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二十六章.中亞,歐亞大陸十字路口(1)

17.第二十六章.中亞,歐亞大陸十字路口(1)

歐亞大陸的腹地——中亞像一個十字路口。***它連接著亞洲的各個部分,又扼守著東西方交通的要衝。從古代的絲綢之路到現在的亞歐大陸橋,中亞都是中轉樞紐。中亞地區處在歐亞大陸的腹心地帶。

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而,任何一個歐亞大陸國家,只要佔據中亞,向北可以遏制俄國,向東可以挾制中國,向南可以威脅伊朗和控制印度與巴基斯坦,向西可到達中東以控制紅海和地中海,也可經黑海直抵歐洲,從而扼歐、亞、非三洲的交通咽喉。因此美國地緣政治戰略家布熱津斯基將中亞稱為「歐亞大陸的巴爾幹」。

古代中西陸路貿易具體路線主要有兩條路,一條被稱為草原之路,在歐亞大陸北部,從蒙古高原越阿爾泰山脈或準噶爾盆地進入哈薩克,再經裏海北岸、黑海北岸到達多瑙河地區,中經許多大河、戈壁、草原。這是古代游牧民族遷徙往來的通道。游牧民族沿此路隨時與農耕定居民族進行絹馬、茶馬交易,並在古代中西陸地轉販貿易中承擔著中間轉販者的重要角色。一條被稱為絲綢之路,在歐亞內陸南部,東起敦煌的玉門、陽關,較早時期多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北緣,稍後也沿天山北麓西行。西行路線或翻越帕米爾而入阿富汗及費爾干納,或翻越天山經楚河-塔拉斯河-扎拉夫尚河流域而轉入阿富汗,自阿富汗,或東南去印度,或西向取道伊朗高原的卡維爾大沙漠南北緣東抵地中海東岸或小亞細亞。沿途路線擇取崇山峻岭間的山口、戈壁沙漠間的綠洲而蜿蜒伸展,全長一萬餘公里。1877-1885年,德國地理學家f。里希特霍芬先提出「絲綢之路」一名,此名經德國歷史學家a。赫爾曼等人的進一步提倡得以推廣。

在以陸路貿易為主的古代,中亞作為草原之路與絲綢之路必經的貿易通道,一度興盛。阿姆河流域的撒馬爾罕、布哈拉、巴爾赫、木鹿、花剌子模、沙赫里薩布茲、塔什干、費爾干那皆是中亞歷史名城,建城甚古。

進入海洋時代之後,世界貿易以海路為主,中亞這些看似在亞歐大陸中心的地區,實際因為遠離大海,又彷彿處在世界邊緣,而西歐和東亞這些亞歐大陸的邊緣,因為臨近大海,又成為世界的中心。隨著高鐵時代的到來,這一局面有可能會打破,但還面臨著經濟,技術和政治方面一些列的問題。

中亞歷史深受中亞地區的氣候和地理特點的制約。由於乾旱,該地區很難進行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因此,該地區數千年來,都被游牧的馬背民族所主宰。

東歐平原與中亞、東亞大草原為一體,形成了橫向綿延兩萬餘公里的所謂「歐亞草原帶」。在草原地帶有一條天然的最早的分界線,這就是天山山脈和阿爾泰山脈,在這個界限的西面生活著印歐族群,東面生活著蒙古-突厥族群。

據美國歷史學傑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齊格勒編著的《新全球史》,早在4000年前,古印歐族群從黑海和裏海以北的草原地帶向東遷移到達中亞,他們一直深入到塔里木盆地(現中國西部地區),併到達河西走廊。

古印歐人最早大概出現於黑海北岸地區,過游牧生活,數千年間有過三次大遷徙,第一次遷移大概生在4000年至3800年前,各大文明都受到不懂程度的衝擊。主要有入侵希臘的愛奧尼亞人和阿卡亞人,入侵小亞細亞的赫梯人和裏海西岸扎格羅斯山南下的喀西特人和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第二次大遷徙大約生在3200年前至3000年前,古印歐人一支雅利安人進入希臘,米底人進入西亞,吐火羅人進入中國。如中國新疆的樓蘭所在的區域,就處於數千年前古印歐人進入中國的走廊地帶,樓蘭人使用中亞佉盧文作為官方文字,而樓蘭本族語卻是一種印歐語系的語。印歐人的第三次遷移生在2700年前至2500年前。從此以後,中亞草原上出現了影響更深遠的,由東向西的游牧民族大遷移。前7世紀以後,整個大草原地區占統治地位的已不是古印歐人,而是突厥—蒙古人。他們是1世紀的匈奴人,3世紀的鮮卑人、5世紀的柔然人,6世紀的突厥人、8世紀的回鶻人、9世紀的黠戛斯人、10世紀的契丹人、12世紀的克烈人,最後是12世紀成吉思汗的蒙古人。突厥-蒙古人向中亞草原地區的推進,擠壓著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向西亞和歐洲遷移,引起了草原諸族於定居民族的衝突。衝突的要原因是經濟動機引起的。農耕與游牧民族有著截然不同的經濟價值觀。游牧民族不種地,生活中很有一部分依賴於農耕民族提供的物產,他們必須以各種途徑獲取他們。氣候變化引起的災難常導致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衝突。[15]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7.第二十六章.中亞,歐亞大陸十字路口(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