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定位不準,地位不穩(2)
項羽手下也並非無可任用的將才,如「有名於楚」「數窘漢王」的季布,就是一個很好的將才,但也始終未得到項羽的重用。***項羽輕視人才,實行孤家寡人的政策,這是他失敗的最重要而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劉邦則不同。他一旦現有才能的人士,如蕭何、張良、韓信、陳平、
彭越、黥布、酈食其、陸賈以及頗能指揮戰鬥的曹參、樊噲、灌嬰等,
無不採取各種策略招納或籠絡到自己的手下,並大膽地提拔使用,做
到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所以,選賢任能,納諫如流,是劉邦的最
大優點,這一優點彌補了他個人的無數缺點和不足。
楚漢戰爭的全過程,實際上也是人才流動和轉移的過程,充分反映了人心向背和人存事興、人亡事廢的道理。
總結起來,劉邦之所以能戰勝項羽,原因有很多。劉邦懂得聽取別人的意見。如果他不聽魏無知的意見,那麼就有可能錯過陳平;如果他不聽蕭何的意見,那麼就有可能錯過韓信,如果他不聽張良的意見,那麼就有可能錯過黥布。一個高高在上的統治者不可能接觸到那麼多的人,也不可能每次都親自去甄別究竟誰是人才,這個時候恰當的聽取部下的意見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他懂得要給別人什麼東西。招徠人才是第一步,如何留住人才更重要。來看看劉邦乾的事:給彭越以正統的地位,從而籠絡住了彭越;給黥布一幢豪宅,從而使黥布鐵了心和項羽作對;給韓信以獨立操作的權力,從而讓韓信深感知遇之恩而為自己奮戰;此外,劉邦還能給陳平黃金四萬斤,隨便他怎麼花,自己毫不過問。所有的這些,縱觀中國歷史,有幾個帝王能夠做到?
在劉邦和項羽爭天下之初,劉邦是屢戰屢敗。但在每次戰敗后,都能很快地再次積聚力量,重新投入戰爭。但項羽則不同,儘管在與劉邦的戰爭中,幾乎從來不敗。但垓下一失,就自刎烏江,徹底失敗。究其原因,就在於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後方基地,致使兵、糧的損失無法得到及時的補充,終積小失為大敗。
更重要的是劉邦和項羽對自身的戰略定位不同。劉邦始終將自己定位為社會秩序的制定者與維護者,採取的是王道的戰略。
劉邦初入關中,即與秦人約法三章,開始恢復天下秩序,布命令:
凡項羽手下,只要來降,一概既往不咎。項羽舊部季布,曾多次使劉
邦身陷窘境,劉邦曾為此誓一定要殺了季布。但在此時,季布來降,
劉邦不但沒有殺季布,還封賞了季布。而季布的同母兄弟丁公,在劉、
項爭霸中,曾因私放了劉邦一條生路,也來投靠劉邦,滿以為可以得
到更大的封賞,不料反被劉邦殺了。劉邦聲明賞季布的理由時說,是
給後世為臣子的作個榜樣。可見,劉邦拋棄了個人感因素,全力在
維護其所確定的秩序。
而在劉邦處理韓信的問題上,更能凸顯劉邦的王道戰略。天下初定后,韓信仍手握重兵。因此,劉邦找個理由,說有人舉報韓信要謀反,以此為借口召見韓信並將其囚禁,嚴格控制了全國的兵權,從根本上維護著王權。反觀項羽的做法,則與劉邦完全不同。
項羽將自己定位為秩序的破壞者,採用的是諸侯的王霸之策。項羽徹底打敗秦軍后,因軍糧不足,坑殺秦降卒三十萬人,從而失卻人心。佔據秦都咸陽后,項羽不是從穩定全局出,儘快建立新的統治秩序,而採取了廢棄劉邦的約法三章、火燒阿房宮等大規模的破壞行為。完全沒有將自己視為天下的共主,因此天下也不會將其視為共主。
五胡時代的後漢皇帝石勒就對劉邦非常仰慕,他曾經對自己的部下說過:如果我和劉邦生在一個時代,我也只能向他臣服,和韓信、彭越等同列。石勒也是從戰場上殺出來的人物,他不見得會仰慕戰場上的劉邦,而他仰慕的應該是戰場下縱橫捭闔的劉邦。項羽的眼光所及,僅僅是戰場,不像劉邦,看到的是整個中國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