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三十二章.失勢與結怨,中亞劃界(1)

13.第三十二章.失勢與結怨,中亞劃界(1)

《蒙古秘史》和《舊唐書》記載:蒼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們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間。***然後共同渡過騰汲思,在斡難河源頭、不兒罕山前開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這裡所說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其實,蒼狼和白鹿在蒙古語中分別讀為:勃兒帖赤那和豁埃馬蘭勒,只是漢譯為蒼狼和白鹿。

據波斯歷史著作《史集》記載,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顏兩個氏族,他們被其他部落打敗后只剩下兩男兩女,逃到了額爾古涅昆(額爾古納河畔山嶺)一帶居住下來,生息繁衍,大約經過400多年的時間,部落逐漸興盛起來,併產生了許多分支,8世紀,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不得不外遷徙,這時已分出了七十個分支,這七十個分支被稱為「迭兒勒勤蒙古」。在遷出的蒙古人當中,有一位很有聲望的人,名叫孛兒帖赤那,以他為的迭兒勒勤蒙古自稱為「乞牙惕氏」(乞顏的複數)。「乞牙惕氏」人遷徙到了斡難河源頭肯特山一帶,生活方式由狩獵轉為游牧。

據《蒙古秘史》記載,孛兒帖赤那的十二世孫朵奔篾兒乾死后,他的寡妻阿蘭(阿闌豁阿)在丈夫死後又生了三個兒子,傳說這三個兒子是感光而生的「天的兒子」,因為他們是從阿闌豁阿潔白的腰裡出生的,因此他們的後裔被稱為「尼倫蒙古」。在尼倫蒙古中,以孛端察兒(成吉思汗十世祖)為始祖的孛兒只斤氏就是鐵木真的祖先。迭兒勒勤蒙古和尼倫蒙古,被統稱為「也克蒙古」(大蒙古)。

從此之後,這三個兒子的後人就被稱為純潔出身的蒙古人。成吉思汗就屬於其中的一支孛兒只斤氏,除此之外,還有主兒乞氏、泰赤烏氏等。蒙古部的可汗都出於這個家族,所以就被稱為「黃金家族」。

孛兒只斤的源流為乞顏氏。自孛端察兒蒙合黑(成吉思汗十世祖)單建氏族后,始稱孛兒只斤氏,哈不勒汗(成吉思汗四世祖)時期,「乞顏」又放在「孛兒只斤」之前,表述為「乞顏·孛兒只斤」。到了成吉思汗時代,單用「孛兒只斤」。

蒙古族的族源,多數中國歷史學家認為:蒙古族屬東胡族系。據《元朝秘史》和《史集》等書記載,從先秦開始,在荒涼的大漠高原上生活著匈奴部族,他們過著游牧生活。東胡是中國東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強盛一時。因居匈奴(胡)以東而得名。春秋戰國以來,南鄰燕國,後為燕將秦開所破,遷於現遼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燕築長城以防其侵襲。秦末,東胡強盛,其領曾向匈奴要求名馬、閼氏和土地,后被匈奴冒頓單于所破,東胡諸部在匈奴人統治下達三世紀之久,一世紀末至二世紀初,匈奴又為漢朝所破,東胡人的一支鮮卑人自潢水流域轉徙其地,剩餘的匈奴人也都自稱為鮮卑,鮮卑以後強盛起來,東漢時期,鮮卑人佔據蒙古草原,逐漸強盛。漢朝滅亡后的南北朝時期,鮮卑人開始南下西進,在中國北方,先後建立前燕、後燕、西燕、南燕、西秦、南涼、北魏、東魏、西魏、北周等十個國家,顯赫一時。也是在這一時期,有一支居住在潢水、老哈河流域一帶的鮮卑人,自稱為「契丹」;有一支居住於興安嶺以西(現呼倫貝爾地區)的鮮卑人則稱為「室韋」。蒙古部就是室韋人的一支,在唐朝時已有記載,被稱為「蒙兀室韋」。

在十二世紀,一些游牧部落和氏族散布在現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東一帶,並分衍出乞顏、札答蘭、泰赤烏等許多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貝加爾湖周圍的森林地帶,還有塔塔爾、翁吉剌、蔑兒乞、斡變剌、克烈、乃蠻、汪古諸部。它們大小不等,經濟文化展亦不平衡。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稱作「有氈帳的百姓」,主要從事畜牧業;居住在森林地帶的被稱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從事漁獵業。[28]

由於這些部落還處於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時期。一個共同祖先的氏族是社會的基本單位,胞族和部落也是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因此,人們的各種關係中,血緣關係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同一氏族和部落的人,有相互幫助和相互保護的義務,而個人也只有依靠氏族、部落的保護才能生存下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3.第三十二章.失勢與結怨,中亞劃界(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