倫)被波蘭佔領。

1921年3月18日,波蘭與蘇俄在里加正式簽訂《波蘭與俄羅斯和烏克蘭和平條約》,即《里加條約》。其主要內容是:締約雙方承認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獨立,劃定了波蘭東部邊界(將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西部地區劃歸波蘭),這時波俄邊界線約在寇松線以東150英里處。根據該條約,波蘭獲得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

但1922年蘇聯成立,東烏克蘭加入聯盟,二戰爆后,波蘭被蘇德瓜分,波蘭所轄的西烏克蘭被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至此全部烏克蘭領土成為蘇聯一部分。

1932年12月6日,蘇聯頒布了一項秘密命令,將全烏克蘭的所有生產資料(農具、牲畜、種子)收歸公有,禁止將任何糧食和製成品運入烏克蘭農村,並在全烏克蘭禁止商品和農產品的異地買賣。1932年-1934年,由於蘇聯政府從烏克蘭農戶手中強制徵收770萬噸的糧食和其他食品,導致大量烏克蘭人被活活餓死。

大飢荒從烏克蘭東部和中部開始蔓延,在1933年最嚴重,其影響從1932年開始並持續到1934年,共三年,在飢荒生期間及以後約半個世紀的時間裡,蘇聯曾極力否認這次飢荒,修改相關人口統計數據。蘇聯解體后,一些蘇聯學者根據數據認為烏克蘭損失300萬人,而烏克蘭方面的統計數字普遍較高。在烏克蘭的教科書、廣播、電視以及信息網站中,提出的死亡人數有時甚至高達1500萬。前總統尤先科認為有1000萬人,佔全部人口的1/4,其中有400萬兒童。烏克蘭國家科學院的人口統計專家於2007年得出結論:共損失500萬人。美國蘇聯學家弗蘭克·洛里梅爾將1926年人口登記數據與1939年人口調查數據相比,認為這一時期死亡550萬人。學者斯蒂芬·惠特克羅夫特估計烏克蘭飢荒中有400萬左右的人死亡。雖然他沒有給出烏克蘭人死亡的絕對數字,但是他估計1933年烏克蘭死亡比例是189。5%,俄羅斯是51。7%,白俄羅斯是23。6%,烏克蘭基輔州和哈爾科夫州比蘇聯任何地方的死亡率都高(分別是268。4%和281。3%),甚至像切爾尼戈夫州這樣的烏克蘭非產糧區死亡率也高(111%)。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5.第十七章.冰原征戰,「哥薩克」溯源(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