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貞觀長歌》被拍成了「貞觀葬歌」(1)
我是比較喜歡看歷史正劇的,但是中國的歷史正劇很少有完美的,迄今為止我個人最滿意的歷史正劇就是胡玫執導的歷史正劇《雍正王朝》、《漢武大帝》,這兩部電視劇很注重節和細節,可以從中看到歷史的痕迹。***吳子牛執導《貞觀長歌》引起很多爭議,成為最近以來最具煽惑力的歷史電視劇,處於好奇,我一直在關注著央視一套正在熱播中的該劇,且不說該劇是不是歷史正劇或是不是符合「初唐史」,自打唐國強和張鐵林還有那個扮演安康公主的演員出現在在屏幕上的時候,我想已經沒有再看下去的必要了,這三個人一出現,讓我無法將他們與唐朝的那些聯繫在一起。比如說,看到唐國強就會想到「雍正爺」,看到張鐵林就會想起「皇阿瑪」,看到張瀾瀾就會想到「陳圓圓」;臉太熟了不說,演技風格也沒有絲毫的變化,看完之後感覺這些人總是在唐朝、明朝、清朝之間穿梭徘徊,給人留下了虛假、彆扭的印象。
從精神品質上看《貞觀長歌》,它幾乎沒有真正的歷史劇所具有的丰神秀采和清骨俊相;不僅如此,若從藝術價值上看它更顯示出的是令人失望的貧乏和蒼白。總之《貞觀長歌》缺乏令人欣悅的美和令人信服的真,它是一部缺乏真實感的述寫歷史的電視劇,它在藝術上的致命問題就是「做作」和「虛假」。令人失望的是《貞觀長歌》中的細節要麼前後矛盾,要麼就不真實,根本就經不住推敲,成為一部大不近的虛假的電視劇;比如,「李世民」怎麼會住著漢王朝的宮殿?羅成的老爸怎麼就成了李世民前期最大的敵人?還沒有看到勝負的結果,而「李世民」為什麼要將一包毒藥讓自己最寵愛的妃子「淑妃」服下?震懾部族頭領有很多方式,為什麼頡利會忍痛下令殺死自己的堂叔哥倫來震懾部族頭領?尤其是那個安康公主,看上去不像是高貴的公主,倒像是花街柳巷的妓女,她無論見了誰都會主動向別人拋媚眼,浮顯在她美艷的臉上的是一痕淫褻的,狎昵的倩笑……還有那個太子妃令人匪夷所思,一個大唐國的太子妃,自從被蜀王強暴后就從未露出過笑臉,而她見了李勣后卻有一種曖昧的眼神,從她的眼睛里透露了太子妃所從來未曾接觸過的一種女性的溫存,而在這種溫存的背後,卻又顯然障伏著一種欲得之而甘心的渴望……
儘管吳子牛說要在這部電視劇中挑史實的刺,無疑於拿雞蛋碰石頭,他的意思是說《貞觀長歌》的史實是不容置疑的,因為該劇的總顧問是中國唐史研究會會長,還有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7位唐史教授作為該劇的「歷史顧問」,其中有一位教授還參與了全程跟組拍攝,有如此實力雄厚的智囊團伴其左右,你說你還能懷疑人家的「歷史問題」么?實在是想不通,既然有這麼多歷史專家做參謀,這部反映真實歷史的電視劇怎麼還能拍成這樣?據歷史,貞觀元年太宗才是近30歲的人,而在《貞觀長歌》中讓55歲的唐國強來刻畫太宗,是不是有點遺笑大方了?當時太子承乾應該才9歲,可是在這裡卻變成了一個能和海棠姑娘花前月下的大老爺們;庶次子李恪在當時也不過8歲,可是在《貞觀長歌》他竟然是一個20來歲的大小夥子,並且能肩負著關乎大唐生死存亡的使命,千里迢迢地去和頡利談判,他還能陰險狡詐、狼猛蜂毒地傷害自己的同胞,強暴自己的嫂嫂;貞觀三年李世民覆滅突厥,安康公主就在那時候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可笑的是在《貞觀長歌》里她搖身一變成了20多歲的姑娘,整天圍在她父皇身邊嘰嘰喳喳,動轍還能干預朝政;還有那個虛頭巴腦的施羅疊,再怎麼說人家也是大可汗頡利的長子,堂堂的太子殿下,怎麼在這部電視劇中變成了一個不學無術的二杆子?還有很多,比如唐朝大商人竇義的兒子慕一寬,歷史上有這個人么?孫達、范興、遲德立、張玄索……這些都是哪裡跑出來的人物?李世民身邊根本就不存在這些虛構出來的人物。
據說該劇的製作方也承認,「劇中50%以上的內容都是虛構的」,正因為如此,所以對該劇是否為「歷史正劇」或是否符合「歷史實」,他們認為沒有討論的必要。難道在他們眼裡,「電視劇」就是編造謊、製造幻象的藝術?難道導演和編劇的想象是不受限制的?難道「電視劇」就能夠不著邊際的虛構?所以他們理解的是,既然是虛構,那麼這些虛構出來的事象體系,是不能用客觀性和真實性的尺度來衡量的。但在殷謙看來,別說這是一部記錄歷史和反映歷史的電視劇,就是任何電視劇也不能過分地虛構,虛構不等於虛假,最起碼要經得起推敲。可以理解,為什麼會有「慕一寬」和安康公主的那段凄婉的愛故事,為什麼會有李恪和「阿史那雲」的那段纏綿的愛故事,《貞觀長歌》中的這些虛構並不是目的,而只不過是為了渲染劇的一種手段而已。但是殷謙認為,虛構是為了追求更高意義上的真實,而不是通過虛構讓歷史故事變得虛假,尤其是這種以篡改歷史來到達增加電視劇耐看性的目的,實在令人痛心。