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火器是克敵制勝的法寶
元熙帝為王睿解決了終身大事,將思緒拉回到政務之上。
符皇后識趣地退出暖閣,她上身前傾,下蹲行萬福禮,帶著一股麝香味的婦人體香。
王睿努力壓下心頭的躁熱。
實在是這符皇后太過攝人心魄。
高貴版的秦可卿。
待符皇后的倩影離開,元熙帝單刀直入,不繞圈子,道:「公瑾,說回正事,楚王從臨江幫拿出多少銀子?」
王睿沉默片刻,道:「陛下,臣未從四當家拷打得到更多的細節,但以臣觀之,每年至少有一百多萬兩的銀子輸送到楚王府,時間持續五六年,至於具體的,臣不敢妄加猜測。」
元熙帝聞言,面色鐵青,冷道:「他是親王,莫非俸祿不夠,縱容賊人作惡,你說他要幹什麼呀。」
陛下,有句古話,子不教,父之過。
王睿不好接話,拱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陛下既是天下之主,也是楚王之父,有些事不如直接詢問楚王。」
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
老爹直接詢問兒子,乾脆利落。
戴權垂手伺立,眨了眨眼睛。
果然是讀書人,做了武官,依舊伶牙俐齒。
將皮球踢回給元熙帝。
元熙帝聞言,冷俊的面容有了幾分猶豫。「公瑾言之有理啊。」
王睿鬆了一口氣,皇權相爭直接參与,恩寵有損。
楚王敗露,處置權和如何具體處置,表面上帝王過問臣子,實則是聽聽意見。
又不是謀反,處於死罪。
一切都好商量。
王睿思忖著:「現在就看楚王怎麼應對,不過那位最像帝王的,應該很聰明的,跪地求饒,吃多少吐出多少,蟄伏一段時間,伺機而動,再謀東宮地位。」
元熙帝暫時壓下處理親王一事,道:「公瑾,你為這筆銀子應當如何處理才好。」
王睿遲疑道:「陛下,微臣愚鈍,不知如何甚好。」
「朕在想,公瑾所言的,能否以此作為軍需糧餉,另建一支新軍。」
「陛下,若新軍如京營軍卒一般,恐怕對邊事幫助不大。如今邊患嚴峻,若要新建一軍,當以新式操典操練,在軍械方面也需改進,臣認為火器是克敵制勝的法寶,尤為火銃火炮,臣正打算造訪軍器監。」
「火器,可用嗎?」元熙帝皺眉。
邊關金人劫掠工匠,打造火銃火炮,加上繳獲大周邊軍的火器,與大周的火器技術水平差異不大了。
大周建立之初,火器水平是領先海外。
但軍備荒廢,早已經落後。
「陛下,火銃火炮目前雖有一些缺陷,如射程有限、裝填緩慢等。但若是能克服這些缺陷,加以改進,必將成為我大周扭轉北境敵我頹勢的利器。火器威力巨大,可遠距離殺傷敵人,若能大規模裝備新軍,定能讓敵軍聞風喪膽。"
又接著道倭寇火器承自西洋,江南一帶西洋傳教經商,假使許以重金為我朝所用,改進我大周火器,則金人鐵蹄衝鋒時,以火器遠距離射傷,正面交鋒對陣金人的時候多了一分勝算。"
這可不是空口白話啊。
明末的時候,你以為明軍的對手光拿弓箭大刀?
大錯特錯。
步騎打不過,連火器做不到壓制。
哪怕是封建社會,軍工科技會發展的。
鳥銃就是火繩槍,裝填速度慢,發射複雜。
燧發槍已經出現,雖然沒有大規模列裝。
西洋火炮分為輕型和重型,發射距離和威力也比大周強。
元熙帝神情黯然,朗道:「傳朕的口諭,著破寇將軍王睿督察軍器監,臣工需協助,不得怠慢。」
督察,就是給王睿行事的權力。
軍器監需配合王睿,方便行事。
王睿聞言一愣。
元熙帝笑道:「公瑾,火器一事交給你了,至於搜集西洋之人研製,朕望你不要過多聲張。」
王睿懂,拱手道謝.
陛下。臣有所求,君有所應,突破君臣分野.
元熙帝擺了擺手,道:「公瑾啊,這軍械一事,朕雖知曉其重要性,卻也明白並非一朝一夕能夠成就。這戰場之上,決勝終究還是在於人啊。」
王睿目光閃了閃,道:「陛下聖明,兵法言,修甲兵次之,正卒伍在首位。」
戰爭是人與人的鬥爭。
人是戰爭中最活躍的因素。
可惜大周兵制已然敗壞,高祖之初的崇武之風,因太平日子日久,早已腐爛。
漢代軍事工藝,遠超匈奴。
李陵以五千步兵交戰匈奴騎兵,漢弩大放異彩。
武器無用論,還有武器萬能論都是不可取。
在軍械沒有出現絕對代差的前提下,後勤的供應保障、軍隊單兵素質、將帥水平等都是影響作戰勝敗的因素。
元熙帝面露欣快,捕捉到臣子對帝王的認同,那種帝王夙夜憂嘆,被軍國大事焦頭爛額,有臣子體會。
仍嚴道:「朕未親政的時候,要是早些接觸兵部,想必邊境也不會醞釀成如此態勢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王睿道:「陛下心懷天下,良臣猛將雲集,盪滅金國,開疆擴土,大周中興指日可待。」
「希望如此吧。」元熙帝嘆息。
王睿想了想,道:「陛下,不知現在邊關戰況激烈程度如何?」
提及戰事,元熙帝臉色不好,道:「公瑾,金人屢屢劫掠邊民,實在是可惡至極,如今雖兵鋒被遏制在河北一線,朕絕不允許繼續作惡去.......朕與內閣對此事已有論斷,到時公瑾也可以聽一聽。」
王睿道:「金國屢次行兇,劫我邊民,我大周不能做到禦敵於國門之外。長此以往,邊境百姓生計艱難,臣以為,當揀選重臣坐鎮幽燕,聚集良將強兵在幽雲一線構築堅固防線。」
現在的大周處於持續放血,打又打不過,還被金國偷百姓。
長此以往,內外堪憂,哪一天裡外發作,苦難的就是百姓。
「嗯,以公瑾之言。」元熙帝點頭。
王睿道:「如今金人入境,肆虐各地,各地支援,顧頭不顧尾,忙於奔命,臣以為選一位熟悉兵事的樞相、閣臣總督統領邊境諸軍,籌建行營,聯防抗敵,行營只能向陛下負責,一地警情,調動援兵。」
金人這種以戰養戰,劫掠邊民的策略,是投靠金國的大漢奸所出的。
哪天攻克金國,抽皮剝骨,領會做漢奸的滋味,永生永世釘在恥辱柱上。
元熙帝眉頭緊鎖,繼續說道:「公瑾之議朕覺得可行,但此事重大,需與內閣商論。」
問題的關鍵,是派誰去。
一旦兵敗,責任誰擔當啊。
元熙帝想到的人選是京營節度使王子騰,但其才具目前尚顯不足,難以服眾,入閣尚早。
王睿倒是想要推舉兵部尚書崔護,擅長兵事。
不過讓人家平白無故離開京城,去往邊關,答應與否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