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二十四章.碎葉城,吉爾吉斯之戰(2)

12.第二十四章.碎葉城,吉爾吉斯之戰(2)

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清朝大亂,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聯軍藉機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直接佔領北京,併火燒圓明園,沙俄在完成對中國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攫取后,在1859年派27歲的少壯派軍人伊格納切夫出使中國。抵達北京后,根據沙俄外交部訓令,勾結英、法聯軍。以「和平使者」的面孔出現,表示俄國願在中國和英法聯軍之間調停「戰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和《中法北京條約》、使英法的侵略要求得以滿足。

之後,伊格納切夫借口調停有功,應有報酬,向清政府提出續約草案15條,並聲稱其條款「一字不能更易」、只能簽字畫押,同時威脅:如清政府不接受俄國之條款,他就要把英法聯軍召回北京。清政府只好在1860年(咸豐十年)11月14日,簽訂《中俄北京條約》,除了將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俄國,還增開喀什噶爾為商埠,並在喀什噶爾、庫倫設領事館。1861年7月,31歲的清朝皇帝咸豐病死於熱河。

1860年8月,沙俄在與清朝進行談判過程中,其軍隊佔領了距碎葉城只有八公里的托克瑪克(現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城),9月佔領了比什凱克(現吉爾吉斯斯坦都,蘇聯時期稱伏龍芝)。

1862年1月,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親自主持「特別會議」,沙皇任命巴布科夫(鄂木斯克集團軍上校)為俄方談判代表,俄國外交大臣亞歷山大·戈爾什科夫公爵在給談判代表的訓令中指出:先必須向清政府代表聲明,談判只能在「準確地」依據《中俄北京條約》劃界的條件下才能舉行,然後再堅持「以中國常駐卡倫為界」,力爭全部佔有齋桑湖和特克斯河上游地區,至少也應保留兩國共有齋桑湖,並給俄國人在湖上捕魚和航行的權利。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沙俄在邊界上作了大規模的軍事部署和調動,把軍隊開進中國領土,挑起邊界衝突。1862年8月3日,巴布科夫到達塔城,與清政府代表、烏里雅蘇台將軍明誼、塔爾巴哈台參贊大臣明緒、領隊大臣傅勒果素等進行劃界談判。

從1863年4月初到1864年,俄軍佔據了從齋桑湖到伊塞克湖中國邊疆十多處卡倫,每處有侵略軍四五百人至一百幾十名不等。由於齋桑湖是沙俄割占計劃的重點,巴布科夫還組織了一個由哥薩克騎兵和炮兵掩護的「齋桑湖考察團」,在1863年夏天侵入齋桑湖沿岸地區。

1864年9月,扎哈羅夫等到達塔城,明誼根據《中俄北京條約》、自沙賓達巴哈界牌末處往西至齋桑湖的規定,向其力爭將阿爾泰諾爾烏梁海地區一半給中國,但扎哈羅夫聲稱只有按照俄方「畫定分界限道繪圖作記,換約定案」,否則「立即回國,派兵看守分准地界」。在沙俄代表以武力威脅的況下,明誼只得遵照清政府的指示,按照俄國的要求,於1864年10月7日同扎哈羅夫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通過這個條約侵佔中國的領土,比《中俄北京條約》更為苛刻,它把《中俄北京條約》規定為界湖的伊塞克湖和齋桑湖劃為沙俄的內湖,又霸佔了中國塞留格木嶺、奎屯山以西和圍繞齋桑湖以南的廣大地區,烏克克、沁達垓圖、烏爾魯、昌吉斯台、塔布博勒齊爾、納林、阿吉爾噶、和尼邁拉虎等8卡倫,都不得不挪移改設,以尼邁拉虎而,向中國一側挪移了近200公里,天山山脈原來完全屬於中國,現在汗騰格里峰以西有一半的天山山脈不屬於中國。該條約又稱《中俄塔城條約》通過這個不平等條約,俄國總共割佔了中國44萬餘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就包括現吉爾吉斯斯坦的大部分土地,並在這片土地的主要部分成立了以科爾帕科夫斯基為省長的七河省。而根據《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中人隨地歸的原則,吉爾吉斯民族的人口被分開,分屬沙俄和大清,到20世紀中葉,吉爾吉斯和柯爾克孜成為同一個民族的兩個不同的名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2.第二十四章.碎葉城,吉爾吉斯之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